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30696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160 大小:8.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0页
亲,该文档总共1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1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ppt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认识论(epistemology),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又称知识论。

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哲学,逻辑学,美学,认识论研究的典型问题,我们知道什么?

知识的对象是什么?

知识的本源问题,什么是真理?

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科学合理性,认识与实践,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与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第四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绪论,第一节,物质世界运动规律意识能动,认识规律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揭示了: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与第一章、第三章的逻辑关系,第一章,第二章,本体论(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体现,第三章,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群众决定作用,历史观,体现,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一节绪论,天赋观念,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乔姆斯基,莱布尼兹,“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柏拉图-灵魂回忆说,“那些所谓学习的人只不过是在回想,而学习不过是在回忆罢了。

”,笛卡尔:

近代哲学之父,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开始先说明一向被人称作“笛卡尔式怀疑”的方法。

笛卡尔为了使他的哲学获得牢固基础,决心让自己怀疑他好歹总能怀疑的一切事物。

天赋观念论,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先天遗传,神灵启示,巫术神功,高人指点,神机妙算,博览群书,走进生命科学,唯物论,认识论,SS,RS,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类的意识,意识水平,意识的三种水平,1、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2、无意识个体对某些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觉知的意识状态3、下意识(直觉)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4、潜意识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心理状态,注意,第二节认识与实践,我们能获得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陆游,我们能获得真理吗?

我们怎样获得真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实践,曹雪芹,

(一)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主体:

人(不是动物),对象: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性质:

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不是认识,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探究活动,农业生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如何管理90后,归纳:

什么是实践?

人,自然界或社会关系,工具和其他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构成要素,运用,改造,主体,手段,对象,

(1)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界,表现,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是能动性活动,原因,改造社会,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议一议:

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一论述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课堂演练,社会性:

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嫦娥三号月兔车,实践主体:

有主体能力的人、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世界)实践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操作程序和方法,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结合生产力结构P.111),第一,实践主体,实践主体的能力,理论,精神能力,自然能力,实践主体基本形态,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知识性因素,非知识性因素,经验,情感,意志,第二,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第三,实践中介,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物质性工具系统,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语言符号工具系统,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第四,实践主客体相互的关系,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实践客体,实践关系:

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关系:

认识和被认识,主体客体化过程,客体主体化过程,价值关系:

认识和被认识,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如革命、改革等),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教育(如教师的教学活动),自然、社会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改革试点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三)实践的基本形式,虚拟实践,通过数字化中介在虚拟空间进行的交互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动力,来源,标准,目的,(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思考:

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感性经验、外部世界、书本还是实践?

李时珍本草纲目,邓小平邓小平文选,“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很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实践不断提出新需要、新问题,推动认识发展;,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

微尘级,光学显微镜:

细胞级,电子显微镜:

原子以下级,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看规律是否可被实践结果复制出来,看是否实践结果大量重复出现,看是否在实践结果中遇到反例。

克隆技术与克隆试验,(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五)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改革开放论,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论(epistemology),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认识论研究的典型问题,我们知道什么?

知识的对象是什么?

知识的本源问题,什么是真理?

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科学合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即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反映具有摹写性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主体,认识客体,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能动性体现,分析和选择运用和组合建构和虚拟,摹写性,创造性,性状和关系本质和规律,水稻基因图发表与超级杂交水稻,(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以实践为基础形成了主客体的认识和实践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机械性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物,感觉和思维,感觉和思维,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先验论认为: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孟子,柏拉图,不学而能为良能不虑而知为良知,理念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反映论:

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约翰洛克的“白板说”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休谟,康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费尔巴哈,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第三节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认识的客体认识的主体,现象,本质,多变的,稳定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反映现象,反映本质,感性形式,理性形式,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

直观性、生动性,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红花,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它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9-20个bit(项目),(chunk),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F=GM1M2/R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鱼,鸟,推理,判断,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鸭子长羽毛鸭子是鸟类动物,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水果,鸟,鱼,理性认识的特点一,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理性认识的特点,人,抽象性,人,抽象、舍象、具象、表象抽象:

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舍象:

即舍去对象中其余未被抽取的无穷多的属性而暂时不予理睬。

具象:

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

表象:

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二,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相互区别:

感性认识:

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不深刻的反映;理性认识:

本质的、间接的、全体的、深刻的反映。

第二,相互联系:

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方法论要求)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研究,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反对两种观点,经验论:

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经验主义)唯理论:

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教条主义),郑人买履,春秋时期,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去买鞋穿,于是,他先把脚的长短量了一下,记下了一个尺码,可是他在临走时粗心大意,竞把尺码忘在家中。

到了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尺码的事,于是就对卖畦说:

“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往家里跑。

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又急急忙忙地返回集市上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

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偏偏要回家去拿尺码呢?

”他却振振有词地答道:

“我量的尺码是非常准的,用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这个“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非常深刻地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在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主要是不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而把理性认识绝对化。

(唯理论)实际生活中,仍然有人在重犯郑人买履的错误,他们轻视或否认感性认识,不从实际出发、不调查研究,只是从本本出发。

二、从认识到实践,1、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因为: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成就来。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十月革命,毛泽东,开国大典,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

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

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方法论要求)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第四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地心说,日心说,真理的客观性,实践证明:

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托勒密,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

“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

”魏王说:

“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

”魏王说:

“那我会半信半疑。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

“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

”魏王说道:

“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

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

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

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

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

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

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三人成虎,那可能就真有老虎了。

如果第三个人也说街上来了老虎呢?

这说明了主观真理论的危害。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是就其本身来看都具有明显的客观性。

一方面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因此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产物,在同样的条件下,对于同一个客观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能有一个。

而主观真理论者直接或间接地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原则,在实践中,或实用主义地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或简单地将多数人的意见认为是真理。

“三人成虎”的典故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实用主义,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杜威,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一个残废!

有伤风化!

真美!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

即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广度:

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

深度:

真理对这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认识是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有待深化。

天在上面,图底转换效应,瓶子还是人头?

羚羊还是鹈鸪?

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互相渗透互相包含,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相互区别;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依存的;第三,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种真理,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思考,如何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做几个选择题,1.真理是()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多数人同意的思想C.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D.事物的本质,C,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D,(三)真理与谬误,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真理和谬误的统一,互相转化,泾渭分明,互相对立,琴诗苏轼(1037110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源于实践,天才只是聪明才智的差异。

(一)哲学史上的争论,唯心主义标准:

以圣人之言、伟人之言为标准,如“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以自己之言做标准,王阳明的“良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如贝克莱“集体的知觉”以概念的清晰与否为标准,如笛卡尔实用主义标准:

有用即是真理,如詹姆斯、胡适等,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标志主客观相符合的范畴,主观,客观,实践,多种选择,一种情况,多中取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的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可靠性),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将主观变为客观。

飞天,逻辑证明在确证真理过程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运用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经过推理,理论上确立另一新判断正确的方法。

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逻辑证明的前提、推理和结论最终都要靠实践检验。

一个结论错误的逻辑证明:

大前提:

所有的人都反对战争小前提:

美国总统布什是个人结论:

美国总统布什反对战争,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兽是胎生的,哺乳,卵生,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只有实践这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最终检验一切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检验过程的反复性。

(唯一性),(条件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反对其它标准,随大流并非就好!

“权威”标准,“金钱”标准,“公众”标准,孔子,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白居易,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飞碟,外星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不能检验所有认识B实践检验不能做到对客观事物正确的检验C实践总是有局限性的D实践标准要和理论标准结合运用,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价值的含义价值是指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关系范畴。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舒尔茨,第一,实践的真理尺度(符合客观规律和本质)第二,实践的价值尺度(满足人的需要)第三,成功的实践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现象,经济效益,政治意志,精神信仰,价值现象可表现为:

艺术审美,

(2)实践受两种尺度制约,真理尺度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符合客观规律和本质,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和统一性。

价值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