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313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docx

版高考历史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4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

第24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内容

思想

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

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2)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教材补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1)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

(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3)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图解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2)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3)内容:

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教材补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格局

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易错辨析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内容: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发展问题。

(2)意义:

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

(1)内容:

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①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

(1)内容:

大会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世纪。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考点一 中国特色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又一项伟大创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走向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曾用“异军突起”来形象地比喻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叛。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城乡分工体系,开创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针对练1

 (2018·太原模拟)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2.土地流转

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考点二 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1.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针对练2

 (2019·郑州调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国在对外贸易管理中,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计划的干预,推动了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

家国情怀——“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

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更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材料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

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政治领域的变革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

角度2

思想领域的阻力

角度3

改革的启示

答案 角度2:

改革开放之初,“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角度3:

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要求:

阅读材料论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论证:

答案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材料 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之际,农业的效益却越来越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越来越不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这种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缺失也逐步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

——储诚炜《论目前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

发现问题:

现行教材主要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

材料中作者则指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改革。

思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为什么必须继续改革?

试答:

答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也逐渐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所以,在农村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1.(2018·课标全国Ⅲ,31)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 A

解析 A对: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B错:

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

C错: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目时间不符。

D错:

材料中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

2.(2017·课标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据此判断C项正确。

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故B项错误;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故D项不是报告的主旨。

3.(2016·课标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 A

解析 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产品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择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故C项错误。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命题规律] 全国卷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个知识点上。

2020年的高考备考还要特别关注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等相关内容。

1.(2018·齐鲁名校冲刺模拟五,31)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这一政策的影响是(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促进农业向保障功能转变

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D.不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答案 C

解析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是为改变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故A项错误;此时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故B项错误;农村体制改革主要是土地制度改革,故C项正确;推动农村改革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故D项错误。

2.(2018·衡水金卷模拟压轴卷,31)1965年,上海的钢材、机床、棉纱产量各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缝纫机产量占三分之一,手表产量占到十分之九。

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后,上海这座计划经济的重镇,经济增长率却处于全国平均速度以下的位次。

这折射出(  )

A.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难以突破

B.改革开放初期总体布局的特征

C.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D.改革导致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答案 B

解析 1980年代上海经济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他地区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项错误;1965年上海的各项工业比重体现出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上海的经济增长率反而低于全国平均速度以下,体现出改革开放初期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的布局特征,故B项正确;“严重滞后”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上海经济增长率低不等于其经济地位的下降,故D项错误。

3.(2018·怀化模拟,31)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

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45

518942

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190

5680

外汇储备(亿美元)

1.67

33116

财政收入(亿元)

1132

117254

A.产业的转型升级B.抓住战略机遇期

C.国家政策的调整D.主动融入全球化

答案 C

解析 “表中各项经济指标”没有各项产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中没有提到战略机遇,故B项错误;根据“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均出现飞速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无法判断是否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浪潮,故D项错误。

4.(2019·聊城模拟,31)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

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

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

5.(2018·福州模拟,31)1988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

冯仑、潘石屹等6个年轻人凑足了3万块钱,在海南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

万通创业主要得益于(  )

A.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

B.城市国有制企业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88年海南成为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湖北5月冲刺,31)1984年,邓小平在与中央有关负责人谈话时说到:

“农村政策很有效,农村状况确实很好,我们需继续采取措施,使形势更好……”1990年,邓小平提出:

“从长远的观点,农村要有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

”这表明邓小平主张(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家庭联产承包D.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答案 D

解析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据材料“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当的规模经营”可知坚持家庭联产承包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邓小平在1984年和1990年的谈话内容的变化可以得出邓小平主张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

2.(2019·太原模拟)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

“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

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答案 C

解析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故A项错误;B选项表述“私有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是国家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反映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乡镇企业而非国营企业,故D项错误。

3.(2018·保定模拟,31)下表为1979~1982年湖南省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户数和从业人数,可知当时中国(  )

单位:

万户、万人

类别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个体

全民

个体

全民

个体

全民

个体

全民

商业户数

0.26

6.19

1.10

6.24

3.19

7.01

4.60

7.73

商业从业人员

0.26

23.69

1.21

24.49

3.46

27.85

5.05

29.63

饮食业户数

0.99

0.46

0.41

0.62

0.75

0.68

1.08

0.78

饮食业从业人数

0.09

5.00

0.48

5.88

0.90

6.33

1.27

6.37

服务业户数

0.11

0.39

0.38

0.49

1.37

0.59

2.21

0.70

服务业从业人数

0.11

2.58

0.41

2.77

1.45

3.36

2.36

3.73

A.私营经济发展缺乏规范管理

B.非公有制经济的禁令逐渐被打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注意引导私营企业健康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979~1982年湖南省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户数和从业人数”可得出私营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无法得知其管理状态,故A项错误;图表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可知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被逐渐打破,故B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表格中增长的数据主要是“个体”经营的上升,无法判断对私营企业的政策及影响,故D项错误。

4.(2019·汕头模拟,31)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  )

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可知单纯政府调控价格不仅不利于价格提高还会增加政府补贴负担,因此需要让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5.(2018·南京模拟,31)《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

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

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可以解雇”是改革而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