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067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docx

届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原因类设问

原因类设问

【题型特点】

背景、原因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因素。

此类设问主要是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来命制的,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能力。

具体的设问方式有: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其历史依据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等。

【解题思路】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

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如:

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

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

①腐败:

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

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

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

资本主义扩张。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更注重主观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更注重客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

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

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类

I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

(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

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

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

①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

②政治:

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

③文化:

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

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II.原因深度:

原因:

→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

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

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

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A.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B.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

C.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D.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E.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F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答题术语】

原因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

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社会

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

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

因素

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

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政府扶植

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

因素

经济

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政治

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灾害

严重的自然灾害

(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

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

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

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4)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

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

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

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5)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条件

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根源

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因素

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6)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

经济

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思想

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政治

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组织

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民主义的提出

组织

革命团体,特别是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军事

在孙中山领导和影响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失败的原因

经济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根源)

政治

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

阶级

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即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

思想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纲领

群众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组织

缺少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也没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8)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中国

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为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美国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守势

根本原因

国家利益的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9)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地理

三面环海、港湾众多,山多地狭、耕地较少

经济

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阶级

工商业阶层实力增强

政治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能更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思想

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文精神萌发

外部

借鉴吸收其他文明成果

(10)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必要性

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社会根源

西方人渴望获得黄金,掀起了疯狂的“寻金热”

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通道

可能性

主观条件

政治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宗教

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

思想

文艺复兴的兴起

客观条件

内部

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外部

中国的指南针传播到西方并应用于航海

(11)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生产关系

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争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国家职能发生转变,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验教训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

科技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要求对生产关系进行不断调整

社会因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

【真题训练】

【2020年】

1、(2020全国1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

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答案】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

【详解】

(2)根据“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吸引德国大力开拓中国市场。

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推动德国谋求与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两德统一,德国的经济也得到发展,因此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巨大需求。

同时德国也在谋求改善国际形象,需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两国也因此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上存在共同利益。

2、(2020全国1卷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答案】

(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详解】

(1)根据“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可知苏绰才能超群,尤擅理财;根据“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知他政绩卓著;根据“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可知他克己奉公,推荐人才。

3、(2020全国2卷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

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

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

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

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

【答案】

(1)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将兵法旨在改变当时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因此他实行将兵法的背景是冗兵众多,老弱士兵多;根据“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还可知当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

4、(2020全国2卷47)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

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

(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详解】

(2)根据“他怀抱科学救国……”可得出献身科学、爱国主义;根据“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得出治学严谨,强调科学的实践;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

5、(2020全国3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

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

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答案】

(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详解】

(2)根据所学可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等方面概括。

6、(2020全国3卷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

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

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

(2)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快。

【详解】

(2)原因: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对外贸易的变化是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加快了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国际粮食需求量扩大;根据材料“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可归纳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

7、(2020全国3卷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

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

【答案】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粮食能够自给自足;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得出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根据“群众组织,有自卫队”“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得出群众基础良好,有相当力量的革命武装;有利于游击战的地理条件。

8、(2020全国3卷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

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

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

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

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

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

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

“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答案】

(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详解】

(1)历史背景:

根据张九龄生活的年代“678~740”“开元年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初唐,有较为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根据材料“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助推张九龄成为名相;根据材料“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江南地区得到开放,中原文化在岭南得到传播。

9、(2020江苏22)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

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

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

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

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

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

【答案】

(1)举措:

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

【详解】

(1)举措:

根据“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得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根据“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可得出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

背景: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等角度概括。

10、(2020江苏23)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

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

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奧·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答案】

(1)内涵:

复兴古典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

历史背景: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详解】

(1)内涵:

根据“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可得出是指复兴古典文化。

历史背景:

根据所学从经济、阶级、宗教的压迫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教会压抑人性(宗教文化钳制思想。

11、(2020江苏24)24.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

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

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

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

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

报刊杂志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

“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

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

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

【答案】

(1)原因:

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

【详解】

(1)原因:

根据“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