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385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docx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

第一节概述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1、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

在国际上形成为各国所共同遵守的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贯例、规定、原则和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这些贯例、规定、原则和制度的总和。

2、国际货币制度的分类

⏹从储备资产的保有形式和汇率制度的形态两个角度进行区分

-储备货币或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金本位制度

-金汇兑本位制度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按其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在国际上自发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规定、原则和制度是在各国自行规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属于这种类型。

②在国际上有组织地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

即调节国际货币关系的规定、原则和制度是由有关各国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协定固定下来,并且有一定的国际组织保证其贯彻实施。

二次大战后所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属于这种类型。

3、主要内容

(1)货币本位(国际货币);确定各国货币的比价及汇率制度

(2)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国际储备资产就是一国中央银行或金融当局持有的可用于国际支付和稳定汇率的流动资产。

国际货币体系应确定何种货币可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以及国际储备资产的最低限度数量。

⏹(3)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与国际结算原则,即一国民族货币按照什么比价或汇率兑换成另一国民族货币。

⏹(4)确定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

即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或逆差时,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调节,逆差国和顺差国各承担什么责任。

4、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1)确定国际清算和支付手段的供应和管理原则

(2)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

⏹包括:

(1)汇率机制

(2)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资金融通机制

⏹(3)对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纪律约束机制

⏹(3)确立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的协商机制或建立有关的协调监督机构

⏹三条标准

-本位币是什么

-国际流通、支付和交换媒介的主要货币是什么

-主要流通、支付、交换媒介的货币与本位币的关系

⏹(4)通过多边支付制度,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

⏹实行多边清算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所使用的货币必须具有可兑换性。

(2)本国商业银行在有关国家的商业银行中开立各种清算货币的账户。

⏹(3)账户之间可自由调拨资金。

第二节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类型

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国际金本位时期。

⏹1816-1913年:

典型金本位时期。

⏹1914年-20世纪30年代初期:

畸型金本位时期。

⏹第二阶段: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底—20世纪70年代初。

⏹第三阶段:

牙买加体系

⏹1976年1月至今。

一、国际金本位制

(一)国际金本位制的类型

1、金币本位制

以黄金金币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1816年英国颁布了《铸币条例》,首先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度,使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并铸造金币流通。

其后,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实行金本位制度,至1880年西方主要国家均实行了金本位。

⏹金币本位制的特点:

(1)黄金充当了国际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2)法定货币含金量货币以黄金表示其价值,货币当局规定货币的法定含金量,即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金币的重量、成色。

⏹(3)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辅币、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

货币发行数量受黄金储备数量限制,

⏹(4)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金币本位制的缺点:

⏹从根本上讲,其缺点是过于刚性,表现在:

⏹●清算、支付完全依赖于黄金的输出入,清算、支付手段单一。

⏹●货币数量的增长依赖于黄金产量的增长。

竞赛三原则

⏹法定含金量,承诺随时以官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

⏹黄金数量与货币供给量之间有一固定的数量关系

⏹各国市场对黄金流入流出没有任何限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种矛盾的尖锐化,加上各国因为战争的需要大量发行无法兑换成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终于导致了金币本位制的最终崩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国仍实行金币本位制外,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相继实行了金块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

⏹是以黄金作为准备,以有法定含金量的价值符号(银行券)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的特点:

(1)发行、流通银行券(以金块为发行准备),法定其含金量。

(2)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也不流通金币。

⏹(3)黄金不能自由输出入。

⏹(4)可有条件兑换金块银行券虽仍规定含金量,但其兑换黄金受到限制,如英国在1925年曾经规定银行券按官价兑换黄金的最低数量界限为400盎司黄金即1700英镑。

黄金的输出输入也就受到限制。

⏹3、金汇兑本位制(一战后德、意、奥、丹、挪等30个国家实行——30年代危机)

⏹又称虚金本位制。

它将本国货币间接地与黄金联接。

⏹背景:

国际金本位出现崩溃的苗头;为了支持战争银行券大量发行

⏹1922年热那亚世界货币金融会议

⏹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

(1)发行、流通银行券,法定其含金量。

(2)禁止金币的铸造和流通。

⏹(3)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国外兑换黄金。

⏹(4)与一实行金币本位或金块本位的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价。

⏹注意:

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是残缺不全的(畸型的)金本位,因黄金不能自由输出入,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被破坏。

(二)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征:

⏹汇率

-固定汇率,各国货币以黄金为基础保持固定比价关系,即以铸币平价为中心的比价关系,汇率波动幅度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

本质上是一种固定汇率制

⏹储备资产与国际结算

黄金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黄金为最终结算手段,实行自由多边的国际结算制度,政府不对国际收支进行直接管制。

-黄金是唯一储备资产,各国货币自由兑换

⏹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

该体系是一个松散的、无组织的体系它的运行无需国际金融组织的监督。

价格-铸币机制

Ø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他们各自的含金量比决定,黄金输送点为汇率波动上下限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Hume,1752,“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

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

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造成的黄金内流趋于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水平上涨。

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

(三)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缺陷

1.黄金的稀缺性,供应和储备的有限性限制了货币供应,所导致的黄金产量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2.黄金分布的非均衡性。

时空不平衡。

金本位时期的价格波动与世界黄金产量波动直接相关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4.金本位制实行的条件会因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困难和不平衡而被放弃。

(四)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

⏹1、对国际收支有自动调节作用(指金币本位)。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有自动调节作用。

⏹2、汇率稳定(以铸币平价为基准,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有利于成本、收益核算,在当时为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起过积极作用。

⏹3、国际金本位制的运行为后来建立国际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五)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1914年一战爆发:

黄金禁运,纸币停止兑换黄金。

战争经费开支,严重的通胀,货币黄金可兑换性被禁止。

1915~1922,世界黄金生产下降了1/3

战后初期

a)1922年,经济与金融会议

b)金块本位制与金汇兑本位制

c)1929—1933年间,世界经济危机,1931年国际金融危机:

抵御危机袭击;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

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金本位制彻底瓦解了。

维持金本位的三个必要条件不存在了:

1、金币自由铸造、自由流通。

2、自由兑换黄金。

3、黄金自由输出入。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美各国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中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斗争激烈,货币金融极端混乱,结果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在大战尚未结束之前,就开始酝酿战后的经济合作计划。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一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俗称世界银行,其基本职能是融通资金以进行国际经济开发;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基干。

IBRD“世行”主要负责国际投资事务;“IMF”主要负责国际货币事务。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简要历程

ØIMF协定于1947年正式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运行;

Ø从1948—至1952年,美国开始了著名的马歇尔援助计划;

Ø1948年西欧国家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来管理援助资金,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Ø1959年1月,主要西欧国家取消外汇管制,货币开始实现与美元的自由兑换。

Ø在整个60年代,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兑换黄金的基础不断削弱;

Ø黄金总库解散

Ø黄金的“双重价格制度”

Ø美国的新经济政策

Ø73年普遍浮动汇率制实行

Ø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美元与黄金的官方平价兑换一终止,实际上等于废除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Ø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Ø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权威机构,即IMF。

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两个挂钩”双挂钩”。

Ø2、确立美元与黄金并列的国际储备体制。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

Ø3、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黄金官价。

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用美元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比价,即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关系。

美元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黄金为最后的支付手段美国没有任何调整的余地,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的储备水平。

有名无实的可调整固定汇率。

实际上是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协议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也被称为“可以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美元—黄金本位制)。

实际上美元充当了国际货币,发挥了国际货币的各种职能。

美元被广泛地用作国际间的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Ø

Ø4、实行可调节的盯住汇率。

各会员国货币盯住美元,汇率不能超过黄金平价的±1%。

IMF规定成员国应维持实际汇率在基准汇率的1%以内,在基准汇率10%内的浮动需通知IMF,超过10%需经IMF批准。

实际上是固定的。

按照规定,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根本性失衡时,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进行贬值或升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没有对“根本性失衡”作出十分明确的解释,这是为了处理具体问题时留有余地。

但实际上各国货币汇率的调整是很少的,到1966年为止,主要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没有进行过大的调整。

Ø5、融通资金

Ø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在IMF中存款的份额活动IMF的短期融资

Ø6、取消外汇管制

Ø成员国不得限制经常帐户的支付。

Ø7、国际收支的调节

IMF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短期失衡可以通过IMF贷款解决,长期失衡通过汇率调整解决逐步废除外汇管制。

实际上这两条途径的调节效果都不很明显,因为会员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贷款数额有限,而汇率也长期没有进行过大的调整。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有两大作用:

第一个大的作用是与战前无本位的混乱比——稳定;第二个大的作用是与金本位比——弥补货币不足。

Ø1、稳定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双挂钩、固定汇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

二次大战结束前30年(1914—1944)是无序状态。

由于以金本位制为基础的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各国先后组成了相对独立的货币集团。

货币集团的存在,使西方国家的货币战日趋激烈,它们为了争夺国外市场纷纷实行外汇倾销,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不但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秩序,甚至连正常的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困难。

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稳定了西方国家的货币,减轻了各国货币的内在不稳定性。

2、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把美元作为各国的储备货币。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作为黄金的补充,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相对稳定达20多年,为国际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际贸易量的增长大大超出二次大战前的水平,超过同期世界工业增长的速度,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3、促进了国际货币合作,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IMF的协调、监督及其规则的约束力,IMF对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资金融通。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内在原因

1.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致命弱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对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美国有两个基本责任。

第一,要使美元按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第二,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即美元。

这两者是矛盾的:

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危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美元供给太少,就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

也就是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不可能同时解决清偿问题和信心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耶鲁大学教授R·特里芬50年代末提出,基准货币国家美国的国际收支无论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给布雷顿体系的正常运作带来困难,顺差则“美元荒”,逆差则“美元灾”。

)“特里芬难题”(TriffenDilemma)

如果美国满足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制度不可避免地要崩溃,如果拒绝满足美元储备需求的增长,世界经济将陷入通货紧缩。

2.经济不平衡对布雷顿体系走向终结的作用

♦1、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

♦2、第二次美元危机(1971年)

♦3、第三次美元危机(1973年)

从5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力量相对下降,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美元大量外流,黄金储备急剧下降。

60年代以后,美国始终无法扭转的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每况愈下,自1960年10月爆发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后,美元危机接连不断。

西方各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企图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但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

1971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又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抛售美元的风潮,迫使当时的尼克松政府于当年的8月15日宣布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

一是停止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割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二是为改善国际收支,加征10%的进口关税。

当年年底美元被迫贬值7.89%,黄金官价由35美元一盎司提高到38美元,同时放宽各国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的±1%扩大到±2.5%,这样,固定汇率制也开始动摇。

1973年美元危机再次爆发,美元第二次贬值,黄金官价由每盎司38美元提高到42.22美元,于是主要国家货币纷纷与美元脱钩,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

从此,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为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基本崩溃了。

1978年3月3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从1978年4月1日起,有关肯定浮动汇率和取消黄金条款的决议正式生效。

至此,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维持了34年的生命,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履行的法定程序宣告正式结束。

(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Ø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混乱的国际货币秩序,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另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Ø在国际清偿力的提供方面,它本身存在着特里芬难题所描述的固有的不稳定性。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运行规则得不到遵守,所以国际间始终没有形成正常的国际收支调节和资本流动的秩序。

(六)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不完全相同:

1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度下,英国、法国、美国几种货币均处于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取决于各国的势力范围。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主导货币仅美元一家;

2战前的金汇兑本位制缺乏一个协调机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汇兑本位制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以维持;

3与战前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汇兑本位制中,储备货币(即美元)的作用得到了突出和加强。

三、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货币体系的形成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货币金融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经过反复研讨磋商,1976年1月8日在牙买加召开的会议上,达成了综合性协议,即《牙买加协定》。

牙买加协定的签订是战后国际货币关系中仅次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一次重大事件,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继续运转铺平了道路。

同年4月底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后又获得法定的60%以上的会员国和总投票权85%的多数票批准同意,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各国达成“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关系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关变化虽然是在牙买加会议前发生的,但一般都在会议上得到认可。

由于“牙买加协定”形成了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关系格局,因而此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亦被称作牙买加货币体系。

(二)《牙买加协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是以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其核心内容涉及本位货币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

具体说,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扩大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

即实行第六次增资,会员国的份额根据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略有改动。

增加成员国在IMF中的基金份额,由292亿SDRS增至390亿SDRS。

各自的份额有所改变,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份额由5%提高到10%,主要西方国家除原西德、日本外,其他西方国家的份额均有所下降。

增加基金份额的目的:

提高清偿能力。

2.强调汇率体系的灵活性,使浮动汇率合法化

会员国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但各国的汇率政策应受基金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将来世界经济出现稳定局面后,仍实行固定汇率制。

3.实行黄金“非货币化”

取消有关黄金问题的一切条款,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不再规定货币的含金量,即黄金成为一种单纯的商品这就是:

取消黄金官价,会员国可在市场上自由进行黄金交易;黄金不再作为各种货币法定汇价的共尺度;取消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和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

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应逐步加以处理。

4.规定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和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以及进行国际借贷之用。

规定SDRS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

后来并没有做到。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建立新的贷款形式,资助持续发生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放松贷款条件,延长偿还期限。

(1)出售IMF黄金总额的1/6,按市场价出售,超过官价部分成立“信托基金”,对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最优惠的贷款,帮助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扩大信用贷款的限额,由占成员国份额的100%增至145%。

(3)出口波动补偿贷款的份额由50%增至75%。

第二次修正案对货币体制改革起了一定作用,但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对汇率的监督、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的创造和管理等,仍未解决。

(三)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特征

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当前的结构):

①黄金储备:

实现黄金“非货币化”,使得黄金储备占世界各国国际储备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69.3%,降为1992年的4.47%。

②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占国际储备总额的比重由50年的27.5%上升为1992年的89.12%;其中美元仍是最主要外汇货币,尽管货币多元化,全世界央行储备资产15700亿美元的66%是美元。

③成员国在IMF的储备头寸:

IMF按其成员国的经济规模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分摊配额,每个成员必须缴给IMF25%的外汇(1978年前为黄金)和75%的本国货币.成员国向IMF所缴份额中的25%的外汇部分,IMF用去的本国货币持有量部分以及该国对IMF的贷款,构成该国在IMF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是成员国按规定从IMF提取一定款项的权利;是IMF向会员国提供的最基本的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

其方式是由会员国用本国货币向IMF申请购买外汇(一般称为“提款”),借取普通贷款的最高额度为会员国所缴份额的125%。

普通提款权占国际储备总额的比重,1992年为4.65%。

④特制提款权(SDRs):

SDRs的作用不断增强。

是IMF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代表成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

1969年9月解决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而决定采用。

成员国分配的SDR可通过IMF提取外汇,故而同黄金、外汇一起作为成员国的国际储备(故又称“纸黄金”),可用于政府间结算、偿付国际收支逆差,但不能直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用于贸易和非贸易结算。

SDR由IMF根据各会员国上年年底缴纳份额余额的比例进行分配(故成员国缴纳的份额越大,分配的SDR就越多)。

SDR在1969年创立时规定,一个单位SDR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即SDR与当时的美元等值);1976年6月按一篮子16种货币定值;1981年1月1日改为按5种货币篮定值至今;1996年1月1日起,货币篮的比重调整为:

美元占39%,马克占21%,日元占18%,英镑占11%,法郎占11%。

现在1SDR=1.30美元。

SDR占国际储备总额的比重1992年为1.77%。

⑤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德国马克、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地位日益加强,美元的地位逐渐下降,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资产。

目前,世界上约有1/2的进出口贸易用美元结算;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外汇交易占83%的重要手段和干预货币;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仍在60%左右。

马克14%、日元7%。

随着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下降,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但美元的地位不可能由其他货币或特别提款权所替代。

欧元诞生后,美元也依然会保有第一货币地位。

2、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

Ø独立浮动,46国

Ø无预先宣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32国

Ø爬行浮动幅度,6国

Ø爬行钉住,5国

Ø水平幅度内的钉住,7国

Ø其他惯例的固定钉住,44国

Ø货币管理局安排,8国

Ø无单独法律货币的汇率安排,38国

牙买加协定确认各国可以自由作出汇率方面的安排,从而进入浮动汇率制时代。

所谓浮动汇率制,就是一国货币对外不再规定黄金平价,不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该国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水平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听任外汇市场随外汇的供求情况自由波动。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上下浮动是外汇市场上经常发生的现象、汇率下浮就是货币贬值、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

浮动汇率制度可作以下区分:

①按其浮动的方式,可分为四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