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404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 Word版含答案.docx

第一单元限时规范训练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经纬网格①与⑤之间的纬度差最大约为(  )。

A.10°B.20°

C.30°D.40°

2.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

A.均位于中纬度地区

B.实际区域面积最大的是经纬网格⑤

C.经纬网格②③之间的东西最大直线距离超过1700千米

D.经纬网格④⑤都处于我国亚热带地区

解析 第1题,我国最南端的省级行政中心为海口,它与北京的纬度分别约为20°N和40°N,图中两者之间有4个间隔,由此求出每个间隔为5°,①与⑤纬度大约相差4个间隔。

第2题,五个经纬网格中,⑤的纬度位置较低且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其实际区域面积较大,经纬网格④的纬度位置在30°N~35°N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的暖温带地区。

经纬网格②、③之间的东西经度间隔最大为15°,按最大长度每差1°经度的纬线长度约111千米计算,也不超过1700千米。

答案 1.B 2.B

(2013·北京东城模拟)下图中数字表示城市,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阴影部分最可能表示世界(  )。

A.石油主产区B.重要城市带

C.主要工业区D.主要森林带

4.图中城市(  )。

A.有两个位于西半球B.正午太阳高度③>④

C.⑤在①的东南方向D.多位于中纬度地区

解析 第3题,依据经纬度可判断,图中北部阴影区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亚欧大陆的高纬度地区,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赤道地区共有三个区域,分别是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是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区;所以

图中阴影最可能表示世界主要森林带。

第4题,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60°区域,图中显示城市主要位于这一区域。

两地之间的东西方向是以两点间劣弧来确定的,⑤与①之间经度差大于180°,所以⑤在①的西方。

图中城市有1个位于西半球。

当太阳直射点距离③、④纬度相等时,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当太阳直射点更靠近④时,④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③地。

答案 3.D 4.D

读甲、乙两幅图,回答5~6题。

5.两幅图相比较(  )。

A.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B.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

C.两图比例尺相同D.

两图所示地区范围相同

6.下列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位于③地的东北方向

B.①

②地之间距离比①④地之间距离长

C.四地均位于我国季风区

D.乙图描述的地理事物更详细

解析 第5题,根据甲、乙两图所跨经纬度范围知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

第6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①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②④地经度近似,②地纬度

高,①地位于②、④地的西南方向,故①②地之间距离长;只有④地位于季风区内;乙图比例尺小,描述的地理事物简略。

答案 5.A 6.B

(2013·江苏无锡市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图中甲地外围闭合等高线的高度为400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是洼地

B.甲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

C.甲地是凸地

D.甲地海拔比500米高

8

.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可能是(  )。

A.899米B.999米

C.1099米D.1199米

解析 甲处为闭合等高线400米内,它位于400米和500米等高线之间,根据“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规律,该地应为洼地。

陡崖顶部的海拔应该大于1100米,所以答案D正确。

答案 7.A 8.D

(2013·江苏省苏州市调研)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图,图中实线表示等高线,R1为输水管道,R2、R3为天然河流,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某村与甲处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42米B.18米

C.62米D.20米

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B.R1可自流输水

C.R2西流补给R3

D.R3可能有凌汛

解析 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流流向的分布特点,甲处海拔应大于250米,小于270米,某村应该大于210米,小于230米之间,所以两地的相

对高度应该在20米和60米之间,答案为42米。

我国华北某地区图,属于暖温带,自然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R1高低起伏输水不可能自流,R3河流是从高纬流向低纬不可能有凌汛发生,答案C正确。

答案 9.A 10.C

(2013·江苏省苏北四市质检)读“某区域等高线图”,

回答11~12题。

11.关于①、③两地的比较,正确的是(  )。

A.①地气温年较差大于③地

B.③地位于迎风坡,年降水量大于①地

C.①地河流水位低于③地

D.两地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都很大

12.关于②地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重点发展内河运输业

C.以水能、旅游开发为主

D.建立自然保护区,停止开发

解析 第11题,根据经纬度特点,该地区应该在西欧沿海地区。

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可以判断C正确。

第12题,②地位于山地区,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比较大,落差大,所以开发水能、旅游为主是最合理的开发方式。

答案 11.C 12.C

读“某地局部图”,图中

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

据此回答13~14题。

13.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A.从东流向西B.从东北流向西南

C.从西流向东D.从西南流向东北

14.若X数值为500,图中Y和A处的数值可能是(  )。

A.400 450B.400 550

C.600 450D.600 550

解析 第13题,由图中河流及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X的数值大于Y的数值,结合指向标可以判断该河从西南流向东北。

故选D。

第14题,图中X数值为500,则Y的数值为400,因而A处的海拔应小于600米大于500米。

故选B。

答案 13.D 14.B

(2013·徐州阶段性测试)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

米),根据图示信息回答15~16题。

15.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d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A.850米、499米B.799米、501米

C.950米、201米D.990米、301米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900米

B.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C.陡崖处可观赏到瀑布景观

D.b地可见V型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解析 第15题,根据等高距特点,山顶a的海拔应该大于900米小于1000米,陡崖d的相对高度应该在300米到400米之间,所以答案选D。

第16题,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500米,两山顶之间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所以建游览索道其长度应不小于900米,B选项中没有根据指向标定方向,C选项中陡崖处位于山脊,没有河流,当然没有瀑布,D选项中c地位于山地出口处,不可见三角洲。

答案 15.D 16.A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013·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第一次调研)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7~18题。

17.E点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152米B.103米

C.98米D.195米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者在C处可直接观察到D处

B.图中B处可以开垦为梯田,发展种

植业

C.A地河流落差可达150米

D.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解析 第17题,根据等高线和河流流向特点,E附近的等高线应该是150米,所以E点的海拔高度应该是大于150米,小于200米之间,所以答案A、D两项正确。

第18题,A项C、D处通透的问题,可以画地形剖面图得出,B、D两项根据比例尺和等高距,B处属于缓坡,可以开垦为梯田,发展种植业,发展立体农业,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C项A处只有150米和200米两条等高线相交,不可能落差150米。

答案 17.AD 18.BD

(2013·江苏省盐城东台市期中)下图为“某岛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所示岛屿(  )。

A.东北部受信风影响降水丰富

B.河道宽阔,水流平缓且流量小

C.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及铁路沿线

D.多山地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20.全球变暖对该岛的影响可能有(  )。

A.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大

B.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C.受风暴潮影响的频次增加

D.蓝山峰顶冰川消融量增大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度,西半球大西洋沿岸地区。

再根据该地区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以及岛屿景观特点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9.AC 20.BC

三、综合题(共40分)

21.(2013·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第一次调研)读下面北半球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在B山设计了CB、DB两条上山公路线。

根据等高线图判断,沿________线修建公路比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城是化学工业城市,在图中甲、乙两处建立一个疗养院,以________处较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四组图分别是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

请分析M点在①②③④四图中的地形类型:

①是________,②是________地形,③是________地形,④是________地形。

解析 修建公路以缓坡修建最好,工程难度较小,运行安全性较好,建疗养院以阳坡,空气质量好,远离工厂区的地方较

好,而M点反映的地形类型,要把握“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根据地形类型逆推地形剖面图,判断出结论。

答案 

(1)DB 坡度较缓,工程难度较小,运行安全性较好

(2)甲 地处阳坡,光照条件好,位于化学工业城市的上风向,空气质量较好

(3)鞍部 山脊 盆地 山谷

22.(2012·江苏省镇江市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某年5月5日,阳光灿烂,东南风3~4级。

李老师和地理兴趣小组同学相约到“媚尼风景区”进行地质野外考察。

材料二 “媚尼风景区”略图。

(1)李老师和同学们事前相约在“尼湖”之南的

古寺汇合,这座古寺是________。

(填数码)

(2)李老师和同学们见面后,首先考察尼湖水环境。

图中A、B为尼湖上的两个轮渡码头,同学们考察后发现,往返A、B的游轮速度有较大差异。

你觉得速度较快的是从A到B还是从B到A?

________,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上午的考察,同学们建议午饭后享受“漂流探险”的乐趣,你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向他们介绍一下在支流a和媚河上游b“漂流”,哪一个更刺激吗?

________,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漂流后,李老师按原计划将带领同学们登上山顶C一览风景区全貌,大家在古寺②处休息调整。

登山前,李老师拿出地形图,请同学们读图计算两地的温差,你能帮忙计算吗?

________。

(写出温度范围)

(5)登上山顶后,李老师给大家介绍: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该风景区将在图中的D处规划建一水坝(如图:

“//”),由于担心水坝建成后水位的上升淹没土地和建筑物,图中三座古寺中有一座正在筹备搬迁,你觉得可能被水淹的古寺是________。

(填数码)

解析 

(1)根据指向标“尼湖”之南的古寺应该是①。

(2)根据题干信息,东南风3~4级,可知从A到B顺风,速度较快。

(3)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漂流时更加惊险刺激,应该

是等高线密集处。

(4)②处的海拔为0到100米之间,C处的海拔为900到1000米之间,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在800到900米之间,再根据高度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降低6°,计算可以得出答案。

(5)水坝建设高度在100米等高线之间,说明淹没高度为100米,②古寺海拔低于100米,有淹没的危险,所以它需要搬迁。

答案 

(1)①

(2)从A到B快 该日吹东南风,从A到B是顺风航行

(3)支流a 因为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急,漂流时更加惊险刺激。

(4)大于4.8℃、小于5.4℃

(5)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