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807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课外阅读.docx

五年级课外阅读

(一)小雨点和白云

大地严重地干旱了。

庄稼在盼雨,人们在盼雨,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在盼雨。

 

这一天,天空响起一声春雷。

无数小雨点听到雷声,仿佛战士们听到了出征的号角,从四面八方来集合,准备给干渴的大地下一场甘霖。

有一个小雨点在集合的路上被一朵遨游天空的白云挡住了。

 

白云悠闲地问 小雨点儿 你急急忙忙干啥去 去下雨 小雨点儿说 

别干傻事啦 白云伸出胳膊挽住了小雨点 还是跟我在一起吧 永远留在天空多自在 

“不!

”小雨点儿挣脱开身子说,“大地干旱,盼着我们去解救,不能考虑个人自在不自在!

” “你要想想,”白云用威胁的口吻说,“你一落到大地上,最先是把自己的生命毁灭了,多可怕呀!

而且救灾也不在乎你一个小雨点儿!

” 

“我想的跟你不一样,我活着就是为大地服务,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

”小雨点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隆隆的春雷滚动在整个天空,悠闲的白云躲藏在高山怀抱中。

千千万万个小雨点儿迎着春雷的召唤,前赴后继地从天空投下身去,接着,幅员辽阔的大地落下了一场及时雨。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甘霖:

 

前赴后继:

 

2、给文中缺标点部分加上标点。

 

3、在原文中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反问句,用“~~”画出一个排比句。

 

4、文中“傻事”指什么事?

小雨点为什么去干这种“傻事”?

 

5、小雨点代表哪一类人?

白云代表哪一类人?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喜欢哪一类人?

为什么?

 

(二)湖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

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     )的悲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    )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

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为什么会整天那么欢快?

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悲翠。

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的这样美?

我凝(     )视湖面,偶尔投一枚小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春雨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绵”。

“绵”上无穷无尽的圆坏,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

你看,天空中一道亮闪,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隆”,礼炮响了,大会就要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

你看见湖面上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

那正是翩翩起舞的金鱼姑娘头上的玉花。

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

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告诉你。

      

湖是美的……

1、 把加点字的拼音填入括号里。

 

2、 联系文章内容,解释词语。

 

竞相开放:

  

翩翩起舞: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文章为了突出表现“湖”之美,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2)你喜欢哪种状态下的湖?

说说理由。

 

                                                                           

4、用“﹍”画出本文的过渡句。

这个过渡句在文中起 (             ) 的作用。

 

5、用横线画出第六自然段的中心句。

 

(三)蜜蜂和蚂蚁

人们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勤劳。

画家画了不少采蜜图,诗人写了不少赞蜂诗,甚至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唱着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忌妒蜜蜂,心里一直搁着个疑团:

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

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

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去找食物,见到一只小蜜蜂  嗡嗡   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  喂  蜂儿  我问你一个问题 

“啥问题?

你说吧!

”小蜜蜂回答说。

 “你说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

” 

“你们跟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啰!

”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 

蜜蜂想了一会儿,笑着说:

“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

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1、在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填上标点符号。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忌妒:

                                         。

 

(2)偏心: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勤劳—                偏心— 

4、根据下面最后一段段意给文章加一个结尾段,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段意:

蚂蚁不再忌妒蜜蜂。

 

5、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

 

(四)故乡

    只因为我在故乡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几个年头,因而从离开它的那一刻起,思乡便成为一种病:

无从治愈,无法自已。

 

每当深夜,皎洁的月光洒上床头,抑或昏黄的路灯将摇曳的树影投上天花板,我总要想起故乡的一切。

在如泻如瀑的月光下,小伙伴们应该都已经甜甜入睡,屋子里只有轻轻的鼻息,衬托起夜晚的宁静;而我的老屋里却空无一人,月光银练般流过窗格,悄然落向闲置的床帷;田野上的小路寂无行人,只有庄稼在微拂着长大的阔叶;远处的河堤依稀可辨,桦树林传来遥远的叶动声;更遥远处,不眠人似有似无的歌声飘忽不定……     

我是那样地思念故乡,它与我少年的彷徨,青春的无奈共存着。

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为它写过无数首思念的诗歌,因为它是我永远的恋人。

 

故乡,抽象成一种情绪在心头,就像它的天空里轻纱薄翼般的白云,久久地漂浮着,衬着天空那种忧郁的蔚蓝。

久久地,直到我长大。

 

1、从文中找出以下词语的近义词。

 

摇动(       )   空闲(       )   忧愁(       )   悄悄(       )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无法自己:

                                                         

(2)轻纱薄翼:

                                                        

3、画线的句子中的“它”指的是(           )。

4、找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写在横线上。

                                                                    

5、“明月千里寄乡思”,第2段中作者除了写明月外还通过描述家乡的        、          、        、         、         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6、作者写过无数思念故乡的诗歌,你也背过许多思乡的诗句吧!

看到明月想起“(      ) ,(       )。

”当秋风起时想起“(        ),(      ) 。

 

(五)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

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

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

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

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

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

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

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

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欢愉(    )    狼吞虎咽(      ) 意味悠长(      )  

2.在 文中用“﹏﹏﹏ ”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

”的句子。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 “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

                                   

5、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半吨煤

 我念初二的时候,每月的零用钱是5元,即使是在物价便(bìan  pían)宜的1987年,也做不了什么,因此,那时的我很想挣点钱,为自己买双球鞋。

 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

 

亲戚用车送来半吨煤,卸在一块空地上,为了把煤运上30多级台阶,再把它倒进坡顶上的煤棚,父亲让我守着煤堆,自己去找民工。

我问一旁的母亲  搬运需要多少钱  母亲说是15元   我立刻说  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一听母亲的转述,他喜笑颜开地拍拍我,答应

(yīng  yìng)我们两人一块儿干,15元钱全归我。

“这桩生意全归我了!

”当时我十分高兴,马上和父亲拉了钩,生怕他反悔。

 半吨重的煤大约高一米,呈圆锥状,对比一下父亲找来的筐子,估计满满的五六筐就能搬完,当我满怀信心往筐里添煤时,父亲笑了,他要我试着提提。

天哪,我用了吃奶的气力,才八成满的筐子居然只轻轻颤了颤,在我倒吸一口冷气时,父亲把筐里的煤捡一部分出来,边捡煤边说:

“慢慢来,儿子。

” 

我从没用过扁担,以前住郊区时,见农民日日地担着,轻描淡写一般,可真把百十斤的煤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

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走。

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

三趟过后,父亲看出我有些不济,把我换到前面的搬运位,并一个劲将吊绳往他那边挪,我已经没有争辩的余力了,原先我想多担些,让年迈的父亲轻松点,现在看来,我能咬牙完成已属幸运。

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最后的两担,是母亲换了我,才和父亲共同完成的。

那时,我的肩头已经磨出血泡,大大咧咧的父亲兴奋地拍我的肩头,疼得我龇牙咧嘴。

母亲把15元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

 

从此以后,每一张钞票我都很珍惜。

我学会了节约。

更关键的不是这些,当我看到那些搬运工人搬运煤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一股滋味,不只是汗,还有血的气息。

学会爱他人,体验贫困,就是那半吨煤教会我的。

  

1、给文中加线的句子标上标点。

 

2、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

 

①“我”挣钱是因为“我”想_______________。

“我”和父亲、母亲一起运送了_______ ,挣了_______ 元钱。

②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4、联系上下文并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

(“诺言”可以换成什么词?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                                                                                                

(2)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阳光特别毒”和“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分别是什么意思?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 

                                                                       

 5、“母亲把l 5块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

”(“我”为什么感到很内疚?

6、按照叙事文章的六要素,简要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作者通过运半吨煤挣了钱后都有哪些收获?

  

 

(七)想做橡树的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电脑公司的总裁。

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

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看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看起名人传记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政治家罗斯福、军事家拿破仑以及大发明家爱迪生等人的传记,他都看。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

”老盖茨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

” “对,为了思考。

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 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像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老盖茨是既吃惊又高兴。

一有机会,老盖茨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

比尔·盖茨 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建立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等。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看这些书。

禁不住 好奇地问:

“你怎么买这么多书?

” 

“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

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 

“干吗要与众不同?

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

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样。

” 

“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天穹。

” 比尔·盖茨坚定地说。

 

1、认真读文章,想一想这篇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

”这句话的意思。

 

3、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形容名气很大。

(              ) 

(2)跟大家不一样。

(              ) 

(3)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比喻办事岸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             ) 

4、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再写一句话。

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

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荒丘上的橡树。

                                                                        

5、请你说说“因为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天穹的橡树。

”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

(6)比尔·盖茨小时候的志向是做一棵昂首天穹的橡树,你的志向呢?

用一句话写下来。

 

(八)画香气

宋朝时,有一次画院考试,画题是一句:

“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句诗句的意思很明白:

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归去,由于踩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使马的蹄儿也变香了。

 

考生们想:

游人、落花、马蹄都是有形的,好画,但“香”呢,只能闻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真不好画;而这句诗最有意境的,就是一个“香”字,非画出来不可。

有的考生画出的,无非是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却把那个“香”字丢了。

 

考生们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

难啊难!

怎么办呢?

 

终于,有个考生灵机一动,画了一幅。

画面上遍地开放着鲜花,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蝶追逐着马蹄飞舞。

众人一看,都连连称好。

 

1、为什么大家连连称好呢?

 

                                                         

2、除了用鼻子闻以外,你还能用其他的什么方法感觉到香味的存在呢?

回答得越多越好。

 3、如果让你画,你会用什么画面来表现“马蹄香”呢?

 

4、写出描写香味的词语。

    

 

(九)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

“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

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

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      )是报纸、杂志、小说,也(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

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

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

“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

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

严格地说:

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

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      )想(      )记。

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读短文,选择()里恰当的字和词,划去错误的。

 

2、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关联词。

 

3、联系上下文,判断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费了好大劲”的“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读光想还不够”的“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汇贫乏”的“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5、根据课文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          )和(           ),其中(          )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动物的“数学头脑”

  科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数学并不是人类的专利,自然界中的某些动物也具有一定的“数学头脑”。

 

  英国数学家亨(hēnɡ  xiǎnɡ)斯顿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把一只死蚂蚁分成3块,第二块比第一块的重量大1倍,第三块的重量比第二块大1倍。

蚂蚁发现这些食物40分钟后,便有23只蚂蚁搬运最小的一块食物,有44只蚂蚁搬运中块食物,有89只蚂蚁搬运大块食物。

蚂蚁的这种“分工”,没有一定的“数学头脑”能够办到吗?

 

几乎所有的蜂巢(cáo   cháo)都是由几间甚至数万间蜂房所组成。

它们都是大小相等的六棱柱体,底面由三个全等的菱形封闭起来,而且这三个菱形的锐角均为70度32分,工蜂造出这种特定形状的蜂巢,就好像事先经过大脑周密计算过一般。

因为,这种结构的住房用材最少而容积最大,十分符合几何学原理和省工节材的建筑原理,真是巧夺天工。

 

有一种红蚂蚁,外出搬运食物的时候总是井然有序,一只跟着一只,每10只小蚂蚁中间,就会有一只大蚂蚁,就好似它们的班长一样。

令人不解的是,从来没有一只蚂蚁会擅(sàn shàn)自打破这种秩序。

 丹顶鹤也具有一定的“数学头脑”。

它们在天空飞行的时候,总是排成“人”字形,而这个“人”字形的夹角总是保持在110度。

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字夹角度数的一半,恰好是金刚石结晶(jīnɡ jīn)体的角度。

看来,丹顶鹤的队形保持在110度飞行,这其中是藏着深奥的数学之谜的。

 

至于动物世界里的灵长类黑猩猩,那倒确确实实是有着一定的“数学头脑”的。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一只黑猩猩的实验,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人员每次给这只黑猩猩10个香蕉,时间长了,当喂给它8个香蕉的时候,它不肯离开,又喂了一个香蕉,它还是不肯离去,直到喂足10个香蕉的时候,它才满意地离去。

这个实验表明,黑猩猩是识数的,至少识10以内的数。

 

1.我能用“/”划掉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火眼金睛。

我能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1)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             )   

(2)形容整齐的样子。

                      (             )   

(3)不可想象,不可理喻。

                  (             ) 

3.文中画“    ”的句子是             句,我能把它变成陈述句:

 

4.短文大搜索。

 

(1)科学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许多动物都具有“数学头脑”,短文列举了        、        、        、        、          五种动物。

这些动物形体有大有小,习性千差万别,但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

                            

(2)()科学家通过对一只黑猩猩喂()的实验证明了()。

 

5.独具慧眼。

(2分) 

(1)这篇短文的结构方式是(         ) 

A.总     分       B.总     分     总        C.分     总 

(2)在正确说法后的括号里画“√”。

 

A.法国的数学家亨斯顿通实验证明了蚂蚁有“数学头脑”。

(       ) 

B.丹顶鹤在天空飞行的时候,总排成“人”字形,而这个“人”字形的夹角总是保持在110度。

                              (       )

               

 

(十一)鹤与蟹

一天,一只老鹤站在荷花池里的浅水处,它那张长长的脸上挂着一副沮丧的神情。

附近的一只蟹注意到老鹤的一脸忧愁,问道:

“这个池塘里有鱼,你怎么呆呆地站在那儿,好像再也不想吃鱼了。

” 

“我很伤心。

”老鹤说:

“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我听城里的渔夫们说,他们明天要来捕杀所有的鱼和甲壳类动物,连个螺蛳也不剩,那样我就死定了,因为我没东西吃了。

从那时起我就没胃口了,我现在就是顺其自然,等着饿死。

” 

池塘里的鱼听到鹤的话,很是忧伤地相互说道:

“他和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渔夫,或许聪明的鹤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 

他们游到长腿鹤跟前,说道:

“鹤先生,你能告诉我们怎么才能逃脱这场可怕的灾难吗?

”     

“只有一个办法。

”鹤说,“你们必须及早到另一个池塘去。

”     

“可是,我们怎么去呢?

”鱼问。

 

“附近有一个被保护的池塘。

”鹤说,“要是你们愿意,我可以逐个儿把你们送过去。

”     

可怜的鱼儿彼此商量后,说:

“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