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201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docx

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

2019年上海初三二模语文汇编——课外古文

【浦东新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晚乃遁①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象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鸣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④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注】①光、黄:

光州、黄州,两州连界。

②遁:

遁世隐居。

方山冠:

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④遗象:

犹遗制。

⑤“环堵”一句:

谓室内空无所有。

1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

(1)谪居于黄居:

(2)余告之故故:

12.文中“余既耸然异之”的原因是

(1)

(2)(用自己的话表述)(4分)

1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方山子,本名陈慥,因佩戴古代的方山冠,人们则叫他方山子。

B.“方山子亦矍然”写出了方山子遇到作者时惊的样子。

C.“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境遇的理解。

D.选文中的方山子,一身侠气,威武豪放,隐居山中,淡泊名利。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11.

(1)居:

居住,安居(2分)

(2)故:

原因,缘故(2分)

12.

(1)我被贬黄州时,竟然碰见了老朋友陈季常也在此地。

(2分);

(2)陈季常家里四壁萧条,然而家人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2分)

13.D(4分)

【宝山】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张丞相“草”书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其侄录②之。

当波险处③,侄惘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

”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

诟④其曰:

“胡不早来问?

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

同一类的人或同一辈的人。

②录:

转抄。

③当波险处:

在笔画波折险僻的地方。

④诟:

责骂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3分)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为什么早上不来问?

以致我忘记了这些字。

B.(你)为什么早上不来问?

以致余下的都忘记了。

C.(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

以致我忘记了这些字。

D.(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

以致余下的都忘记了。

13.张丞相“草”书,“草”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其结果是“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3分)

1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那类人。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分)

11.(3分)

(1)喜爱

(2)让(3)停止

12.(3分)C

13.(3分)满纸龙蛇飞动侄惘然不自识

14.(3分)自己有错还责怪他人(自始至终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人)

【崇明】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王著教帝学书

王著学右军①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②,帝③听政之余,留心笔札④,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

“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右军:

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②侍书翰林:

这里指在翰林院侍奉皇帝学习书法。

③帝:

皇帝,即下文的“太宗”,指宋大宗赵光义。

④笔札:

书法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深得其法()

(2)遽称善()

12.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太宗逐渐开始潜心致志地临摹学习。

C.太宗更加潜心致志地临摹学习。

B.太宗更加诚心地当面向王著求学。

D.太宗从学习书法中得到了好处。

13.这则故事能带给学习者至少两点启示

(1);

(2)。

(4分)

11、(4分)

(1)领会

(2)立即

12、(4分)C

13、(4分)答案举例:

学而不厌才能不断进步想要学有所获就得潜心刻苦为学需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精益求精者越学越精做学问也需要有越挫越勇的精神能遇到较好老师是学习者的幸运。

【奉贤】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①尝在秦王②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

“秦王左右,中外③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

谓相寿曰:

“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④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

”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陈:

陈述。

②秦王:

唐太宗李世民。

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

③中外:

宫内、宫外的故人。

④四海:

整个国家。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    )

(2)足使为善者惧 (      )

11.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背他呢?

B.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

C.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

D.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背他呢?

12.从文中看,唐太宗“怜之”的原因是“        ”,“纳之”的表现是       。

(3分)

13.为本文拟一个题目: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8个字以内)(2分)

10.犯……罪让

11.C

12.尝在秦王募府(1分)告诉虎相寿不能徇私的原因并打发他离开。

(2分)

13.如“治国不私故人”“唐太宗不徇私”“唐太宗不私故人”等(2分)

【黄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范文正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上谒,文正赠钱十千。

明年孙生复道睢阳谒文正,又赠十千,因问:

“何故汲汲①于道路?

”孙秀才戚然却色曰:

“老母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②足矣。

”文正曰:

“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也,二年仆仆,所得几何?

吾今补子为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为学乎?

”孙生再拜大喜,于是授《春秋》,而孙生笃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文正甚爱之。

明年文正去睢阳,孙亦辞归。

后十年,闻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朝廷召至太学,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

【注释】①汲汲:

形容心情迫切。

②甘旨:

美味的食物。

1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何故汲汲于道路()

(2)吾观子辞气()

12、下列对加点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孙明复专注于学习,昼夜不回家。

B.孙明复放弃了学习,昼夜不回家。

C.孙明复专注于学习,昼夜不放弃。

D.孙明复专注于听课,昼夜不放弃。

13、本文最后一句的作用是: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

(1)原因

(2)看,察看

12、C.(4分)A.(2分)D.(1分)

13、(4分)

(1)点明孙明复勤奋好学终有所成

(2)点明范文正识人助人之举终有成效

【虹口】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一13题(12分)

候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柏乡知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①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柏乡,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②可指,始以宾礼见,曰: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注释】:

①推毂(gŭ):

举荐。

②疵:

缺点或过失。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进士及第()

(2)召诣行台白事()

12.下列对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通过翻阅文书寻找侯蒙获罪。

B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翻开文书案卷导致侯蒙获罪。

C黄湜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侯蒙获罪。

D黄湜整理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到达侯蒙获罪。

13.侯蒙及第后的故事表现出他是个、的人。

(4分)

11.

(1)及,达到(2分)   

(2)诣,到(2分)

12.C(4分)

13.公正严明 正直无私(4分)    

【嘉定】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12分)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①。

既至,叹曰:

“是岂不足为政邪?

“因其土俗,为设教禁②,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③,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④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释】①得柳州:

指被派为柳州刺史。

柳州:

今广西柳州市,当时极荒凉。

②设教禁:

制定了教化措施并制定禁令。

③子本相侔xiāngmóu:

利息与本金相等。

④观察使:

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

1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

(1)是岂不足为政邪()

(2)比一岁()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子厚和借钱的人设计方案,全部命令他们赎回子女。

B.子厚为借钱的人想方设法,全部命令他们赎回子女。

C.子厚为借钱的人想方设法,让他们全都把子女赎回去。

D.子厚和借钱的人设计方案,让他们全都把子女赎回去。

13.选段中的“子厚”即代(朝代)文学家(姓名),我们初中阶段学过他的文章《》。

本文表现了他为官的品质。

(5分)

11.(4分)值得及,等到(各2分)

12.(3分)C

13.(5分)唐柳宗元《小石潭记》(黔之驴》(捕蛇者说》三选一亲政为民亲政奉公、(为官)清正、(正直善良)爱民如子(关注民生、以民为本)(前3空各1分,第4空2分)

【金山】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副使失物

李士衡为馆职①,使高丽。

一武人为副。

高丽礼毕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②,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③藉船底,然后实④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

副使仓惶,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一无所失。

【注释】①馆职,唐宋时一种官职。

②疏漏,有缝隙漏水。

③缣帛,丝绸。

④实,填放。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李士衡为馆职()

(2)高丽礼毕赠遗之物()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船顷刻要翻,船工非常恐惧,请求尽快丢弃船上所装载的东西。

B.船顷刻要翻,船工非常担心,请求尽快丢弃船上所装载的东西。

C.船将要倾翻,船工非常恐惧,请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丢弃(到海里去)。

D.船将要倾翻,船工非常担心,请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丢弃(到海里去)。

13.文中的士衡和副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1.

(1)担任(2分)

(2)赠送(2分)

12.B(2分)

13.淡薄钱财(2分)自私自利(2分)(贪图钱财1分)

自私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损人利已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2分)

(大度之人最终也会受益。

【静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李泰伯改字

范文正公守桐庐,始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自为记,其歌词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既成,以示李泰伯。

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

“公之文一出,必将名世。

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

”公瞿然,握手扣之。

答曰:

“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④,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

”公凝⑤坐颔首,殆欲下拜。

【注释】①歌词:

指记文后的赞词。

②瞿然:

惊讶的样子。

③握手,拱手。

扣:

询问。

④溥大。

⑤凝:

注意力集中。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必将名世()2)某妄意易一字()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泰伯把记和赞词读了三遍,不停地感叹其韵味。

B.李泰伯读了多遍记和赞词,赞叹回味不止。

C.李泰伯把记和赞词读了三遍,赞叹回味不止。

D.李泰伯读了多遍记和赞词,不停地感叹其韵味

13.从范文正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非常赞同李泰伯的观点。

而从李泰伯改字这件事,你得到的启示是(5分)

11.

(1)闻名/出名有名

(2)更改更换修改改换(4分)

12.B(3分)

13.凝坐额首,殆欲下拜(多写了“公”字,不扣分)(只写了其中一个分句,得1分)(共2分)

(1)评价他人作品要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其优点,又能委婉诚恳地指出其不

(2)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三的意见或建议

(3)当自己在某方面出众时,也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并及时改正

(4)古人对创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创作/做事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

(5)人与人之间交往应平等真诚,互相尊重(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表述不准,酌情扣分)

【闵行】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齐威王之时,喜隐

,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

又不呜,不知此鸟何也?

”王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注释:

①隐:

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②蜚:

飞。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

(1)止王之庭

(2)奋兵而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皆还齐侵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鸣惊人”的“鸣”在文中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淳于髡劝谏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1.

(1)(2分)停止

(2)(2分)军队

12.(3分)(诸侯各国)都把侵占的土地还给了齐国。

13.

(1)(3分)让各地官员七十二人上朝:

赏赐、诛杀各一人:

重振军队

(2)(2分)说之以隐(仅回答“喜隐”得1分)

【普陀】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郑人爱鱼

郑人有爱惜鱼者,列盆庭中,且实水焉,得鱼即生之。

鱼新脱网罟①之苦,惫甚,浮白而喁②。

逾旦,鳍尾始摇。

郑人掬而观之,曰:

“鳞得无伤乎?

”未几,糁麦而食③,复掬而观之,曰:

“鳞得无伤乎?

”人曰:

“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

”不听。

未三日,鱼皆磷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君子曰:

“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

【注释】①罟(gǔ):

捕鱼的网。

②喁(yóng):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

③糁(sǎn)麦而食:

喂食饭粒和麦屑。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得鱼即生之

(2)郑人掬而观之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郑人开始后悔不应该听取有些人的话

B.郑人才开始后悔没有听取那个劝告人的话

C.郑人开始后悔不用或不听别人的话

D.郑人才悔恨听有些人的话是错误的

13.郑人哪些行为直接导致了“鱼皆磷败以死”的结局?

作者借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是什么?

(4分)

11.

(1)养活(2分)

(2)仔细看(2分)

12.B(4分)

13.用水盆养鱼,鱼生存空间小,又每天玩弄鱼统治者不能口称爱民,实际将民众

当成自己的玩物,随意摧残。

或:

统治者应该给予民众合造的生存环境和治理方式。

(4分)

【青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1分)

宣曲任氏之先①,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②仓粟。

楚汉相距③荥阳④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

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

“非田畜所生,不衣食。

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选自《史记》

【注】①先:

先祖。

②窖:

物品储存在地洞里。

③距:

通“拒”,指两军相持。

④荥阳:

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⑤米石至万:

一石米价达到一万钱。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为督道仓吏()

(2)不衣食()

12.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3分)

A.人们都争着买便宜的田地和牲畜,只有任氏认为买贵的才是好的。

B.人们都争着买便宜的田地和牲畜,唯独任氏买价格贵质量好的。

C.人们都争着便宜卖掉田地和牲畜,只有任氏将其卖出了高价。

D.人们争着便宜卖掉田地和牲畜,唯独任氏将其高价买下

13.从选文看,“主上重之”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1.(4分,2+2)

(1)担任(做)

(2)吃

12.(3分)B

13.(4分,2+2)

(1)任氏有远见,经商理念与众不同;

(2)即使富甲一方,仍生活节俭;(3)对家人和自已要求严格。

(任选两个角度回答,答对一点得2分)

【松江】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终南之山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

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

,不受伤不已。

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

一人义形于色,蹇裳而入

,欲节节而断之。

孰知左断于指,而右曳于臂,下钩其裙,上牵其袖,惫已甚。

君子曰:

“斯人之疾恶是矣,疾之而不以其道,苟持斧,求其本而艾之

,何棘不去?

【注释】①胶结:

粘住。

蹇(qiān):

撩起。

艾:

同“刈”,割。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一人义形于色形:

(2)何棘不去去:

12.下列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人的疾病是非常严重的B.这人对害人的东西很痛恨

C.这人痛恨害人的东西是对的D.这人的病恶化到如此程度

13.斯人在断棘时“惫已甚”的主观原因是(用文中的语言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5分)

11.(2+2分)

(1)表露,表现;

(2)去除,除掉

12.C(3分)

13.疾之而不以其道要用正确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3分)

【徐汇】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元和十年,(柳宗元)徙柳州刺史①。

时刘禹锡同谪,得播州②,宗元以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具奏以柳州让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有为请者,遂改连州③。

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立祠享祀,血食④至今。

【注释】①柳州:

今广西柳州。

②播州:

今贵州遵义。

③连州:

今广东连县。

④血食:

受祭

11.解释加点字。

(4分)

(1)徙柳州刺史()

(2)及卒()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会同大臣一起为刘禹锡求情,于是刘禹锡的贬谪地改为连州。

B.正好有大臣也为刘禹锡求情,于是刘禹锡的贬谪地改为连州。

C.会同大臣一起为柳宗元求情,于是柳宗元的贬谪地改为连州。

D.正好有大臣也为柳宗元求情,于是柳宗元的贬谪地改为连州。

13.宗元以柳州让禹锡的理由是“”(2分)

14.选文从“为友”、“为官”两个角度展现了柳宗元、的品质。

(4分)

11.(4分)

(1)官职调动

(2)等到……时

12.(2分)B

13.(2分)播非人所居,且禹锡母老

14.(4分)舍己为人尽忠职守

【杨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公输刻凤

公输①之刻凤也,冠距②未成,翠羽未树;见其身者,谓之鹲鵄③;见其首者,名曰鴮鸅④。

皆訾⑤其丑而笑其拙。

及凤之成,翠冠云耸,朱距电摇,锦身霞散⑥,绮翮焱发⑦。

翙然一翥⑧,翻翔云栋⑨,三日而不集。

然后赞其奇,而称其巧。

(节选自刘昼《刘子·知人》)

[注释]①公输:

又称鲁班,我国古代著名工匠。

②距:

禽类附足骨。

③鹲鵄(mǎngchī):

猫头鹰一类的鸟。

④鴮鸅(wūzhé):

即鹈鹕。

⑤訾(zǐ):

嘲笑。

⑥锦身霞数:

身上锦绣般的羽毛像云霞散开。

⑦绮翮(qǐhé):

鲜艳的翅膀。

焱(yàn):

火花,火焰。

⑧翙(huì)然:

鸟飞声响的样子。

翥(zhū):

飞举。

⑨云栋:

耸入云天的楼房。

11、解释加点字。

(4分)

(1)名曰鵪鶚名()

(2)及凤之成及()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翠冠云耸,朱距电摇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班技艺之“巧”。

(2分)

鲁班雕刻的凤凰,不仅外形光彩美丽,而且。

1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3分)

1

②。

11、

(1)称呼(叫)(2分)

(2)等到....时(2分)

12、(凤凰)翠绿的凤冠像云彩一样高耸,朱红的爪子像电样闪动(3分)

13、能在耸入云天的楼房上翻飞,三天不落下来(2分)

14、①我们要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观察问题,不能下片面结论。

②做任何事,在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甚至受到非议和讽刺时,要学会坚持,克难求进,当成功来临,就能得到别人的敬佩和赞同。

(2分)

【长宁】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周厉王使芮伯率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

“不如弃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告之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遂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①芮:

姓氏,读ruì。

戎:

泛指西部少数民族②贾:

ɡǔ招致。

③谮:

zèn,诬陷。

④渎货:

贪财。

启:

引发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

(1)使_____

(2)卒_____

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B.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C.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D.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13、概括文章内容,并拟写一个标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认为芮伯“罪”在“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其实,芮伯面对文中的其他人物,也犯下了致命的过错。

请你总结出两点: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