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2527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6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docx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6

《通用知识》考点巩固片段阅读

随着各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陆续展开,作者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必考题库中各考点常考高频试题,并按照考点分类编写,方便大家根据各地招考简章公布的考试大纲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强化复习。

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您定能够金榜题名,实现您的梦想。

1、单选题艺术博物馆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艺术家的机构”演变为今天“公众的艺术机构”。

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总监、策展人发现,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和捐赠人、收藏家、同行打交道,而是如何把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缺乏艺术体验的普通人吸引到艺术博物馆里来。

潜在的观众群不进博物馆是因为他们不懂艺术史,缺乏相关的艺术体验,一直认为博物馆不欢迎他们,里面没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消除“不舒服感”需要淡化艺术博物馆的精英色彩。

艺术并不只关乎大人物,更关乎普通人。

从社会学角度讲,后者更重要。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_____

A:

艺术教育的普及将大众引向博物馆

B:

去精英化是当下艺术发展的方向

C:

艺术博物馆应该主动贴近普通大众

D:

公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C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前面提到艺术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吸引普通人,而最后两句指出普通人对于艺术来说更重要,所以艺术博物馆需要淡化精英色彩,更多的贴近普通人,C表述最为准确。

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紧硬的黑陶为其特征。

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

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在本文中“由后以例前”中的“后”是指_____

A:

龙山文化中的黑陶花纹

B:

殷代青铜上的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

C:

半坡遗址中彩陶上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

D: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花纹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要确定“后”所指代的内容,要由近及远寻找,在“后”字前后找相关的内容。

根据文中的“我国后来的器物上……特别是殷代的青铜上……”及“由后以例前”中的“例前”和后面列举的例子可以判断,“后”指代的是殷代青铜上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

故正确答案选B。

3、单选题古人曾经说过,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

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

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_____

A:

古人的思想深邃精深

B:

柔软的东西强于坚硬的

C:

以柔克刚是最好的选择

D:

人生应适当保持“低姿态”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文段所强调的内容是两个“胜过”之前的内容,“柔软”和“无为”都是保持“低姿态”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并没有赞赏古人的意思,故排除A项;B、C两项都只提到了“柔软胜过坚硬”,没有提到“无为胜过有为”,不全面,故都不选。

4、单选题《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能够被第三人利用、复制。

这种物质表现形式多样,如各种文字作品、音乐作品及科学技术作品。

这是因为作品受法律保护的原因之一是要使其得到传播、利用。

更好的作品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之中,也是没有办法让第三人知晓利用的。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_____

A:

著作权受到法律保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具备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

B:

《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首先必须是独创性的智力劳动成果,例如作者的构思

C:

期刊、乐谱、设计图都可以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D:

作品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它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主要阐述了受法律保护作品的原因之一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物质表现形式,能够被第三人利用、复制,能进行传播和利用。

A选项属于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到“著作权受到法律保护的根本原因”,故排除;B选项属于混淆是非,根据“更好的作品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之中,也是没有办法让第三人知晓利用的”,可知“作者的构思”因无法让他人传播利用而不能受到法律保护,故排除;C选项是经过推论后得出的答案,而题目要求的是“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故排除。

文段直接支持了D项的论述,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一个民族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这个民族才能够自立于世界。

如果丧失了这些,这个民族就没有了希望,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又是基于对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所认识和了解才开始萌生的。

这段话支持了一个论点,即_____

A:

一个民族只要继承自己的传统,自然就会有凝聚力

B:

一个民族要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首先要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

C:

一个民族要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首先要发展经济,“财大才能气粗”

D: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扎根于民族成员之中,不需要外界的努力也能为其成员所认识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文段前两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个民族具有自信心、自尊心和凝聚力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转折词“而”引出重点,即要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就要对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所认识。

所以可以得出B项正确。

A项“只要…自然就”表述过于绝对;C项“发展经济”材料没有提到;D项是在说如何让民族成员认识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不是文段的主要内容。

故正确答案为B。

6、单选题植物修复是利用某些可以忍耐和超富集有毒元素的植物及其共存的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的一种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

植物修复系统可以看成是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水泵”和进行生物处理的“植物反应器”,植物可吸收转移元素和化合物,可以积累、代谢和固定污染物,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的重要途径。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植物修复优点的是_____

A:

植物修复实施简易,对土壤造成的副作用小。

B:

植物修复过程比物理化学过程快,比常规治理有更高的效率。

C:

对环境扰动少,不需要挖掘、运输和巨大的处理场所。

D:

植物修复不会破坏景观生态,能绿化环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中指出“植物修复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通常根本的解决方法都是比较缓慢的,由此可以判定B项内容不合逻辑。

A、C、D项中思想内容保持统一。

故正确答案为B。

7、单选题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所以生前的必需品必得件件具备,自然金钱是不可或缺的。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断出_____

A:

古人一定非常重视金钱

B:

古人会给死者一些金钱

C:

古人墓中可能留有金钱

D:

死者的金钱应全部陪葬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C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文段对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进行了解释,即生前的必需品在死后也要陪葬下墓,金钱不可或缺,由此可推断出古人墓中可能留有金钱,故正确答案为C。

A项表述错误,原文段中提到金钱时是“不可或缺”即必不可少的,而不是“非常重视”的意思,故排除;文段说的陪葬,B项的内容偏离题意,也排除;D项“全部”二字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故也排除。

8、单选题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的竞争首先是科技竞争。

只有尽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才能不断推广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将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将在粮食主产区推广50个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10项关键技术。

这些品种和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都需要高素质的农民。

为此,国家已经决定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将培训农民超过1亿人次。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强调_____

A:

农民亟需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B:

国家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C:

发展科技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D:

每年有大量农民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段多次出现“素质”,可见该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第二句的前半句是关键句,即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接着交代了提高农民文化科学素质的具体做法;所以本文的中心是在强调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故正确答案为A。

B、C两项是农民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D项是具体做法,都不是文段的主旨,故排除。

9、单选题“诚”在中国儒家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天道的范畴,又是人道的范畴。

从天道方面来说,“诚”是宇宙的本体、属性和功能,是宇宙的生命和动力。

孟子说: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从人道方面来说,“诚”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和至上的价值目标。

荀子指出:

“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儒家把“诚”提高到政事的高度来认识,其政治伦理在当代也具有警世作用。

“诚”又有真诚、信诚、立诚与精诚之分,下列表现属于“精诚”的是_____

A:

大公无私、情动于衷

B:

坚持不懈、不断进取

C:

不计利害、不绕弯子

D:

信守诺言、说话算数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大公无私、情动于衷是“立诚”;坚持不懈、不断进取为“精诚”;不计利害、不绕弯子是“真诚”;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是”信诚”。

所谓“立诚”,即强调一个字“立”,大公无私、情动于中这都是需要长期的作为而形成,大公无私是立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即为精益求精,精心维持,故为“精诚”;不计利害、不绕弯子更好理解,不饶弯子,即直来直去,豪爽为人,故为“真诚”;信守诺言、说话算数强调的则是信,有信用,即“信诚”。

故正确答案选择B。

10、单选题通常人们认为,废旧的老式电视机显像管(阴极射线管)是一种包含有毒物质的废料。

但一项新研究显示,这种废料也许有用。

研究人员在放射性活度800万亿贝克勒尔的钴放射源和测量辐射剂量的仪器之间放置阴极射线管玻璃的碎屑,以测定其屏蔽放射线的能力。

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对阴极射线管的玻璃碎屑不进行任何加工,55厘米厚的玻璃碎屑就能使辐射剂量下降至原来的1%,这相当于约9厘米厚的铅板的屏蔽能力。

而铅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吸收屏蔽核辐射能力最强的物质。

而如果将玻璃碎屑和粉碎阴极射线管产生的玻璃粉混合到一起,那么约40厘米厚度就能达到上述效果。

关于阴极射线管的玻璃碎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吸收核辐射的能力和铅不相上下

B:

厚度增加,其屏蔽核辐射的能力也能提高

C:

其包含有毒物质的观点受到质疑

D:

对其加工的精细程度会影响屏蔽核辐射的能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为细节判断题。

55厘米厚的玻璃碎屑与9厘米厚铅吸收辐射能力相同,不能说明二者能力相当,A表述错误;B由文段无法推出,排除;C项混淆是非,文段并没有质疑阴极射线管包含有毒物质的观点,只是说明这种废料也许有用,排除;部分碎屑变为玻璃粉,厚度下降了,但是吸收辐射能力相当,说明加工的精细程度会影响屏蔽核辐射的能力,D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1、单选题勒克莱齐奥摘取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算是个“爆冷”的消息。

毕竟,尽管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尽管他是中国最早译介过来的法国当代作家之一,国内读者对他的认识怕是还停留在名字的阶段。

甚至仅仅是名字,也是相当一级的法国文学爱好者才听说过。

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所谓的“独特品味”,而只是说明一直存在的文学与大众文化的差距而已,差距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别。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_____

A:

获诺贝尔奖的作品大多曲高和寡

B:

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

C:

“独特品味”使诺贝尔奖脱离大众文化

D:

国内读者对诺贝尔奖获奖作品了解较少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A选项中“获诺贝尔的作品”范围太广,不能得出大多曲高和寡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

文段中指出“这既不说明读者无知,也不说明诺贝尔奖所谓的‘独特品味’”,明确提到这不能说明读者无知,所以C项错误;D选项国内读者对诺贝尔获奖作品了解较少无法从文段中找到论据,同时也与现实不符,故D选项错误。

从文段中“他的作品只零零星星地在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过”可知克莱齐奥的作品在国内不畅销,故正确答案为B。

12、单选题所谓国民媒介素养,是指国民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并有效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

在信息时代,国民媒介素养已成为国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国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国民媒介素养,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媒介受众,国民如果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就可以分清大众传媒背后的各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接收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坚持和弘扬健康向上的观念和文化,抵制和批判消极腐朽的观念和文化。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什么是国民媒介素养

B:

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

C:

如何保持较高的媒介素养

D:

要分层推进不断提高国民媒介素养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段第一句阐述了什么是国民媒介素养;第二句指出提高国民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主旨句;第三句从两个层次阐述了“较高的媒介素养”起到的作用。

所以要不断提高国民媒介素养,D表述与之最为接近。

故正确答案为D。

13、单选题正常儿童一时专注于一种或两种事情是常见的现象,比如学某部广告片里面的叮当声,或者要用某种米老鼠碗吃麦片。

一般来说,这些临时的狂热最终都会过去。

有些正常儿童天生就不爱表示热诚,不喜欢人抱,这并不说明他们就一定有孤独症。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_____

A:

孤独症儿童喜欢叮当声或米老鼠

B:

不喜欢人抱的儿童容易患孤独症

C:

异常专注与冷漠是孤独症的表现

D:

广告片有可能成为孤独症的诱因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C

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通读文段可知,“正常儿童一时专注于一种或两种事情”和“有些正常儿童天生就不爱表示热诚,不喜欢人抱”不能说明他们就一定有孤独症,即“一时专注或不热诚”并非孤独症的表现。

再从反面来推可知“异常专注与冷漠”是孤独症的症状,可知C项正确。

A、D两项明显错误,可轻易排除。

由原文段中“不喜欢人抱并不说明一定有孤独症”可知B项错误,故也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4、单选题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_____

A:

美貌的人

B:

美貌

C:

其他才能

D:

内存的美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

词句理解题

解析

根据提问知本题为词语指代类题。

定位材料,理解“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句需看“因为”的前一句“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造物主已经给的是“美貌”,而没有给“其他方面的才能”,对应的分别是“此”和“彼”,故正确答案为B。

15、单选题画者练就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

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

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

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画家构思的过程

B:

艺术创作过程的快乐

C:

好画诞生的过程

D:

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此题以标点符号感叹号的分析作为切入,材料先说画者通过画眼把大千世界的景色汇聚于心,然后积存沉淀在心中形成一幅不同于眼见过的画面的“真正的画”,所以可以引申得出材料想要说明的是艺术品是内心世界的形象化,是外化的思维。

D选项完整表述了文意。

材料讲的是虚拟的、内心的艺术创作,创作中的“快乐”只是创作感受的一部分,并不是材料主要想表达的因此B项错误;材料中说“并没有形之于纸”,所以C项错误。

A项仅仅是简单陈述这一事实,并不是引申意。

故正确答案为D。

秒杀技

感叹号处多是主旨。

16、单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200万人过早地被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夺去了生命,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为各种疾病死亡率之首,而“中风”则是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元凶。

如果用“养神3分钟”自我治疗预防,每年可使全世界少死300万人,一年也可使我国少死60万人,因为“中风”多发生在夜间,最危险时刻是醒来的“一刹那”。

但有绝招可防这”一刹那”.即在苏醒时,养神3分钟,定可逢凶化吉。

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病_____

A:

中风

B:

高血压

C:

心脏病

D:

脑血管病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中谈到“中风”是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元凶,然后利用较大篇幅介绍如何预防中风的发生,所以本文主要谈的是“中风”,选择A项。

B项“高血压”文中没有提及,无中生有;C、D项文段中都有提到,但主要还是为了引出文段的中心,即“中风”。

故正确答案选A。

17、单选题今年80岁的赵振华一出场,就迎来了满堂喝彩,她打扮时尚,戴着新潮的太阳镜,满头的白发烫成一个个大花卷,脸上轻施脂粉,还抹了红红的口红,简直就是一个时尚丽人。

为保持一个好的体形,赵奶奶也减过肥,只不过不是节食,而是通过锻炼,每天要穿着高跟鞋快步走上一两个小时,晚上还要躺在床上练瘦身操。

“你看看我的鞋吧。

”赵奶奶得意地抖抖自己的脚,我们惊讶地看到,穿在她脚上的是一双白色的高跟鞋,后跟高达10厘米。

现在,赵奶奶的“猫步”已经很专业了,是名副其实的“台柱子”。

下列表述最符合上述文字主题的一项是_____

A:

赵奶奶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且对模特表演乐此不疲

B:

时下,参加老年模特队是中老年人较为偏爱的一种运动形式

C:

穿高跟鞋、上T台、当模特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D:

对于中老年人,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良方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

A项正确。

文章中只围绕着赵奶奶一人进行叙述,打扮、装束、包括走台步等都是对其个人的论述,所以答案主语也应该是赵奶奶。

B项属于文段的推论,但不是文段的主题;C项由一人扩展到所有人,典型的以偏概全,错误;D项过度引申,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8、单选题有一种可以用来计算宇宙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

视差这个词的含义并不难,你伸出一个手指放在眼前大约8厘米的地方,先只用左眼看,然后用右眼看,你就会觉得手指对于远处的景物移动了位置,因为两次去看时,角度不同了。

现在你将手指放远些,譬如说伸直手臂,再按上次办法来看,这次你就会觉得手指相对于背景移动了,不过移动量没有那么大。

因此,手指相对于背景移动距离的大小,就可以用来确定手指到眼睛的距离了。

根据文章,对“视差”的定义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叫视差

B:

视差是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相对背景的位移

C:

视差是从不同角度看物体产生的视觉差异

D: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产生的视差距叫视差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B

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

根据文章,我们知道左右眼看到的手指位置相对于远处的目标来说,会发生变化,根据这个变化,我们可以测出手指到眼晴的距离。

因此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相对背景的位移变化叫做视差,即“视”强调的是“眼睛所看到的”,“差”则是指“相对背景位移的变化”,根据视差可以计算宇宙距离,B项正确。

A项理解完全错误;C项“不同角度”、“视觉差异”把“视差”定义得太抽象;D项“不同角度”太宽泛,没有指明是“眼睛所看到的”。

故此题正确答案选B。

19、单选题车轮卷起的黄土,却见山野入秋,庄稼割过,静谧中含着一些寂静,只有阳光在切割过的根茬上烁烁闪亮。

____。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_____

A:

这是一段颠簸的行程,一路上景色苍凉浑厚,寂静中裸露着贫瘠。

B:

也许是久旱的缘故,这边的溪流也变成了涓涓细流,在盘踞的石缝间流动。

C:

同绿色的南方相比,这里是荒凉的,乃至荒蛮、推理是研究个别与一般关系的科学。

D:

偶见人迹,大都是荒村野店。

时而会有一座小小的孤庙一闪而过。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语句填空解析此题考查语句填空。

根据文段中“阳光在切割过的根茬上烁烁闪亮”可知景色并不是苍凉雄浑,裸露着贫瘠的,故排除A;文段中的车是开在路上,卷起黄土与细流、在盘踞的石缝间流动的景致不相融,故排除B;文段中提到山野入秋,庄稼割过,而此季节无论南北都应该秋收完毕,没有绿色的南方,故排除C。

文段主要描述的是一种寂静凄清的场景,横线中填入人的情况更贴切,与此情此景相映。

故正确答案为D。

20、单选题时间怀有一种公平的道义,对它所拿去的,它会给我们别的补偿。

它夺去了我们肢体和精神的灵活,却给予我们宁静和安详。

对这段话正确理解的一项是_____

A:

无所谓浪费时间

B:

耽误的时间可以得到补偿

C:

不具有灵活肢体和精神的人能获得安宁

D:

晚年的宁静可以使青春活力的消失得到补偿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正确答案是D

考点

细节判断题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时间怀有一种公平的道义”,有失必有得。

第二句话从“肢体和精神的灵活”到“宁静和安详”的变化过程对应的正是我们从年轻到老去的过程,可知D项理解正确。

A项表述明显不合文意;文段提到的是时间让我们失去的会给我们别的补偿,而耽误的时间本身是不能得到补偿的,B项也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