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326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精品上海中医药大学7Word文档格式.docx

1、进一步丰富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形式,使科研更好的为本科教学服务;

2、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3、加大课程资源建设的力度,逐步使课程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4、强化学生临床技能训练,规范教学查房;

5、进一步深入开展学院及教研室的规范化建设;

6、加强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教学正常秩序;

7、深入检查学生试卷、实验报告、及毕业论文设计等重要的资料;

8、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会上,发展所周敦华所长介绍了我校特色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迎评促建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严世芸教授介绍了全国医学院校评估的总体情况。

最后校党委谢建群书记强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校2007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距6月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进校只要3个多月,时间非常紧迫。

虽然自2006年4月举行“迎评促建”动员大会以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我们还要看到本科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全校各部门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建立长效机制。

现在大家还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按照2007年上半年工作计划的时间节点和工作任务,扎实做好迎评准备工作,最终实现评建工作目标。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指导性教学计划

为了加快我校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本着“局部调整,整体稳定”原则与“加强中医经典类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增加任意选修课比例”的指导思路,我校教学职能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对我校2006级本科各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该项工作日前圆满结束。

综观本次修订工作,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更加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增加学生学习安排的自主性,优化了必修课、选修课结构,如控制必修课学分,减少限选课学分,增加任选课学分。

任选课学分五年制及七年制各专业不低于30学分,四年制各专业不低于20学分。

2、强化中医传统类课程教学

按中医经典课程三段式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在原经典课程基础上加入了“中医经典导读”课程,“针灸学”课程由原限选专业课变为必修专业课;

同时,为加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将“中国医学史”由限选专业基础课变更为必修专业基础课,并将“艺术类限选课”安排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

3、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将原小学期实践安排更加细化及加强考核,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水平。

如:

原“中药房实践”4学分细化为“中药房实践”(2学分)+“中药饮片识别考试”(1学分)+“中药理论知识临床应用考试”(1学分);

以训练为主的必修课安排至小学期,强化学生操作技能培训,如“推拿手法

(二)”变为“推拿手法实践”。

此外,本次教学计划修订还在原有“基本要求”中增加了素质教育相关考核要求,在“考核及学位授予”中明确了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合格的要求,各新办专业(方向)根据专家意见也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个别调整。

至此,经过修订、完善后的我校本科各专业培养计划更趋合理,从而为我校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6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和《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的有关精神,探索解决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实际问题的相关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我校于2006年11月开展了“2006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

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评选奖励办法》,经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表决,各奖项评选结果日前公布。

《医古文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

内经选读>

》、《方剂学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临床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等4项教学成果获一等奖,《探究式三维教学模式在针灸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等6项教学成果获二等奖,《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等15项教学成果获三等奖。

本届教学成果奖主要奖励2004年9月以来在教学工作(含教学研究、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学团队和个人。

申报成果涉及基础医学院等11个学院、部和中心,成果内容涉及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成果类型涵盖课件、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成果等种类,突出了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全校广大教师近年来刻苦钻研业务的结果,更是包含了相关教师所在团队的集体智慧。

此次评选获奖成果在学术水平上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校长期以来着力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扶持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等工作。

截止目前,我校在建校级课程建设共计98项。

最近我校又有《<

中医内科学>

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等8个项目喜被上海市教委确定为2006年度重点课程建设立项项目。

此外,我校的《中医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及保障系统建设的研究》和《针灸经典、临床、实验三位一体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还被确定为2006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与以往相比,在立项层次、项目数及资助额度等方面均有了显著提高。

我校将以此次评选活动为契机,结合迎评促建工作,进一步总结各教学成果的成功经验,扩大教学成果奖影响的辐射范围,不断推进我校教学改革工作,逐步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水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简介

医古文精品课程

负责人:

孙文钟

1、教材建设成果:

六版教材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最新的七版教材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同时孙文钟教授作为副主编参加编写全国规划教材《21世纪医古文》、教育部七年制教材《中医古汉语基础》,主编《中医古汉语基础教参》等,教材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

2、教学实践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有时是传统的串讲,有时是活泼的课堂讨论;

有时是教师主讲,有时是学生讲解,教师点评;

既有教师的不时发问,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既未放弃传统的板书,又采用了新颖丰富的多媒体课件。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了《医古文》导读室进行实践教学,这在同行中是首创。

同时改革考核办法,除了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还实行书面开卷考试、写作论文、提供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

在网站上开设互动平台,留言簿师生问答等。

3、教师队伍建设:

教研室订有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采取各种措施,如加强集体备课,主任多听课,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教,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竞赛,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经过不断充实、提高,目前,教研室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平衡、合理,学历层次为博士3名,硕士4名,学士2名。

年龄结构基本上自40年代末、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依次递减,趋于年轻。

4、主要参阅文献:

著作:

《高级教参——医古文》,段逸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实用医古文》,段逸山、孙文钟编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

《中医古籍训诂研究》,钱超臣,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医古文基础》,刘振民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

《新版〈医古文〉教材若干问题探讨》,沈澍农,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4)。

《对编写〈医古文〉新版教材的几点思考》,孙文钟,《医古文知识》,2002

(2)。

《发挥医古文课的教化作用》,赖文,《第十五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9。

上海市精品课程《内经选读》

周国琪

1、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整个过程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问题进行,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如,对《热论》的学习扩展到阅读《内经》中相关篇章,《评热病论》、《水热穴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进而查阅《伤寒论》等课外资料或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所需资料。

问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网络教学的应用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内容全面,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到网络上进一步了解,如《内经》的学术动态、临床应用医案,可以观看国内内经专家的学术讲座,也可以在网站上通过人机对话练习系统自我检测对《内经》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另外,还可以与教师在线讨论,网站自开通以来,获得同学的普遍好评,点击率直线上升。

3、教学辅助软件的制作与应用

本课程根据《内经选读》的内容,制作网络化的练习系统软件,编辑了1561道题目,附有答案、原文赏析、注释、分析以及评估内容。

本软件做成Web形式。

被测者可以通过对随机按钮的选择,决定题目内容。

通过人机对话,使学生在自测的过程中学习和重温知识点、掌握和理解重点和疑难的问题,并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4、其他成果:

2006年《内经选读》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

2006年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2005-2006年度获我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6年陈晓主编《中医古典理论精华》2005-2006年度获我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2005年《内经选读》课程获上海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2004年《内经》教学计算机辅助软件获上海中医药大学课程建设鼓励奖

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陈德兴

1、建立适合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网络教学的开展。

利用网络进行作业的布置、批阅,课程的自学

2)构筑方剂学PBL教学法

3)加强临床技能培训

强调方剂的临床应用及临证变化。

进行经典医案的临床讨论。

请名老中医为学生进行方剂临床经验讲座。

3、开展中药方剂药效学实验

4、改革考核方式

1)改革考试内容,对不同层次、专业有所区别

2)加强方剂歌诀的考核,建立歌诀数据库考试系统

3)改变一考定成绩,穿插PBL教学、网络自学,加强平时成绩的比例

4)建立分站式考试制度,加强回归教学

5、注重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在课堂中同时开展母语和英语教学,向学生介绍相关外文专业文献的查阅途径和方法。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临床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蒋健

1、培养中医示范教学病房

1)建设中医示范教学病房

病区诊疗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治疗手段以中医综合治法为主,使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

加强各级医师中医学术水平的提高。

建立明道中医查房制度。

2)完善各类教学活动

完善中医教学查房制度,吸纳各级名医使查房队伍得到优化。

定期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方剂和中药讨论”活动,开展“中医药临床诊治疾病”系列讲座。

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等课程中推行PBL教学法。

规定学生整理三则以上跟师查房的验案。

举行学生中医经典条文背诵比赛。

2、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

1)实施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

2)建立临床实训课程

3、强化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1)严格选拔七年制导师

2)强化毕业论文考核机制

3)完善各类规章制度

4、创新价值

1)借鉴OSCE理念,评价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临床实习质量

2)引入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临床主干课程中开展PBL教学改革

3)通过建设中医示范佳教学病房,加强床边训练,夯实学生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5、成果要点

1)改革中医传统课程方法

2)建立临床实训课程,实施多站式持创技能考核体系

3)完成中医示范教学病房的建设

4)制定了较为齐全的管理规章制度。

中药学院特色项目

学院概况

中药学院建立于197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药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

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中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1名,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8人,硕士以上学历占78%。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度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层次、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

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6个。

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

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92名,七年制和四年制本科生833名。

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正将以上海市教委立项的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产学研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特色项目

1.学院办学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中心,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走多层次、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办学过程中注重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凸现个性的办学理念。

培养宽口径,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2.课程体系的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根据中药学与药学专业的特点,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践课程不间断,以“野外实习—综合实验—医院药房实习—毕业专题”为重点,结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训练,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创造条件为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基础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龙华临床医学院特色项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

自建院以来,龙华临床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优势和中医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上海市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

龙华医院总院占地面积53亩,总建筑面积74000平方米;

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占地面积14.6亩,总建筑面积9296平方米。

龙华医院编制床位853张,实际开放676张。

医院在编职工人数1380人。

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一级临床科室20个,二级临床科室18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血液净化中心等,并按需分类开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

医院的中医特色鲜明,中医专病专科和专家门诊、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患者前来就诊。

2006年医院年门诊量达1286690人次,医院年膏方门诊量11589料,中药饮片年使用量超过2500吨,年饮片配方逾722万帖,均位居全市医疗机构之首。

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共有卫技人员1113人,占职工总数的80.65%;

医师403人、护理人员406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160人,主管、主治级人数217人,硕博士占医师总数37.22%。

目前,医院拥有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1名,上海市名中医16名,在上海市医院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达9500万元。

主要包括螺旋CT、DSA、DR、系列电子内窥镜、腹腔镜、超声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浆置换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医疗设备的质和量均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中医学科建设,医院已建立起了雄厚的中医临床学科优势。

目前医院拥有上海市中医外科和中医肿瘤临床医学中心,是上海市唯一拥有2个临床医学中心的中医医院。

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专科专病3个,他们分别是中医外科、中医肿瘤和中医胆石病;

医院还拥有肿瘤、胆石症、高血压病、肾病、风湿病、乳房病、肛瘘、溃疡性结肠炎、颈椎病等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9个,特色专科床位数占全院床位的70.93%。

经过多年的建设,医院已在全国中医界建立了优势的学术地位,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目前医院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共建学科2个)、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9个;

医院还有全国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17名,上海市专业学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49名。

在医疗、科研获得丰收的同时,医院在教书育人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共主编全国规划教材7部、主审全国规划教材2部;

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医学院,医院有临床医学教研室15个,教师110名,硕导47名,博导28名。

龙华医院连续十四年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的称号。

在未来的发展蓝图中,医院将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和“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和一流的技术为广大病员提供更满意的服务,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建立“名中医授课和带教”制度: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名中医”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典范。

龙华临床医学院充分利用“名中医”的优势资源,从1996年开始,建立和实施了“名中医授课和带教”制度。

名中医们通过典型病例讲解,思维过程解析,充分调动了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十年来,名中医们为本科生的授课和带教已经成为龙华临床医学院的品牌和特色。

近年来,为适应高等中医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临床实践环节教学,丰富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院又先后推行了陈湘君教授中医内科门诊示范教学,邹菊生教授中医眼科案例式教学等,对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建立中医内科辨证思维程序训练系统:

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实践教学是学院办学的又一特色之一,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临证思维模式,逐步养成临证时以中医传统理论思考问题,辨证论治,形成正确的中医诊治思路,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

通过“四诊”获得相关临床资料、确立病证、确立证型、确立治则直至确立主方并出方用药的思维习惯。

2003年3月,陈湘君教授主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辨证思路与方法》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年9月进行第5次印刷;

2004年开设“中医内科辨证思路”选修课,逐步形成早期课堂教学实践常规教学示范强化教学的临证思维训练模式,并获当年度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近年来,我院考核体系也开始逐步完善,将原先知识记忆为主的考试形式完善为以临床基本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测试为中心的多形式考核体系。

建立了中医内科临床病例程序考试和中医内科实践技能考试,配套的多媒体教材建设已完成,初步形成以临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强化和考核体系。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借鉴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理念,2006年开始,龙华临床医学院在本科生实践教学阶段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由2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导师小组,共同负责2~3名本科生,初步形成40名教师的导师小组规模,其中90%具备副高以上职称,70%为研究生导师。

本科生导师负责对所带教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进行全面指导,把本科教育从批量化培养转为实践教学阶段的个性化培养。

导师通过指导和示范,寓学于研,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兴趣,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贯彻落实本科生导师制,龙华临床医学院还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条例,配备带教经费,将导师的带教数量和质量考核纳入到“四岗十三级”的考核体系当中,逐步健全奖罚机制,建立教学督导机制,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全面提高,取得良好效果,该项成果获200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