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2735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docx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社会网络理论的概述

背景:

  社会网络理论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7O年代,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从3O年代到60年代,“社会结构”的概念从心理学、社会计量学、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概率论等不同的领域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研究范式。

社会网络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研究领域。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如部落、乡村等)内部成员的行为,他的研究比较简单,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

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actor)的一系列社会联系(socialties)或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o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网络的行动者(actor)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合单位,如家庭、部门、组织。

社会网络与企业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获取紧密相关。

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

(一)怀特的市场即网络思想

美国哈里森#怀特(HarrisonWhite)在其1981年的著名论文5市场从何而来6中指出,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而来的。

提出/社会网是经济交易发生的基础0。

怀特认为,市场是社会网,首先是社会关系。

怀特对作为角色结构的市场的分析,这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一种开拓性的研究。

(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0概念

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的最主要创立者,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73年在5美国社会学杂志6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0

十分必要,也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社会资源理论是社会网研究的一大突破,因为它否认了资源具有通过占有才能运用的地位结构观。

林南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摄取。

弱关系之所以比强关系更重要,是因为前者在摄取社会资源时比后者更有效。

(四)詹姆斯#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

(五)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罗纳德#博特(RonaldBurt)1992年发表5结构洞6(StructurialHoles)一文,他在书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寡没有必然的联系。

无论主体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

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0结构。

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

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0。

博特依据结构洞理论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行为提出了新的解释。

他认为,在经济组织中,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优势。

即占有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就大,更有地位与声望,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就高。

任何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保持和发展优势,就必须与相互无关联的个人和团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和控制优势。

(六)边燕杰的强关系力量假设

边燕杰等人的强关系力量假设对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

边燕杰指出,在中国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

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分析中国的工作分配制度时,区分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和求职者使用直接还是间接关系来获得信任与影响(Bian,1997a,1997b)。

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社会网络理论地研究内容

4.1为什么网络化或联盟?

虽然上述的理论演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成因,但只是具有理论意义。

在网络实证中,大多数的经验研究指出企业建立网络是出于经济动机,企业对互补资源的需要是其协作的重要驱动力(Richardson1972)[2]。

研究在两个层面展开:

产业和企业。

在产业层面一些学者指出影响企业结盟的产业因素有:

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发展阶段、需求和竞争的不确定性(Shan,1990)[24]。

在企业层面,处于一个协作网络中,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熟悉的价值活动(MilesandSnow1984)[25];获取特定资源(Ch,i1994)[9];生产的规模经济(Grandor,i1997)[26];风险和费用分担(Hame,lDoz,&Prahalad,1989)[27];进入国外市场(Doz&Hame,l1998)[28];在网络中可以获取市场交易的利益,维持运作的柔性(Powel,l1990)[29];节省信息费用,加速技术创新(SeungHoPark)[30]。

4.2网络治理

网络协调成本源于网络成员的相互依赖性,跨越组织边界的任务会引起组织之间的协调成本。

在网络治理中其成取决于治理结构对层级制元素的运用程度。

层级制运用的越多,网络运行费用越高。

在经济学维度中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治理主要依赖层级治理结构。

层级控制可以有力的应对不确定性因素,控制潜在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当企业预期在联盟中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时,出于联盟被控制的担心,多数会选择采用层级制治理联盟。

在松散联结的网络中最常采用相互调整的双边治理机制。

相互调整是成本最小化的治理,在其中没有正式的规则,没有主导企业对成员完成联盟目标状况进行监督(Park,SeungHo,1996)[30];对冲突的解决机制是谈判和讨价还价(DA'unnoandZuckerman1987)[41]。

在网络中信任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Arrow(1974)指出信任可能是交易治理中最有效的机制。

当存在信任时,企业不再需要层级制的治理机制。

(Powel,l1990)[29]。

美国著名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指出,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的,核心的社会结构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

在契约是不完善的情况下,信任可以有利于契约的顺利完成。

同时由于信任的存在,企业不用担心机会主义行为,愿意投资于专用性资产。

愿意合作承担一定风险,也愿意采取一定联合行动,达到多赢的效果。

4.3网络的绩效

长期以来,对网络绩效的研究一直侧重于两个方面:

网络层面的联盟成败与企业层面的组织能力分析。

联盟的稳定性更多地被用来反映网络的绩效。

由协作联结所测量的不稳定性反映了商业的失败和联盟伙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Kogut1989)[45]。

在企业层面上,在网络绩效的早期研究中,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合资企业的业绩。

5启示及应用

企业网络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在最初的经济维度中,网络只是替代市场和企业层级组织的另外一种资源配置形式,是为了控制交易费用。

在资源理论的拓展下,网络的分析单位成为资源。

在社会网络理论的推动下,企业网络作为有效的资源发展路径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现有的企业网络理论文献对网络的研究主要在网络形成、治理、绩效等领域展开。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心会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网络理论。

企业网络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对企业战略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企业战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竞争优势之源的追寻。

很多学者与理论流派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波特最初提出产业结构理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出产业结构选择与进入壁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这时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由五种产业竞争力量组成的竞争型外部环境。

资源基础理论发现了产业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的矛盾,试图从企业内部的资源状况寻找企业优势之源。

它指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独特有价值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与难以替代性。

但是企业应如何发展这些优势资源?

在资源基础理论中资源的内部成长路径难以满足由于环境迅速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资源需求。

6.局限性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知识链中的知识活动分析[1]  目前对于知识链上流程的认识国内外并不统一,但是知识获取、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创新无疑是知识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

知识活动发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网络特性的制约和影响。

  1.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获取  运用知识创造价值首先要获取知识。

知识获取,指知识活动的主体从周边环境中寻找知识来源,以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的过程。

在一个组织内,各行为主体(组织成员)因各种原因频繁接触,其组成的关联网络是知识获取的主要来源。

Granovetter关于弱联结力度的阐述提供了分析知识获取的一个新思路。

由于强联结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问发展起来的,相似度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和社会经历在很大程度上相同,因此在强联结维系的同质群体内部,知识以固有形态存在,个体难以获得新的知识。

弱联结所联系的是两个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它们嵌入在不同的社会网络中,拥有异质的信息源。

作为群体之间的联结,弱联结可以跨越不同的信息源,起到沟通和连接网络中异质群体(如不同职能部门)的桥梁作用。

弱联结的存在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难度和成本,使人们可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于核心任务。

  个体获取知识的活动受到对他人技能的识别、路径的长度和潜在成本的影响。

在个人与他可接触到的一系列联系人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中,行为主体首先要知道谁拥有自己需要的知识技能,并对其掌握程度有一个主观评估,才能开始向潜在的目标搜寻、索取所需要的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耗最低的方法。

联系人能否及时将信息提供和传达是影响搜寻决策的一个因素。

潜在成本则表现为尊重、信任和基于互惠原则产生的将来要尽的义务。

Cross和Borgatti通过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得出了成本会影响向某个联系人搜索信息频率的结论。

在企业内部找到拥有知识的专家便意味着获得解决问题的专业知识,企业有必要建立知识地图,构建知识库,缩短知识搜寻和获取的周期,保证知识链下一个环节的输入。

  嵌人在社会网络中的知识搜寻具有路径依赖和自锁效应。

人们在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时,总是首先考虑自己的以往经历中是否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如果没有,则搜索网络中其他成员中是否有类似经历和经验;若两者都没有,人们才会进行逻辑思考(Loasby,1999)。

上一次向某人寻求帮助的结果(如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快速)又会影响下一次的搜寻决策。

因此知识搜寻的范围受限于先前的经验累积,搜寻者按一定的惯性选择相似网络进行发展,使搜索最终限于有限的几个节点之间。

  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决定个体对资源的获取能力及其对其他个体的影响。

企业也可以视为网络中的节点,对于企业整体而言,弱联结带来的新知识有利于企业迅速掌握新技术,获得更多商机,拓展合作关系,从而提高竞争优势。

  有两种重要的网络位置会给企业层面的知识获取带来便利:

  a.处在结构空洞位置的企业具有信息优势。

Butt认为,一个网络中最有可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位于横跨了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结构空洞上。

占据了结构空洞的企业,能将两个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有机会接触到两种异质的信息流,获得无冗余信息;同时作为信息流动的必经节点,具有相对控制优势。

因此能发现网络中的结构空洞,并充分利用它的企业可能从丰富的信息源中获得更多知识。

  b.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具有的资源优势。

核心企业往往掌握大量网络成员生存的必要资源,如核心技术、品牌资源、大规圃模的制造能力,并且难以替代;其它成员对核心企业高度依赖,使核心企业被看作期望的潜在合作者,能够参与一系列的重要联结,从而在网络中所占据战略性位置。

核心企业因为拥有较多的联结关系和社会资本,对于网络中的资源流动具有支配权,能够更快地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2.社会网络关系、结构对知识的传递和共事的影响  知识在知识链中的流动形成知识流。

不同的社会网络关系,适合传递的知识类型往往是不同的。

  目前对于知识类型的划分,最权威的有两种:

一是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

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Els]。

另一种是在此基础上,Nonaka进一步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别: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

在OECD对于知识的四类划分中,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tadtknowledge)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文字表达,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隐性知识所对应的是0ECD分类中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

  弱联结有利于简单信息的传递,促进事实知识的分享。

在过去,如果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就很难跨越空间的距离得以构建。

IT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环境和交流空间,使现实人际交往逐步向网络世界延伸。

个人具有了更多的弱联结关系,于是弱联结在显性知识传递和扩散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例如在技术迅速革新的IT行业,IT工作者就非常依赖网络资源了解Web技术的发展动态,通过邮件、新闻组、行业杂志,供应商网站,准确、高效地获得最新发布的行业信息。

  当组织间具有较强的社会联结、信任关系和具有相同的价值和规范时,组织间的知识传递会更有效率。

强联结能够有效促进技能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a.强联结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接触,空间距离的接近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流动。

隐性知识是蕴藏在人的头脑中,与个人的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联系在一起,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远程传播。

人们只能通过亲自参与,观察或实际应用,在“干中学”、“用中学”,共享隐性知识。

近年来实践社群(CornmunityofPractice,CoPs)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在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引起知识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

实践杜群指一群人基于共同的兴趣和主题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分享实践经验,寻求新方法。

实践社群是由频繁联络或亲密接触的人群组成的,这些人互相了解,社群中布满强联结。

在实践社群开展的各项讨论、交流等活动中,人们把从不同渠道所获得的事实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将事实知识有效地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和技能。

众多研究都表明,不仅仅实践社群,其他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如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客户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学术交流网站等)对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b.强联结能增加社会资本,促进隐性知识的分享和扩散。

强联结反映了强烈的、充满感情的和长期的、累积性的相互联系。

行动者之间的信任和了解,增加了行动者互相交换意见的意愿和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在此过程中,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进一步增进,从而在网络成员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的知识协作、知识交流关系。

除了企业内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程度外,企业的社会资本还包括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咨询机构等之间的商业网络,企业获得知识来源的信息网络等。

社会资本的增加,将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加速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流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递。

  3.社会网络推动知识创新  为了保持持续的、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企业还需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一些新知识。

日本学者Nonaka提出了“群体知识创新理论”,认为知识创新过程由两种类型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所构成:

a.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之为社会化,社会化通常从建立一个交互作用的“场”(Ba)开始,这个场有助于成员共享经验和思维模式;b.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之为外部化,外部化可通过有意义的“对话或收集反映”来触发,适当的隐语和类比常有助于成员将难以交流的隐性知识清楚地阐述出来;c.从明晰知识到明晰知识,称之为融合化,融合化由企业中不同部门的知识“网络化”而触发;d.从明晰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之为内部化,内部化由“干中学”触发。

通过知识的四种相互作用,企业中的不同个体知识在模仿、交换和组合过程中得以创造出新知识,并在群体内传播,使之最终体现为产品、服务和系统中的能力。

  Nonaka的理论强调的是知识创新机制的形式,即知识创新是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互相转化,却忽略了知识创新活动主体——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动态过程上看,知识创新是个体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在组织中的传递的有机结合。

知识首先在个体的大脑中产生,然后在脑与脑之间传递,从而形成更大量更综合更成门类的知识。

一定数量以上的知识必须通过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创新。

在人与人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知识创新时有发生。

维系在社会网络中的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既有交集,又有互补。

他们有着相近的生活、教育或工作经历,有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既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语境知识,也有不同的视角知识、体验和认知特性,甚至存在偏见和冲突。

在交往理性的支撑下,各个成员都会运用其他成员的经验、知识资源,同时也会向其他成员奉献各自的经验和知识。

网络中容纳的不同个性、观点、理念是输入,通过知识的搜寻、传递、共享,这些不同的人类思想和智慧或发生冲突,或达成共识,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和超越,最终产生了知识链的输出——创造出来的新知识。

  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网络中,由于社会互动频繁,知识的流动和溢出加速,知识获取的成本降低,知识创新的效率无疑会有所提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松散的网络,知识创新就不会发生。

一个联系松散的网络则由于含有大量的结构洞,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优势。

占据结构洞位置的行动者在知识获取上占有优势,有益于将异质知识加以综合,实现知识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