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2968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docx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

 

初一上学期语文笔记

初一上学期笔记

第一单元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题解“为”字引出行为的对象——“你”,从中寄寓着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你——青少年。

    门——比喻文学之门。

表面意思是:

为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的入口,深层意思是:

让青少年由此登堂入室,领略文学领域的无限风光。

 

这个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设置了悬念,又非常醒目,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生动形象 ,新颖别致!

  

二.文章思路:

议论大门——初始大门——打开大门

三.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

(1、2段),由门谈起,引起话题。

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蓄势。

第二部分:

(3、4段),论述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意义。

第三段:

由“无数”转到“一扇”,点明这一扇门是“文学”之门。

第四段:

简要阐述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一句:

阐述文学的特征;

第二到四句:

阐述文学的内涵;

第五到八句:

阐述文学的功能;

第九到十三句:

阐述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三句:

排比,比喻,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优秀文学作品同历史和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喻和排比结合,具有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第五句:

排比和反复结合,又大处到小处,从社会到自我,层层切近。

第七句:

排比,充分表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阐述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句:

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所以,不读文学作品,即使他学历再高,他的文明程度和 品德修养也不会高,他的感情世界也不会丰富,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第十二句:

概述了文学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

(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收束全文。

四.文章写法

1.       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       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

 

《繁星》

一.  层次结构

1.  写从前在家乡观星的情景

2.  写三年前在南京观星的情景

3.  写如今在海上观星的情景

4.  写有一夜在船上观星的情景

二.  主题思想

本文围绕“繁星”,状写了“我”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三.  写作特色

1.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例如第三段,一共十句话。

前三句主要写海上每晚观看繁星的夜景,从第四句开始主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从而反映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第三段中的5句是比喻,6句是排比,依次从触觉、听觉、幻觉三个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7句是拟人。

3.  思路清晰。

第三段的思路是:

仰望(1—4句)——欲睡(5—8)——沉睡(9—10)

四.  练习二

1.  甜蜜、温馨,侧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2.  亲密、投机,侧重于表现与星星的伙伴只情

3.  惬意、信赖,侧重于表现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五.  句子理解

1.“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因为作者当时很年轻,充满幻想充满朝气,所以他在微笑的星光中,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2.“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跑”字既写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激情;“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

“呢”字表现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冰心诗四首》

《母亲》:

歌颂了母爱的博大无边、伟大无私,把母亲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感情,凝练得更加鲜明、深刻。

《纸船》

1.       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2.       第二节写纸船的去向,都不符合诗人的心愿,但是诗人希望它飘到什么地方去却没有明白说出,造成悬念

3.       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点明那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

结尾把实的物象和虚的物象,把眼前实的意境与想象的母亲梦中的情景巧妙地融合起来,是全诗的高潮。

两首诗歌的区别:

前者主要是一种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而后者则是步入青年以后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前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后者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

《成功的花》

1.“惊羡”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意味,更能衬托成功之花的明艳,也更能表现人们对成功之花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不够理解。

2.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这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着的艰苦努力,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更重要的。

3.诗人用花的“明艳”比喻人们事业的成功,荣誉的夺目。

《嫩绿的芽儿》

1.       这首诗歌咏的是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2.       作者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芽、花、果的色彩特征,用“嫩绿”“淡白”“深红”三个词形象地进行了描绘。

3.       嫩绿:

显示着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

蕴含着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深红:

象征着丰硕、甜蜜和美丽。

4.       三节诗之间按内容来说是递进关系,“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它们说的话不能互换,因为与各自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健康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使自己成才。

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

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精神为社会创造巨大业绩,使人生更显辉煌。

5.       课后联系一:

诗人巧妙地借前一个“躲”字引出第二个“躲”字,这种自然的联想与巧妙的类比,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总结:

前两首诗是对母爱的歌颂,后两首诗的主题是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努力奋斗,积极奉献;前两首诗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

四首诗都出现了“物”,或托物寓情,或借物言理,这是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郑人买履》

1.     翻译。

郑国有个想要购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寸并将尺寸放在座位上,到去集市时却忘了拿那尺寸,已经选好了鞋子,却(发现忘记带尺寸了),就说:

“我忘记拿尺寸了。

”回家去拿尺寸。

等到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罢市(散了)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

“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

“我宁愿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     结构:

第一层:

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

通过人物对话,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

3.     寓意:

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

1.翻译: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结构:

第一层:

叙述了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

议论,结束全文。

3.寓意:

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4.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第二单元

《安恩和奶牛》

一.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二.文章结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

(1—2),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安恩:

生活简朴,不富裕

年纪老迈,干活麻利

认真、勤劳,过得有尊严

热爱生活、安闲平静

她的神态,反映她的安闲和从容。

奶牛:

毛色鲜亮       高贵的纯种

瑕疵很少       产奶丰富 

牛角美丽       健壮结实      

成熟到可以屠宰的地步                                                                                            ——正面描写

集市上有很多人关注奶牛,询问价钱

         ——侧面衬托(这是一头好奶牛)

对主人很亲昵。

伏笔:

她牵着那条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说明安恩不是来卖奶牛的,她并没有炫耀她的奶牛。

也设置了悬念。

第二部分:

(3—结尾),写集市上贩子和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1.有四个人想买安恩的奶牛,安恩都拒绝了。

1.辎铢必较的人 ——2.穿血迹班驳的罩衫的屠夫——3.死乞白赖的人——4.来过一次又折回来出大价钱的人

2.阅读第3-19小节,通过对安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说说你对安恩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安恩的语言

安恩的动作

安恩的神态

安恩的心理

辎铢必较的人

 “它是不卖的。

 

 自顾自继续打毛线;撂下;使劲把鼻孔擦个不停

 

 

 

穿血迹班驳的罩衫的屠夫

 “它不卖的。

 

 瞅了瞅;斜视;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

 

 爱怜;

不屑

 

 

死乞白赖的人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摇摇头

 

 

 

来过一次又折回来出大价钱的人

 “不!

 

 收起毛线针;解下绳索

 

 似乎有些窘迫;气愤;慌乱;恳求的眼神

 

 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能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

 

4.   评价安恩:

安恩,这个平凡的老农妇,她勤劳、朴实、善良、富有爱心,她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同类,重视奶牛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求,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三.小结

1.人物描写的方法: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2.设置悬念,构思巧妙。

3.心灵启迪:

       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给他们物质上的给予,也应该给他们精神上的关怀。

四.              概括情节: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

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

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往事依依》

一.课文内容:

第一段:

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二段:

回忆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第三、四段:

回忆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第五段:

回忆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

第六段:

回忆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第七段:

收束全文,往事依依,催我奋进。

二.第三段:

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第四段:

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五段先总写,再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生动场景及对“我”的熏染。

最后作结,再次强调当年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

三.两个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同:

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心,学生都深受感染;

异:

第一个是国文老师,第二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讲课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第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第二个是情满双眸,拿深深感动的深情凝注在眼睛里;我读第一个老师教的词,总是感慨万端,而在第二个老师的影响下,“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四.主题:

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作者成长的源头是:

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幼时记趣》

一.翻译: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他们)是鹤了。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打了它几十鞭,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二.内容:

第一段:

总叙“物外之趣”。

(眼里好,又爱观察)

第二到四段:

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

第二段:

写观蚊如鹤之趣。

分为两层:

一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象之一;二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象之二。

作者之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的境地,关键在于善于想象与联想。

第三段:

写神游山林之趣,奇特想象之三。

这里突出了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第四段:

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的情景。

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三.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先从面上记述“故时有物外之趣”,然后用三个典型事例来分述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四.“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

(眼力好)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五.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1.夏蚊成雷:

夸张手法,写出了蚊子之多,轰鸣之响。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3.舌一吐而而虫尽为所吞:

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5.冲烟飞鸣:

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

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似乎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非常自然、贴切,使人如见如闻。

六.“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十三岁的际遇》

一.内容:

第一部分:

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一到三段写作者幼年时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

初知北大——初识北大——不看北大——进入北大

第四到五段写进入北大两年来自己年龄、感情的变化。

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茫然若失,实际是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第二部分:

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第六到九段:

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

读书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那句誓言:

上句是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和教育界的地位的高度评价,下句是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的业绩的雄心壮志,正是这颗雄心、这份壮志推动着作者去创造。

第十到十一段写北大的人:

同学和老师。

第十段写同学,专注——敏感——清新自由,反映了北大的读书、争论与校园气氛;

第十一段写老师,从肖像中反映个性,由个性写到北大老师的真正含义。

关于北大的比喻:

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船客比喻学生,舵手与船工比喻杰出的导师和广大的教师,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

第十二段:

概括了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

写我是不系之舟。

突出了依恋北大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第十三到十五段写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第十六到十七段写我是不系之舟。

二.主题: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三.文章写法

1.详略得当。

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从读书和读人两方面入手来写。

略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2.首尾呼应。

开头以北大“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起笔,最后“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结束全文,增加了抒情色彩。

3.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浑然一体。

《伟人细胞》

一.引用贾里日记的作用:

表明伟人不可自认自封,也不可能从小天然成就,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逐步锻炼成才,才有可能逐步为他人所接受和承认。

二.内容:

第一部分:

写仇人变成了朋友。

由于贾里对同学定位错误,所以注定了他的伟人计划要失败。

由于不能轰轰烈烈地恨,不符合他的伟人标准,所以计划失败。

1段:

指出贾里伟人标准中重要的一条是“旗帜鲜明,有恨有爱”。

2-4段:

介绍邱士力。

5-13段:

写跟“敌人”结成“统一战线”。

14-18段:

写“敌人”成了朋友。

第二部分:

写贾里追求“矮个风度”的失败。

想通过改变形体以成为公众注目的人物,这个想法本身是很可笑的,是不切合实际的,跟他在日记中所写的标准一点也对不上号,他的计划又失败了。

19-21段:

写贾里决定从体现出矮个的风度上先做文章。

22-27段:

写追求矮个风度的经过。

28-29段:

写矮个风度理论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第三部分:

写贾里一鸣惊人的打工计划的破产。

30-33段:

写一鸣惊人的打工计划的提出。

34-42段:

写打工的经过和失败。

43-44段:

写打工计划失败之后。

第四部分:

写贾里一次意外的成功。

45-46段写贾里失败后的思考。

他思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人知道我”可见他的目的还是要人了解而不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47-50段:

写贾里的一件区区小事引起了大轰动。

看似意外的一次成功,实际上是由正确的动机与脚踏实地地做一个好的普通人的观念所决定的。

51-54段:

写贾里在成功后的感受。

贾里在自我评价时滑到了另一个极端,且仍然把做小事和成就伟人对立起来,但是他的话表明他能摆脱现阶段来说不切实际的追求,应该说是巨大的进步,所以爸爸以为他长大了。

三.主题:

通过贾里三次伟人计划的失败和一次意外的成功的故事,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四.贾里的人物形象:

他强烈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却又充满稚气,容易一时冲动而缺少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上进心但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

六.贾里那些可歌可泣的大事,从动机来看,只是着眼于轰轰烈烈且一鸣惊人,充满个人主义色彩;从事情本身来看,有的似乎不错而被人称道,但是别人做得比他更好;有的计划根本不切合实际,所以都“不被人重视”。

而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体现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所以“了不起”。

《汤姆索亚历险记》

1.作者塑造汤姆索亚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从小缺少关爱,他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特别关心,所以他以儿童为题材写了这部小说。

用意有二:

一是为了表示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

二是为了引起社会对“顽童”的关注,启发人们如何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如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2.你觉得汤姆索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他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勇敢机智。

•        他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开始他不敢指证杀人犯,但后来他挺身而出,指证了他。

•        他厌恶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教堂里牧师干巴巴的说教更为反感,幻想着能过上像传说中的海盗和绿林好汉一样的新奇冒险的生活。

3.你希望经历汤姆那样的历险生活吗?

•        希望,因为儿童天性喜欢幻想,喜欢历险

•        汤姆的历险是他对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生活的反抗,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不能生硬地模仿汤姆的行为。

•        汤姆擅自离家出走,幻想当海盗,在今天是不值得提倡的,更不能去模仿他。

我们要学习汤姆富于幻想、真实善良、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的品质,而不是单纯他模仿他的行为。

 

第三单元

《社戏》

一.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

(1—4段)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社戏的盼望。

问:

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1.在这里“我”可以得到优待(表现平桥村农民的好客及小伙伴的淳朴、好客)

2.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难山”(表现“我”对平桥村生活的热爱,对深奥难懂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反感)

3.有钓鱼、放牛等乐事;

4.可以看到社戏。

第二部分:

(5—30段)写“我”和小伙伴们到赵庄去看社戏。

第一层(5—9)写看戏前的波折

双喜: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反应灵敏,办事果断,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

第二层(10—13)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写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去看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

1.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他们的架船本领高,能干

2.第11段:

第一句从嗅觉、触觉和视觉角度来写。

“扑”字暗写了船行之快,呼应了上一段“飞一般”;“朦胧”是动词,仿佛月也有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

“踊跃”是“跳跃”的意思,以动写静,“铁的”切合“淡黑”,“兽脊”的比喻暗合“起伏”,“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不写船行而写山跑,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衬托出船行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我”的迫切心情。

3.第12段:

从听觉角度写“我”的陶醉。

“自失”是写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他”指笛声。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戏。

由远及近写戏台。

“仙境”的比喻生动贴切,表现了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的美妙和“我”的心情的愉悦。

第四层(22—30)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

1.“大白鱼”的比喻和老渔父的喝彩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高。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阿发:

淳朴、无私、憨厚。

第三部分(31—40)写“我”对社戏和偷罗汉豆的怀念。

1.六一公公:

宽厚、淳朴、好客、热诚、珍惜劳动果实

2.“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主题

写“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线索:

社戏,贯穿故事情节。

四.详略得当

详写了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了在平桥村的情况好看社戏后的余波;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