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59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9《孟子两章》教案

19《孟子两章》

原备单位:

邓城一中修订人:

李艳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教材分析

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熟读背诵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

孟子散文是学习的重点。

3.中招考点

结合近几年中招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因此,学习本文要把文言词语积累、文句翻译、主旨理解和写法特点作为重点。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而对本文文句的理解问题不大。

但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学生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

因此,要把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作为难点来突破。

2.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对“人和”及“得道”的理解。

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已设计一个活动,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对“人和”及“得道”的理解.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

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答:

“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有之称。

2、孟子主张行“”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的主张。

3、《孟子》是所作,是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与合称“四书”。

(三)新授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3、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对“人和”及“得道”的理解。

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学指导一:

内容:

课文

方法;诵读、独学、讨论、交流

时间:

15分钟

要求:

读准字音,分清句读,重音明确。

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头作答。

自学检测:

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

2、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城/非不高也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头作答。

补救强化练

一、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环而攻之

3、委而去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亲戚畔之

二、重点字词梳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包围

域: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2、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

城古:

专指内城今:

泛指城市

兵古:

兵器今:

士兵

郭古:

外城今:

姓氏

委 古义:

放弃今义:

委任

域 古义:

界限,限制今义:

地域

是 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

亲戚:

古: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

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去古:

逃跑今:

到……去

池古:

护城河今:

池塘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形成背诵思路,快速背诵课文。

内容:

课文

方法:

独学、讨论。

时间:

10分钟

要求:

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自学检测二

请同学们结合手中资料,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的结构。

尝试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本篇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从“攻不能胜”和“防不能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能说出本文的结构。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不能胜——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不能守——地利不如人和(举例论证)战争中需要“人和”

域民类推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

(道理论证)

得道多助顺之

结论

失道寡助畔之

本篇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

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对偶

如: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

如: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同桌互背

自学指导三

内容:

手头资料

方法:

独学、讨论。

时间:

10分钟

要求:

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自学检测三

一、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

示例:

1、“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说过: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二、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得道的理解。

示例:

得道可以理解为“实行仁政”即:

得人心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毛泽东说过:

得民心者得天下。

------美国抱着罪恶的目的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摧跨了萨达姆政权,但是人民反抗外敌占领的斗争并没停止。

不断发生的爆炸事件也足以说明美国不得人心。

三、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

(示例)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学生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作为一个百姓要和邻居搞好关系;作为一个国家要和邻国和睦相处。

拓展延伸

四、有人认为: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

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萨达姆政权,但是人民反抗外敌占领的斗争并没停止。

不断发生的爆炸事件也足以说明美国不得人心。

当堂训练:

30分

1、 重点语句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理解性默写12分 

 1)、文章的中心论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 “战必胜”的条件是: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0分

1)、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3)、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能准确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过准停顿。

 

让学生能正确疏通文意

总结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句子翻译这类问题。

 

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对“人和”及“得道”的理解。

,并能说出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朗读应注意:

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注意通假字读音,通谁读谁的音。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

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并列语间要停顿;

4、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遵从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1、论证思路答题方法:

首先引用……名言(举……事例)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事例(用……做比喻)论证了……(分论点),接着又用……论证了……(分论点),最后得出了……的结论或发出……号召或劝勉。

 

结合实际所选事例要典型

答题格式:

人+事+结果

 

 

(四)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教材分析

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熟读背诵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

孟子散文是学习的重点。

3.中招考点

结合近几年中招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

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因此,学习本文要把文言词语积累、文句翻译、主旨理解和写法特点作为重点。

本文为近年猜压篇目,应重点学习。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因而对本文文句的理解问题不大。

但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学生了解起来可能有些难度。

因此,要把理清本文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作为难点来突破。

二.学习目标

1.认读生字词,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资料,能准确疏通文意。

2、学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3、能结合实例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道理。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组活动,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组活动,让学生学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3、针对目标二,设计一组活动,让学生能结合实例说出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语设计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课题。

二:

学习目标

1、.目标一:

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2、学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3、能结合实例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道理。

三、授新

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目标一:

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

 

 

目标二、学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3、能结合实例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道理。

自学指导一:

内容:

课文

方法;诵读、独学、讨论、交流

时间:

15分钟

要求:

读准字音,分清句读,重音明确。

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疑难句子。

看ppt口头作答。

自学检测一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

行/拂乱/其所为(fú)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2、每人一句轮流翻译,向全班同学展示你归纳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同“增”,增加     

衡:

同“横”,梗塞,不顺

拂:

同“弼”,辅佐,辅弼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其体肤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      

 行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一词多义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捣土用的杵

今义:

建筑、修路

举于士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自学指导二

内容:

课文

方法:

独学、对学、讨论交流

时间:

10分钟

要求:

理解孟子的观点,并能说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自学检测二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事例:

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

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

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磨练

2、本文主要讲了那两个问题?

中心论点是什么?

(1)、造就人才

(2)、治理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第二段从哪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说出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一、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个别——一般)(举例论证)

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正面论证)

二、归纳概括:

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一般——治国)(道理论证)

三、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结论)

(反面论证)

自学指导三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大家讨论交流,补充一些例子来加以佐证。

内容:

手中资料

方法:

先自学,再讨论

时间:

5分钟

要求:

能结合实际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道理。

自学检测三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仲尼厄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

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迁移应用练

1、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如:

“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言之成理即可)

谈感悟(小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可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积极意义。

所以,别抱怨太多,进取才能改变命运。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

(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

①句践:

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

焦虑思考。

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奋起,指有所作为经常.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

(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

 

 

能准确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让学生能正确疏通文意

总结方法,并会用这一方法解决句子翻译这类问题。

 

能说出文章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结合实际说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道理。

文言文朗读应注意:

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注意通假字读音,通谁读谁的音。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

2、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并列语间要停顿;

4、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遵从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关注重点字词意思:

1、通假字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词

 

 1、论证思路答题方法:

首先引用……名言(举……事例)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举……事例(用……做比喻)论证了……(分论点),接着又用……论证了……(分论点),最后得出了……的结论或发出……号召或劝勉。

 

结合实际所选事例要典型

答题格式:

人+事+结果

 

结合实际所选事例要典型

答题格式:

人+事+结果

 

(三)作业:

限时训练第二课时

(四)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