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52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docx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之1)(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解释加点的字。

(3分)

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

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对比阅读之2)(2004年山东泰安市)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3)(2006年河南课改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

①句践:

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

焦虑思考。

③胆:

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4)(2006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5)(2007年天津市)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乙]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

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

而已。

④圹(kuàng):

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所恶勿施尔也(   )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6)(2007年盐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

①血指:

伤指  ②刳(kū)取:

割取  ③郭索:

急竞爬行的样子  ④殒:

死亡

翻译: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

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

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_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_____________        (4)悉可俯拾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7)(2008年济南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

”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  ②追者反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

(对比阅读之8)(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译:

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说:

“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

“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

“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

“去掉充足的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__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

③足兵兵__________④民信之矣信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9)(2009年山东济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再背。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

“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

”孟子回答说:

“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

“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

”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10)(2009年辽宁辽阳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注释】①舍:

住屋。

②市:

市场。

③贾人:

商人。

④炫卖:

边喊边卖。

⑤学宫:

学校。

⑥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

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译文: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

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

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

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

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

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

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1.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A.行拂乱乱其所(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B.此可以处吾子也(   )     处江湖之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以处吾子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成才的史实和乙文“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也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名句有什么现实意义?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之11)(2011年三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略,见课本)……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略,见课本)……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

“善哉言乎!

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

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

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

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

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