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传说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752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毛南族传说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南族传说doc.docx

《毛南族传说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南族传说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南族传说doc.docx

毛南族传说doc

  

  篇一:

《毛南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人班级xxxx班

  学号09020342xxxx

  日期2010-8-20

  毛南族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

  调查时间2010年7月-9月

  调查对象毛南族

  调查方法寻访法,现场观察法,二手资料收集法

  调查对象的情况毛南族,现有1万多人,占广西人口的0.15%。

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通用汉语;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调查的目的通过参与或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结合理论了解和掌握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探讨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存在的价值、局限以及发生的新变化,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地把握、分析和判断社会民俗文化现象,从而培养我们人文观察的理念和方法,强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四种能力的培育。

  一、毛南族历史概况

  毛南族是从古“百越”中的“僚”分化、发展而来的。

史籍载,汉末至隋唐,毛南族同水族、侗族和仫佬族都分布在僚人居住的黔桂边境。

在经济生活、文化习俗诸方面,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语言,毛南语同水语最接近,同侗语、仫佬语有四分之一左右词汇相同,这反映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宋代毛南族地区先后属羁縻抚水州和镇宁州管辖。

明、清时代,毛南族先民由“伶人”分化出来,被称为“苦卖伶”,聚居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通称“三南”)一带。

  清末以后,由于逃荒、避难和另谋出路,一部分毛南人逐步迁离“三南”,分别到本县附近乡村,及宜山县、南丹县七圩乡、河池市拔贡乡、都安瑶族自治县等一些地方安家落户,建立村庄。

至今,这些地方的毛南人约占本民族人口的8%左右。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二、毛南族的宗教信仰、崇拜和祭祀{毛南族传说}.

  毛南族信仰多神,往常进行各种敬神活动,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

  灶王、财神(又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圣母娘娘),社王、观音等。

前五种神都写于一张红纸,贴在厅堂的神龛上,过年过节要用肉酒供祭,家神中的门神则贴在大门上,护卫门庭,不让恶鬼进住,保伤人畜安全;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神,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请“鬼师”到水边禳解,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还愿”时均请莫六官,李广将军的神位设在每个村头的进口处,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七月中元节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毛南族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

每个村子都供奉着一棵大树,称为“坛木”(音),说是护村树,具有很大的神威,谁都不能伤害它。

每个村子都将一株状似茅草的长升草(学名卧乌草),奉为神草,借助它镇魔驱邪。

妇女背小孩远行,要取它一两张叶子打个结,插在背上,回到家才取下来。

家里有人生病,在门口就斜放一根木柱或扁担,系上“神草”,贴一小张红纸于其上,示意外人。

如果谁家的小孩被认为缺“五行”中的“木”类,必须备办酒肉礼物,求拜“木”命者为“寄父”或“寄母”。

若对方不答应,便选一棵树供奉,以补“木”之不足。

此后若有病,缺“木”者须再备办酒肉供品祭树,以求消灾去病。

  动物崇拜。

原始意识一直使毛南人把牛、猪等牲畜及鸡、鸟禽兽之类看做灵物。

刚买回来的猪仔,要经过“烙棋”(燃火烤熏猪笼、猪栏)的洗礼。

屠宰猪、牛等牲畜,主人要端起盛有食肴的器具呼唤该牲畜,谓之“叫魂”。

此举意在祈求死畜宽恕,日后饲养才不遭报复,牛犊服役之前,也要举行种种神秘的仪式,目的是使它驯服。

公鸡会报时,被认为能晓神明,而当做群众观灵物卜吉。

母鸡啼叫则视为反常现象。

对龙蛇的崇拜也很突出。

传说龙的活动同雨水有关,故以往的分龙节都少不了要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毛南族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有一定的分工,互不统属。

“道士”在表面上崇尚道教,而实际上则同佛教的关系甚为密切,他们专为过世的老人“打斋超度”,挂佛像、念佛经。

“道士”之中又分为“正教”“丙教”“准教”三种“正教”的从事“法事”活动时吃斋,“丙教”和“准教”则不忌。

“鬼师”是学梅山派的道教徒,一般人称道士为“文教”,称“鬼师”为“武教”,“武教”的人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他们是专门的神职人员。

“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只能做卜挂,择日,看风水等。

“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毛南语)两种。

做“压”是一种“问鬼”活动,如家里有人生病则认为“祖先”找不到住处而同家作崇,这时要“问压”,做“压”的人头上蒙白布,伏在桌子上颤抖不停地与“祖先通话”,然后转告来问“压”的人该做何种“法事”报孝祖先,从而求得平安。

做“禁”

  和做“压”的原因和目的不大一样,场面比较隆重。

因为家里常发生或现在发生了非正常伤亡事故时才做“禁”。

做“禁”时,除米头和钱外,还有鸡、猪肉等供物,“法童”躺有供床前的席子上,盖上被单,并由另一“法事”在其身边念经,让他到“阴间”与伤亡的人“通话”,从而“弄清”家中发生不幸事故原因,在毛南族地区,做“压”和“禁”的“法童”很少,因为在成为“法童”之前,须有神经失常如狂言乱语和能咬碎茶杯、瓷碗等“癫狂”异象的人,即所谓“成仙”的过程,才到使人们相信,然而,这样的事儿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三、毛南族的传统建筑和居住文化

  毛南族的房屋称“干栏石楼”,多是泥墙瓦顶,少数为砖墙瓦顶,屋基多用精制的石料砌成,正门的楼梯也用长条的石料砌成登门台阶,坚固而壮观。

房前一侧建有用石砌成或竹、木架成的晒台,供纳凉和晒衣物用。

过去,贫穷者多住低矮的泥墙茅屋,富裕者才住砖墙瓦房。

改革开放后,毛南族逐步走上了劳动致富之路,砖瓦房已成为普通住房,多为三间一幢,也有六七间为一幢的,小部分甚至建成水泥砖混小洋房。

毛南族的堂屋多用木板间架成小阁,做成神龛,上写天神灵位,神龛下面还设有专用供奉祖先的灵台。

  毛南族多同族、同姓聚居在一起,很少和外族、外姓杂居。

山区村落比较分散,六七户为一村者颇多;平地村落多为十多户至数十户,大的村也有百余户的。

平地村寨相距较近,有二三里内为一村的,也有四五里一村的。

山区村寨则相距较远,有十里乃至数十里内为一村的。

村寨内的房屋亦零星分散,各房族自成一栋,一般相邻不相连。

  四、毛南族的艺术

  

(一)“顶卡花”

  毛南语“顶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

“顶卡花”是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

  毛南人民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因而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作爱情的信物,已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经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如发丝的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簿,以至能在直径仅2尺的锥面上交织出近百道平整的圆圈;帽的上沿用黑色细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下面的外沿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约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对称、工整的棱形图案,图案里厚交织花点,极似美丽的壮锦;里面的正中,再系上两条彩绒线带,戴在头上轻巧舒适,引人喜爱。

  

(二)雕刻

  毛南族的能工巧匠很多,他们不仅善于石刻艺术,而且木雕的技术也很高超。

他们能用整块坚硬杂木雕出数十种神的木面具,如“雷王”木面具,红面横肉,阔嘴獠牙,眼珠瞪突,浓眉倒坚,使人一看便知道它是作恶多端、催人索命的恶神,雕刻的刀法粗犷;“圣母娘娘”却是樱嘴柳眉,满面含笑的善神,雕刻的刀法细腻。

所有这些木面具,赁着工匠们的想象,可以称得上是颇具匠心的艺术品。

  (三)古朴的民间舞蹈

  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是师公(神职人员)要进行宗教活动时表演的,如在“分龙节”的祭庙,向神灵祈求人畜兴旺的“还愿”活动等,均有师公扮演的各种神的形象舞蹈,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又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

“还愿”时需要摆设各种“供桌”,搭神坛,在神坛上“安楼”,挂神像,舞蹈活动均用一班师公主持进行。

当主唱的师公念请哪种神时,即由师公戴上该神的木面具舞蹈。

这些舞蹈的主要内容是“还愿”之家希望通过祈神活动得到“恩赐”,使以后的子孙兴旺发达。

{毛南族传说}.{毛南族传说}.

  (四)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

  木面舞最显示的艺术特点是配合唱师和打击乐表演,以诗、乐、舞三者融合的形式出现。

尽管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却以颂扬真、善、美的观念为主题。

从整体上看,木面舞是以“情”为母体,借助神秘色彩浓厚的宗教礼仪的外壳来表现毛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

木面舞排除那些虚无缈茫的东西,舞蹈者虽说戴着代表各种神的木面具,但舞蹈的内容都以现实生活为主。

故木面舞中表现性爱的动作风趣而不放荡,做到“乐而不淫”;而反映消灾除难的舞时又能“哀而不伤”,体现一种艺术上的蓄美。

  木面舞舞蹈语言简洁、节奏明快,虽说面部被遮住,但通过手、脚、腰等的舞蹈动作,充分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各种情感。

由此而构成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犷而典雅、简朴而华美的艺术风格。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着龙袍蟒服,头上插着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剧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给了人们一种美的感觉。

服饰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舞蹈增加了动态美,充实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更显示出毛南族悠久文化的辉煌色彩。

1994年环江民族艺术团曾到日本演出,1999年又组团到台湾去公演。

毛南族木面舞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独特的韵律和感情色彩、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观众,获得一致好评。

  篇二: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

  贵州毛南族研究综述

  摘要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较晚。

期间,一些学者以及毛南族民间精英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毛南族研究,在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收集,毛南族传统文化材料记载和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研究的内容、理论分析、和学科理论运用上还需要拓展。

关键词贵州毛南族;调查资料;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不足

  Theresearchofthemaonan’peopleinguizhou

  Xuzheng-lan

  Abstract:

thestudyofGuizhouMaonan,80fromthe20thcenturybegan,startedrelativelylate.Period,somescholarsandcivilMaonaneliteplayedanimportantrole.MaonanofGuizhou,inthesocialandhistoricalinvestigation,datacollection,Maonantraditionalculturalmaterialsandeducationrecords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achievedsomeresults,butthecontents,theoreticalanalysis,andacademictheorystillneedstoexpandtheuseof.

  Keywords:

GuizhouMaonan;survey;traditionalculture;socio-economicandeducation;Shortage.

  贵州的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僙人,于1990年7月27日正式确定为毛南族。

他们是贵州的世居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毛南族在贵州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三县境内,其中以平塘县为多,占90﹪以上,惠水县次之,独山县最少。

平塘县境内的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卡蒲、河中、六硐、者密、甲青5个乡,与居住在独山县边境羊凤乡的毛南族相连而成一片小聚居区,这一聚居区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07°21’~107°40’之间,北纬25°41’~25°44’,东西宽约50公里,南北约长70公里,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海拔为655~81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是17°C左右。

毛南族居民多依山傍水而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文化。

  当前对少数民族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由于贵州毛南族的民族识别工作较晚,因此,贵州毛南族研究的起步也比较晚,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关注。

尽管如此,贵州毛南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主要集中表现为一是对毛南族民族志和社会历史材料的调查和收集;二是对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介绍和叙述,这主要依靠毛南族民间精英出版一些关于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书籍;三是一些学者对毛南族经济和教育发展等问题的分析研究。

这些成果为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贵州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志资料

  由于贵州的毛南族认定时间较晚,且认定过程复杂而曲折。

因此,对贵州毛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因毛南族的民族识别工作而进行的调查报告和民族志方面。

  1951年,中央民族识别访问团的一个分团访问卡蒲时,叫他们填报为佯僙族。

五十年代贵州省民委绘制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图》也把佯僙列为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

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族称没有被批准。

1956年黔南州建州时将佯僙人改为布依族。

对此,佯僙人很有意见。

但随后在“左”的路线干扰下,佯僙人一直不敢申述自己的意见,他们的问题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政策得到重申,佯僙人要求恢复族称的愿望又提出来了。

由于佯僙人的强烈要求,1981年8至10月,黔南州和平塘县分别成立了民族识别领导小组和识别工作组。

工作组对居住在黔南州的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境内的佯僙人的族别问题进行了调查识别(此前,平塘县委和政府曾于1981年5、6月进行了初步调查,平塘县民族识别工作组于9、10两月也曾做过调查,为以后的全面调查识别工作打下了基础)。

1981年11月全州民族识别工作会议后,州、县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了全面的调查工作,到1983年5月调查工作基本告个段落,并最终形成了《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1983年7月由平塘县印行。

这个历时两年的、由两级政府组成调查组进行的联合调查,主要涉及了佯僙人的语言、经济状况、丧葬习俗、婚姻和家庭、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佯僙人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既有和周边其他民族相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

尤其是“佯僙语的语音系统比较接近侗水语支,多数语音现象都属侗水语支系统列在佯僙语的词汇中,与毛南语、水语同源词的比率最高,与侗语、仫佬语的同源词比率次之,它们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语法手段与侗水语支语言(或某具体语言)的相同、相近之处,比其他语支语言要多一些,突出一些。

同时,佯僙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又都存在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

”这本《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为确定佯僙人族属问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对贵州毛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初步了解。

  1990年2月,黔南民族研究所编写了《黔南毛南族简介》,主要介绍了贵州毛南族的族源族称、分布区域、人口情况、生计方式、婚姻丧葬习俗、社会组织以及刺绣织布工艺等等,[2]为1990年7月贵州毛南族的正式确认奠定基础。

在贵州毛南族识别工作完成以后,1991年10月16日,又成立了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

此后,人们的关注焦点开始转向这个贵州人口较少的民族——毛南族。

1994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出版了《黔南毛南族婚俗的初步调查》,该调查报告是在贵州佯僙人被确认为毛南族之后写的,主要是对黔南州以平塘县为中心聚居区的毛南族的婚俗作初步调查,描述了自1990年以来新识别的3万人左右的毛南人的婚俗的历史与现状。

[3]这篇调查报告主要的对象是毛南族的婚俗,说明贵州毛南族识别以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开始有针对性的对毛南族的某一个方面来做研究。

由于社会运动的影响和政治经济变革的需要,毛南族的研究成果多以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

  [1]{毛南族传说}.

  在毛南族族源和民族志研究方面,1990年7月2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复,平塘县、惠水县、独山县的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关于贵州毛族(佯僙人)的族源有土著说、外来说及相关的不同观点。

刘世彬认为对毛南族族源问题,应当依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深入探析,方能作出科学的结论。

[4]《黔南州志·民族志》和《贵州省志·民族志》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并依据资料追溯了毛南族(佯僙人)的民族渊源。

两篇民族志在涉及毛南族的篇章里主要从贵州毛南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节日婚姻丧葬习俗等方面阐述了21世纪以前毛南族的社会状况。

政治方面记述了毛南族社会过去存在的议榔组织及其内容,还涉及到反抗土司和国民党的斗争;经济方面,描述了毛南族在农业、林业、交通运输以及传统工业方面的发展。

文化方面介绍了毛南族教育卫生事业、民间文学和音乐、毛南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和舞蹈。

节日主要提及火把节、迎春节、桥节和过小年。

另外,还详细记述了毛南族结婚习俗和丧葬习俗,[5,6]这些详细的记载为毛南族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

贵州毛南族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和民族志资料的收集,为政府处理毛南族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研究

  对于贵州毛南族的传统文化,主要依靠毛南族民间的知识分子和学者加以记载和传播。

石光尤,毛南族作家,以他的亲身经历记述了卡蒲毛南族的风情文化。

卡蒲毛南族民族资源组编印了《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民族风情资料荟萃》,[8]这份资料是在《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补充、综合整理汇编的。

在此调查中,征集了许多资料和古物,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全面反映了毛南族的基本情况。

《民族风情资料荟萃》是毛南族乡第一本反映民风民情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卡蒲毛南族历史文化和经济,具有较深的价值。

  对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没有专门的论述,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期刊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节日文化方面,杨茂锐从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方面描述了贵州毛南族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如“火把节”、“桥节”“、迎春节”“、过小年”。

[9]从毛南族的节日我们不难看出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

节日祭祖,一般多用猪、鸡、鸭、牛肉、酒、糯米饭等作为祭品。

毛南族逢年过节、操办喜事,都喜欢做豆腐,作法是把猪肉(或牛肉)、干虾、花生米、大蒜、香菜、胡椒混合剁碎,加入食盐后拌匀成馅,用捣烂的水豆腐包上馅在手中或碗里反复滚动即成圆状,然后放到油锅内炸熟,吃时放在锅里煮,味道鲜美可口,既是宴请客人的必备菜肴,也作为礼物相互馈赠。

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

即按当地民族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

二是开展唱歌对歌活动。

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民歌形式随编随唱,有昼夜唱不停的才能。

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罗海”,故又叫“罗海”歌。

在喜庆嫁娶节目对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

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合若干首为一组,叫做“排见”。

歌手称为“近比”、“近欢”。

毛南族的节日文化,是贵州文[7]{毛南族传说}.

  化遗产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民间活动方面,魏婷婷记述了猴鼓舞的传说;[10]王亚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对贵州地区毛南族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的历史来源和生存状态进行调查研究。

究结果表明,毛南族传统的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等民间活动历史悠久,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较高的娱乐健身和观赏价值,它深刻地再现出贵州毛南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变迁的轨迹。

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毛南族传统的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等民间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上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原生态有一定的差异性。

[11]

  婚俗方面,石毅刚对新确认的贵州毛南族婚姻习俗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12]丧葬习俗方面,毛南人认为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生者为死者举行的葬礼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

历经长期的发展演变,贵州毛南族一直保持自己古老而独特的丧葬传统习俗,其传承性比较稳定。

孟学华对毛南族地区的丧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介绍了毛南族传统丧葬仪式中装棺、开丧、安葬、守孝等的具体过程。

并对他们的丧葬习俗进行了文化解析。

[13]宋荣凯、孟学华、徐丹等人又对平塘毛南族传统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论述,认为毛南族丧葬习俗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励志教育、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展现民间艺术和工艺、体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应当予以重视。

[14]除此之外,《贵州毛南族第一乡——卡蒲》一书收集了各个学者关于贵州毛南族的文章和诗歌。

[15]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毛南族民族节日、体育活动、独特的婚姻和丧葬习俗,目的是宣传毛南族的传统文化,打造平塘的旅游业,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毛南族,关注毛南族。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毛南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将会推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对贵州毛南族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研究

  毛南族生活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都比较低,因此,毛南族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也受到国家以及研究者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支持下,贵州省毛南族聚居区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一定改善,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有所改观。

毛南族民族识别后,国家对贵州毛南族加大了扶持力度,在毛南族聚居区先后投资建设资金千万元,建设项目涉及农村人畜饮水、交通公路、教育、卫生、水利设施、易地移民移民搬迁、地质灾害受灾农户安置及坡改梯等方面。

项目的实施,促使毛南族聚居区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罗彧珩从毛南族生活的自然条件和毛南人自身的角度阐述了卡蒲毛南族乡多种经济的发展。

卡蒲乡的耕地并不富足,但当地的毛南族人有精耕细作的习惯,他们开发岩缝中的每一寸土地,垒石保土,多遍翻耕,采用密植、套种、间种等方法,粮食产量较高。

不仅如此,毛南族人善于接受科技知识,积极参加农

  技培训,采用良种良法,提高种植业的科技含量。

200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102吨,2005年达到4160吨,人均320公斤。

全乡还大力实施“渴望工程”,共建水池、水窖16000多立方米,使数百亩望天田变成稳产田。

[16]龙江英也对毛南族的经济作了论述,提到造成毛南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基础薄弱;缺少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缓;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素质较低由于投入不足,教育、文化相对滞后。

龙江英针对这些问题,认为要做好毛南族聚居区经济工作应以下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