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338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文档格式.docx

(2)可否证性主要是指否证在逻辑上的可能性。

说一个理论具有可否证性,意思就是:

对于从这个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总可以找到与之发生冲突的某种事件。

否证方法是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其特点是科学家努力从各方面对所提出的试探性理论进行批判,找出其错误和弱点。

证伪主义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整体性标记。

否证方法以波普尔的四段图式P1—TT—EE—P2为其公式化形式。

证伪主义则把这一图式不仅看做方法的图式,而且看做知识增长的模式、科学发展的图景,甚至还看作物种进化的图式。

4.语言游戏

(1)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

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

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他针对关于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对象的一般性和本质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语言游戏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

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应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

我们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

(2)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自主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

二是它不需要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

三是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

四是它必须遵守本身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

他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

5.科学共同体

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

它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20世纪40年代,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M.波拉尼就探讨过科学共同体的某些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

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准则即规范是:

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T.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后,科学共同体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

库恩的贡献是提供了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的认识论基础。

  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分类标准,如以学科、国籍、地区等来划分。

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标准主要是两类:

①按人的属性如性别、年龄来分层;

②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如收入、权力、权威和声望、教育程度、职业等来分层。

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由一个科学共同体转移到另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在多门交叉学科创立新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表现在:

能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等。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社会效果和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

6.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唯心的经验主义哲学,他在继承了詹姆士和皮尔斯的实用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杜威尝试将实用主义应用于社会和教育领域.

杜威提出"

存在即被经验"

他认为"

经验"

包含两个部分,发出动作和承受结果,即经验是一种既主动又被动的事情,如果把经验的主动的行动的一面和被动的经受结果的一面割裂开来,就会破坏经验的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点,杜威认为应该把主观的经验和客观的自然联系起来,不可割裂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是杜威的哲学中一个基本的观点,他在调和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自然课程和文化课程,经验和思维等二元对立的关系的时候,都是从经验的主动和被动应该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出发的.

杜威在他的《哲学的改造》中提出:

"

在这里,只要注意概念、理论、体系、无论如何精细,如何首尾一贯,都必须看做假说,这就足够了.他们只能作为检验它们的行动基础来接受,而不是结局."

杜威的哲学有很强的工具主义的特点,他认为应该用思维通过行动来控制环境,假设的真假性应该用行为的结果来检验,如果行动是成功的,那么假设就是成立的,反之则是不成立的.他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它是否有用,是否能用来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

杜威高度重视哲学和教育的联系,他认为"

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哲学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学说,而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培养和形成主要是靠教育,所以教育必然要受到哲学的深刻的影响.他在对美国的教育现实作出深入的分析之后认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而建立新的教育必须先建立新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哲学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杜威认为人们不仅应该通过教育获得知识,良好的教育还应该使人们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将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教育哲学即在其中起到指导作用.

杜威的教育哲学中也处处提到"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杜威认为在教育中应重视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性的原则.

7.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1)杜威以改造以往哲学为己任,试图建立一种以人的生活、行动、实践为核心而贯通心物主客的新哲学。

他认为,传统哲学把经验当做知识,即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

将经验者和被认识的对象、经验和自然、精神和物质割开而分别归属于两个不同领域。

唯物和唯心等对立都出于这种“二元论”。

经验自然主义的主旨正是克服这种二元论。

(2)经验自然主义把经验当做主体和对象,即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将彼此联系在一起的“贯通作用”,经验使有机体和环境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他称这种关系为“连续性”。

他承认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存在以预先具有生物有机体及有机体所依赖的环境为条件,但在谈论这种相互作用时,他往往撇开了上述前提(存而不论)。

他把外部世界的存在当作对象化了的存在,而事物的对象化总以它们被经验为前提。

(3)杜威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更加强调经验只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

经验包括经验到什么和怎样经验,是一个能经验的过程。

经验决不仅仅是认识。

人们并不是首先认识事物,而是拥有事物并为拥有而高兴或苦恼。

人的情感、意志等是经验的更重要的内容。

魔术、迷信和梦呓等也包括在经验之内,而且其实在性不亚于科学认识中的经验。

在杜威的哲学中,过程、活动的观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活动而产生,作为过程、活动而存在。

8.逻辑实用主义(奎因)

(1)蒯因50年代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实用主义。

其主要特征是把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逻辑经验主义。

(2)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对科学客观内容的理解上,认为科学的概念体系实质上是依据过去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

第二,在对科学知识的看法上,认为人们对具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命题的选择没有确定的标准,整个科学都是一种方便的语言形式和方便的概念体系或结构。

第三,在对本体论的看法上,主张从语言角度研究本体论问题,提出“本体论承诺”的概念,认为本体论与科学体系同样以方便有用为标准,两者都可以并存。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

(1)他通过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

一是相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二是还原论。

(2)他认为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毫无根据。

首先,作为这种区分依据的“分析”概念就值得怀疑;

其次,把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作为分析真理的特征,并不能真正解释分析真理的本质,因为这无疑是错误地把意义等同于外延,从而导致混淆意义与指称的错误;

第三,通常认为的分析陈述,经过分析表明都不是分析陈述。

最后,真理一般依赖于语言和语言之外的事实。

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实际上划不出来。

意义的证实论对一个陈述与证实或否证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的解释采用的是还原论,即认为每个有意义的陈述都可翻译为一个关于直接经验的真假陈述。

这种还原论的前提是假定每个陈述都可以从与它相关的其他陈述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经验上加以证实或否证。

而这样假定的前提不仅与当代哲学对意义单位的一致认识背道而驰,而且违反了科学进步的事实。

他的“整体论”观点认为有经验意义的单位是整个科学。

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都建立在分离语言与事实的基础之上。

(3)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

具体表现在:

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与事实科学的区分,同时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

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当代毁灭力量。

其三,这种批判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9.逻各斯中心主义

(1)德里达从胡塞尔那里看到的是从柏拉图到索绪尔的一个传统,即语音中心主义:

语言分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所激活而被赋予意义,文字只是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品。

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逻各斯中心主义。

(2)逻各斯即语音的内在理性,也是人类和自然的理性,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哲学史上被演化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相、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

但是,对立的目的是统一,在上述对子中,前者总是处于优先的中心地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庸,处于边缘地位。

10.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

(1)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通过直观来描述和把握认识对象的哲学方法。

胡塞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永恒的绝对真理,从而为全部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理论基础。

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描述的山川河流,也不是经验论者眼中的花红柳绿,又不是理性主义者头脑里的概念公理,而是一种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也非抽象概念的“自我意识”。

他认为物质世界、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都是可变的,它们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才是永恒的。

(2)怎样才能认识自我意识,达到绝对真理呢?

这就要靠现象学的还原方法。

这一方法的内容,他认为首先要通过“括弧法”排除掉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为达到绝对真理廓清道路,然后通过现象学还原的三个步骤——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和先验的还原来达到绝对真理。

(3)括弧法的第一步是历史的括弧法,就是将从古到今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知识,全部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存而不论,不予理睬。

第二步是存在的括弧法,就是将外部世界所存在的一切统统放进括弧,拒绝讨论。

通过这两种括弧法,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和前人积累下的间接知识就被全部清除掉了,于是人们便越过障碍,可以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工作了。

第一步是现象的还原,即把呈现在主体面前的所有对象全部看作是存在于意识之中、依赖于主体的现象。

这是将哲学的出发点从客体转向主体或自我。

第二步是本质的还原。

即进一步从变动不居的意识现象中找出它稳定的、常驻不变的内在本质或结构来。

他认为意识中的现象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但在这种变化中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类”。

他提出:

“现象就是本质”,即本质并非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与现象是同一的。

本质的还原就是以非理性的直观为手段,从现象的变动不居的诸因素中发现出永恒不变的稳定结构,以把握其本质。

第三步是先验的还原。

即对认识对象进行更为彻底的经验清洗,排除掉其中一切变动不居的经验性因素,把它还原为一种纯粹的意识或先验自我。

胡塞尔认为,经过先验的还原后,一切经验因素全部被排除掉,只剩下了“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三项所谓“现象学剩余”,构成纯粹的意识领域。

这里的“自我”不是指经验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而是指抽象的先验自我或纯粹自我。

“我思”指的是绝对的思,即排除任何经验内容的纯粹“意向性”的活动。

“我思对象”指先验自我通过反思活动所构成的对象,即一切对象都是先验自我的产物。

APPENDIX:

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两类。

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

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

本体论指先天观念的整个系统。

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发现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

形而上学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高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

先验还原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

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

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是达到这一点的手段。

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

中止判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

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

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

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

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

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

本质还原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产生的第一个结果。

胡塞尔不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先天的规律。

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

本质还原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

本质还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

为了获得直接的给予,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其中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中止判断,二是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

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的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

这样做的原因是:

第一,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的存在。

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

第二,现象学的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个别的事物向我们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共相。

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

第三,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认识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经验。

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

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

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

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

本质的还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

意识的存在具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

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

因此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

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

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

先验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

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现象学。

他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

先验还原要求彻底的中止判断,即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

彻底的中止判断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之自然态度,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的、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态度。

胡塞尔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成。

但他的这些论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是如何被构成的。

中止判断

(1)中止判断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

其功用主要有两点:

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

中止判断包括两步:

对历史的中止判断和对存在的中止判断。

(2)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

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

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

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

(1)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之所以会变成对存在者的研究,是柏拉图肇始的认知方式,即以“看”(表象、直观、认识等)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结果。

柏拉图著名的“洞喻”把最高理念比作太阳,人借助理念之光去认知(看)身外世界。

“认知”之取代对存在的直接“领悟”意味着人和世界都被作为现成和确定之物(存在者)而被分离。

洞喻说后来衍化成各种由表象和概念等构成的认识体系。

笛卡尔的作为主体的“我”“从存在论上被规定为物”,以之作为出发点的认知方法必然不能揭示、反而会遮蔽存在的意义。

(2)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

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

因为心理主义正是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形态,而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事实本身。

它只是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绝对材料”,即真实的存在、现象。

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

因此他把现象学方法当做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

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

海德格尔所说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

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

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

(3)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

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

它实际上仍是主体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

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

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矛盾。

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

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

总之,无论是被领悟的“现象”,还是这种领悟自身都处于存在着的过程中。

因此,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

他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

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其存在的意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

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义。

11.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黑格尔和狄尔泰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但对他的释义学理论体系起决定影响的则是海德格尔。

他从海德格尔的释义学思想出发,把释义学作为哲学本身来对待,把释义学现象看做是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了释义学作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

他的哲学释义学关心人生在世、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

他认为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

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而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

哲学释义学就是要发现一切理解模式共同的东西,而不是要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理论和一种对于解释方法的新的说明。

它要说明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

哲学释义学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的种种条件与特点,来论述作为此在的人在传统、历史和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人的语言本性,最后达到对于世界、历史和人生释义的理解和解释。

语言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言在文本和解释者、传统和现在之间起桥梁和中介作用。

理解是一种语言的经验。

文化传统和历史主要表现为语言。

语言是释义学问题的起源和归宿。

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

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一种基本的联系。

我们世界经验的语言性质同任何存在着相比都是在先的,因为语言也就是世界表现的模式。

世界与人的关系其实都是一种语言关系,因为对人来说,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

释义学的语言性主题并不否认非语言模式经验的意义。

相反,它通过主张这种经验原则上总是能在语言中表达出来而肯定了它们的意义。

释义学既反对语言工具论,也反对语言封闭论。

12.证实原则

(1)证实原则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理解一个陈述和知道它的正式方法是一回事……为了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必须看一下它是如何被证实的和如何被否证的。

(2)这包含了两个要点:

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

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

形而上学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