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991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docx

专题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思路研究

专题三:

绍兴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与创新思路研究

一、“十一五”期间的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2006年到2009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涉及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计划项目43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255项,绍兴市地方财政投入涉农科技研发经费近2500万元。

在2009年立项的35项省及国家级的涉农项目,上级财政支持科技涉农经费1238万元。

全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620多万元,用于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开展农业课题研究,村级农技员农技推广活动经费补助和对农技人员的表彰奖励等,并明确农技推广专项资金随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全市已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由市、县、部门、乡镇(街道)、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机构组成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农民信箱用户达到30万户,已建成村级2099个行政村网站,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5%。

2.科技支撑能力提升

农业科技企业快速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农业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全市有6家农业龙头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4家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有56家农业科技企业建立了省级研发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9家,20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50%以上的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

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70亿元。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升格为农科院,下设糯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生态和质量标准研究所(绍兴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茶叶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信息与培训中心、旱地作物研究所、绍鸭研究所和水产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创建了水稻育种公共实验室、农产品检测中心实验室、黄酒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六个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绍兴文理学院建立了生命科学学院,其生物科学是教育部重点专业,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是市级重点学科。

全市已创建2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43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涉及到茶叶、蔬菜、畜禽、水产等七大特色产业,以及饲料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队伍有所扩大加强。

2010年全市市县两级实有农业专业技术研究推广人员18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303人),比2004年增加了200多人,研究涉及的领域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范围与面积较十一五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示范作用逐步显现,在3.06万亩示范区内建立了新品种引繁、无公害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成了5000㎡孵化大楼、60000㎡孵化生产厂房及配套设施,在孵农业科技企业21家;引进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

3.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新成果不断涌现。

每年全市重点推介主导品种、新技术分别超过200个、100项。

糯稻优质高产育种研究、超级稻引进试验示范、名优茶开发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绍兴麻鸭选育和新嵊长毛兔选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至2009年,全市共取得市级以上,登记农业科技成果136项,获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进步奖58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19项),实施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100项,我市多个领域技术应用推广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等手段,全面提高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共培育科技示范户8373户,在良种、技术、信息的推广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市初步形成了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员、村级农技员、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主的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使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茶叶、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干鲜果和竹木等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和特色区,其中茶叶、珍珠、绍鸭、长毛兔等规模、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

4.科技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

设施农业迅速发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2万余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

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114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00个。

建成了各类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室、检测点)57个,初步形成市、县、产地、加工企业、市场五个层次的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

全市建成特色农产品基地261.5万亩,其中“万字号”特色基地94个,建立了各类种子种苗基地83家。

拥有珍珠之乡、名茶之乡等十三个“中国特产之乡”,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

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促进绍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市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同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全市435万人口的0.04%,尤其是种、养殖业领域农技人员农技人员匮乏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乡镇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疆化,从事农技工作精力得不到保证。

二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不健全,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的投入总量虽然持续增长,但与绍兴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地位不相适应,影响了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成效。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普遍较低,精深加工少、品牌产品少、附加值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全市农产品加工率仅35%左右,农业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十二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战略构想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不断完善创新研究与转化推广协调发展布局。

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把提高粮食超高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业节能减排科技支撑,加快涉农高科技产业做大。

推动“二维结构”传统农业向“三维结构”新型农业、农田向山地森林、陆地向空间发展、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制造4个方面增长方式转变,凝聚创新人才团队,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力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二是把富农、惠农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加强清洁能源、农村宜居和饮水等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

三是强化农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基层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一体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着力打造高效生态特色农业、涉农高科技产业;粮食及其农业主导产业常规技术取得明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到201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7000元;

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7%以上;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面积占种植面积60%以上;

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强市。

三、“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1.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供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加强全局性、关键性技术的调查征集和攻关研究工作。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

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推广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重点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等领域进行重大创新,为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技术保障。

2.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孵化和辐射功能,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

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重点加强农林植物及畜禽水产优良新品种优质高效安全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农林生态保育与生态产业培育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等六大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培植一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科技企业,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围绕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重点是加强涉农高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现代技术集成配套应用,着力推进农民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信息化、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饮水安全等改善农村民生科技示范试点工作。

3.实施科技型农业企业培育工程,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

加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大力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开展省级、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提高全市农业高新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争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层次。

围绕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定等技术攻关,在茶叶、珍珠、畜牧、蔬菜等主导行业,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附加值,培育若干家外向型加工出口的“龙头”,促进全市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继续加强农业企业技术研发组织建设。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农业研发机构,以提高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以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0家。

4.实施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强化科技为农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解决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经费和人员待遇问题。

在不改变原有体制的情况下,进一步整合农科教各方农技推广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市县(市、区)各级农技推广中心和分中心,按产业设立专家组,明确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实施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继续推进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对已建立的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试行考核制度,加强创新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同时支持科技特派员通过基层创业计划项目的实施,牵头组建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部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民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培育建设,鼓励科技示范户、种养专业户、农业企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鼓励农技人员开展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的技术有偿服务。

加强农民教学与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导的多形式农技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5.实施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快绍兴市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提升园区孵化器平台建设档次,完善公共实验检测平台,拓展科创中心的服务功能;建立3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立龟鳖苗种、绍兴鸭保护、无公害蔬菜等六大示范基地;建立“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粮食高产样板区;建立现代设施渔业示范园,进行低盐度海水产品水循环、标准化、高围池集约化养殖技术示范。

使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辐射源。

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集中力量打造建设100个以上特色优势明显、科技水平领先、产品优质安全、设施装备优良、运营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区,成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推进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6.实施村镇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化。

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和相应发展规划,选择一批村镇,开展统筹城乡科技综合改革的探索与试验,以农民承包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为契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技术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开展村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村镇新社区与绿色住宅建设、村镇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村镇绿化与园林产业开发、村镇环境治理与饮水安全、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与素质提升、人居健康与安全保障等10个方面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普及与推广,加快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进步,力争在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上取得突破,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示范与技术支撑。

四、“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

(一)农业生产技术领域

积极开展以下七大领域科技研发与创新,推动我市初级农业产品生产向精深加工制造转变。

1.种子、种苗技术

2.农产品高效、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

3.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技术

4.设施农业新技术及农用新材料新装备

5.农业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

6.农业生物技术

7.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技术

(二)生态安全技术领域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构建生态高效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系统持续良性循环、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城乡一体的新型农业。

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

重点研究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在茶叶、蔬菜、瓜果生产和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栽培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疫苗、生物兽药,及规模化健康畜禽养殖技术体系,动植物病虫害持续控制技术,农村生态技术等安全与高效种养技术在育种、植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应用。

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材料新装备研制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开展食品生产地环境与质量监测评估,研究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流通的控制技术,食品安全监控、评估、预警、应急处理及系统控制技术,如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品生产污染微生物控制技术、有害化学物快速监测技术、食品中各种污染物的检验监测技术。

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

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

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发展精准农业,推广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合农业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支持人才—基地—项目的一体化建设,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向现代农业和优势主导产业集聚。

鼓励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产业化。

设立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重点奖励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成效显著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引导科技人才到农业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创办农业科技企业。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专家发挥作用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确保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经费继续确保三分之一用于农业科技。

农口部门实施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种子种苗、品质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化建设等工作要与重大重点农业科技专项及其相关项目紧密结合,在经费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

市县政府对在本区域实施的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项目要保证一定的配套经费。

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

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

(三)深化农业科技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科技规划项目与科技经费的导向作用,加强产业链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完善招投标制、课题制和合同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推行重大项目监理制,强化中期评估和验收考评,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

(四)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措施,并把工作实绩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

科技、农口等部门要把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科技法律法规,把农业与农村科技进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服务。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与农村科技的政策法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技知识、科技工作的先进典型,向公众公布科技成果,让公众了解科技的最新进展和科技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