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574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docx

PCR技术克隆目地基因全过程

实验:

目的基因克隆(PCR技术)

【课前预习】

PCR(polymerasechainreaction)反应的基本原理。

【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方法。

2.认真完成每一步实验操作,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并加以分析和总结。

【基本原理】

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

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

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

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到达平台期(Plateau)所需循环次数取决于样品中模板的拷贝。

【实验用品】

1.材料:

重组质粒DNA作为模板

2.器材和仪器:

移液器及吸头,硅烷化的PCR小管,DNA扩增仪(PE公司),琼脂糖凝胶电泳所需设备(电泳槽及电泳仪),台式高速离心机

3.试剂:

①10×PCR反应缓冲液:

500mmol/LKCl,100mmol/LTris·Cl,在25℃下,pH9.0,1.0%TritonX-100。

②MgCl2:

25mmol/L。

③4种dNTP混合物:

每种2.5mmol/L。

④TaqDNA聚合酶5U/μl。

⑤T4DNA连接酶及连接缓冲液:

【方法步骤】

(一)PCR反应

1.依次混匀下列试剂35μlH2O5μl10×PCR反应缓冲液4μl25mmol/LMgCl24μl4种dNTP0.5μl上游引物(引物1)0.5μl下游引物(引物2)0.5μl模板DNA(约1ng)混匀后离心5秒。

2.将混合物在94℃下加热5分钟后冰冷,迅速离心数秒,使管壁上液滴沉至管底,加入TaqDNA聚合酶(0.5μl约2.5U),混匀后稍离心,加入一滴矿物油覆盖于反应混合物上。

3.用94℃变性1分钟,45℃退火1分钟,72℃延伸2分钟,循环35轮,进行PCR。

最后一轮循环结束后,于72℃下保温10分钟,使反应产物扩增充分。

4电泳按前所述,取10μl扩增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分析,检查反应产物及长度。

[注意]

1.PCR非常灵敏,操作应尽可能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

2.吸头、离心管应高压灭菌,每次吸头用毕应更换,不要互相污染试剂。

3.加试剂前,应短促离心10秒钟,然后再打开管盖,以防手套污染试剂及管壁上的试剂污染吸头侧面。

4.应设含除模板DNA所有其它成分的负对照。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微量操作、PCR反应体系的设计、引物设计、扩增条件的优化

【思考题】

1.降低退火温度对反应有何影响?

2.延长变性时间对反应有何影响?

3.循环次数是否越多越好?

为何?

4.PCR有哪些用途?

举例说明。

附:

PCR知识(供参考)

(一)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标准的PCR反应体系:

10×扩增缓冲液10ul

4种dNTP混合物各200umol/L

引物各10~100pmol

模板DNA0.1~2ug

TaqDNA聚合酶2.5u

Mg2+1.5mmol/L

加双或三蒸水至100ul

PCR反应五要素:

参加PCR反应的物质主要有五种即引物、酶、dNTP、模板和Mg2+

引物:

引物是PCR特异性反应的关键,PCR产物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互补的程度。

理论上,只要知道任何一段模板DNA序列,就能按其设计互补的寡核苷酸链做引物,利用PCR就可将模板DNA在体外大量扩增。

设计引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引物长度:

15-30bp,常用为20bp左右。

②引物扩增跨度:

以200-500bp为宜,特定条件下可扩增长至10kb的片段。

③引物碱基:

G+C含量以40-60%为宜,G+C太少扩增效果不佳,G+C过多易出现非特异条带。

ATGC最好随机分布,避免5个以上的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成串排列。

④避免引物内部出现二级结构,避免两条引物间互补,特别是3’端的互补,否则会形成引物二聚体,产生非特异的扩增条带。

⑤引物3’端的碱基,特别是最末及倒数第二个碱基,应严格要求配对,以避免因末端碱基不配对而导致PCR失败。

⑥引物中有或能加上合适的酶切位点,被扩增的靶序列最好有适宜的酶切位点,这对酶切分析或分子克隆很有好处。

⑦引物的特异性:

引物应与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其它序列无明显同源性。

引物量:

每条引物的浓度0.1~1umol或10~100pmol,以最低引物量产生所需要的结果为好,引物浓度偏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性扩增,且可增加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的机会。

酶及其浓度:

目前有两种TaqDNA聚合酶供应,一种是从栖热水生杆菌中提纯的天然酶,另一种为大肠菌合成的基因工程酶。

催化一典型的PCR反应约需酶量2.5U(指总反应体积为100ul时),浓度过高可引起非特异性扩增,浓度过低则合成产物量减少。

dNTP的质量与浓度:

dNTP的质量与浓度和PCR扩增效率有密切关系,dNTP粉呈颗粒状,如保存不当易变性失去生物学活性。

dNTP溶液呈酸性,使用时应配成高浓度后,以1MNaOH或1MTris。

HCl的缓冲液将其PH调节到7.0~7.5,小量分装,-20℃冰冻保存。

多次冻融会使dNTP降解。

在PCR反应中,dNTP应为50~200umol/L,尤其是注意4种dNTP的浓度要相等(等摩尔配制),如其中任何一种浓度不同于其它几种时(偏高或偏低),就会引起错配。

浓度过低又会降低PCR产物的产量。

dNTP能与Mg2+结合,使游离的Mg2+浓度降低。

模板(靶基因)核酸:

模板核酸的量与纯化程度,是PCR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的DNA纯化方法通常采用SDS和蛋白酶K来消化处理标本。

SDS的主要功能是:

溶解细胞膜上的脂类与蛋白质,因而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并解离细胞中的核蛋白,SDS还能与蛋白质结合而沉淀;蛋白酶K能水解消化蛋白质,特别是与DNA结合的组蛋白,再用有机溶剂酚与氯仿抽提掉蛋白质和其它细胞组份,用乙醇或异丙醇沉淀核酸。

提取的核酸即可作为模板用于PCR反应。

一般临床检测标本,可采用快速简便的方法溶解细胞,裂解病原体,消化除去染色体的蛋白质使靶基因游离,直接用于PCR扩增。

RNA模板提取一般采用异硫氰酸胍或蛋白酶K法,要防止RNase降解RNA。

Mg2+浓度:

Mg2+对PCR扩增的特异性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在一般的PCR反应中,各种dNTP浓度为200umol/L时,Mg2+浓度为1.5~2.0mmol/L为宜。

Mg2+浓度过高,反应特异性降低,出现非特异扩增,浓度过低会降低TaqDNA聚合酶的活性,使反应产物减少。

PCR反应条件的选择

PCR反应条件为温度、时间和循环次数。

温度与时间的设置:

基于PCR原理三步骤而设置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温度点。

在标准反应中采用三温度点法,双链DNA在90~95℃变性,再迅速冷却至40~60℃,引物退火并结合到靶序列上,然后快速升温至70~75℃,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引物链沿模板延伸。

对于较短靶基因(长度为100~300bp时)可采用二温度点法,除变性温度外、退火与延伸温度可合二为一,一般采用94℃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此温度TaqDNA酶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①变性温度与时间:

变性温度低,解链不完全是导致PCR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93℃~94℃lmin足以使模板DNA变性,若低于93℃则需延长时间,但温度不能过高,因为高温环境对酶的活性有影响。

此步若不能使靶基因模板或PCR产物完全变性,就会导致PCR失败。

②退火(复性)温度与时间:

退火温度是影响PCR特异性的较重要因素。

变性后温度快速冷却至40℃~60℃,可使引物和模板发生结合。

由于模板DNA比引物复杂得多,引物和模板之间的碰撞结合机会远远高于模板互补链之间的碰撞。

退火温度与时间,取决于引物的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还有靶基序列的长度。

对于20个核苷酸,G+C含量约50%的引物,55℃为选择最适退火温度的起点较为理想。

引物的复性温度可通过以下公式帮助选择合适的温度:

Tm值(解链温度)=4(G+C)+2(A+T)

复性温度=Tm值-(5~10℃)

在Tm值允许范围内,选择较高的复性温度可大大减少引物和模板间的非特异性结合,提高PCR反应的特异性。

复性时间一般为30~60sec,足以使引物与模板之间完全结合。

③延伸温度与时间:

TaqDNA聚合酶的生物学活性:

70~80℃150核苷酸/S/酶分子

70℃60核苷酸/S/酶分子

55℃24核苷酸/S/酶分子

高于90℃时,DNA合成几乎不能进行。

PCR反应的延伸温度一般选择在70~75℃之间,常用温度为72℃,过高的延伸温度不利于引物和模板的结合。

PCR延伸反应的时间,可根据待扩增片段的长度而定,一般1Kb以内的DNA片段,延伸时间1min是足够的。

3~4kb的靶序列需3~4min;扩增10Kb需延伸至15min。

延伸进间过长会导致非特异性扩增带的出现。

对低浓度模板的扩增,延伸时间要稍长些。

循环次数:

循环次数决定PCR扩增程度。

PCR循环次数主要取决于模板DNA的浓度。

一般的循环次数选在30~40次之间,循环次数越多,非特异性产物的量亦随之增多。

PCR反应特点特异性强PCR反应的特异性决定因素为:

①引物与模板DNA特异正确的结合;

②碱基配对原则;

③TaqDNA聚合酶合成反应的忠实性;

④靶基因的特异性与保守性。

其中引物与模板的正确结合是关键。

引物与模板的结合及引物链的延伸是遵循碱基配对原则的。

聚合酶合成反应的忠实性及TaqDNA聚合酶耐高温性,使反应中模板与引物的结合(复性)可以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结合的特异性大大增加,被扩增的靶基因片段也就能保持很高的正确度。

再通过选择特异性和保守性高的靶基因区,其特异性程度就更高。

灵敏度高PCR产物的生成量是以指数方式增加的,能将皮克(pg=10-12g)量级的起始待测模板扩增到微克(ug=10-6g)水平。

能从100万个细胞中检出一个靶细胞;在病毒的检测中,PCR的灵敏度可达3个RFU(空斑形成单位);在细菌学中最小检出率为3个细菌。

简便、快速PCR反应用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一次性地将反应液加好后,即在DNA扩增液和水浴锅上进行变性-退火-延伸反应,一般在2~4小时完成扩增反应。

扩增产物一般用电泳分析,不一定要用同位素,无放射性污染、易推广。

对标本的纯度要求低不需要分离病毒或细菌及培养细胞,DNA粗制品及总RNA均可作为扩增模板。

可直接用临床标本如血液、体腔液、洗嗽液、毛发、细胞、活组织等粗制的DNA扩增检测。

PCR扩增产物分析

PCR产物是否为特异性扩增,其结果是否准确可靠,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分析与鉴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PCR产物的分析,可依据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凝胶电泳分析:

PCR产物电泳,EB溴乙锭染色紫外仪下观察,初步判断产物的特异性。

PCR产物片段的大小应与预计的一致,特别是多重PCR,应用多对引物,其产物片断都应符合预讦的大小,这是起码条件。

琼脂糖凝胶电泳:

通常应用1~2%的琼脂糖凝胶,供检测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效果比琼脂糖好,条带比较集中,可用于科研及检测分析。

酶切分析:

根据PCR产物中限制性内切酶的位点,用相应的酶切、电泳分离后,获得符合理论的片段,此法既能进行产物的鉴定,又能对靶基因分型,还能进行变异性研究。

分子杂交:

分子杂交是检测PCR产物特异性的有力证据,也是检测PCR产物碱基突变的有效方法。

Southern印迹杂交:

在两引物之间另合成一条寡核苷酸链(内部寡核苷酸)标记后做探针,与PCR产物杂交。

此法既可作特异性鉴定,又可以提高检测PCR产物的灵敏度,还可知其分子量及条带形状,主要用于科研。

斑点杂交:

将PCR产物点在硝酸纤维素膜或尼膜薄膜上,再用内部寡核苷酸探针杂交,观察有无着色斑点,主要用于PCR产物特异性鉴定及变异分析。

核酸序列分析:

是检测PCR产物特异性的最可靠方法。

PCR常见问题总结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时间一般为48h以内,有些最好于当日电泳检测,大于48h后带型不规则甚致消失。

假阴性,不出现扩增条带

PCR反应的关键环节有①模板核酸的制备,②引物的质量与特异性,③酶的质量及活性④PCR循环条件。

寻找原因亦应针对上述环节进行分析研究。

模板:

①模板中含有杂蛋白质,②模板中含有Taq酶抑制剂,③模板中蛋白质没有消化除净,特别是染色体中的组蛋白,④在提取制备模板时丢失过多,或吸入酚。

⑤模板核酸变性不彻底。

在酶和引物质量好时,不出现扩增带,极有可能是标本的消化处理,模板核酸提取过程出了毛病,因而要配制有效而稳定的消化处理液,其程序亦应固定不宜随意更改。

酶失活:

需更换新酶,或新旧两种酶同时使用,以分析是否因酶的活性丧失或不够而导致假阴性。

需注意的是有时忘加Taq酶或溴乙锭。

引物:

引物质量、引物的浓度、两条引物的浓度是否对称,是PCR失败或扩增条带不理想、容易弥散的常见原因。

有些批号的引物合成质量有问题,两条引物一条浓度高,一条浓度低,造成低效率的不对称扩增,对策为:

①选定一个好的引物合成单位。

②引物的浓度不仅要看OD值,更要注重引物原液做琼脂糖凝胶电泳,一定要有引物条带出现,而且两引物带的亮度应大体一致,如一条引物有条带,一条引物无条带,此时做PCR有可能失败,应和引物合成单位协商解决。

如一条引物亮度高,一条亮度低,在稀释引物时要平衡其浓度。

③引物应高浓度小量分装保存,防止多次冻融或长期放冰箱冷藏部分,导致引物变质降解失效。

④引物设计不合理,如引物长度不够,引物之间形成二聚体等。

Mg2+浓度:

Mg2+离子浓度对PCR扩增效率影响很大,浓度过高可降低PCR扩增的特异性,浓度过低则影响PCR扩增产量甚至使PCR扩增失败而不出扩增条带。

反应体积的改变:

通常进行PCR扩增采用的体积为20ul、30ul、50ul。

或100ul,应用多大体积进行PCR扩增,是根据科研和临床检测不同目的而设定,在做小体积如20ul后,再做大体积时,一定要模索条件,否则容易失败。

物理原因:

变性对PCR扩增来说相当重要,如变性温度低,变性时间短,极有可能出现假阴性;退火温度过低,可致非特异性扩增而降低特异性扩增效率退火温度过高影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而降低PCR扩增效率。

有时还有必要用标准的温度计,检测一下扩增仪或水溶锅内的变性、退火和延伸温度,这也是PCR失败的原因之一。

靶序列变异:

如靶序列发生突变或缺失,影响引物与模板特异性结合,或因靶序列某段缺失使引物与模板失去互补序列,其PCR扩增是不会成功的。

假阳性

出现的PCR扩增条带与目的靶序列条带一致,有时其条带更整齐,亮度更高。

引物设计不合适:

选择的扩增序列与非目的扩增序列有同源性,因而在进行PCR扩增时,扩增出的PCR产物为非目的性的序列。

靶序列太短或引物太短,容易出现假阳性。

需重新设计引物。

靶序列或扩增产物的交叉污染:

这种污染有两种原因:

一是整个基因组或大片段的交叉污染,导致假阳性。

这种假阳性可用以下方法解决:

①操作时应小心轻柔,防止将靶序列吸入加样枪内或溅出离心管外。

②除酶及不能耐高温的物质外,所有试剂或器材均应高压消毒。

所用离心管及样进枪头等均应一次性使用。

③必要时,在加标本前,反应管和试剂用紫外线照射,以破坏存在的核酸。

二是空气中的小片段核酸污染,这些小片段比靶序列短,但有一定的同源性。

可互相拼接,与引物互补后,可扩增出PCR产物,而导致假阳性的产生,可用巢式PCR方法来减轻或消除。

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

PCR扩增后出现的条带与预计的大小不一致,或大或小,或者同时出现特异性扩增带与非特异性扩增带。

非特异性条带的出现,其原因:

一是引物与靶序列不完全互补、或引物聚合形成二聚体。

二是Mg2+离子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及PCR循环次数过多有关。

其次是酶的质和量,往往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则不出现,酶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

其对策有:

①必要时重新设计引物。

②减低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

③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

④适当提高退火温度或采用二温度点法(93℃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

出现片状拖带或涂抹带

PCR扩增有时出现涂抹带或片状带或地毯样带。

其原因往往由于酶量过多或酶的质量差,dNTP浓度过高,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过多引起。

其对策有:

①减少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

②减少dNTP的浓度。

③适当降低Mg2+浓度。

④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

PCR污染与对策

PCR反应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较大扩增能力与极高的灵敏性,但令人头痛的问题是易污染,极其微量的污染即可造成假阳性的产生。

污染原因

(一)标本间交叉污染:

标本污染主要有收集标本的容器被污染,或标本放置时,由于密封不严溢于容器外,或容器外粘有标本而造成相互间交叉污染;标本核酸模板在提取过程中,由于吸样枪污染导致标本间污染;有些微生物标本尤其是病毒可随气溶胶或形成气溶胶而扩散,导致彼此间的污染。

(二)PCR试剂的污染:

主要是由于在PCR试剂配制过程中,由于加样枪、容器、双蒸水及其它溶液被PCR核酸模板污染.

(三)PCR扩增产物污染:

这是PCR反应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污染问题,因为PCR产物拷贝量大(一般为1013拷贝/ml),远远高于PCR检测数个拷贝的极限,所以极微量的PCR产物污染,就可造成假阳就可形成假阳性。

还有一种容易忽视,最可能造成PCR产物污染的形式是气溶胶污染;在空气与液体面摩擦时就可形成气溶胶,在操作时比较剧烈地摇动反应管,开盖时、吸样时及污染进样枪的反复吸样都可形成气溶胶而污染。

据计算一个气溶胶颗粒可含48000拷贝,因而由其造成的污染是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

(四)实验室中克隆质粒的污染: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某些用克隆质粒做阳性对照的检验室,这个问题也比较常见。

因为克隆质粒在单位容积内含量相当高,另外在纯化过程中需用较多的用具及试剂,而且在活细胞内的质粒,由于活细胞的生长繁殖的简便性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污染可能性也很大。

污染的监测

一个好的实验室,要时刻注意污染的监测,考虑有无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染,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和消除污染。

对照试验

1.阳性对照:

在建立PCR反应实验室及一般的检验单位都应设有PCR阳性对照,它是PCR反应是否成功、产物条带位置及大小是否合乎理论要求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志。

阳性对照要选择扩增度中等、重复性好,经各种鉴定是该产物的标本,如以重组质粒为阳性对照,其含量宜低不宜高(100个拷贝以下),但阳性对照尤其是重组质粒及高浓度阳性标本,其对检测或扩增样品污染的可能性很大。

因而当某一PCR试剂经自己使用稳定,检验人员心中有数时,在以后的实验中可免设阳性对照。

2.阴性对照:

每次PCR实验务必做阴性对照。

它包括①标本对照:

被检的标本是血清就用鉴定后的正常血清作对照;被检的标本是组织细胞就用相应的组织细胞作对照。

②试剂对照:

在PCR试剂中不加模板DNA或RNA,进行PCR扩增,以监测试剂是否污染。

3.重复性试验

4.选择不同区域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防止污染的方法

(一)合理分隔实验室:

将样品的处理、配制PCR反应液、PCR循环扩增及PCR产物的鉴定等步骤分区或分室进行,特别注意样本处理及PCR产物的鉴定应与其它步骤严格分开。

最好能划分①标本处理区;②PCR反应

液制备区;③PCR循环扩增区;④PCR产物鉴定区。

其实验用品及吸样枪应专用,实验前应将实验室用紫外线消毒以破坏残留的DNA或RNA。

(二)吸样枪:

吸样枪污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于操作时不慎将样品或模板核酸吸入枪内或粘上枪头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因而加样或吸取模板核酸时要十分小心,吸样要慢,吸样时尽量一次性完成,忌多次抽吸,以免交叉污染或产生气溶胶污染。

(三)预混和分装PCR试剂:

所有的PCR试剂都应小量分装,如有可能,PCR反应液应预先配制好,然后小量分装,-20℃保存。

以减少重复加样次数,避免污染机会。

另外,PCR试剂,PCR反应液应与样品及PCR产物分开保存,不应放于同一冰盒或同一冰箱。

(四)防止操作人员污染,使用一次性手套、吸头、小离心管应一次性使用。

(五)设立适当的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以能出现扩增条带的最低量的标准病原体核酸为宜,并注意交叉污染的可能性,每次反应都应有一管不加模板的试剂对照及相应不含有被扩增核酸的样品作阴性对照。

(六)减少PCR循环次数,只要PCR产物达到检测水平就适可而止。

(七)选择质量好的Eppendorf管,以避免样本外溢及外来核酸的进入,打开离心管前应先离心,将管壁及管盖上的液体甩至管底部。

开管动作要轻,以防管内液体溅出。

参考文献

一、主要教学参考书:

1.基因工程原理(第二版).吴乃虎编著,科学出版社

2.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黄培堂等译,科学出版社

3.基因克隆和DNA分析.魏群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最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梁国栋主编,科学出版

5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主编:

魏群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二、主要参考文献:

1.Cohen,SN,ACYChangandLHsu,1972,Proc.Natl.Acad.Sci.69:

2110.

2.Birnboim,HCandJDoly.1979.,NucleicAcidsRes.7:

1513.

3.Aaij,CandPBorst,1972.,Biochim.Biophys.Acta269:

192.

4.BolivarF,RLRodriguez,PJGreene,MCBetlach,HLHeyneker,HW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