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894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docx

桂林市桂电中学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的题目三

桂电中学2017年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

命题人:

秦文新李超进彭昕日期:

2016年9月23日

第Ⅰ卷(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a和图1b是我国某大城市的城区略图及同区域的人口密度等值线图。

读图1,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形态是

A.带状B.棋盘状C.星状D.组团状

2.形成该区域人口分布特征的主导原因可能是

A.河流阻隔B.地形平坦C.交通便利D.人口增长

图2是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2015年,甲城市重新规划了石化工业园区,并减小了园区的规模。

读图2,完成3~4题。

3.该市石化工业得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原材料B.人力资源C.交通区位D.技术条件

4.重新规划的石化工业园区规模减小的可能原因是

A.产业转型加快B.经济发展缓慢

C.城市规模扩大D.生产成本降低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表1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1,回答5~6题。

5.表1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A.NB.PC.NaD.Mg

6.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图3示意近年来黄河源区中小湖泊面积与气候水文要素关系。

读图3,完成7~9题。

7.气温升高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发增强B.径流量增大C.冰雪融水增加D.降水量增加

8.导致该区域湖泊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温度上升B.湖面蒸发作用加强C.降水强度增大D.地表径流量增大

9.该区域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是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

C.冻土融水D.地下水

图4是某日某科技工作者记录的一直立木杆日影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木杆高度为1m,tan15°≈0.27,tan30°≈0.58)。

读图4,回答10~11题。

10.该地经度可能是

A.90°EB.105°EC.120°ED.135°E

11.若观察者站立于木杆正南1m处,当日观察到的木杆日影远端运动轨迹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13.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①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②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③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④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

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

回答14~15题。

14.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C.社会和个人的统一D.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15.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

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

1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

①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④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7.读漫画《弯与直》。

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18.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D.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0.古语云:

“祸今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相因”。

这段话指出祸与福这一矛盾的双方是

①相互排斥的    ②相互包含的    ③相互依存的    ④相互转化的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你在接受别人服务时,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务者,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么你就会尊重为你服务的人,因为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D.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4.《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宗法制度的影响B.小农经济的产生C.儒家思想的发展D.郡县制度的发展

25.秦朝实

行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引起了农民起义C.打破了世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进程

26.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

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

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

27.清朝地方县志记载:

“市有定居,墟惟趁赶。

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

……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28.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由此可知1838~1852年间()

A.英国商品输出尚未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局面

B.英国商品输出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D.中国征内地税抵制了英国商品的对华倾销

29.“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是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

”这表明

A.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B.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C.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3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这一规定()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32.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

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

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33.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农业的迫切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

34.有学者指出:

“推行自由贸易战略虽然给英国带来了‘维多利亚大繁荣’……而这也给了对手——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难得的追赶契机”。

在他看来,自由贸易政策

A.是英国推行的基本经济国策B.使英国逐渐失去经济优势

C.维持了英国长久的经济繁荣D.受到美德两国的热烈欢迎

35.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第Ⅱ卷(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36.(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喜冷凉性作物。

图8所示区域中的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其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已经实现了由过去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种植的转变。

该市总面积5.45万km2,目前总人口约289万,耕地1300万亩。

(1)指出该区域盛产马铃薯的优势气候条件。

(6分)

(2)分析该区域盛产马铃薯优势气候条件形成的原因。

(8分)

(3)分析该市成为“中国马铃薯之都”的社会经济原因。

(6分)

(4)你是否赞同在该市进一步开垦耕地,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

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盐沼是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

玻利维亚的乌尤尼盐沼富含锂、钾、硼、镁等资源。

目前该国盐沼资源开发利用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图9是乌尤尼盐沼所在区域示意图。

(1)气候比较干旱是乌尤尼盐沼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分析该区域降水较少的原因。

(8分)

(2)分析该区域多风对盐沼形成的有利影响。

(8分)

(3)乌尤尼盐沼的初级产品出口海外交通不便,说明其原因。

(6分)

38.(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

⑴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10分)

 

材料二: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大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0分)

39.(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⑴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

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10分)

材料二:

交通运输时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

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⑵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

(12分)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对此西方思想界的保守派纷纷著书重新审视西方“胜利”的历史原因和人类历史发展道路。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福山在书中提出:

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这几年已在世界出现,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

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了“历史的终结”。

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

最值得注意的发展是,在拉丁美洲和东欧、苏联、中东与亚洲,强固的政府都在这20年间动摇了。

自由民主目前已及于全球的不同地区与文化,成为惟一一贯的政治憧憬对象。

⑶用唯物史观评析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的观点。

(10分)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曰:

天地有法乎?

曰: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

君、相有法乎?

曰:

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

……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

‛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

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

‚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

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14—16世纪欧洲大学

10—13世纪中国书院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

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

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

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黔东南榕江县大利侗寨是一个顺山沟溯溪而建的古村落。

村寨及四周古木葱葱,溪流淙淙,水质优良。

当地“老人护村,古木佑寨”的传统观念和“上游饮水、下游洗衣”的用水方式体现出侗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近年来,游客人数不断增加。

分析该区水质优良的原因,并提出旅游开发中保护水质的措施。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1是某国地形示意图。

2014年4月25日和5月12日,在该国发生里氏7.8级和7.5级强震。

震后我国援建救灾工作中,专家分析指出,大规模的泥石流活动是震后面临的主要次生灾害。

请为该专家的分析提供理由。

44.(10分)环境保护

图12所示为横断山区某地采挖矿石后留下的矿渣弃土。

指出该地矿渣弃土随意堆放带来的环境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10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赵武灵王即位时,秦国开始向东方扩展势力;中山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屡次犯境;位于北部边境地区的东胡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赵国边境,大肆掳掠。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让男人改穿北方游牧民族的窄袖短衣;又开始“招骑射”,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大规模组建骑兵部队。

通过改革,赵国建成了一支以骑兵为核心的新式军队,扭转了以往对外兼并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大大拓展了疆土,成为战国后期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胡服骑射”在民族融合、服饰变化、军事改革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赵武灵王的改革没有能够继续深入。

赵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综合国力的欠缺使得其无法改变在统一战争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卓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其改革有哪些具体内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赵武灵王的改革。

(8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

“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

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

“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反人民的营垒。

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

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

(2)说明民主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

(9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有的战胜国本身不打算执行这一条约,认为这种过于严厉的惩罚不仅不能完全实现,反而会加重战败国的复仇心理。

……事实上,在严惩战败国思想指导下制定出来的苛刻的和约只起到这样两个作用:

一方面,德国根本不愿意或是根本不可能执行这一条约,而战胜国也不打算强迫德国执行,这就是说,条约并不足以摧毁德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另一方面,它损伤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尊而激起强烈的复仇欲望。

——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等《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协定进一步确定了占领管制德国的政治、经济基本原则。

政治原则是肃清纳粹主义,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消灭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解散一切纳粹组织,废止一切纳粹法律;逮捕并审判战争罪犯;德国的行政管理地方化、分散化。

对德管制的经济原则是消灭德国的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铲除或控制可用作军事生产的一切工业……重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满足国内需要。

——摘编自徐天新、许平等《世界通史·现代卷》

(1)材料一中的“条约”指什么条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产生的消极影响。

(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处置战败国上有何进步之处?

(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于成龙,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

……盗发即时捕治,请

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

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

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

成龙复疏请,从之。

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

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

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

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7分)

桂电中学2017高考文科综合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A

C

C

A

D

B

A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A

C

C

D

C

A

A

D

D

D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A

B

C

A

B

A

B

B

D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