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983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docx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研究综合实验doc

1、绪论: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2

2、实验方案及方法:

2.1实验研究对象----------------------------------------------------------------------------3

2.2实验理论准备----------------------------------------------------------------------------3

2.3实验流程设计---------------------------------------------------3

2.3.1总的工艺流程-------------------------------------------------3

2.3.2具体工艺制定、参数作用及热处理后组织-------------------------3

3、实验结果和讨论

3.1原始组织分析及硬度---------------------------------------------7

3.2球化退火后组织及硬度-------------------------------------------8

3.3淬火后组织及硬度-----------------------------------------------9

3.4回火后组织及硬度-----------------------------------------------11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12

4.2建议-----------------------------------------------------------12

5、附录

附录一-------------------------------------------------------------13

附录二-------------------------------------------------------------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4

 

●摘要

手用锯条材料的热处理工艺,手用锯条具有高耐磨性、高强度、高硬度,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选用T10碳素工具钢材料加工。

T10属于过共析钢,含碳量0.95~1.04%,Si≤0.35%,Mn≤0.40%.硬度供应状态HB≤187,淬火后HRC≤62.锯条在切削过程中,刀刃与工件表面金属相互作用,使切削产生变形与断裂,并从工件整体剥离下来。

本身还承受弯曲、扭转、剪切应力和冲击、振动等负荷作用。

锯条的磨损是主要的失效形式。

此外,锯条的尺寸要求长且薄,刀刃处易受压弯曲,且受强烈震动、冲击时易崩刀,甚至整体折断。

用T10工具钢采用的热处理工艺是先预备热处理,即球化退火,以达到利于切削的作用。

粗加工后进行最终热处理,淬火后盐水冷却,再低温回火。

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是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使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及高的耐磨性等特点,并去除一定的热加工应力。

最后再精加工及装配成型。

〖关键词〗

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性过共析钢崩刀热处理箱式炉

1、前言

普通手用钢锯条是一种工业消耗品,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40余家锯条生产厂年生产锯条15~16亿支。

大多锯条采用碳素工具钢制成,碳素工具钢价廉易得,易于锻造成型,常用于切割管件、实心体、木材、塑料及所有可加工金属。

其切削硬质合金可达300mm/min,切削大理石可达100mm/min,切削花刚石可达40mm/min,是传统往复锯或线切割效率的几十倍,其切口窄(只有1.2mm~2mm),与传统的往复锯和圆盘锯相比可省原料理6~10倍,可为用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优点都是传统的往复锯,圆盘锯无法比拟的。

锯条损坏的原因:

1、折断原因:

锯条装得太松或太紧;工件抖动或未夹紧;锯缝歪斜;压力太力;新锯条在旧缝中卡住等。

2、崩齿原因:

锯条粗细选择不当;起锯方向不对;将锯完时未用手扶料。

3、锯齿磨损快的原因:

未加冷却液;锯速太快;锯时粗枝大叶。

碳素工具钢锯条存在着耐磨性差,经整体淬火后锯条的脆性大,在使用中有极易断条失效的缺陷,生产中应设法改善缺陷,提高使用寿命。

2、实验方案及方法

2.1实验研究对象:

手用锯条材料的选用及其热处理工艺

2.2实验理论准备:

2.2.1手用锯条的工作条件

锯条在切削过程中,刀刃在工件表面金属相互作用,使得切屑产生变形与断裂并从工件整件下剥离下来,故刀刃本身承受弯曲、扭转、剪切应力和冲击、振动等负荷作用,同时还要受到工件和切屑的强烈摩擦作用。

2.2.2手用锯条的失效形式

锯条的切削作用,使锯条长时间磨削,故磨损是主要的失效形式。

当锯条磨削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此外,锯条的尺寸要求长且薄,刀刃处易受弯曲,且受强烈振动,冲击时出现“崩刀”现象甚至整体折断。

2.2.3手用锯条的选用原则

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具有一定的淬透性,淬硬性;具有一定耐蚀性;韧性要求不高;材料成本低,需大批量生产,且加工工艺简单,容易操作等特点

2.2.4手用锯条的选用材料

锯条的材料很多,手用锯条要求高硬度、高耐磨性、较好的韧性和弹性(锯条弯成直径为200毫米的半圆不折断,变形不超差),通常用T10、T12、或20钢渗碳制成

实验选用材料:

本次实验根据实验室环境及硬件设施,选用材料T10,通过淬火加低温回火得到。

2.2.5实验使用设备:

加热炉、显微金像设备、洛氏硬度机

2.3实验流程设计:

2.3.1总的工艺流程

毛抷→锻造→球化退火→粗加工→最终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精加工→装配

2.3.2具体工艺的制定、参数作用及热处理后组织

2.3.2.1球化退火——预备热处理

作用:

1、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2、获得均匀组织,改善热处理工艺性能

3、为后面的切削作准备工作

退火后的组织:

球状珠光体

退火后的硬度:

HB≤197~217

参数选择:

表一:

球化退火工艺参数表

工艺

预热

随炉冷却

保温

随炉冷却

空冷

温度范围/℃

780~790℃

<30℃/h

680~700℃

至600℃

至室温

保温时间/h

2-4

4-6

图一:

球化退火工艺图

设备:

箱式炉

2.3.2.2粗加工

作用:

对零件的尺寸进行加工,保留一定加工余量

设计尺寸:

长300mm宽15mm厚2mm

实际实验尺寸:

长15mm直径10.37mm的圆棒

2.3.2.3最终热处理

1、淬火(不完全淬火)

作用:

提高锯条工件的硬度、耐磨性能。

淬火后的组织:

过共析钢的淬火应为不完全淬火,其温度为AC1+(30~50℃)加热状态为细小奥氏体晶粒和未溶解的碳化物。

淬火后得到隐晶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球状碳化物。

这种组织不仅有高的强度和硬度、高的耐磨性,而且也有较好的韧性。

温度选择说明:

高于AC1以上30~50℃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件内部各部分温度均高于AC1。

但若温度过高,超过Accm以上温度,处于单相奥氏体区,碳化物溶解,奥氏体晶粒长大,淬火后得到片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其显微裂纹增加,脆性增大,淬火开裂倾向也增大。

由于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多,钢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

淬火后的硬度:

HRC63~65

参数选择:

加热温度:

727+30~50=757~777℃

冷却介质:

盐或碱的水溶液

加热时间确定:

t=a*K*D

加热系数a=1.0min/mm(查表);

修正系数K=4(查表);

锯条的有效厚度D=2~2.5mm;

实际零件厚度D=10.37mm;

根据公式t=1.0min/mm*4*(10.37mm)=41.48min取45min

表二:

淬火工艺参数表

加热温度

冷却介质

保温公式

加热系数a

修正系数K

零件厚度D

结果t

757~777℃

5%盐水溶液

t=a*K*D

1.0min/mm

4

10.37mm

45min

图二:

淬火工艺图

加热设备:

箱式炉

2、回火(低温回火)

作用:

提高硬度,耐磨性

使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

淬火后存有较大淬火内应力和较多的显微裂纹,应及时回火以消除内应力和残余应力

回火后的组织:

回火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回火后的硬度:

与淬火后的硬度差别不大

参数选择:

表三:

回火工艺参数表

回火温度

保温时间

175~185℃(低温)

1~2h

图三:

回火工艺图

加热设备:

箱式炉

 

3、实验结果和讨论

3.1原始组织及硬度

腐蚀液:

4%的硝酸溶液

图3.1.1:

原始组织图(低倍500)

图3.1.2:

原始组织图(高倍1000)

 

组织分析:

图3.1.1、3.1.2为退火态组织,均匀分布的颗粒状珠光体,无网状碳化物,故无需正火处理。

硬度测定:

洛氏硬度:

HRC222324

平均值22

3.2退火后组织及硬度

工艺步骤:

加热温度780℃,保温4小时;炉冷至500℃,出炉空冷。

腐蚀液:

4%的硝酸溶液

图3.2.1:

球化退火后组织图(低倍500)

组织分析:

图3.2.1、3.2.2为球化退火后组织,从图中可清楚的看出片状珠光体,组织较为均匀。

粒状珠光体使硬度降低,切削阻力小,利于切削加工,为后期的粗加工做准备。

由于退火温度不高,保温时间不长,致使退火不彻底,没有完全形成均匀粒状珠光体。

对切削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图中黑色块状为抛光时的脏东西,白色为腐蚀不彻底,珠光体未完全显现出来,且使材料成分不纯。

硬度测定:

洛氏硬度:

HRC201819.5

平均值:

19.2

硬度分析:

此硬度最利于切削,达到预期效果。

3.3淬火后组织及硬度

腐蚀液:

4%的硝酸溶液

图3.3.1:

淬火后组织图(低倍500)

组织分析:

图3.3.1、3.3.2中看出,细小长条状为奥氏体,白色小团块是未溶解的碳化物。

隐晶马氏体存在与奥氏体中,肉眼看不出来。

黑色团状为脏东西,白色区域为侵蚀过浅,看不出组织。

中间模糊是表面磨不平造成的。

奥氏体使材料的塑性、韧性提高,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和加工成型。

间隙大,利于大量碳化物溶解,变形小,淬透性大。

未溶碳化物对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起机械阻碍作用。

此外,碳化物易于变形和开裂。

试样表面不净,使材料不纯。

硬度测定:

洛氏硬度:

HRC65.566.565.5

平均值:

65.8

3.4回火后组织及硬度

腐蚀液:

4%的硝酸溶液

图3.4.1回火后组织图(低倍500)

组织分析:

图3.4.1、3.4.2为回火后组织,条状为残余奥氏体及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应溶解,实际未完全溶解,仍能看见细小碳化物。

回火马氏体使材料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内应力降低,韧性提高。

碳化物有细化晶粒的作用,但易产生变形开裂现象。

由于式样磨不平及抛光过程中出现的脏东西和侵蚀不够等问题,出现了如前面诸相似的现象。

侵蚀和表面不平,对材料性能没有影响,仅不利于观察试样。

硬度测定:

洛氏硬度:

HRC6665.56565.5

平均值:

65.5

硬度分析:

硬度稳定,保证强度,提高锯条性能。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实验表明,最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达到手用锯条所需的高耐磨性特点;硬度达到预期要求;性能基本符合手用锯条的使用要求;适用工作条件经测定也在适用范围内。

固选用T10作为锯条的热处理材料是符合要求的,且热处理步骤适宜,可以应用于实践生产中。

由于实验设备条件限制,及个人操作水平有限,使得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和缺陷,但不影响整体实验结果。

4.2建议:

当5CrMnMo钢锻造后,虽经退火,但毛坯内仍存在组织不均匀、微裂及内应力,从而导致以后淬火时易变形和开裂,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退火的温度取上限、保温时间取下限;淬火前进行一次正火,然后立即进行淬火,其工艺如图所示。

我们应该研发新材料使其性能更优越,价格低廉,寿命更高的锯条。

个人对热处理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提升,实验室的工作环境有望改善。

5、附录

附录一:

T10钢的性能特点及常用用途:

T10,过共析钢,晶粒细小。

在淬火加热时(温度达800℃)不致过热,仍能保持细晶粒组织,淬火后钢中有未溶解的过剩碳化物,所以具有比T8、T8A钢更高的耐磨性,但韧性较低。

用于制造切削刃口在工作是不变热的工具,不承受冲击负载而具有锋利刃口和少许韧性的工具。

如加工木材用工具、手用横锯、手用细木工具、机用细木工具、麻花钻、拉丝模、冲模、冷镦模、螺丝锥、扩孔刀具、搓丝板、车刀、刨刀、铣刀、货币压模、小尺寸断面均匀的冷切边及冲孔模、低精度形状简单的卡板、钳工刮刀、硬岩石钻子、制铆钉和钉子用工具、螺丝刀、锉刀、刻纹用凿子、切纸和烟叶用刀具等。

工具钢的特性:

热处理后具有足够高的硬度,红硬性一般在180~250℃。

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在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和摩擦力的条件下,仍能保持其形状和尺寸不变。

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使工具在工作中能够承受负荷、冲击、震动和弯曲等复杂的应力,以保证工具的正常使用。

工具钢的良好工艺性能:

具有良好的热压力加工性能和机械加工性能,才能保证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钢的加工性取决于化学成分、组织的质量。

淬火温度足够宽,以减少过热的可能性。

淬硬性和淬透性达到一定的要求。

工具表面发生脱碳,将使表面层硬度降低,因此要求工具钢的脱碳敏感性低。

热处理变形性小,即工具在热处理时,要求其尺寸和外形稳定。

具有良好的磨削性。

附录二:

手用锯条的其他常用材料的热处理工艺:

1、20#钢表面渗碳处理。

20#钢液体碳氮共渗直接淬火。

配方40%尿素+28%碳酸钠+20%氯化钾+12%氯化钠。

采用可控气氛的碳氮共渗。

由于碳素工具钢类锯条存在耐磨性差,经整体淬火后锯条的脆性大,在使用中有极易断条失效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在对锯条处理时引入电脉冲和磁场,使处理后的锯条锯齿硬度由普通热处理的688~769HV升高至825~889HV,锯条的塑形也有较大增长,优良的综合性能提高了锯条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设计型综合实验指导书》(材料与化工学院金属材料与工程系专用)王鑫刘健康韩志礼编著西安从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2006年9月;

<2>《热处理手册—第二分册》《热处理手册》编委会机械工业出版社1978年10月;

<3>《金属热处理工艺学》(修订版)夏丽芳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版;

<4>《工程材料学》(修订版)王晓敏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

<5>《钢铁材料金相图谱》李炯辉、施友方、高汉文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6>《普通手用锯条热处理新工艺》王振宁《国外金属热处理》2005年第26卷第2期

<7>《20#钢手锯条显微组织及性能分析》茅兴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1996年6月第28卷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