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5077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终极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农民的机遇与挑战

 

班级:

中特9班

学号:

SX1603122

姓名:

李轶锟

签名: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中国农民,机遇与挑战

 

引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崛起,避免了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祸及中国,并以自己的经验和做法,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2]

而中国农业的大力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贡献。

[3]摘取一段我认为很有意义的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决定着农业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中,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地要对自己的农业发展道路做出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考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历史,无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还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

1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以及中国农民,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谓百业农为本,农兴百业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农业几乎成为了工业化起步所需资本积累的唯一来源。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的资本积累,推动着工业化稳步前进。

1952-1997年,农民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金累积12641亿元,平均每年274.8亿元(孔祥智,何安华,2009)。

农民的劳动力贡献也是工业发展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

截至2007年,农民工以工资差额方式为城镇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共计85495亿元,农民工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福利上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为城镇经济节约社保成本至少30576亿元。

除工业化资本积累以外,农业在实物产品支持、农村消费市场、对外贸易、土地、劳动力生产要素等方面也为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占社会总产值由1949年的58.5%降至目前的10%左右,农业推动工业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已然来临。

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粮食安全已不仅仅是粮食安全,而是广泛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也不仅局限于粮食作物本身,而是广泛包括耕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料。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身安全、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各国TBT通报增长迅速,尤其是以保障动植物健康为目的的SPS通报数量增长最为明显。

WTO成员国SPS通报数量在10年内增长了52%,由2006年的1101件增长至2015年的1682件,可见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及食物安全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世界各国要素禀赋不一,在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已成为一项集农业生产、国际贸易、政治形势等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农民作为与粮食安全直接相关的微观个体,在新形势中既面对机遇,也应对挑战。

2中国农民所拥有的机遇

2.1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与目标价格制度作为国内粮食市场的“定海神针”,在稳定粮食价格、稳定粮食市场、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家每年在作物播种前,综合考虑粮食成本收益、供求情况、市场价格、宏观调控等因素向社会发布各品种粮食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以此依据引导农民种植,当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国家委托符合资质的企业以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起到“托底”的作用,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收益。

同时国家也在不断尝试多种调控政策相结合,例如各种补贴、农业保险等。

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关系整个经济的价格水平,维持农产品价格势必要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财政政策继续向农业倾斜是未来的政策趋势。

2.2新型合作社与国际贸易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社,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土地确权、流转,其目的之一是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引导资本流向农业、农村、农民。

新型合作社的发展与推进,为种粮小户提供了发展契机。

合作社的专业性有助于延长产业链,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农产品价值,为农产品更好更快走向市场创造条件。

此外,合作社有助于增强农户抗风险能力,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自然、市场双风险,合作社有助于推进“订单种植、养殖”常态化,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从根本上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收益。

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为农业开辟了第二市场,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探索海外租地种植,在土地、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地区开展粮食作物种植,以减轻国内粮食作物种植压力,配合实现“藏粮于地”。

我国特色农产品,如蜂蜜、茶叶、调料等越发受到国际市场欢迎,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身生产水平,积极了解进口国认证体系,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国门,不仅要产品走出去,更要企业走出去,中华农耕文化走出去。

2.3城镇化与膳食结构升级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左右,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一方面,种地的人少了,专业从事农产品种植的农户可以承包更多土地种植作物;但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膳食结构的不同使得农产品市场发生变化。

最明显的是肉蛋奶的消费连年增加,大米、小麦的需求降低。

此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使得其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有机、无公害、非转基因成为了热门词汇,粗粮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新宠”,在此背景下,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农产品个性定制服务,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新机遇。

3中国农民需面对的挑战

3.1国际粮价的冲击

由于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相比,在规模种植上处于巨大劣势。

国内小麦、玉米、水稻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10%-15%左右,这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来说,是始终存在的隐患,是影响其收入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民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随时准备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

难点在于我国有2亿多小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不足10亩,如何适度引导农民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发挥劳动力优势、提升农民主体的素质成为了世纪难题。

3.2金融体系“脱农化”现象严重

农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性农业资金、商业性农业资金、合作性农业资金、民间农业资金以及资本市场融资。

除政策性农业资金以外,其余领域的农业资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脱农化”现象。

农村经济具有脆弱性、波动性和低收益性,且农村资产审核困难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农业领域的资金“只出不进”,例如中国邮政储蓄充分利用其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在农村开展存款服务,扮演了农业资金“抽水机”的作用。

我国生产者补贴等值PSE为-38.4%,意味着如果没有政府资源调动政策的影响,农业收入将减少38.4%。

长此以往,农业发展必将停滞不前,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农业、农村、农民成为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如何获取资金以投资农业生产,是新形势下农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3.3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消失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面临着资金、劳动力均背离农业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劳动力优势开始减弱,过去我们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弥补资本上的缺陷,目前这样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农业陷入步履维艰的发展境地。

破除该困境,只有将农业产品结构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适当调整、将初级产品生产向产品深加工调整,一方面继续发掘劳动力优势,另一方面增加农产品价值。

新形势下,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如何将正在减少的职业农民群体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不影响农业生产,不影响农业产值的情况下,顺利保证城镇化稳步推进。

4总结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是保持中国未来较长时期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最深厚的底蕴。

中国有世界最多的农民、世界最大的农民消费群体,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政府采取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对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投资、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城镇化、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等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举措既能促进消费,也能促进投资。

因此,中国农民需把握住机遇,同时应对好挑战,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体系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诚,李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市场取向改革以来学术界相关理论探索[J].

经济研究,2014,06:

156-178+184.

[2]邵培杰.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河南大学,2012.

[3]曹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刘刚,贾娜,刘海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模式探索[J].前沿,2010,12:

53-56.

[5]张丽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J].攀登,2006,04:

12-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