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512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醉翁亭记》教案 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docx

《醉翁亭记》教案公开课部编版语文教案

11 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

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那么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

“六一何谓也?

〞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

“是为五一尔,奈何?

〞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例如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

“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明确:

“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局部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假设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假设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例如:

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

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那么自暗而明,暮那么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

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

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

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正确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

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比照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

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

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表达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

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

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照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

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根底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清楚,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

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虚词“而〞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

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虚词“之〞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助

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

位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

【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

路线: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可取之处

  重视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并通过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突破了仅按注释疏通文义的桎梏,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不单纯关注“直译〞原那么,同时培养学生的“意译〞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缺乏之处

  文章难度相对较高,根底能力低的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腆〞“作揖〞“盘缠〞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

1.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会挖苦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古代小说的挖苦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封建社会,要改变个人命运,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科举考试,凭“四书五经〞才能敲开仕途的大门。

可惜有人中举了,却疯了,他就是范进。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感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吴敬梓,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到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

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挖苦小说《儒林外史》。

2.知识链接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挖苦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挖苦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1〕订正字音

中举〔zhòng〕 作揖〔yī〕商酌〔zhuó〕拙病〔zhuō〕相公〔xiàng〕

带挈〔qiè〕名讳〔huì〕桑梓〔zǐ〕  啐在脸上〔cuì〕倒〔dǎo〕运   

不省〔 xǐng〕人事   攥〔zuàn〕紧  解〔jiè〕元 腆〔tiǎn〕着

妥帖(tiē〕挣扎(zhēng)

请帖(tiě)挣钱(zhèng)

字帖(tiè)

(2)词语释义

唯唯连声:

连连容许。

唯唯,容许的声音。

      

拙病:

难治的病。

不省人事:

不明白人事;昏迷。

不由分说:

不容人分辩白释。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答案例如:

全文分成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l~2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

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

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局部〔3~11段〕:

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

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段〕:

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

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答案例如: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

用富有挖苦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挖苦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二〕研读分析

1.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案例如: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案例如: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

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四、课堂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挖苦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以及这个人物所表达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本描写的胡屠户等另一些人物的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二、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些变化?

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例如:

小说运用比照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比照,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答案例如: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稳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

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助。

这表现了什么?

答案例如:

没有。

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达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挖苦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作者以挖苦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想一想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答案例如:

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例如:

挖苦。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挖苦艺术。

挖苦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比照、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本文主要用了比照、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①比照:

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比照,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②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③细节描写直接写实:

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前后比照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如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拓展延伸

《儒林外史》中还有哪些儒生和范进同类?

这类儒生的存在反映了什么?

答案例如:

如周进,薛家集的老塾师,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常受他人的轻蔑、侮辱。

在他别无出路不得不与商人为伍之时,一见到贡院号板,便满腹委屈,当着众商人的面,撞头痛哭,遍地打滚,“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听到几个商人要凑钱为他捐个监生,他就爬在地上磕头:

“假设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牛变马也要报效!

〞他与范进均是大半生穷途潦倒,受尽冷遇和歧视,最终爬了上去。

而且一个喜疯,一个哭死,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类人的大批存在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作者对之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家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这样的人物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如下的生活:

①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②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③ 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四、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比照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和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的刻画,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本钱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