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5677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docx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

RevisedbyBETTYonDecember25,2020

 

辽宁首次确认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

辽宁首次确认160余处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物证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物化历史,是不可再生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国有企业成长的历史。

保护好这些遗产,就是保存这段成长的历史。

  有共和国“工业长子”响亮称号的辽宁,在此次的“三普”工作中,也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文物普查范围。

经过全省“三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全省各地相继确认登记了160多处工业遗产。

它们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几乎遍布辽宁大地。

这160多处工业遗产,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了一张成长之初的面孔。

工业遗产首次纳入文物普查

与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有所不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类别范围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展。

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等曾被忽略了的项目都进入了普查之列。

这既说明我国的文物保护范围正在不断扩展,保护对象日益广泛,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文化遗产是一个内涵十分深刻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丰富的概念。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社会、建筑和科技、审美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存,包括企业的厂房、车间、办公室及相关的场地、设备、水电等。

保护工业遗产活动最早起始于英国,早在19世纪末英国就出现了“工业考古学”,该学科强调对工业革命与发展时期的遗址、遗物加以记录和保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理念。

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大会召开,从而开始引起各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

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保护工业遗产”。

它成为了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基本理论的完善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的增多,文物部门和学术界的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深化,认识更加全面。

将工业遗产等新的品类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予以认定登记,对于及时抢救、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提起“新中国的装备部”、“东方鲁尔”、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等响亮的称号,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到辽宁。

“三普”中,工业遗产首次进入文物普查范围,业内人士自然对辽宁有了更多的期待。

果然,经过全省“三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全省各地相继确认登记了160多处工业遗产。

它们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几乎遍布辽宁大地,印证了辽宁悠久的工业历史,也为老工业基地勾勒出了一张成长之初的面孔。

  我省部分城市主要工业遗产如下:

  沈阳市(13处):

奉天纺纱厂办公楼旧址、沈阳铸造厂大型一(翻砂)车间、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北陵水源地旧址、大亨铁工厂、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杨宇霆电灯厂旧址等。

大连市(18处):

南满洲电气株式会社旧址、满铁扇形机车库旧址、沙河口净水厂旧址、大连福岛纺织株式会社旧址、旅顺船坞局旧址、满洲重机株式会社金州工厂旧址等。

鞍山市(24处):

昭和制钢所对炉山配水塔旧址、鞍钢01号变电站旧址、鞍钢轧辊厂车间建筑群、钢绳厂拉丝车间旧址、大孤山露天铁矿、小黄旗铅矿冶炼厂遗址等。

抚顺市(35处):

永安东泵房、东公园净水房、炭矿长住宅旧址、电力株式会社旧址、萝卜坎炼铁炉、龙凤矿竖井、搭连运煤漏、龙凤矿办公楼、西露天矿等。

本溪市(12处):

本钢一铁厂旧址、本溪湖煤矿第四矿井、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旧址、彩屯煤矿竖井、刘家沟侵华日军兵工厂遗址、高炉山大烟囱遗址、桓仁发电厂等。

丹东市(7处):

安东水道元宝山净水厂旧址、浪头镇冶炼厂大烟囱、五一八内燃机配件厂、富国瓦厂烟囱、丹东市机床开关厂旧址、东大砬子矿井、林家堡子矿洞等。

营口市(11处):

营口造纸厂、营口盐化厂旧址、东亚烟草株式会社旧址、日本三菱公司旧址、亚细亚石油公司旧址、熊岳印染厂旧址、营口五W一矿旧址等。

阜新市(2处):

海州露天煤矿、阜矿宾馆。

辽阳市(11处):

满蒙棉花株式会社旧址、满洲水泥株式会社辽阳工厂旧址、原日本陆军造兵厂第二制造所旧址、昭和制钢所水线、金家原日本煤铁矿办公楼旧址等。

盘锦市(8处):

田庄台变电所旧址、荣兴变电所旧址、吉家节制闸遗址、天一抽水站遗址、平安抽水站遗址、新开河排水闸、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马克顿河闸等。

铁岭市(8处):

铁岭火车站蒸汽机车库旧址、原昌图农机修造一厂旧址(八面城)、铁煤集团晓南矿、铁煤集团大明煤矿、铁煤集团大兴煤矿、铁煤集团大隆矿等。

葫芦岛市(12处):

庙山东竖坑矿址、柴屯锰矿、庙山东竖坑矿址、西竖坑矿址、杨家杖子矿区索道、岭前竖井、杨家杖子日式建筑群、葫芦岛锌厂筹建工程指挥所旧址等。

1907年,辽宁地区有了完整的省级行政建制。

从那时起,沈阳就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近代工业在发轫之初便深深地刻上了民族工业的烙印———

核心提示

●自清末以来,机器工业的萌芽就已经在沈阳产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洋务运动兴起后建立的奉天机器局,它的设立开启了我省机器工业时代的序幕。

●进入民国时期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在此期间,我省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时期。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沈阳发现了多处这一时期的工业遗存。

奉天机器局:

百年企业的“香火”仍延续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三普”工作者在沈阳市发现了大量的民族工业遗存。

其中,许多工业遗产历经百年,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138号,今日的沈阳造币厂就是始建于1896年的奉天机器局旧址。

甲午战争失败后,整个东北的经济秩序出现了混乱,奉天机器局便诞生在那个人心惶惶、兵荒马乱的年月。

1898年,奉天机器局开始批量生产“大清光绪奉天机器局造”银币,结束了东北地区全是手工制造银币的时代,这在东北地区近代货币史上是一大进步。

1902年,造币厂从奉天机器局分出,成立奉天制造银元总局,第二年开始生产的铜元,取代流通了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

奉天机器局是我国最早采用机械铸造银元的企业,开沈阳民族工业先河。

从奉天机器局到沈阳造币厂百余年的历史中,这家民族工业企业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据“三普”工作者介绍,1899年该厂铸造了第一枚制钱“光绪通宝”,1903年铸造了第一枚“奉天中花拾文铜圆”,1945年9月首次印制了面额为10元的东北银行券……造币厂如今仍矗立于斯,百年来机器不停运转的声音,始终未从沈阳人的生活中消失。

奉天机器局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开创了沈阳民族工业的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它所生产的银币流通后,抵御了外国银币的侵入,加速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1905年,当时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将地方财政都集中到奉天,设立了财务总局和奉天官银号。

当时奉天除官银号外,还有大清奉天分行、交通银行、黑龙江省官银号和四合公钱号等4家银行。

奉天肇新窑业公司:

曾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

民国时期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后,我省的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这次“三普”,在沈阳发现了多处这一时期的工业遗存。

普查发现,“九·一八”事变前,张氏父子在沈阳兴建的众多工厂多数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就是现在的大东区和沈阳北站附近地区。

其中,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民间窑业公司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就坐落于现在的沈阳北站惠工广场附近。

沈阳市沈河区惠工街92号有一座小楼格外引人瞩目,这座小楼坐北朝南,正面3层、两翼2层,呈“V”字形,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

这就是“三普”中登记确认的“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现为沈阳台商会馆用房。

“奉天肇新窑业办公楼”又称“杜公馆”,建于1923年3月,是在张学良的支持下,由着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创建的全国最大的一家民营窑业公司。

肇新窑业公司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日货。

1923年首先进行机械制砖生产,由此沈阳有了第一家华资机制砖瓦工厂,从而打破了砖瓦市场由日本资本独霸天下的局面。

数年后,肇新又增资扩建,引进设备,开了中国机器制瓷业的先河。

肇新的砖瓦产品为当时正在扩建的东北大学所使用,同时也为惠工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提供了大量工民用建筑材料。

肇新的青边瓷碗碟畅销关内,还夺回了日本资本把持的瓷业利权。

大连日资大华瓷厂不得不停业转产,瓦房店、沈阳的一些日资瓷厂也只好转向生产耐火砖。

肇新窑业公司是留学生学成返国后兴邦创业的成功范例,更是沈阳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优秀代表。

这一时期,沈阳的民族工业代表中还有曾经显赫一时、中国规模最大、最先进的东北兵工厂,即坐落在现大东区的黎明公司。

位于大东区的大亨铁工厂、北陵附近的东北大学附属工厂等也都是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时期建成的工业项目。

奉天纺纱厂:

工人数量最多的工厂

东北近代纺织工业博物馆位于和平区抚顺路,是一处曾经遭到拆除、后又复原重建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

这里曾经是奉天纺纱厂办公楼,是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民族棉纺企业的核心。

1923年奉天纺纱厂正式投产,它的投产推动了东北现代纺织业的发展,并与外国输入的棉制品进行了有力的竞争。

现在人们还能看到的奉天纺纱厂办公楼是一座品字形仿欧式建筑,主体建筑为3层,中间上部还有1层钟楼,悬挂着古式时钟。

有关资料记载,1930年5月该厂共有工人1862人,是当时奉天工人数量最多的工厂。

由于奉天纺纱厂工人数量多,所以也成为了工人运动发展比较顺利的工厂。

1929年刘少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后,加强了对纺纱厂工运的领导,亲自到纺纱厂指导工作。

  中国首座个人出资兴建的大学———冯庸大学

1927年,冯庸在沈阳创办了冯庸大学,并在校内修建了机场。

当时的冯庸大学拥有3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一所大学自己能拥有这样多的飞机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

然而,“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并强占了冯庸大学,捣毁了学校里面的许多设施,其中就包括机场和机库。

后来,日本人又在该处修建了奉天机场附设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并在附近修建了机库和机场,日伪时期称奉西机场。

解放后,机场被改造成了沈阳体育运动学校的田径馆和篮球馆,而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的厂房则成为滑翔机制造厂。

记者探访了航空技术部野战航空修理厂原址,发现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座仓库。

虽然年久失修,但是这座建筑仍然保留了原貌,内部的钢梁、木柱都是原初的。

沈阳市铁西区三普办的工作人员许荣刚对记者说:

“现在能够反映那段历史的实物也很稀少了,而这个仓库正是幸存的遗产之一。

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将其保护起来,让更多的人体味到这里曾有的那份辉煌。

辽宁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

在动荡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方面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将港口、铁路、工厂等工业设施当作工具,掠夺东北资源、剥削压榨辽宁人民,另一方面民族工业也历经曲折,顽强生长,使辽宁地区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

这一段充满波折的工业历史,为后来辽宁工业书写辉煌打下了良好的根基,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工业遗产。

  跃动的工业火种:

鞍山本溪的铁和抚顺的煤

“三普”调查中,全省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厂矿旧址。

其中,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等工业遗迹的分布相对集中,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

对此,专家介绍说,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发展的要素之一。

辽宁地区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其悠久工业历史的发轫期,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汉。

到辽、金、元时代,辽宁不仅是“边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富庶农业区,而且冶铁、丝织、制瓷业也都很发达,金矿已有开采,鞍山之北曾设立铁司,抚顺的煤已供烧瓷之用,制盐业也有了发展。

进入明朝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辽宁地区以冶铁、制盐为代表的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在辽宁肇兴的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将中国封建帝国时代的文明推上了最后一个高峰,留下了沈阳故宫、清初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同时也为辽沈大地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迹。

始建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老龙口酒厂即为一例。

它曾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12次东巡盛京(今沈阳)的御用贡酒生产地,拥有东北建造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持续烧酒时间最长的老窖池群。

近代工业的发轫:

口岸的开放成为拉动力

此次文物普查中登录的相当一部分工业遗产,有着较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映射出我省工业发展曾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之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帝国的一统天下,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历史进入近代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订立的《天津条约》,将辽宁地区的牛庄列入第二批开放口岸。

后来通商口岸从牛庄改设在营口。

当时,营口成为辽宁地区,乃至整个东北的唯一对外开放口岸。

营口的开放,在客观上迅速拉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

铁路从山海关修到了中后所;电讯设施也架设到了沿海要塞和省城;金州骆马山煤矿、建平金矿等官督商办的西式矿业开始生产;营口地区还出现了许多手工加工工业。

辽宁的大机器生产蓄势待发。

近代以来,日、俄等殖民主义势力对辽宁地区不断渗透入侵,这一方面使辽宁民众有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同时也使这一地区较早地认识和吸收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轫较早的地区之一。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赚取巨额利润,辽宁地区也成为了日、俄、美竞争抢夺的目标。

俄国首先抢租旅顺港和大连湾,之后又把中东铁路修到大连。

俄国和日本为了争夺对东北的控制权,在辽宁的大地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

战胜的日本设立了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将满铁及其附属地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以此向更广大的地区渗透扩张。

辽宁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工业快速发展,铁路和电讯的敷设长度及使用频率均居全国前列,邮政取代了旧式的驿站传递,电灯、电话的应用也扩展开来。

  贲张的工业血脉:

大亨铁工厂与“实业救国”

此次文物普查中,“三普”工作人员在沈阳矿山机械集团院内发现了奉天大亨铁工厂的遗迹。

现场仍保留着建于20世纪初的欧式办公楼和水塔。

欧式二层办公楼为砖木结构,二层以上为空中花园,并设有圆形凉亭。

从其精美的外观上,我们一时很难将其与马拉炮车、火车车辆等联系在一起,但奉天大亨铁工厂的确是沈阳市民族工业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具有爱国思想的实业家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民族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进入民国后,辽宁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奉天大亨铁工厂是民国时期较大的民族工商企业。

1923年秋,沈阳市工商业者朱子明用筹集到的万元奉票在大东边门外购置了177亩土地开始建厂。

大亨铁工厂主要生产马拉炮车、火车车辆等,具有相当实力,向奉系军阀提供军用物资包括后勤物资等。

1928年扩建铸铁厂,建造水管、铁路、车辆、铁桥、暖气、锅炉、起重机,成为一家大型工厂。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沈阳,控制了大亨铁工厂,1934年将其改名为“株式会社满洲工厂”。

不久,又在长春、鞍山和日本大阪等地建立分社,专门制造车辆、桥梁和矿山机械,为侵华日军服务。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该厂更名为“沈阳矿山机器厂”。

尽管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艰难,但奉天大亨铁工厂等一大批颇具实力的民族工商企业仍不断涌现。

民族工业历经曲折,顽强生长,辽宁地区终于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

去年底,记者慕名来到沈阳市法库县法库镇晓东街,专程踏访一处有着80多年历史的工业遗产———杨宇霆电灯厂旧址。

“这个‘电灯厂’不是‘生产电灯泡儿的厂子’,而是一座发电厂。

”法库县文管办主任张兴华告诉记者,“该厂是杨宇霆为自己家乡兴建的,曾经为县城照明带来方便,而且对粮谷加工、手工业发展也起到过推动作用,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从院外的污水和墙根下疯长的杂草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年久失修的大院。

尽管院内的建筑造型非常漂亮,但4栋厂房却早已门窗破损,外墙面久被风蚀,并有多处墙砖残缺。

这处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那房顶也早就不行了,谁要是敢往上爬,准得从上面掉到屋里去。

”法库县熔断器厂厂长贾洪林说。

据了解,杨宇霆电灯厂是1925年由时任奉军总参议的杨宇霆集资兴建的;1948年2月,法库解放后,辽北电业局接管了法库电灯厂,改名为电业局,同年12月开始发电;1949年除供城内居民照明用电外,动力电户增加18户,年发电量25万度;1956年电业局改名为发电厂;1959年沈阳市将其改为熔断器厂;1995年熔断器厂停产,厂长贾洪林的主要工作就是留守看房。

望着院内堆积的垃圾和废品,72岁的退休工人李淑梅说,这里曾给她留下过许多美好的人生回忆。

她是1958年到老发电厂做学徒的,后来就留在厂里当了工人,结婚时家就安在院内的家属房里,还在这里生下了两个儿子。

如今,那些老家属房早就变成危房没人敢住了,一些破损得不太严重的厂房被租出去了。

租房者中有收废品的、修车的、干工程的、加工零活的、批发矿泉水的和做服装的。

贾洪林说,租金很低,还不够维修房屋的。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曾是沈阳市民对铁西工人村的描述,其中体现出的是羡慕之情。

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位于铁西区南十西路、南十一西路、肇工街、重工街之间。

1952年9月,由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开始动工建设工人村住宅,到1957年形成了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143栋苏联风格建筑,这就是共和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也是那时全国最大的工人聚居区,曾被称为“全国最好的住宅”。

2007年,铁西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生态文物保护原则,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保留了其中7幢住宅围合,并将1幢改造成今天的工人村生活馆。

上世纪50年代工人家庭用的炕柜,70年代家庭使用的14英寸黑白电视,13户典型家庭的原貌,包括当时的床铺、台灯、收音机、衣服鞋帽、挎包甚至粮票、布票,以及菜市场、合作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这些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生活场景,在工人村生活馆中被一一还原。

工人村生活馆展出的200多幅老照片、5000多件实物,再现了当年铁西工业区的生活场景,印证了铁西老工业基地创业、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

工人村生活馆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变化,在建筑美学、环境美学,甚至在人们的情感世界方面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工业遗产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

近代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的总和。

工业遗产可以直观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部分重要过程,并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的价值,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物证。

因此说,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对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益处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