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760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docx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及反思

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执教老师:

林雯聪

第一单元 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

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

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

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

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

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

教学难点: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

引入春天的话题。

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

1=C 4/4 

1    2 3 —|1 2 3 —|54 32 54 32 |1———‖ 

师:

呜       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

呜      呜      轰隆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12 34 |5 —|              12 34 |5 —| 

啊                                  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

如:

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

如:

XX X,XX. XX XX X,等等。

 

3、唱名音高。

如:

mi—sol—mi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随笔:

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教学反思:

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为了使学生轻松的学唱歌曲。

以听为先导,让学生感受整体的音乐形象,学会歌曲,并能用强、弱对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将歌曲的难点回声这一部分歌词如何用歌声表现出来它的强弱?

我结合动画片《回声》中的有趣的回音现象导入课中的难点部分有趣的自然现象——回音,为了让学生更真实的体会到山谷回音,我告诉学生将我们教室当成是一个大山谷,用游戏的形式,开始人与自然、儿童与大山的对话,模仿了山谷回音,也让学生感受了声音的强、弱。

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模仿山谷回音的效果。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体验、感受、创造、表现音乐的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因为学生成了主动学习者,所以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思维活跃,而且歌曲的强弱关系表现得比较准确。

在教学中运用低年级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才能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在学唱歌曲时,我通过提问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歌词,再分角色对唱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歌曲,有了对唱的比较,这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

《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

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

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1、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

《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

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三月—姐妹穿着—放风筝—风筝飞翔—回家 

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

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

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

《春天交响曲》 

1、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

全体学生顺序表演。

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1)春雷    轰隆.    轰隆.    轰隆.    轰隆.   ……

(2)春风    呜         —    呜         —   ……

(3)春雨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沙沙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鸟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五、教师总结本课。

                                            

教学反思:

在本课我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

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我运用多媒体的视听、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课堂中的问题情境等等,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在心灵体验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但在处理歌曲重点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有少数学生要把第一句唱错,还有在最后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不够大方,我应该更加的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能踊跃的发言,师生互动很融合,对于老师教唱的歌曲,能很好的在聆听中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并通过对比欣赏,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其中的情绪与感觉的不同;在学唱歌曲中,学生整体表现突出,能在听中学,唱的准确,情感丰富,因此对于我来说,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也为本学期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活动《春天交响曲》。

 

二、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

 

1、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

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放牛放到小河边》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放牛放到小河边》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结束本课。

随笔:

能有表情的演唱本歌曲。

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我过于侧重了环节的创设,而忽略了对学生最根本的演唱技能的强调。

提出要求时太笼统。

没有具体强调应在哪方面进行注意,气息、咬字、歌唱位置,还有最基本的坐姿,都应该用更直观的语言及时的提醒学生。

当学生在声音上达到要求,能够唱好歌曲后,再去思考课程的环节。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唱歌课的重点必定是要学生将歌曲完整、有感情的唱好。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反复的唱一段旋律必然会丧失兴趣,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非常短,在课上就更需要一些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问题。

这就要求老师变换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歌曲,除了齐唱,可以进行分小组唱、男女生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

不尽扫去了学生对歌曲的乏味,同时还调动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1、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

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五、结束全课。

随笔:

学会演唱本歌曲,能随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孩子们在课上的表现非常积极踊跃,小组活动中都能够积极地去参与讨论。

但在课上让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时间有些不足,有的小组积极讨论的结果没有通过实践去体验。

没有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因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练习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音乐课堂上,锻炼学生演唱的自信是最重要的。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在郊游的情境中还加入了“文明小游客”的竞赛活动,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精神,致使课堂表现非常活跃。

因而对于低段学生的教学,情景教学法是有益于学生学习,并能提高课堂的效率的。

只是在应用是要更多的强调情景设计的连贯性,和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

 

第二单元  进行曲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1、唱歌《小号手之歌》、《米老鼠进行曲》。

 

2、欣赏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管弦乐曲《土耳其进行曲》、《进行曲》。

 

3、音乐活动:

少先队《出旗》音乐表演 

4、少先队鼓号队演奏。

 

5、进行曲的初步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第一段歌词和《小号手之歌》《米老鼠进行曲》。

 

2、听赏《土耳其进行曲》《进行曲》,能随音乐列队行进或击出节奏。

 

3、在《出旗》这一音乐活动中进行综合性音乐表演。

 

4、能区分XX、XX.、X—、XXX、XXXXXXXX等节奏。

 

教材分析:

 

1、《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原为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原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于1962年。

 

2、《出旗》这是少先队鼓号队演奏曲中的一首。

用于少先队员们集合仪式中出队旗的场合,由于队号只能奏出“5135”这四个音,故全曲仅用这四个音构成,由于上句落在“5”,下句落在“1”,使两乐句具有动静对比,且有可循环性。

3、《小号手之歌》这是动画片《小号手》的主题歌,黎汝清作词,金复载作曲。

金复载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专职作曲家,曾为五十多部电影作曲,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小号手》《三个和尚》《哪吒闹海》《济公》等。

 

4、《土耳其进行曲》这是贝多芬为德国剧作家科策布的剧本《雅典的废墟》所作配乐的片断,后被改编成钢琴曲,成为家喻户晓和学琴者必弹的世界名曲(与此齐名的还有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全曲结构为A+B+A+B+A+尾声。

5、《进行曲》(选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2年,52岁的柴可夫斯基为两幕舞剧《胡桃夹子》谱写了优美的音乐,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作者将其中的音乐改编成管弦乐组曲,取名为《胡桃夹子组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由八首乐曲组成。

6、《米老鼠进行曲》这是1955年出品的美国动画片《米老鼠俱乐部》的主题歌,由此奠定了米老鼠在美国动画片中的特殊地位。

 

教学重点:

 

1、在唱歌和听赏音乐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进行曲的特点。

 

2、在各项音乐活动中,注意动作与音乐的协调。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继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难点:

 

1、随录音学唱《队歌》有一定困难,因为《队歌》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演唱,低年级学生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随《土耳其进行曲》作队列行进时,要求按课本上的图示作队列变化会有一定困难,且场地难以保证。

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3、由于《进行曲》兼有舞曲特点,中段音乐形象有所改变,音乐语言也不为学生所熟悉,故听赏时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2、少先队鼓号队演奏。

 

教学目的:

 

1、对《队歌》产生亲切感,并初步学唱第一段歌词。

 

2、学会演唱《出旗》音乐的乐谱。

 

3、大致了解少先队队歌的历史变革。

 

教学过程:

 

1、从少先队的历史引出少先队队歌的历史。

 

2、听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录音两遍(出示队歌的全部歌词)。

 

3、听赏由马思聪作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录音并简介作曲家马思聪。

4、跟着《队歌》的录音轻声学唱第一段歌词。

 

5、边轻唱《队歌》边在原位踏步,体会进行曲的节律。

 

6、随《队歌》的音乐分组表演高举队旗的行进姿态。

 

7、欣赏少先队鼓号队演奏的录音或录象。

 

8、随教师学唱《出旗》的乐谱,提醒学生注意乐谱中只用了“513”四个音。

9、随《出旗》的音乐踏步或分组列队行进,同时即兴模仿吹对号的动作,也可模仿演奏队鼓及镲的动作。

 

10、边唱《出旗》的乐谱,边列队走出教室。

随笔:

学会本歌曲第一段歌词,学会演唱《出旗》音乐的乐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小号手之歌》。

 

2、音乐活动:

少先队《出旗》音乐表演。

 

教学目的:

 

1、学唱《小号手之歌》的歌词,并能初步唱出进行曲的特点来。

 

2、在音乐活动少先队《出旗》表演中做到节拍统一、配合密切,并具有一定创造性。

 

教学过程:

 

1、听赏《小号手之歌》,提示这是一首雄壮有力的进行曲。

 

2、简介革命老区人民当年艰苦斗争的情景和儿童团员们机智勇敢斗敌人的小故事,使学生对当年的儿童团员产生亲近感。

歌词中提到的“白匪”是指当时的地方反动武装。

 

3、随录音轻声学唱《小号手之歌》。

 

4、引导学生注意歌谱中的休止符,并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休止符在这首歌曲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在学唱时注意将这些休止符“唱”出来。

 

5、随《小号手之歌》的录音分组列队前进,并一边即兴表演各种动作。

 

6、复习少先队《出旗》的音乐。

 

7、加入大小队鼓几镲的演奏,可分步骤按课本中出示的节奏进行教学。

 

  少先队的出旗号声可用先期的录音代替。

 

8、分组进行列队表演,边唱《出旗》旋律,边演奏各种打击乐器。

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随笔:

初步唱出进行曲的特点。

音乐活动中做到节拍统一、配合密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小号手之歌》。

 

2、欣赏管弦乐曲《土耳其进行曲》。

 

3、节奏听辨练习。

 

教学目的:

 

1、能背唱《小号手之歌》。

 

2、初步熟悉《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能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并随音乐行进。

3、在听辨节奏练习中进一步熟悉节奏谱,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歌曲《小号手之歌》,要求吐字清楚、节奏正确,唱出进行曲的特点,最后背唱歌曲。

 

2、按课本的插图为小号手的五个动作配上象声词,这一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可适当作些提示,注意每个动作都可有几个象声词,不要搞标准答案。

 

3、教师可根据五个动作的节奏创作五段短小的音乐。

 

吹号:

1=G2/4  55533│5552│5556│2225│ 

走步:

1=G2/4  15│15│15│5—│31│31│25│1—│ 

打枪:

1=G2/4  55553333│55552222│33336633│11111111│ 

挥刀:

1=G2/4  55.│66.│77.│ii.│ 

刺杀:

1=G2/4  5—│6—│3—│5—│2—│5—│3—│1—│ 

4、让学生熟悉这五段音乐,再强化对这五种不同节奏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动作,将这五段音乐描绘的情景表现出来。

 

5、教师任意弹奏五段音乐中的一段,要求学生听辨边表演。

 

6、简介《土耳其进行曲》,同样曲名的《土耳其进行曲》有两首最为有名,一首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写的,另一首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写的。

 

7、简介土耳其在我们亚洲的最西边,与欧洲相连,是一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国家。

他们的国旗是在红旗上画一弯月亮和一颗星星。

 

8、听赏《土耳其进行曲》,听第二遍时可请学生随节拍拍手或原地踏步,还可选用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伴奏。

 

9、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两个主题让学生听辨记忆。

 

10、随音乐进行列队行进的练习,先是方队进行,再是菱形队进行,最后是旋转十字形的进行,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随笔:

背唱本歌曲;能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进行曲》。

 

2、唱歌《米老鼠进行曲》。

 

3、进行曲的初步总结。

 

教学目的:

 

1、能随《进行曲》的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初步理解这首进行曲中所具有的童趣特点。

 

2、初步学会《米老鼠进行曲》,唱好连续符点节奏的旋律进行。

 

3、对进行曲的特点有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1、从《土耳其进行曲》过渡到《进行曲》,同样是进行曲,前者是雄壮坚定的,后者是轻巧灵活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奏鲜明,使人能随其节拍行进。

 

2、《进行曲》是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一段音乐,描写一群孩子们在圣诞树前的嬉戏情景,他们有时一个一个走过来领取圣诞礼物,有时牵着手围着圣诞树跳舞,所以这段音乐是灵巧活泼的。

 

3、听赏两遍《进行曲》后要求学生随音乐奏出X XXX X X│X X X0│和X.X X.X X.X X.X的节奏。

 

4、教师可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以加深学生对这段音乐的认识。

 

5、简介芭蕾舞剧。

 

6、学唱《米老鼠进行曲》时可由美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引出。

 

7、让学生随《米老鼠进行曲》的音乐走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进行曲的认识。

 

8、师生共同总结什么是进行曲,使学生了解声乐和器乐曲中都有进行曲,进行曲大多是雄壮有力的,也有的活泼矫健,只有少数是速度较慢、情绪悲伤的。

随笔:

对进行曲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掌握进行曲的有关知识,了解认识进行曲的类型及特点,并用正确的审美观感受、体验土耳进行曲。

我在课堂上,首先是向学生介绍进行曲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什么是进行曲。

然后介绍进行曲的分类,再让学生欣赏《土耳其进行曲》,在最后的环节中让学生听辨歌曲各乐段出现的顺序。

整堂课下来似乎只有我一人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全都无精打采(在讲进行曲知识时,许多学生都对此不感兴趣)。

学生们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完成书本上的作业才开始听乐曲,面对以上情况。

下课后我和几个学生聊天时问他们上了今天的音乐课有什么感想?

一个学生说:

"老师,这节课都是你一个人在讲进行曲的知识,而且你提的问题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样我们就没兴趣!

"听了学生的真心话,我的心豁然明朗,是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虽然每天早上都在接触,但我们的学生却从来没有当回事。

教学创设只有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挑起教学兴奋点,为了让学生对进行曲不感到陌生,如果我在教学时选用了两首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