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5898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docx

中国的诞生期末复习

可持续发展导论期末复习

《中国的诞生》

2015-12-11

目录

前言2

导言理论和方法3

第一章父精母血——龙凤崇拜8

第二章中国诞生的地理学进程——从龙飞凤舞到龙凤呈祥11

第三章中国诞生的技术化进程——从技术统治到抵制技术13

第四章中国诞生的土地制度与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兼论井田制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空想16

第五章中国诞生的政治学进程——从原始民主到君主集权18

第六章中国文化的生活智慧与社会理想22

前言

•中国早期社会——从称之为“专家时代”到农业文明的“技术化时代”

中国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文明发展——称之为中国文明的“伦理化时代”

当下——称之为工业文明的技术化时代

•中国文明的起源——龙凤呈祥

华北地区东西部龙凤文明在开发华北平原的过程中实现的族群与文化融合

•人们社会生活的基础——双重生产:

物质生产

人口生产——意义:

为人类社会的道德与政治生活提供现实的范型与理想

•中国文明在伦理化时代最后实现的制度发明:

家庭生产的经济制度→小农经济

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

•中国文明在伦理化时代最后实现的思想创造:

以儒道法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系列伦理和政治思想

儒家:

主张用管理家庭的方式来管理社会

道家:

小国寡民

法家:

严峻刑法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秩序

帝国思想:

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兼顾道家与法家

帝国时代的到来——中国的诞生

导言理论和方法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与人类历史的主要思考

•中国第一本历史著作——《春秋》

•超越早先各自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建构某种共通的人类历史观念:

在实现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明确理论自觉的基础上,形成某种关于人类生活的共同价值观念

•人类历史意识的最终形成意味着工业时代的终结

1、黑格尔

•绝对精神自由意识

•把东西方看作是精神从低级到高级递进发展的序列

•任务人类历史是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

•西方文明中心论

2、马克思

•历史是建立在实践/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的

•存在决定意识

•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最伟大的思想成就——唯物史观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对工业文明展开社会批判:

工业资本主义实现了财富的巨大增长,原因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化大生产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不公

•剩余价值学说:

私人资本主义是掠夺和剥削的结果

工业资本主义不公正,且效率不持续

会造成周期性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资本主义灭亡)

•共产主义:

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

•马克思理论思考的缺陷:

(过分专注于物质生产领域)

提出四点质疑:

1)并不是所有社会关系都能归结于生产关系,也不代表这些其他的社会关系就不存在重要意义,如家庭关系;

2)人类文明相当一部分的思想或意识形态不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3)没有对农业时代各主要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4)没有消除社会分裂,也没有出现生产高效率;

3、韦伯

•人类行为的理性化

•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本质

•理性与巫术相对:

人类文明早期表现为巫魅

•在破除巫术(“怯魅”)的过程中,高级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有重要意义

•高级宗教主要特点:

理性化表现为伦理化,即提出了系统化、伦理化的伦理教义与道德学说

•既不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经济行为,也不认为所有的关系都是生产关系

•注意到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家庭关系的特殊性

4、亚斯贝斯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轴心时代——整个农业文明时代的制高点

•意义:

结束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成见,揭示了世界各主要古典文明的发展似乎存在某种共同的节奏,他们既不是匀速前进的,而且只有轴心时代这一个思想高潮,轴心时代是整个农业时代的精神制高点

5、技术崇拜与技术批判

技术进步极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导致了技术崇拜和技术统治

技术崇拜代表人物:

(技术统治论者相信技术进步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钥匙)

1.培根——工业时代技术统治论先驱

a)知识就是力量

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2.凡勃伦:

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技术专家摆脱资本所有者的束缚,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管理者

3.哈维斯科特——技术统治的激进实践家领导了“技术统治联合会”

4.丹尼尔·贝尔

技术批判两个维度:

1.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论”理论

深刻展示了技术如何从物质生产的帮手上升为资本政治统治的帮凶

2.海德格尔人被“座架”彻底物化

i.这种思考方式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分离以及人的自由的丧失,而且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ii.技术进步正在从文明进步的推手变成人类生存的凶手

6、民主崇拜与民主批判

•民主崇拜——哈耶克

总结民主三个好处

其主要优点不在于它是一种遴选统治者的方法,而在于使大部分人都积极参与其中

对民主有所保留,认为民主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或自由本身

但坚信民主是一种具有永久价值的制度安排

•民主批判——托克维尔

民主社会的文化心理问题: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1)民主制度有强烈的反传统、反历史的心理倾向

2)民主社会的宗教信仰在不断走向世俗化很弱的超验感

3)不稳定性流动性

4)心理紊乱是流行病

5)金钱变成民主人的重要身份标志

•民主崇拜与民主批判的共同缺点:

夸大了民主对于社会生活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夸大了民主的社会功能

民主关心的核心问题:

经济

能够产生重大积极影响的领域局限于经济领域

家庭生活及其伦理准则从来不是其讨论的主要问题

应该把民主确定为特定时代为促进经济增长而进行的制度设计

7、自由、平等与正义

•自由——尽可能少地受到限制和束缚

•自由主义:

1)古典自由主义

表现——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互为表里)

经济上的自由放任→社会两极贫富分化

2)凯恩斯主义

过分的贫富差距是不公正的

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3)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自由市场自由经营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保障“机会平等”≠“结果平等”

生产资料是个人自由的重要保证

•实质性平等——无法实现,但是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或实现更大程度社会正义的真正动力

•罗尔斯——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或制度中公平正义的安排:

两个原则:

1)自由的平等原则:

平等地享受政治自由等各种权利

2)差别原则/补偿原则:

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必须能够促进社会中“处境最不利”的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

两个原则是先后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思想发明:

分配或共享“集体资产”——天赋与社会条件

•社会生活的高度不确定性:

1)传统的社会分工被打乱(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分工)

2)各种社会分工的社会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无知之幕”罗尔斯正义理论

二、两种生产与文明研究的新视野

•工业时代迄今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

物质生产或经济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技术进步和财富增长既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首要追求,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显著特征。

•社会历史研究的共同缺点:

遗忘人口生产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没有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文明创造

1、两种生产

物质生产为人口生产服务,而不是相反

人口生产的主导地位及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是理解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前提

2、人口生产的社会意义

1)人口生产是人类快乐、平等、自由、永恒与神圣观念的源头。

2)缔造了家庭这一最具有永恒与普遍历史意义的社会组织形式,使人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找到了最重要、最永恒的依托和归宿。

一个人稳定且幸福感的来源

父子关系:

先天,不可变更解除无利益关系因素原则是善

人口生产导致的两个最基本原则:

美善

这是人类道德观念和灵性的源头

人性:

孟子:

恻隐之心小孩落井:

当成弟弟儿子(源于人口生产)

荀子:

性恶:

每个人都会趋利避害(人在物质利益面前)

善:

人会将无血缘之人当成亲人恶:

现实物质利益前会冲突

3)人类权威与服从意识的源头

家庭权威的主要表现——代际权威以爱、善、智慧为基础

人类社会公共权力的两种基本类型:

父子型权威兄弟型权威

i.父子型权威:

神圣稳定传统型权威讲究道德仁爱

ii.兄弟型权威:

法理型权威不稳定选力量大的打仗

韦伯关于权威的类型及主要缺点

等价交换理论主要目标

•权衡一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首先要考察的应该是这个社会人们对其经济与婚姻生活的自主程度

•民主的本质是自由

•民主分为:

形式化民主和实质性民主

3、物质生产与技术化(技术化是所有早期文明的共同特点)

•物质生产的意义:

1)关注人与自然(了解自然对象本性)

2)人类历史重大技术进步分布不均(均匀分布在早期社会:

三皇五帝)

3)由于技术不成熟,大部分人不懂技术,所以让精英分子引领生产(大生产)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的方式获得的,物质生产的性质与水平是衡量人类文明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技术化时代的四个特点:

1)技术进步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实现技术进步的人成为精英分子

2)制度选择——兄弟型权威或选贤任能的原始民主制度

主要特点:

承认每个人都有可能对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3)社会生产组织形式:

社会化大生产

4)小国寡民

4、人口生产与伦理化

•文明大国时代:

技术进步必然增进各各血缘族群之间的交往,使社会逐步摆脱狭隘血缘族群关系的束缚,在日益广阔的地域和更加庞杂的人群之间建立起超越血缘族群的新型实体性关系——民族国家。

•社会生活的稳定性:

一个文明的独立性程度

即是否容易受到外来同等水平文明的武装侵略

•经济生活的自足性:

技术进步基本停滞之后,该地域的经济生活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程度

•中国文明在伦理化时代的主要特点或文化创造:

(三大遗产)

1)排斥技术进步与生产的效率追求

2)家庭经济(家庭小生产取代大生产)益处(生产自主性社会平等公正)

3)君主集权的帝国制度——实质性民主的早期形式

主要职责:

守护家庭经济,守护平等自由

5、文明的停滞或可持续发展

•伦理化时代:

中国:

西周-秦汉

西方:

古希腊城邦时代-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伦理化时代的主要任务:

在文明的技术进步趋于停滞以后,根据社会的内部状况和外部境遇,调整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

6、

第一章父精母血——龙凤崇拜

一、凤是什么

•凤凰是一种鸟或像鸟的动物,有偏女性化特点

•凤凰的原型:

(错误)鸵鸟、锦鸡、幻想出来的灵物——象形思维,对凤凰的特别情感和记忆一定给予某种具体的物象

(正确)燕子原因:

燕子曾经给他们带来过春天的消息燕子到来的时候就是他们应该播种的季节

•凤凰与燕子的区别:

燕子——实有凤凰——想象

凤凰的品格被明显的女性化

二、龙是什么

•龙的原型:

(错误)褚少孙——蛇、鳄

(正确)闪电特点:

有巨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季节性强;带来降雨

三、“前中国时代”的龙凤文化区域

•“前中国时代”——五帝时代之前

•文化区域最主要的文化特征:

龙崇拜和凤崇拜

•鸟文化区:

Ø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下游海岱地区以及辽西地区

Ø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

河姆渡遗址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

良渚文明以鸟为主题的众多玉器、陶器刻符

Ø鸟崇拜与农业有关

Ø地理分布基本上与燕子额迁徙路线一致

•龙文化区:

黄河流域中西部的甘肃、陕西、山西以及河南西部

龙形实物

•燕辽文化区:

既有鸟崇拜特征,可能同时是龙崇拜文化的独立发源地之一

说明龙凤文化在辽西地区曾经发生过交汇祝融

四、早期龙凤文化的考古学特征

1、凤文化的特征

对鸟的崇拜

对玉的爱好

服饰:

羽冠、丝织物都是祭祀时穿戴

陶文化:

酿酒祭神爵——以鸟为原形

乐器:

弦乐、管乐

2、龙文化的主要特征

基本特征:

崇拜龙或闪电

龙崇拜的夏文化把鼎作为最重要的礼器

陶器:

厚实庞大(半坡——盆)

乐器:

磬和鼓洪亮高亢、音频单调迎合龙的大嗓门

五、龙凤崇拜与中国文明的诞生

•华夏应该是某个特定历史时刻由于某种特定历史原因而生成、造就出来的新文明、新种族,而不是从来都有的固有民族与文明。

•作者看法:

前中国时代并没有华夏,只有以现在的华北平原——当时是一片不适宜人居的湖泊与沼泽——为界,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西部的龙崇拜集团和分布于华北地区东部的凤崇拜集团(在龙或凤崇拜方面有共同信仰即称为集团)。

•族群相遇的结果导致了一个既具有原来各自龙凤崇拜的主要特征,又具有一些全新而且共同文化特点的新文化族群的孕育和出现,这个新的文化族群就是后世所说的华夏或中国。

•在华夏文明诞生的过程中,不仅存在龙凤集团由于相遇而发生的族群斗争(内部冲突),还存在诞生成长过程中的华夏族群与过去比较纯粹的龙凤族群之间的斗争(华夷冲突)。

•成功地开发大河平原,是伟大农业文明诞生的前提与标志。

•夏王朝的建立:

龙崇拜的族群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据主导地位

•商王朝的建立:

不意味着夷灭夏

表象:

东方鸟文化族群战胜了西部龙文化族群

实际上:

凤崇拜的族群在华夏联盟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同时意味着建立在帝信仰基础上的高级自然宗教代替了原始初级的龙图腾崇拜。

•周王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

分封制龙文化族群对于凤文化族群的胜利

此时的华夏文明还只是在形式上统一,内涵上还是空疏肤浅的,以伦理化为主要特征的华夏文明要经过西周至春秋战国上千年的丰富,到秦汉帝国,华夏文明才最终获得其稳定的品格

附论:

酒、爵及与龙凤崇拜的关系

•酒器变成了那里很重要的祭祀礼器,意味着酒已经获得了宗教文化意义

•传统的鸟崇拜不可能在战场上营造出奋勇当先、视死如归的气势,鸟民族也不可能因此改弦更张,崇拜其他更加豪勇的新神灵,于是他们想办法赋予燕子某种新的爱好——他们自己也因此顺理成章地具有这种爱好,这种爱好就是喝酒。

•酒的妙用:

兴奋壮胆

•中国文明最经典、最特别的酒器:

•爵的流和尾,是为了表现出鸟的形象,以刻意提示爵与鸟崇拜的渊源;

流上的两个立柱应该是对龙的象形,是一个微型的图腾柱,是龙崇拜民族后来的刻意添加。

•推测爵的起源和发展:

山东地区鸟文化崇拜的人们,首先赋予酒以祭祀上的重要性,其中有的部落为此费尽心思地制作了精致的酒杯,即当代考古学家在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陶,而另外一些鸟崇拜部落,为了凸显酒与鸟崇拜的关系,则发明了比较像鸟形的酒壶,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鸡彝或鸟彝——鸟彝无疑更合适,又称鬶,是爵的祖形。

当鸟崇拜的民族向西部迁移并与西部地区的龙崇拜文化相遇之后,他们开始刻意强调爵的鸟形,以表达酒与鸟崇拜的关系,所以其流与尾开始变得夸张。

但是,酒无疑也是龙崇拜民族乐于接纳的发明,并且很快就心安理得的把它当做是自己固有的爱好。

应该是为了强调酒与龙崇拜的关系,他们在制造爵的时候,特意在流的上面加铸立柱,以表达这是他们专门对自己民族的神灵——龙进行祭祀的礼器。

这种流上加柱的做法,经过夏代几百年的沿袭——夏是由龙崇拜族群为主导建立的“王朝”,就成了爵的定制。

第二章中国诞生的地理学进程——从龙飞凤舞到龙凤呈祥

一、龙飞凤舞:

“前中国时代”的文明状况

•中国湖北地区龙凤文化的相遇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满天星斗——一枝独秀)

北方:

最有名的辽河红山文明(非农边疆)女性祖先

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遗址(保留吊脚楼、农具)4000多年前

•良渚文明:

城墙厚平4000多年前

从高往低,遇到巨大洪水。

先行者选择了城市集聚(修一道城墙,防御洪水)所以城墙100米厚而且平缓

是一个宗教氛围非常浓厚的社会,可以从发现些器具发现。

极端社会僵化无法应对,最终崩溃。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专家王巍(气候大范围变化:

下雨——洪水——淹死)

当时江南可以开发的地段很少,常被困住。

他们一古城作为根据地一直开发沼泽等,失败,人们放弃了古城。

一种尝试但是失败(南方文明进入黑暗时期)

•良渚文明衰亡的主要标志:

良渚文明的古城被废弃

根本原因:

人们理性地选择了放弃开发低地的努力,重新回到不易受到洪水威胁的高处去生活

•石佳河文明:

古城废弃

黄河下游地区:

2500年前,山东地区也发现古城

黄河中游:

山西山西(龙文明)一直在向前发展(中原地理优势)

如何解释中国文明为何发源于长江中下游:

与洪水有关,洪水茫茫

•黄河中下游地区古城:

最早郑州北郊西山古城。

河南地区4600年前(郝家台平凉台)包括山东地区的

二、龙凤呈祥

根本原因:

考古学家对洪水、古城与治水故事的真相缺乏洞察

1、文献中的洪水与古城

2、考古发掘中的古城与洪水

学术界认为古城与洪水相关的证据:

1)古城的兴建很可能与洪水有关为了躲避洪水

2)古城的城墙与壕沟可能也是为了抗洪和行洪

3)古城的废弃可能与洪水有关

3、史前洪水的性质

•史前洪水记忆是关于一场历史上真的气候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

4000年前气候异常(降雨不均)与尧舜记载吻合

皇帝请旱魅不下雨一年四季干旱(后羿射日商汤求雨)——旱作农业

洪水不是普遍发生,与黄河泛滥有关系。

集中居住的地方就叫——城

许宏对于古城的的观念:

居民构成复杂化、城市非自给自足

古城不一定出现在大型聚落遗址(不一定有城墙)

古城人是农业人口,为了寻找比山区更肥沃的土地。

非政治军事设施

•总结:

洪水不是下雨导致的,城墙不是用来打仗。

用来挡水(黄河泛滥)

•华夏民族的先民发生这样从高处到低处(即二级台地)的运动

原因:

人口的增长,高处有限的生存空间和土地资源不敷应用,人们被迫向低处进军

低处地势开阔,土地肥沃,适于作物生长,能承载更多的人口,容纳更先进的文明

4、古城、治水与文明起源

•关于史前古城的性质,主流观点认为

古城是人口增长并相对集中之后出现的新型高级聚落形态

•古城的出现标志着城乡差别的产生、国家出现和文明时代的到来;

•古城是邦国的权力中心,具有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职能

基本不具备商业职能主要强调其政治、军事功能

•关于古城的三点事实:

1)不一定出现在大型聚落遗址中;

2)所在地更加平坦开阔,过于密集;

3)城墙过于宽厚

•当时的人们从山坡来到台地新建古城,是为了比住在山坡更加便利地开发古城周围的肥沃土地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古城是洪水时代聚落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是农业文明的先锋,是中国史前农业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古城既不一定出于大型聚落之中,也通常在建城之前没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根本原因

•伴随着洪水的消失,原来为应对洪水而建造的古城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既然不再有洪水,古城被废弃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

•但城这种居住方式却被后来社会的精英分子世代传承了下来

第三章中国诞生的技术化进程——从技术统治到抵制技术

一、中国农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轨迹

1、史前时代的技术进步

•第一个重大技术难题——确定生产品种或作物

南方——稻北方——粟、黍

•与土壤打交道——发明与土壤状况相适应的农具组合

最早的农具:

石器(最重要)、骨器、木器

•与气候打交道——确定农业生产周期何时开始

通过鸟(燕子)崇拜的方式实现

北方文明的西部地区:

以闪电在隆冬之后出现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开始

•解决了土壤和季节问题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那时的人们居住在山坡高地导致的耕地面积的狭窄,向低地平原进军成为文明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

2、传说时代的技术进步

•筑城

鲧首先发明

筑城和治水——中国文明起源时期最伟大的技术进步,使人们从山坡高地移居低地平原成为可能

•对历法的探讨

3、夏商时代的技术进步

•干支纪年法

人们对一个完整农业生产周期的基本认识即对年的比较精确的把握可能开始于夏代的某个时——标志是干支纪年法的出现

很可能是由凤民族首先发明的

起初只有王及其配偶才能有此殊荣,被赋予极其崇高与神圣的意义

干支的真正意义:

对年月日的区分与把握

意味着人们对于年月日及其轮替已经具有明确的观念

•祭祀和占卜——取悦神灵——满足人们降雨的需求

•巫师的淘汰与惩罚机制

既表明知识对于巫术的重要,也会鼓励巫师专研有关领域的知识

祭祀只是巫术的形式,巫术的实质是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青铜礼器实际上是当时田野“科学”研究的仪器

•由于当时生产的主要问题不是土壤问题而是气候问题,所以人们把他们最宝贵的青铜不表现为直接生产工具或翻土器,而表现为研究气候与季节变化的“仪器”,这无疑是理性的历史选择

4、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技术进步

•最重大的技术进步——冶铁技术的发明和灌溉事业的大兴

铁制农具的大规模使用被公认为农业生产领域的最后一次革命性技术进步

郑德坤:

新社会需要铁器的推广和技术的进步,反过来它们却加速了统一中国的形成

•商代已经知道炼铁,但铁器用于祭祀明显不如铜器合适,因而不能得到推广

•到西周时期,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认识不断趋于深入和理性,人们对通过祭祀解决降雨问题的热情和执著就日益消退,而开始转向发展灌溉事业以弥补降水的不足

在开挖大小不一的沟渠(即发展灌溉事业)的过程中激发了人们大规模使用铁制工具的需要

•铁器时代的本质:

不在于铁器在解决土壤问题方面相对于石器的锋利与高效

而在于标志着灌溉农业时代的到来

铁器时代与石器时代实际上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生产发展阶段:

石器农业生产的土壤阶段石器农具组合以阶段性地解决与生产有关的土壤问题即整理土地为目标生产发展的早期阶段

铁器生产发展的灌溉农业阶段以解决生产发展的水源不足与不均衡为目标是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

重大农业生产技术

主要问题

解决方法

解决时间

品种问题(种什么)

采集

史前时代

土壤问题(如何与土地打交道)

石器农具组合

如何确定播种季节

龙、凤(鸟)崇拜

如何开发华北低地沼泽

筑城与沟洫

传说时代

如何把握降水与季节变化

运用(青铜)礼器祭祀占卜

夏商时代

如何应对降水不足与不均

灌溉与铁器

春秋战国

二、技术进步的社会地位

•技术进步的社会地位主要通过实现技术进步的人的社会地位或其历史评价得以反映

•各个历史时期技术进步的社会地位:

帝国时代的圣人要么是道德高尚的思想家,要么是有文治武功的政治家

帝国时代的价值取向是轻视并明确抵制技术进步

西周以天子为代表的主要精英分子已经开始淡出生产领域

春秋随着技术普及的基本实现,精英分子进一步退出生产领域

君子与小人、劳心与劳力的分离——意味着技术的稳定与普及,意味着技术进步不再具有社会地位

春秋战国人们不仅认为技术进步不再是重要的,而且认为技术进步根本就是有害的,因而应该予以抵制

•技术进步的社会地位经历了“极其重要(从史前到夏商)—相对不重要(西周)—完全不重要(春秋战国)”的历史转变

•史前到夏商——中国农业文明的技术化时代

三、技术统治与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技术进步这种疏密不匀的分布状况应该理解成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并且是特定制度设计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