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537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docx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doc

《中国税制》课后练习答案

第1章税收的基本概念

1.税收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在国家这种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中,政府的根本任务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所谓公共物品,就是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包括和平的环境、安定的秩序和便利的设施等,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一般外部条件。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供给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等特征,即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而不存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享用而排斥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享用的问题,因此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发生的支出一般无法采用市场定价的方式,只能采取强制征收,由经济活动主体承担税收的方式。

可见,政府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提供公共物品的财政需要。

换言之,税收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价值补偿。

税收的依据是指国家为什么有权利向人民征税或人民为什么有义务向国家纳税。

政府执行职能,为社会提供了和平的环境、安定的秩序和便利的设施,满足了社会的公共需要。

因此,从正义的角度看,税收的依据只能是政府的职能,而不能是其他东西。

具体地说,政府执行职能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利益有两种:

一种是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共同享有的利益,如和平、安定、便利等,简称一般利益;另一种是政府职能的当事人专门享有的利益,如获得了证照、通过了检验、保护了被侵犯的权益等,简称特殊利益。

在政府的各种征收形式中,税收是以政府职能产生的一般利益为依据的,而行政收费是以政府职能产生的特殊利益为依据的。

也就是说,行政收费的依据是政府执行职能为当事人带来的特殊利益,税收的依据是政府执行职能是为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的一般利益。

2.为什么说税收具有一般报偿性?

税收的一般报偿性是指税收所体现的政府与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种不完全对等的互利关系。

具体地说,税收的一般报偿性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税收所体现的政府与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种互利关系。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在向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和平、秩序和便利等公共物品的同时向经济活动主体征税,二者显然是一种互利关系。

从经济活动主体的角度看,经济活动主体一方面向政府纳税,一方面享受政府提供的和平、秩序与便利等公共服务,这也是一种互利关系。

二是政府与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利关系并不像商品交换那样是一种完全对等的互利关系,而是一种不完全对等的互利关系——政府征收的税款不是直接返还给纳税人,也不直接为纳税人提供与所缴税款价值相等的服务。

事实上,在数以万计的经济活动主体中,总是有的纳税多,有的纳税少;纳税多的经济活动主体并不必然享受较大的利益,纳税少的经济活动主体也并不必然享受较小的利益。

税收所具有的一般报偿性使其既区别于战争劫掠收入、罚款等无偿性政府收入,又不同于规费收入、公有财产收入等具有个别有偿性的政府收入。

3.如何理解税收的公平原则?

税收的公平原则要求条件相同的人缴纳相同的税收(即“横向公平”);条件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税负(即“纵向”公平)。

尽管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但是对于构成“条件”本身的内容,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解释。

受益原则要求按照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大小来分担税收。

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在于,政府之所以能够向纳税人征税,是因为它为纳税人提供了公共物品和服务;纳税人之所以要向政府纳税,是因为他们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中获得了收益。

因此,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只能以他们的受益为依据——受益多者多纳税,受益少者少纳税。

按照受益原则确定税收负担分配的优点在于,它既考虑到为什么要征税,又考虑到政府支出相应用于哪些项目,有利于在纳税人与受益人之间、政府收入与支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促使政府以尽可能小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加速其支出的成本补偿,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按照纳税人从公共支出中获得的收益来分担税收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各个纳税人从政府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不论消费者是否纳税,其受益都不会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不会像在市场上购买私人产品那样,用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露自己的边际效用。

特别是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税收负担取决于对公共物品的效用评价时,会有意隐瞒自己的偏好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这就使受益原则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只有在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可排他性,或者消费者的收益能够客观地表现出来的情况下,受益原则才能得到有效贯彻。

当然,受益原则很难普遍采用,并不排除该原则在某些情况下的适用性。

对于那些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认个人的受益量但采用收费方式存在困难或成本较高的情况,可以采用受益税取代价格或使用费。

例如,公路的直接受益者是使用公路的行人和车辆。

尽管可以通过在公路上设立关卡进行收费的方式弥补建设支出,但在公路网错综复杂、覆盖面广的情况下,收费的成本可能很高。

一种替代办法是向一些与公路相关的产品,例如汽油、车辆、轮胎等征税。

由于这些产品的消费量与公路的使用量紧密相关,因此向这些产品征税可以作为公路收费的一种近似替代方法。

支付能力原则要求按照纳税人负担的税收与其支付能力相适应。

按照这一原则,税收负担的分配问题仅从税收自身的角度考虑,与支出的决定不发生联系。

在既定的税收总收入下,每个纳税人应根据其支付能力纳税。

尽管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一原则无法令人满意,但从实践的角度看,支付能力原则显然更具可行性。

一般认为,收入最能反映纳税人的支付能力,因为收入的增加使支付能力的提高最为显著。

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的主要原因。

主张以支出作为衡量纳税人负担能力指标的依据是,支出来源于收入,但不包括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

对支出课税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动员储蓄,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从实践上看,对支出课税的前提是掌握纳税人各项收支的详细资料,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尽管主张以支出税替代对收入课税的人很多,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哪个国家把支出作为主要税基。

财产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又一依据。

财产的增加意味着纳税人实际收入的增加或隐含收入的增加。

对财产课税的缺陷在于,财产并不是税负的直接来源。

财产税的最终来源是财产的收益,因此财产税实际上是由财产收益负担的。

各种财产的收益存在差异,财产多的未必收益就多,财产少的未必收益就少。

在收益多少与财产多少不对应的情况下,以财产多少作为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将有失公平。

第2章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1.税制要素都包括哪些?

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各国的税收制度不尽相同,但在世界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中,都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元素,如对什么征税、由谁纳税、纳多少税等等。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简称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完整的税种所必须的基本因素,是规范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制度的具体表现。

一般而言,无论一国采用何种税收制度,其税制要素都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

其中,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通常被称为税收制度的三大基本要素。

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有何不同?

全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

当征税对象的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提高后级距的相应税率征税。

全额累进税率的优点是计算相对简便,但在两个级距的临界点附近,税收负担跳跃式递增,甚至出现税额增加超过征税对象数额增加的现象,使税收负担不尽合理。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数额按大小划分若干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规定相应的税率。

当征税对象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这就避免了全额累进税率下,当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处于税率级次临界点附近时税收负担不尽合理的问题。

3.税收减免都有哪些形式?

税收减免是指税法规定的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或特殊调节手段。

具体而言,减税是对应征税款减征一部分,免税是免除全部税收负担。

税收减免体现了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有较强的政策目的和针对性,是一项重要的税制要素。

从形式上看,减免税主要包括税基式减免、税率式减免、税额式减免和时间式减免。

4.现代各国的税制结构,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现代各国的税制结构,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是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商品税作为主体税,占最大比重,并起主导作用。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采用这种税制结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的现象是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例如,商品税多采用统一税率,对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额征收,征管简便易行,且不受成本变动的影响,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可靠和及时取得,这在发展中国家税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是十分重要的。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是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占最大比重,并起主导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是这种税制结构。

发达国家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主要原因在于税收管理体制更为完善,具备实施所得税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为征税对象,税收收入能够准确反映国民收入的增减变化,有利于调节纳税人的实际收入,可以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行为产生迅速而强有力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是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流转税和所得税占有相近的比重,在取得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运行方面共同起着主导作用。

选择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既有利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可靠,又能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一般而言,在由以商品税为主体向以所得税为主体的转换过程中,或者在由以所得税为主体转向发展增值税、扩大商品税规模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形成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

尽管商品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是一种现实的税制结构类型,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类型只是一种转换时期的过渡模式,将被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或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所取代。

5.影响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实践表明,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税制结构不同,即使对于同一国家,其不同时期的税制结构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导致税制结构差异的原因。

尽管每一国家不同时期的税制结构都有其具体的形成和发展原因,但从总体上仍可将影响税制结构的主要原因归纳为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征管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几个方面。

第3章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1.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其中包括税制改革的任务。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同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针对旧税制的某些不完善之处,1994年税制改革提出了“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的指导思想。

根据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中坚持的原则如下。

一是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调整优化税制结构、合理化分税种和确定税率,实行分税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通过税制改革,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

二是有利于发挥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相差悬殊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三是体现公平税负,促进企业平等竞争。

公平税负是市场经济对税收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要逐步解决按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设置税种税率的问题,通过统一企业所得税和优化流转税,使各企业之间税负大致公平,为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四是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是简化、规范税制。

取消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开征一些确有必要开征的税种,实现税制的简化和高效。

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商品税改革。

将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三税并存,互不交叉”、内外两套税法的做法,改为增值税和消费税相配合的双层次商品税制结构,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取消产品税和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

对商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和进口普遍征收增值税,并选择部分消费品交叉征收消费税,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交易和第三产业征收营业税。

第二,改革企业所得税。

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

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

第四,对资源税、特别目的税、财产税、行为税做了大幅度调整,如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开征土地增值税,取消盐税、奖金税、集市交易税等7个税种,并将屠宰税、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新设了遗产税和证券交易税(但一直没有立法开征)。

改革后的税种包括:

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遗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证券交易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和牧业税。

1994年税制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

经过这次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已逾十年,在这期间,中国的总体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角度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仍是有差距的,一些问题逐渐表现得更加突出。

因此,中国对税制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党的第十六届三种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以来,一些重要的税制调整措施相继出台。

2.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税制有哪些变化?

自从1994年全面改革工商税制以来,中国的税收制度在基本框架方面没有大的变动。

但是,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都要求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应对,进而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1950年至1983年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税收制度,1983年至1994年实行的是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税收制度,那么到了2003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市场化发展时期,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而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则有了新的动因。

新一轮税制改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2003年,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的战略举措。

《决定》确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

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

一般的看法认为,这标志着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开始。

2004年6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的通知》。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这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存在2600多年的农业税历史。

2005年12月14日,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由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并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实行。

2007年6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进一步将个人所得税费用减除标准提高到每月2000元。

2006年4月1日起,对中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

调整中主要突出了两个重点。

一是突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点。

提高了大排量汽车的税率,相对降低了小排量汽车的税收负担;扩大石油制品征税范围,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表明了政府以税收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决心。

二是突出了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的重点。

例如对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等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以及停止对已具有大众消费税特征的护肤护发品征收消费税等。

这次政策调整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消费税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整。

2007年1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新企业所得税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套内外有别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历史,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了统一。

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新修订的三个条例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样,通过对原暂行条例的修订,中国增值税由生产型消费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

同时,为了能够同增值税条例有效衔接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消费税条例和营业税条例也做出了相应修订。

除了上述重大改革措施外,近年来中国还相继出台了多项其他改革措施。

这些举措主要包括改革出口退税机制,较大幅度地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抑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完成了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修订,加强了税收政策对土地利用的调节;改革车船使用税制度,统一和规范了内、外资企业的车船使用税制度;颁布并实施烟叶税条例,实现了对烟叶农业特产税的替代。

这些改革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税收法制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4章增值税

1.与多环节、阶梯式商品税相比,增值税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实行增值税以前,各国采用的是一种多环节、阶梯式的商品税。

所谓多环节,是指在商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征税;所谓阶梯式,是指每个环节的税基都包括前一个环节的税基,各环节的税基之间像阶梯一样逐步增加。

这种多环节、阶梯式的商品税使同一商品的税额随生产经营环节的变化而不同,生产经营环节越多缴纳的税收越多,生产经营环节越少缴纳的税收越少。

与这种多环节、阶梯式商品税相比,增值税具有特殊的优越性。

一是有利于消除重叠征税。

对于多环节、阶梯式的商品税而言,每一环节的税基都包含着上一环节的税基,因此对每个环节的销售额征税实际上都包含着对上个环节销售额的重复征税。

这种重复征税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扭曲作用,鼓励企业发展纵向联合,阻碍企业发展横向联合,从而限制了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发展。

相比之下,增值税每一环节的税基均为本环节新增加的价值,不包括前一环节的转移价值,进而使同一商品,无论采取何种生产经营方式,只要商品的最后销售额相同,缴纳的税收就相同,这就彻底消除了多环节、阶梯式商品税的重复征税问题,避免了多环节、阶梯式商品税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扭曲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主要承担取得收入的职能。

在增值税实行单一税率的条件下,无论生产者选择何种方式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只要商品的最终销售收入额或营业收入额相同,所缴纳的增值税的税额就是相同的。

这种中性效应使得增值税不会对生产者的生产决策和消费者的消费抉择产生扭曲效应,也不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调节作用。

因此,增值税的职能主要是为政府取得税收收入。

二是有利于强化税收征管,防止税收流失。

实行增值税可以使税收征管更加严密,从而有利于堵塞偷税漏洞。

在征收多环节、阶梯式的商品税的情况下,各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税收制约关系。

而增值税是按增值额征收的,通常采用按销货发票上注明的税款进行抵扣的办法计税。

按照这种办法,一个纳税人可扣除的税额也就是上一环节纳税人向他提供商品时已缴纳的税额,这就使具有购销关系的两个纳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供商品的纳税人如未缴纳税款但仍在销货发票上注明税款,税务机关就很容易通过对发票的审计而发现其偷税行为;如果不在销售发票上注明税款或少注税款,那么购买其商品的纳税人则没有税款或少有税款可以扣除,本应由提供商品的纳税人所承担的税款就会全部或部分地落在购买方身上,从而迫使纳税人在税收上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制约关系,并使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对具有供销关系的两个纳税人进行交叉审计来发现和堵塞税收漏洞。

三是有利于出口退税。

实行多环节、阶梯式商品税,一种商品在出口前经历了多少个生产经营环节,在每个生产经营环节各缴纳了多少税款,是无法准确计算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施出口退税,就必然出现“征多退少”或“征少退多”的问题。

“征多退少”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征少退多”会构成出口补贴,导致相关国家的反倾销报复。

因此,一般只退该商品最后一道环节缴纳的税收。

在征收增值税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商品的最终销售额准确计算出商品在出口前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新增加的价值,根据最终销售额乘适用税率计算的税额即可准确计算出商品在出口前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缴纳的增值税额。

因此,实行增值税,可以在商品出口时把各环节已缴纳的税款全部退还给企业,使出口商品实行彻底退税,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增值税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按照税基价值构成的差异,可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以纳税人的销售收入减去用于生产、经营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物质资料价值后的余额作为应税的增值额,但对购入的固定资产及其折旧均不予扣除。

其税基为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和折旧之和,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因此被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由于生产型增值税的税基包含着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因此存在着对固定资产价值重复征税的问题,这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发展以及加快技术进步都有不利影响。

但是,由于这种类型增值税的税基大于理论上的增值额,因而有利于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收入型增值税除允许扣除外购物质资料的价值以外,对于购置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允许将已提折旧的价值额予以扣除。

就整个社会而言,其税基相当于国民收入,因此被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收入型增值税的税基与理论增值额基本一致,因此从理论上看它是一种标准的增值税,可以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内逐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

然而,在实行这种类型的增值税时,一方面需要划分外购和自制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另一方面,外购固定资产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这就使凭发票扣税的计算方法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进而影响了该种增值税的广泛应用。

消费型增值税允许将购置物质资料的价值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期全部一次扣除。

这种类型增值税的税基为纳税人当期的销售收入总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价款后的余额。

就全社会而言,全部生产资料都不在征税之列,增值税的税基仅限于社会消费资料价值,因此被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当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时,允许外购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在当期一次性全部扣除,实际上具有提前补偿固定资产价值的性质,客观上可以发挥鼓励投资、加速设备更新的作用。

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解决重复征税问题,有利于技术进步,因此这种类型的增值税在大部分国家得到了采用。

当然,由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基小于理论上的增值额,因此对组织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3.中国增值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