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题到成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7667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从审题到成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审题到成文.docx

《从审题到成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审题到成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审题到成文.docx

从审题到成文

从审题到成文

 

前言

作文,其实真的不难,当然,这话是针对那些有一定语文基础的人来说的,而对于那些从骨子里就憎恨语文、憎恨作文的学生来说,这句话等于放屁。

俗话说得好: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下面就本人在写作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技巧整理成文与“会人”们共同探讨、共同切磋,仅作抛砖引玉之言,若得“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果,则达我之初衷也,幸甚之至,不喻言尔。

第一讲审题立意

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有:

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

这里,我主要讲述命题作文的写作过程。

因为自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主要区别只在于审题和构思阶段,后面的行文过程都是一样的道理,这里,我就不另作细述了。

首先,不要害怕,既然是命题作文,它总得有一个命题吧,咱就从它这个命题开始。

审题!

立意!

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咱看看出题者撂出这句话到底想让我干啥、说啥、写啥?

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它到底是想让我以记某件事情来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或者是让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亦或是让我论证某种观点、驳斥某种邪说,对于这点,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

比如说,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字面意思很明显,就是叫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出个人样来,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来,而不能庸庸碌碌地度此一生,这很明显是要我们作一篇言志说理散文或议论文。

再比如,《那一刻,春满花开》,看了这个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出题的人太不够意思了,他只跟你说了某个感人故事的最后一句感想,至于到底那是个什么样的故事,他叫我们来给他补上,很明显,他是想让我们作一篇叙事散文,而且必须是非常感人的。

再举一个例子,《人为什么要活着》,这句话,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说,每天都在想,看似一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话,但确实难倒了所有人,这是一个有关人生观的问题,需要你必须针对自己的这条小命给出最佳诠释,很明显,这篇文章必须写成言志式议论文来阐明你的人生态度。

审题大致就是这么审的,简而言之,所谓审题,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出题者的(险恶)用心找出来。

这样一来,你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可能文不对题了,至少,文体不会错,不可能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也不可能把散文写成议论文。

至于写什么内容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立意。

其实,一篇文章的立意跟审题是同步的,所谓立意,其实就是你审题时所审出来的题意,也就是你接下来所必须围绕之并展开之而进行叙述、抒发、议论的主题,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灵魂,有时它还是文章自始至终的线索。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为了你能写好文章,也为了你能够拿高分,请你最好不要总是像“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复兴而奋斗”那样地高呼口号,请你多多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由小渐大,先量变后质变,先叙事后感想,先写景后抒情,先摆事实、亮证据后说道理、竖观点,不要一开始就大喊大叫,把主题直接喊出来,那你就没东西可写了,还不如把作文题照抄五十遍凑够字数交卷走人算了。

至于这点,习作者必须引起重视,因为我发现中学生的作文普遍都有这种症状,是一种多发病,必须予以扼制,不容泛滥。

第二讲构思

题已审、意已立,接下来就是构思了。

就像有人请木匠帮忙做个八仙桌子,他已经向木匠交待了他的要求,木匠也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那么,接下来这个木匠该干啥呢?

毫无疑问,肯定是先去找合适的木料,也就是选材。

构思的过程就是选材的过程,木匠当然可以到木材市场去选材,那么我们写作要到哪里去选材呢?

孩子们,关键的时刻到了,因为这真是你到底能不能写好作文的关键,这关系到你平时上语文课的时候到底在干什么?

也关系到你平时是不是喜欢阅读?

还关系到你是不是很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因为你写作所需要的材料就在你平时的课本里、课外阅读里、还有你的生活阅历里,这三个地方就是你选材的材料市场,是你自己建造的市场,市场的规模、材料的品种、类别都是你一手经营的。

你如果是个懒汉,那么你的市场一定很糟、很小、很贫乏,你如果是个很勤劳的人,那么你的市场一定很好、很大、很齐全。

好了,通过上面的比喻,我想,大家都已经很清楚地知道,你们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找材料了,同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那个材料市场到底有多大。

那么,面对市场里那么多琳琅满目的材料又该如何进行选择?

如何取舍呢?

这其实也是个技术活,但掌握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你不是已经审过题、立过意了吗?

那好,我们就找那些最能体现主题、升华主题的材料。

跟XX搜索一样,先在搜索对话框中输入题意,点击搜索,运行你的大脑搜索功能,正常情况下总能搜索到一些有关材料的,除非你的材料市场里什么也没有,一片空白,那只能说明你从来就没认真读过书,更不用说什么报纸、书刊、杂志等一些课外读物了,说严重一点,你甚至从来就没在这个世上活过,没有一点生活阅历。

但事实上,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说你应该总能搜索到一些东西的,退一万步讲,万一你真的没有搜索到足以体现文章主题的材料,怎么办?

是不是意味着这篇文章咱就不写了,行吗?

肯定不行,高考作文六十分,你一分不得,还考什么?

直接回家算了,该干嘛干嘛去。

所以说,不管搜索结果如何,哪怕是一点东西都没搜索到,这篇作文还是要写下去的。

你平时不是会撒谎、会吹牛、会编故事的吗?

如果真的在你的大脑里搜索不到有关材料,你不妨把你的这些本事拿出来,如果你的吹功确实可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可以以假乱真的,因为阅卷老师他毕竟不是警察,不会拿着你的作文去现场核实的,但你必须吹得自然,吹得符合实际,绝不能离谱。

下面跟大家讲一讲构思时的几种思维方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换。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指能够把抽象的东西用某种或者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加以表达,而抽象思维则是指能够从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里悟出某些抽象的道理。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写作的时候是必须用到的,而且是经常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思维方式的能力是所有从事写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不仅在构思阶段要用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而且在整个行文语言表达方面处处都要用到的。

我们还拿《那一刻,春满花开》来举例,首先,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非常形象的美好景色。

通过审题,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出题者的用意,他出题的本意并不是让我们真的就描写冬天是如何过去的,春天又是如何来临的,花儿在春天里又是如何开放的,但你如果真的就写成这样,他拿你也是没有办法的,至少你的作文没有走题,但他不会给你高分,他只会说你这个人傻得确实够可以的。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写才能合乎他的本意呢?

这就需要你善于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了。

你可以把上面那篇傻得可以的文章作为出题者提供的原材料,在此基础上抽象化地想象成由于某种原因我以前的生活就像是在冬天,后来,又由于某种原因,我的生活由冬天变成了春天,感动的那一刻,春满花开。

这不就好啦,主题一下子就得到了升华。

至于这点其实稍有一点悟性的人都能想得到,但真正能把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完美转换的人并不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是忘记了第二次转换或者说转换得不彻底不成功,既然你知道第一次转换是把具体形象的自然景色的变化转换成抽象的人的心理变化,那你为什么不知道再把抽象的人的心理变化转换成导致心理变化的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用故事来说话,用情节来感人,而在那里一味地空口说白话,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是对某个故事情节苍白的语言概括,这是写文章所不允许的干号。

其二就是在实现第二次转换的过程中完全不照顾原始材料,这里的原始材料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那篇傻得可以的文章,其实也是出题者无形中给出的原材料,至于这点,在实现第二次转换的同时是可以兼顾的,你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故事情节的时间背景、景物背景来衬托描写,借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这样一来就更加完美了,就形神兼备了,就实现了两次形象思维的完美结合了,而虚掉了中间的抽象思维的环节。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最完美的,也是最符合出题者的本意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他的赞赏,才能拿到高分。

这里,值得提醒的一点是,那段被你虚掉的抽象思维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灵魂,而真正被你写在纸上的两次形象思维的结合便是这篇文章的外在躯体,上等的记叙文、散文都是这样的。

灵魂是虚无的、抽象的,是不需要写出来的,而是通过对躯体的刻画描写体现出来的,是留给读者去回味的。

所以,一般评论家在评论文章时经常会用到两个词语,一个叫形神兼备,一个叫回味无穷,就是这个道理。

二、 联想式与扩散式思维。

所谓联想式思维就是指在内容相关、意义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由此联想到彼。

所谓扩散式思维就是指在内容相关、意义相近但大小不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能够由小及大的联想开来。

由此可见,扩散式思维是联想式思维的特殊形式,它是一层一级地放大式思维,而联想式思维除扩散式思维以外,还包括其它内容相关、意义相近、类型相当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想。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构思的时候也是经常用到的。

比如在《拒绝平庸》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你就必须要用到这两种思维方式。

你有可能由一个励志人生想到另一个励志人生,以至更多的励志人生;你也可能由一个励志人生想到另一个糟糕失败的人生,进行正反对比论述,使主题更加鲜明特出;你还可能由一个励志人生想到所有人都应该像他那样不甘平庸,再想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应该像他那样,努力进取,拒绝平庸,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可见,扩散式思维相比其它联想式思维更具气势,更富浪漫,更能把主题一层一级地进行升华。

总之,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构思时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尤其是散文和议论文。

三、 比兴对起式思维方式。

所谓比兴对起式思维就是指语意相关、词性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话,以比喻、比拟的方式成双成对的出现。

这种思维是传统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因为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月无贫富家家有;燕不炎凉年年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等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要多少有多少,这也是我们民族的语言习惯。

这种思维方式在写作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尤其是在行文语言、诗词歌赋中应用较为广泛。

在构思阶段,我们也是可以借用其格式的,前后两段如果是意义相关,句式相当的就可以借用这种格式。

接下来再谈谈有关构思布局的问题。

所谓构思布局说穿了就是文章段落的安排。

大家都知道,行军打仗和下棋都讲究排兵布阵,做事也都有个先后顺序,写文章也一样,讲究章法布局,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下面给大家列出几种最常见的布局方法,前提是,你构思的材料已经完全准备到位。

一、 在记叙文或叙事散文中,可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有意识地倒叙、插叙除外。

二、 在记叙文或散文中,正常情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感想。

三、 在说理、言志散文或议论文中,按所列材料的表达力度,先轻后重,先偏后正,先小件后大件。

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章法不乱,有起有伏有高潮。

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一样,由前奏到呈序,再到开序,再到中序,然后再到高潮,最后结局,唯有这样才能扣动心弦,才能让读者唏嘘赞叹、欲罢不能,久久地沉泯于你的文采之中。

第三讲蓄势酿情

很多人认为,构思完成就可以动笔了,包括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其实是不对的,不应该急于下笔。

如果这样,你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最成功的,就可能缺少一种气势,或者是缺少一份真情实感,这种气势、这种真情实感将直接影响到你的行文语言,因为它将隐藏在你的行文语言中、语气中。

所谓蓄势,顾名思义,就是积蓄气势的意思,上好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气势,爱有爱的气势,恨有恨的气势,怨有怨的气势,感有感的气势。

所谓酿情,就是酝酿情感的意思。

为了使你的文章能够更好地感染读者,最好的方法是向演技高超的演员学习,他们在开镜之前一般都要反复地背诵台词,临摹剧情,并设身处地地猜摹人物的心理、表情、动作、语言、语气,直到自己完全身临其境,自己就是角色,角色就是自己,只有这样,戏才能演得成功,演得真实感人。

写文章也一样,在下笔之前,你须好好地根据自己所组织的材料酝酿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悲就要有悲的感觉,喜就要有喜的风采,感动就该有热泪,震憾就该有力量。

这些气势和情感其实都将体现在你行文过程中的字里行间,习作者须用心体会并逐步掌握。

第四讲开头

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准备,现在你应该有一种非常想动笔的激动心情,有一种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感觉。

好吧,那就动笔吧,等你把笔往纸上这么一落,忽然又感觉无从下笔,不知从哪里开始、如何开言,对不对?

是不是又被我说中了。

所有的泪水都已经启程,竟然忘记是从哪里开始的。

好吧,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回过头来补上这一课。

大家都知道,万事开头难。

任你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细致,开头总是要费一番心思的。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

一、 直接切入法。

适合那种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故事情节,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记叙文、散文。

二、 写景式。

由景入题,适合记叙文、散文。

三、 酒令式,也称会议祝词式。

这种方式需要解释一下,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说些跟主题有关的精彩话语,或事由或感想或立论,以便展开话题,适合所有文体,应用较为广泛。

四、 引用法。

就是指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谚语俗语、诗词歌赋以及他人的言论等等,以这种方法开头的都叫引用法,常用于散文、议论文、杂文。

这四种开头方法望习作者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切忌千篇一律。

要学会灵活运用,敢于开创自己独特的开头方法。

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开头与下文一定要衔接得自然,不能有脱节现象。

第五讲中间行文

头已开好,接下来你便可以把你上面已经构思好的内容在蓄势酿情的基础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为了你的文章丰富多彩,也为了你的文章更具表现力,下面跟大家讲一讲中间行文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 语言的锤炼。

在写作的时候,词语的应用一定要准确形象、生动活泼,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仔细推敲。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窗含远岭千里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在这里用了两个动词,一个是“含”,一个是“泊”,这两个动词的用法之妙,千百年来无人能找出第三个动词来代替,语言锤炼到一定地步,写出来的文章,别人一般是很难增减一个字的,也很难更改一个词语的,就像杜甫的这两句诗一样,神仙也挑不出它有什么毛病。

这里有两个极端必须指出来,一是用词不当,语不达意,或者是不够生动形象,过于直白、过于呆板,二是用词过于华丽,过于艰涩,或者说是过于隐晦,这两个极端在中学生的习作中表现得比较普遍,前一种现象是因为习作者缺乏生活阅历,缺乏形象思维,缺乏平时积累,所以,语汇就显得贫乏而呆板;后一种现象是因为习作者浮夸炫耀的思想在作怪,以为多用些华丽艰涩的词藻就能忽悠读者的眼睛,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令人大倒胃口。

真正的好文章是繁华落尽后的朴实,是寓巧于拙的朴素。

二、 血肉情深的副词、介词、形容词。

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句完整的语句它是由主、谓、宾三个部分构成的,主语和宾语一般都是由名词来担任的,谓语一般都是由动词来担任的,那么,副词、形容词、连词、介词、关联词这些词语在语句中起什么作用呢?

很明显,它们在语句中起着丰富语汇、顺畅语感的作用。

例如,在一篇比较凄美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天空布满了云”,这一句就语言的成份划分来讲,可以说你挑不出它有什么语病,主、谓、宾齐全,意思表达完整。

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给予完善一下,改成“阴霾的天空布满了惨淡的愁云”,效果就明显丰富多了,原本像白开水似的一句话立马就变成了一句极富表现力的语句。

所以说,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如果只是主、谓、宾齐全了,那只能说明你的这句话没有语病,并不能说明你已经表达了全部内容,就像画一幅肖像画,你只画出了人物的骨架,而没有画出人物的血肉。

所以,请不要小看这些副词、介词、形容词,有了它们,你的语言才能丰富多彩,才能生动活泼,才能血肉情深。

三、 修辞的魅力。

好的文章都不乏精妙的修辞。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了高山大海”,“春天像小姑娘,花一样地笑着、走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那一层一级的茎枝,好似社会的行政区划,亦似江河的干流细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难道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吗?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事,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曼妙的画面鬼魅般地不见了,消失了,蒸发了”……这些语句之所以精美就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形象的比喻;人化或者物化了的拟人、拟物;浪漫的夸张;工整的比兴对起;铿锵有力的反问;排山倒海似的排比。

巧妙地运用这些修辞会使你的文章平添几分风采;顿生几分光辉;彰显几分魅力。

四、 引用。

就是指在写作的时候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赋、谚语俗语息后语。

适时适地的巧妙引用也会使你的文章大增风采,让你的文章浸染传统文化内涵,沾前人的光,分名人的彩,就像请名人名家做广告一样,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一以当万的。

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名人效应,望习作者善于加以利用,以增加文章的涵养及知名度。

五、 注意标点符号的应用及数字与数学符号在文章中的书写方法。

在行文过程中,少不了要用到各种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语意及语气的停顿,用不好就会造成语意及语气的混乱,也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错觉,所以一定要注意使用。

语意尚未表达完整但须中间停顿时用逗号;语意已经表达完整需要转到下一个语意时用句号;前后语意相关表达同一个意思的两句或两句以上的语句中间用分号加以分隔,常用于排比句式、比兴对起句式;语尤未尽、意犹未尽时用省略号;感叹性语气后面一定是感叹号;疑问或反问句后面肯定是问号;言语之前用冒号;言语内容用引号;一句之中连着的说词记得一定要用顿号;引用书名、歌名等请用书籍号,引用名言名句、诗词歌赋用引号;添加说明用破折号。

  文章中涉及数字及数学运算符号,除说明文、议论文或专业学术论文以外,一律采用文字表达形式,另外还有一个特例,就是表示时间的年、月、日、时,在任何文体中均可以用数字形式表示。

   至此,在行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五点事项已全部讲完,习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文章写得好与不好全在于此。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文章的结尾。

第六讲结尾

我们常说,好的开头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此话固然不假,但还是有很多人做事虎头蛇尾,忽略了结尾的重要性,就像一部很好的电视剧,而没有完美的大结局那样令人遗憾。

结尾往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或点题或感慨或升华或重申论点,是高潮过后的理性思考;是繁华落尽后的果实;是暴雨过后的清澄。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文章的结尾,为文章划上最完美的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章的结尾千万不要太平实,太直接,一定要记得留白,就像一幅空灵的国画一样,你不能把所有的东西画得太实了,那样就没有韵味了,就失去了回味的余地了。

写文章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结尾,你一定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让读者读后久久地沉浸于你的文采之中。

后记

   这篇《从审题到成文》陆陆续续地写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今天终于完成,如释负重。

它也是本人在写作及教儿习作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技巧,谈不上什么名家经典,纯属一己之见,亦或偏颇不齐,倘遇知音,悉望指教补遗,作此文章皆因家有儿女,亦或可能惠及更多儿女同学,遂作之以飨读者。

 

 

 

                                                                  2011年9月2日于桐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