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208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专题卷全国通用 4.docx

届二轮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卷全国通用4

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单选题

1.下图为DNA、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①过程时是以DNA的某条链为模板

B.进行②过程时不同tRNA所转运的氨基酸不同

C.DNA上发生碱基对的改变,不一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D.镰刀型红细胞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性状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转录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A正确;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多种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个氨基酸,因此不同的tRNA可以转运同一种氨基酸,B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会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但是翻译形成的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因此蛋白质的结构不一定改变,C正确;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改变,进而改变红细胞的功能,因此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2.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元素和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移和变化途径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列相关的应用和结果错误的是:

A.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

B.用32P等来做实验,发现根毛区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部位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标记亮氨酸可以探究分泌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因此A正确。

P是植物所需要的矿质元素,标记P可以观察到哪个部位是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部位,因此B正确。

标记CO2中的C可以明确C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因此C正确。

DNA主要含的是P元素,而S元素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元素,所以不能用S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同位素标记法的用处,意在考察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能力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D.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段是两个磷酸基因和一个碱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2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2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2N)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2N),B正确;初级精母细胞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结束,DNA加倍,但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并没有分裂,故染色体未加倍,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的一半,C错;在DNA分子结构中,骨架部分是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因交替连接,同时每个脱氧核糖都要一个碱基相连接,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DNA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4.mRNA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的氨基酸如下表,则转运RNA(UGC)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A.赖氨酸B.丙氨酸C.半胱氨酸D.苏氨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运RNA(UGC)识别的密码子是ACG(苏氨酸),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下图中P和Q表示某精原细胞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P1和Q1为DNA片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和Q可能来自同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复制

B.若该精原细胞无突变发生,则P1和Q1的碱基序列和碱基种类一定相同

C.P'和Q'的形成常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D.P'和Q'的形成可以使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P和Q表示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DNA分子,因此是来自于两个DNA分子的复制,而不可能来自同一条染色体上DNA分子的复制,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可能存在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因此P1与Q1的碱基序列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项错误;P′和Q′的形成是P和Q上发生了片段的交换,由于P1和Q1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因此这种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而且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项错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以使一条染色体上出现等位基因,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6.如图所示为某生物核基因表达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

B.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下往上进行

C.RNA与DNA的杂交区域中既有A—T又有U—A之间的配对

D.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种类数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同时进行着转录和翻译过程,应是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过程,A错误,图中上方的核糖体连接的肽链较长,可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下往上进行,B正确,RNA与DNA的杂交区域中既有A—T又有U—A之间的配对,C正确,翻译时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tRNA搬运,所需tRNA种类数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表达,意在考查对转录、翻译过程的理解。

7.RNA聚合酶能以一条DNA链或RNA为模板催化RNA的合成,因为在细胞内遗传信息转录与RNA有关,所以也称转录酶。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一定有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

B.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时,DNA双链都要先解旋,前者需要到解旋酶

C.转录过程消耗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消耗脱氧核苷酸

D.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其细胞核内应存在有活性的DNA聚合酶

【答案】A

【解析】如果控制RNA合成的模板是RNA,则RNA聚合酶催化RNA合成期间,不存在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配对现象,A错误;基因转录时,首先要打开DNA的两条链(解旋),而该过程不需要特定解旋酶,但DNA复制时需要特定的解旋酶,B正确;转录过程合成的是RNA,消耗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过程合成的是DNA,消耗的原料为脱氧核苷酸,C正确;肌细胞内有蛋白质的更新,既有基因的表达,所以存在有活性的DNA聚合酶,D正确。

8.将某一经3H充分标记了DNA的雄性动物细胞罝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该细胞经过连续分裂形成了8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

下图为该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姐

B.丙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具有放射性

C.甲、乙细胞中每个核DNA分子均具有放射性

D.丙细胞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

【答案】C

【解析】三个细胞中相同形态染色体条数为2条,故三个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该细胞经过连续分裂成了8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胞,说明该细胞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2个子细胞,2个子细胞再经历1次减数分裂,形成8个细胞,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的DNA分子中有1条链含有放射性,1条不含有放射性,再经过1次减数分裂,2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有1条含有放射性,因此丙细胞中的2条染色体均具有放射性,B正确;由B分析可知,经过1次减数分裂,2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有1条含有放射性,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含有放射性,C错误;正常情况下,丙细胞应该产生两个基因型相同的子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其可能产生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子细胞,D正确。

【点睛】方法点拨:

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象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转录出的mRNA从核孔中出来后立即与翻译的工具核糖体结合

B.DNA分子上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叫做基因突变

C.迁入和迁出不能使生物的种群发生进化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不同物种,但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真核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基因与基因突变的概念、生殖隔离与生物进化等知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能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析、判断,再得出正确的结论。

细胞核中转录出的成熟mRNA从核孔中出来后立即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翻译的工具是tRNA,A错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才叫做基因突变,B错误;迁入和迁出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能使生物的种群发生进化,C错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故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D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

1.真核基因转录出的前体RNA经加工后去除内含子对应的区段才能成为成熟的mRNA,成熟的mRNA经核孔运出细胞核后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为搬运氨基酸的工具。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会改变基因的分子结构,称为基因突变;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发生的碱基对替换、增添或缺失,虽然能改变DNA分子结构,但不会改变基因的分子结构,故不属于基因突变。

3.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迁入和迁出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进化。

4.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有两种类型,一是不能杂交,二是能杂交产生后代,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10.在研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历程中,有如下重要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沉淀中有少量放射性35S,可能主要原因是混合培养时间过久

B.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烟草中不会有子代病毒

C.S型菌的DNA会进入活的R型菌,使R型菌发生基因重组转化成S型菌

D.S型菌的细胞壁外面有一层荚膜,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沉淀中有少量放射性35S,可能主要原因是搅拌不充分,A项错误;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感染烟草,烟草中会有子代病毒,B项错误;S型菌的DNA会进入活的R型菌,使R型菌发生基因重组转化成S型菌,C型正确;S型菌的细胞壁外面有一层多糖荚膜,D项错误。

11.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必须的两种物质(甲、乙),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位于甲上,甲上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有61种

B.乙由3个核苷酸组成

C.甲、乙的合成均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D.乙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甲为mRNA,遗传信息位于DNA上,甲上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有61种,A错误。

乙为tRNA,由多个核苷酸组成,B错误。

甲、乙的合成均来自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C正确。

乙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

12.下图所示为某原核细胞内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表明原核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可同时进行

B.图示表明两个核糖体同时开始合成两条多肽链

C.图中核糖体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G—C、A—U

D.图示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相关酶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

图示表明原核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故A正确;图示两个核糖体不是同时开始合成多肽链的,由多肽链的长度可知,左边的核糖体先开始合成多肽链,故B错误;图中核糖体上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即mRNA和tRNA进行配对,其碱基配对方式有G—C、A—U、C—G、U—A,故C正确;图示过程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等相关酶,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原核生物体中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3.科学家研究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时,用能专一性阻断线粒体DNA转录的溴化乙啶(除此之外,无其他任何生理作用)做以下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实验分组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实验组

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

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过高

对照组

不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

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正常

A.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链孢霉的培养基中是否加人了溴化乙啶

B.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合成

C.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D.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处理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链孢霉的培养基中加入溴化乙啶和不加入溴化乙啶,A正确;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了溴化乙啶,线粒体DNA的转录被阻断,而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过高,说明该RNA聚合酶不是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合成,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B错误;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说明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影响,C正确;用不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正常,说明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14.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在其中培养噬菌体

B.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在子代噬菌体中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噬菌体是专性寄生在细菌体内病毒,必须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宿主细胞的培养基中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进行代谢和繁殖,A错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B错误;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说明蛋白质没有进入宿主细胞,C错误;在子代噬菌体中32P,含有说明DNA进入宿主细胞并繁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考点:

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15.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复制特点”具体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经3H标记的n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培养基中共有噬菌体后代m个。

则此时培养基中含有被标记的噬菌体的比例最高是2n/m

B.已知一段mRNA有3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个,那么转录成mRNA的一段DNA分子中G和T的数目是12以及该mRNA经翻译而合成肽链时,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是9

C.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1次,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50%和100%

D.假如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则新形成单个的DNA分子的分子量比原来增加了1000

【答案】B

【解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n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含有3H标记的子代噬菌体最多有2n个,所以m个子代噬菌体中,被标记的噬菌体的比例最高是2n/m,A正确;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已知一段mRNA有30个碱基,其中A+U有12个,则转录该mRNA的DNA含有60个碱基,其中A+T=12×2=24个,所以该DNA分子中应有C+G=60-24=36个,B错误;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该细胞进行1次有丝分裂(DNA复制一次)后形成两个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中的2个DNA分子都含15N和14N;再减数分裂1次(DNA复制一次),每个精原细胞细胞产生4个精细胞,其中有2个精细胞的含有15N和14N,还有两个精细胞只含14N,所以两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50%和100%,C正确;假如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则新形成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有32P(1000个碱基),一条链含31P(1000个碱基),所以新形成DNA分子的分子量比原来增加了1000,D正确。

【考点定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16.对一个基因的正确描述是

①基因是DNA分子特定的片段

②它的分子结构是由四种氨基酸构成的

③它是控制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④基因存在于内质网上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是DNA分子特定的片段,①正确;

②它的分子结构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②错误;

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性状,是控制性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③正确;

④内质网上不含基因,④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与DNA的关系

【名师点睛】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17.基因r1、r2、r3分别是由R基因的一对不同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的,r1、r2、r3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转录的mRNA如下表:

突变基因

mRNA碱基序列

r1

…GCGACUCGGUGA…

r2

…GAGACGCGGUGA…

r3

…GAGACUCGUUGA…

分析上表mRNA碱基序列,R基因相应DNA片段中模板链的碱基顺序是()

A.…CTCTGAGCCACT…B.…GAGACTCGGTGA…

C.…CTCTGAGCCTCT…D.…GAGACTCGGGGA…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由于基因突变是R基因的一对碱基改变导致的,故在其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个碱基的差别,通过比较r1、r2、r3三个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碱基序列,可知基因R转录的mRNA碱基序列为“…GAGACUCGGUGA…”,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基因相应DNA片段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是“…CTCTGAGCCACT…”,A项正确。

考点:

基因突变及DNA的转录过程

点评:

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8.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基因是DNA的任意片段D.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A正确;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C错误;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分别决定于。

A.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解旋酶的特异性

B.碱基对的不同的排列顺序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C.细胞分裂的多样性和DNA复制的稳定性

D.碱基对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B

【解析】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构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而解旋酶都作用于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都无关,A错误;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干变万化,导致DNA具有多样性;特定DNA具有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导致DNA分子具有特异性,B正确;细胞分裂的多样性与DNA分子复制的稳定性都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无关,C错误;四种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总是嘌呤和嘧啶配对,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无关,D错误。

20.如图为核苷酸链结构图,下列关于该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a和b

B.图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或核糖

C.相邻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的

D.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

【答案】A

【解析】核苷酸是图中的a,b中的磷酸是另一个核苷酸的磷酸,A错误;该链可能是脱氧核苷酸链或核糖核苷酸链,因此图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或核糖,B正确;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及图中③,C正确;DNA中的碱基有A、G、C、T四种,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是T,D正确。

21.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

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

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

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实验证明:

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B.抗-S型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C.实验结果表明:

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故A正确。

因为抗-S型菌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的抗青霉素的突变型,故应含有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故B正确。

因为抗性的遗传推翻了艾弗里的结论,故C正确。

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分析应用能力。

22.有毒性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引起的疾病是(  )

A.人患败血症,小鼠患肺炎B.人和小鼠均患败血症

C.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D.人和小鼠均患肺炎

【答案】C

【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

23.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关于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E→G发生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