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8363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辽宁省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2届高考历史实战猜题卷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天子和诸侯都建立了“三朝”制度,其中的“外朝”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

这说明

A.天下共主局面形成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民本思想源远流长D.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家在面临重大事件时会咨询普通民众的意见,并注重向民众宣讲政令,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对民意的重视,体现了民本思想,C项正确;“天下共主局面”是指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周时期礼乐制度并没有遭到破坏,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重视民意,并没有体现民众参政的情况,排除D项。

故选C项。

2.考古人员在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

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

这反映了汉代

A.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增强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D.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人员在汉代的各边疆地区都发现了铁制起土工具,而且数量甚多。

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可知,汉代铁农具在边疆广泛使用,反映了汉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汉代铁农具是民间还是官方生产,且无法体现冶铁业技术是否先进,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边疆地区发现了大量铁农具,无法体现汉代各地农业发展趋向于均衡,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3.魏晋时期,先有钟繇、钟会父子,后又出现河东卫氏、敦煌索氏、吴郡陆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琅邪王氏等书法世家,出现了《四体书势》《笔阵图》等书学经典,书法世家中涌现的杰出书法家构成了魏晋书法史的主体。

这表明当时

A.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B.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

C.书法艺术得到广泛传播D.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

【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的特权阶层,政治特权带来的优渥生活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世家中不断涌现出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成为魏晋书法史的主体。

由此可知,材料表明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提及书法世家,无法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的传播问题,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非安定,排除D项。

故选B项。

4.唐代,同一行业在同城的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

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

各行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

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严格限制商品交易B.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

C.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行业组织的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说明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府严格限制商品交易,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商人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城市行业组织,无法推断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5.李贽的“童心说”认为,童心是人类自然本性的理性回归和呼唤,是人性的高度觉醒。

他认为“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由此可知该思想

A.明确反对民众接受教育B.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D.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

【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童心是人类自然本性的理性回归和呼唤,是人性的高度觉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强调人性的重要性,认为“童心”是人性的高度觉醒,是对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该思想反对民众接受教育,排除A项;材料中的思想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文艺复兴与该思想有联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6.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对考生籍贯有着严格的限制,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的行为,被称做“冒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分榜”,“冒籍”现象频繁出现,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的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

这一现象客观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A.限制考生户籍违背公平原则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功能

C.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地区间发展存在一一定不平衡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浙江、江西、广东湖广等地

考生往往到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冒籍跨考’政府屡禁不止”可知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D项正确;限制考生户籍是保证公平原则,排除A项;科举制仍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明清政府政策得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放松,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7.如表是晚清国人的著作及对外称词统计表(部分)。

据如表可知

作者

籍贯

著作及时间(年)

对外称词

萧令裕

江苏省淮安府清河县

《记英吉利》,1832

英夷,英吉利,海外诸番,洋商,他国,夷船,夷囚,夷舶,夷兵,夷馆等

郭嵩焘

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

《使西纪程》,1876

西洋,洋行,西洋风俗,洋元,洋枪,洋人,洋船,英人,西教,西洋图等

宋育仁

四川省叙州府富顺县

《泰西各国采风记》,1895

西国,西教,泰西,西政,外域,誉洋者,慕洋者,西治,西方,西文,西士等

A.南方士子思想更为开放B.崇洋媚外现象异常严重

C.民族危机推动社会转型D.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7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了国人对外称呼由以夷为主到以洋为主再到以西为主,且著作内容由对外交往到西方科技再到西方政治制度,可知国人对世界认识扩大且深入,这与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紧密相关,C项正确;表格没有对南北士子思想进行比对,排除A项;“异常严重”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8.新建立

“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正统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人民民主专政”,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其中为统治阶级。

在采用这个概念时,中共摆脱了流行的苏联关于国家形式的正统观念。

这反映了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B.结合国情进行政权建设

C.创设人民民主国家概念D.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

【8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没有受到苏联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概念,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政权建设理论,B项正确;提出新建政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摆脱苏联模式束缚无关,排除A项;当时只是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一概念,而且东欧就已经有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概念,排除C项;仅凭这一概念不能说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排除D项。

故选B项。

9.1941年10月,冀中地区军民将全区186000余里的乡村大道挖成了道沟,道沟在当时被誉为“新的万里长城”;1942年冬,江苏江都县军民在主要河道上筑起了10多道大坝,最宽处达30多米。

上述材料可说明

A.国民政府战时体制效果显著B.华北军民为百团大战做了充分准备

C.正面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D.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

【9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冀中地区军民将全区186000余里的乡村大道挖成了道沟、江苏江都县军民在主要河道上筑起了10多道大坝,这些都是根据地军民的做法,这说明当时中共在根据地号召力强,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敌后根据地,排除A项;江苏地区不属于百团大战活动范围,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敌后战场而非正面战场,排除C项。

故选D项。

10.国际上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情况下,从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性质来看,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幻想帝国主义援助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十分危险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必须“一边倒”。

这一外交政策

A.有利于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B.促成了中苏的长期友好关系

C.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性D.切断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

【10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保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被孤立扼杀,捍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果实,有利于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A项正确;中苏关系随双方利益和国际关系格局变化而不断调整,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破裂,排除B项;“一边倒”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和民主力量,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11.1991年,浙江省管计划商品已减少到18种,指令性计划部分占全省工业总产值份额从1980年的60%左右减少到6%以下;物资系统销售额中,指令性计划部分也只占17%,取而代之的是所谓“指导性计划”和企业自主计划。

这表明

A.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B.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C.浙江改革居于领先地位D.国企所有制改革已拉开序幕

【1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浙江省管计划商品种类减少,指令性计划部分产值比重的降低。

结合所学可知,这就意味着有更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材料表明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材料时间是1991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浙江改革居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12.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并没有完全熄灭万民法的火种,万民法所蕴含的普遍主义理念和自然法精神只是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暂时蛰伏下来,一俟经济社会发展,万民法便拂去历史尘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次登上国际私法舞台。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万民法

A.伴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而产生B.没有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

C.成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D.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发展

【1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俟经济社会发展,万民法便拂去历史尘埃,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次登上国际私法舞台”可以看出万民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发展,D项正确;万民法是伴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而产生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万民法没有因罗马帝国灭亡而消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万民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影响,排除C项。

故选D项。

13.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哈奇森等人曾指出“消除一切宗教,你就消除了对所有社会职责中忠诚和热情的一些最有力的约束和一些最高尚的动机”,“如果说宗教当其堕落时会造成巨大的灾难,那么一种纯洁有益的宗教则是众多善的有力引擎”。

这反映了

A.宗教改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B.启蒙运动借“宗教”外衣宣扬理性主义

C.启蒙思想家力图让宗教回归信仰本真D.启蒙运动对宗教既批判又认同

【1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消除一切宗教,你就消除了对所有社会职责中忠诚和热情的一些最有力的约束和一些最高尚的动机”、“一种纯洁有益的宗教则是众多善的有力引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奇森等人力图让宗教回归信仰本真,发挥宗教道德教化、导人向善的功能,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思想家承认宗教的教化作用,没有强调理性主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的批判,而是对宗教积极作用的认同,排除D项。

故选C项。

14.下表为1780—1840年英国妇女和儿童工资占家庭总收入比例的统计情况。

这反映出

家庭类型

矿工家庭

熟练技工家庭

工厂工人家庭

厂外加工工人家庭

所占比例

25%左右

20%左右

25%

35%

A.妇女成为家庭收入支柱B.儿童受教育权益受到政府重视

C.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冲击D.社会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1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家庭收入来源多样化,原来单纯依靠男性获得收入的状况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儿童进入社会工作,冲击了传统的家庭结构,故选C项;“支柱”与材料中数据不符,排除A项;童工说明当时儿童受教育权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财富多寡的对比,排除D项。

故选C项。

15.在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西伯利亚地区;1928-1937年,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是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

这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B.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C.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D.注意推动地区间均衡发展

【1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重工业新建项目的投资约有50%用于西伯利亚地区”“1928—1937年,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8倍,几乎是全苏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可知,斯大林模式下,注重对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使得这一地区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有利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重工业生产,并未体现出与轻工业的对比,不能体现出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排除A项;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未暴露出其弊端,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挫伤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

故选D项。

16.1976年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指出:

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基本上是依靠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这些商品的实际价格还在继续下跌。

这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实际上

A.批判发达国家主导世界金融体系

B.要求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

D.意图动摇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

【16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依靠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口,这些商品的实际价格在持续下跌,说明目前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严重不合理,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但并没有涉及世界金融体系的问题,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没体现不结盟运动意图动摇两极格局,排除D项。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

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设劝农官。

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

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号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接受了汉人的习俗。

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的影响。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行省制”是如何促进元朝民族交融的。

(2)根据材料二,从民族交融的视角评析忽必烈时期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蒙汉民族间交融的基本特点。

【17~19题答案】

【答案】

(1)从“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错”,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经济区域联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2)评析:

蒙古族统治者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共同经济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动了民族交融。

(3)特点:

相互学习、双向互动蒙汉交流涉及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各方面。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山河形便”、“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得出从“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错”,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经济区域联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忽必烈)设劝农官。

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并结合所学得出蒙古族统治者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结合所学民族融合的史实得出共同经济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动了民族交融。

【小问3详解】

材料直观展示了蒙汉在取名、婚姻、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并且是相互影响、双向交流的,因此可得出两点特征:

相互学习、双向互动,交流的内容涉及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俾斯麦在完成德国统一后认识到工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是必须的,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

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

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

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双方负担的比例,视险种的不同有所区别,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

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

——摘编自唐紫叶《俾斯麦式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创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

因此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措施。

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

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

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

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

——摘编自《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借鉴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创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制度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18~19题答案】

【答案】

(1)特点:

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实行自治管理。

(2)变化:

削减福利项目加强福利服务管理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积极影响:

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

根据材料一“他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工人赔偿法》《伤残和养老保险法》以及《雇员保险法》《帝国矿工保险法》等”可以得出以劳动者为核心,重视社会保障立法;根据“俾斯麦型社会保障模式是在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并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的”可以得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除失业保险由联邦劳工局承担外,其他社会保险的经办机构均不隶属于政府”可以得出实行自治管理;根据“社会保险最大部分由雇主与雇员共同交纳……政府在收支不平衡时给予酌情资助”可以得出建立政府、雇主(企业)和雇员(个人)之间责任共担机制;根据“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尽缴费或劳动的义务”可以得出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小问2详解】

变化:

根据材料二“除了养老、医疗、失业、社会救济等基本项目外,其他项目逐步削减”可知,削减福利项目;根据“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意味着取得福利收入和服务也要同个人的工作贡献挂钩”可知,加强福利服务管理;根据“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可知,严格把控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根据“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私有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可知,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

积极影响:

根据材料“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制度在财政、就业、社会稳定、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危机”并结合所学从推动福利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缓解“滞胀”,有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入党誓词基本特征

建党初期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阶级斗争的观点。

第二,强调对党忠诚。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强调坚定信仰。

第一次写入“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第二,强调做表率。

随着我们党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期望日益增高。

第三,强调对党有信心。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强调群众观点。

第二,强调坚决执行党的决议。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二大前

第一,突出党纲党章的作用。

第二,突出党员的特殊身份。

党的十二大以来

第一,强调党员义务。

第二,强调时代特色。

第三,加入“随时准备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摘编自朱庆佳、柴通《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变迁、属性与启示》

请围绕“入党誓词的发展”和“基本特征”,任选表中两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运用有关知识加以论述,并进行总结。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准确。

【19题答案】

【答案】论题:

入党誓词的时代性。

论述一:

建党初期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要求党员树立阶级斗争

观点。

在反动势力对我们党开展严酷的“围剿”时期,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求入党者必须具备十分坚定的革命意志。

论述二:

全国抗战爆发后,我们党

政治影响力逐渐增大,党员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党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期望日益增高。

所以,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强调党员时刻注意言行,发挥先锋作用,做群众的榜样。

这一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双重危机,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势必遇到重重困难挑战,因此,要求党员务必保持革命必胜的信心。

论述三: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胜利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随着我们党力量的壮大,党内出现一定程度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这需要党员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另一方面,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就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尤其在我们党即将执政的形势下,更加要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论述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从确立到巩固,党纲党章日趋成熟和规范,成为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尺和参照,誓词将“突出党纲党章的作用”。

在进入全国执政的情况下,为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我们党更加强调党员的标准,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入党誓词加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等内容,突出先锋的标准和内涵。

总结:

我们党的入党誓词历经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党誓词的内容不一,甚至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党组织的入党誓词也不统一。

但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