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884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docx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壮大,各种矛盾已充分展现,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克服了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局限性,成功地创立了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科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南,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他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关于世界的本质以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P184—186)

(一)恩格斯首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问题很多。

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和哲学研究一切方面的基本问题。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部著作中,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他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表述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考察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史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科学结论。

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说明了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

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而早在远古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没有科学知识,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和心理活动,不能解释做梦的现象,错误地以为在人们的肉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不死的灵魂。

这样,就发生了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初萌芽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远古时代,但是那时是不可能清楚地提出这个问题。

那么,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呢?

在欧洲中世纪近千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基督教在思想上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人们对宗教只能信仰,不能怀疑,人们的思想好象处在冬眠状态之中,宗教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当时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

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在先,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在先,这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争论,也使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争论,但是这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来。

直到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即15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线。

封建关系开始解体,新型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政治上要求去的统治权,反映到科学上就公开提出无神论和唯物论的主张。

这时他们就已尖锐的形式针对教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世界是神创造的呢?

还是从来就有的?

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还是精神?

而这个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及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直到这个时候“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二)恩格斯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两大基本派别。

恩格斯讲: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科学标准。

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别的含义,它们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

例如,不能把追求物质享受,追求金钱、肉欲叫做唯物主义者;把追求理想信念、相信人类进步叫做唯心主义者。

这样理解是错误的,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可知论,认为人的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世界,从而能够认识世界。

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主张可知论,但认为意识所认识的,不过是精神本身,因为他们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精神的产物(或者说外化和表现)。

另外还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不可知论。

例如康德,他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事物,康德叫它“自在之物”。

但是这个“自在之物”却是不可捉摸的。

人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它的本质即“自在之物”本身。

在康德看来,本质和现象是互相隔离的,其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此说,康德“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三)正确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的提出,搞清了两千年来哲学发展史上纷繁复杂的斗争的实质和焦点,理出了基本阵线的分野,使哲学基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清晰的说明。

它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鉴别各种哲学思潮提供了判断的科学标准,还告诉我们应该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意义: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那么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

求实际之真,务发展之实。

做到在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及部门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发展的方针、战略、政策。

二、关于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实践问题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P25—2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旧唯物主义虽然正确地坚持了物质的基础地位,但是,它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即把事物看成是完全不受主体活动影响的纯粹自在的存在,只是主体消极直观的对象,而不是首先看作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种唯物主义当然只能是消极的、直观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性和直观性。

它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存在,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存在,它首先把存在看作是主体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使周围的世界发生变化,自在的自然不断在转化为人化的自然。

正如马恩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所说:

“他没有看到,它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二)认识的无限与有限(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P47—48)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认识的有限性是按它的个别情况和每次的实现来说的,它总是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认识。

而且个体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认识也具有相对真理性。

认识的无限性,是就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人们对它的认识,在经过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并且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证明了这个认识是正确的,那么,对于这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是完成了。

然而随着认识过程的推移,人的认识运动并没有完成。

因为物质世界极其广大,其发展又是无限的,这种无限性,从时间上说,表现为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推移和转变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事物及其过程之间的联系也是无限的。

客观世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因此,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发展了,人们的认识,哪怕是正确的认识,也必须跟着向前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再者,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现在尚未被认识的事务,将来一定会被认识。

对于人类来讲,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三、关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则(P44—45)

恩格斯阐明了辩证法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原则,特别是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原则,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两个方面来揭示辩证法的本性。

“联系”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每一事物都和周围事物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普遍联系从空间维度上指现存的每个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从时间维度上指联系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一切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相互联系的。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

这充分体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运动。

它是一种动态的联系而非静止的联系。

普遍联系本身就是普遍相互作用。

正是这种普遍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

正如恩格斯指出,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尽管运动的具体形式不断更替,但运动本身却具有绝对普遍的意义。

因此,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发展的科学。

(二)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P56—57)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关系。

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马克思特别阐明了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本质:

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就是说,无论什么事物,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所以一切事物最终都要被否定,永世不变万世长存的东西是没有的,即使是在一定条件下蓬勃发展的事物,也终有一天要走向灭亡,被更高级的新事物所代替。

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无论什么事物,虽然孕育了否定自己的因素,但它在被更高级的新事物所代替之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所谓“批判的和革命的”,马恩曾指出: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及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P26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批判的和革命的,主要就是反对将现存既定的世界神圣化,要通过批判发现问题,通过革命(实践)世纪改变事物的现状,将“合理的”变为“现实的”。

(启示: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四、社会历史领域的特殊性及其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过程中,马恩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24—26)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中,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突出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重要论断。

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或自我的改变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环境、文化和历史都是人活动创造性的产物。

人在创造环境、文化和历史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身。

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性不是抽象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辩证生成的。

第一,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

第二,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特别是随实践发展而变化的人类社会关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三,人具有丰富的个性和蕴藏于自身的潜能,而这些天性和潜能的发挥或现实性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

为了人类全面自由发展,其现实性上就必须有相应发展空间。

这有赖于社会的改造和社会进步。

⑶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只停留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根本无法证明思维的真理性。

客观世界本身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能充当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P26—30)

(1)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

①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恩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因此,马恩强调: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他,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②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因而,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同生产力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首先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

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人们所遇到的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

人们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生产力,每一代人在开始从事活动时,原来的生产力就预先规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历史。

物质生产力发展的这种继承性和连续性,形成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形成人类的历史。

②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具有始终进步性,人们在物质生产中不断创造和采用先进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人们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全部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革。

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产生和发展。

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决定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决定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决定人类自身的发展进步和解放程度,等等。

③物质生产的内在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马恩在考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的历史后得出结论: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它们都不过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一矛盾所采取的附带形式。

马恩认为,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上,交往形式受制于生产力,它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都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同时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它也就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桎梏,从而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新旧交替的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描述了交往形式迄今为止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以及现代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

生产方式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2)物质生活过程与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

表现在每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哲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因此,“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还将生产关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并借用传统社会学的术语将其称为“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因此,“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②国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马恩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政治的上层建筑。

生产形成分工和私有制,在分工的范围内,私人关系不可避免地发展为阶级关系,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了国家。

国家存在的意义在于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保持在统治阶级所许可的范围内。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这就是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统治阶级用以保护其根本利益和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暴力工具。

国家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一切共同的规章制度都以国家为中介并获得自己的政治形式。

而法作为一种规章制度,无非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普遍表现。

③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这就决定它必然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说到底,“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马恩还指出,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中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的产物,因为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形式出现在统治阶级中间。

3、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P30—31)

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鲍威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得出结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指出,鲍威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把历史说成是“精神”发展的历史,说成是作为“消极的”物质因素的群众与作为“积极的”因素的“精神”及其少数代表人物相对立的历史,这种观点实际上颠倒了历史过程中的真实的主客体关系,即把“精神”变成了主体,而把人类、群众变成了“精神”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承担者。

另外,针对鲍威尔把历史活动的失败归咎于群众的支持这一荒谬主张,马克思还特别指出,这种观点实质上否定了以往的人类的全部历史,因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

”至于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这取决于该历史活动的目的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还剖析了鲍威尔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来源,指出它“不过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的、漫画式的完成,而黑格尔的历史观又不过是关于精神和物质、上帝和世界相对立的基督教德意志教条的思辨表现。

在历史范围内,在人类本身的范围内,这种对立表现为:

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与代表精神空虚的群众、代表物质的人类其余部分相对立”。

4、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P31—32)

在撰写《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时,马恩已经达成了这样的认识:

尽管国家采取一种仿佛代表共同利益的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但是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实际上都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进一步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

在阶级社会的历史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它们的不同的经济利益:

一方在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占统治地位,另一方则处于被统治地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斗争,使该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对抗性。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必然实行并加强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

被剥削阶级为了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获得自己的物质利益,就要起来与剥削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

因此,阶级斗争根源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一切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利益而引起,都是围绕着阶级的物质利益而展开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对这些重要认识成果进行了系统地发挥。

《宣言》贯穿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种斗争在现代已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彻底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抗,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

(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概括

1、社会形态的结构

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这一完整的社会系统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他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2、人们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不同社会结构层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强调: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这段论述中,马克思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

首先,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因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它与现存生产关系的矛盾。

其次,在考察社会变革时,必须严格地将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变革同意识形态的形式区别开来;意识形态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是人们认识和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的手段。

在此,社会变革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和条件,这就是旧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的彻底发挥和新的生产关系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的成熟。

只有当这种物质前提和条件已经具备或正在生成,社会变革的任务才有可能提出并得到解决。

4、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马克思描述了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历程,指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