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74451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doc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

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力求完整地选入不同历史时期中马克思、思格斯关于教育的主要论述,以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发展线索。

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均为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一版)中选编了1844—1894年间的著作(摘录)和论文及书信共42篇。

选编者本着尽量保持原著的完整性原则,凡能全篇选入的尽量全篇选入,不能全篇选入的,节录时也力求保持全篇的基本思想,并注明出处,各段或各篇还附有注释,以便读者查阅、理解原著。

全书重要论著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该书汇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

其原因是各种剥削阶级的偏见和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官》中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教育作为社会现象,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但是,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是同阶级性紧密相联的,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这就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

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

因此,考察教育就不能从它本身或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中进行,而要从它据以存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去寻求它的规律。

这就使教育科学摆脱了从人们的思想、动机、人性等来考察教育的唯心史观的束缚,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

  

(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资产阶级很有影响的两个教育理论。

前者把人的发展看成是超历史的、独立的过程,把遗传因素看成是对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后者把教育看作历史和社会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批判了这两种理论的唯心主义的反动本质,揭示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揭示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其本质是社会属性。

因为人不是抽象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生产方式所构成的社会生活中,是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的人,是在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不断发展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的物质前提,这个前提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广阔可能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教育。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人也在实践中改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教育也要在实践中变革,教育者本人也要在实践中学习,受教育。

环境的改变、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致的。

在这里,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教育学说的革命性的变革。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完整、彻底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和生产相一致的,是和如何从事生产相一致的,他总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性质及人的片面发展。

认为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同时并举,在手工工场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造成了工人的畸形发展。

它以人组成一台机器,劳动力从事操作的器官达到高度疲劳,而其它大部分器官则衰退,劳动者不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肢解了,成为人的一个片断。

手工工场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操作和某种工具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技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到了机器生产时代,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自然力代替了人力,工人则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终身专门服侍一台局部机器。

机器劳动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压抑了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使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严重摧残。

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使劳动动作变得简单,童工劳动成为可能,造成了儿童少年智力的荒废。

  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进一步使人片面发展,同时又为消灭人的片面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

大机器工业生产本身的技术是革命的,它采用的是机器、化学过程和其它方法,科技的发明和运用都会带来生产过程的更新和不断变化,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发生变革。

马克思在分析这种特点的情况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指出,大工业“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

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一规律的正常实现。

”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

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它包含三层内容:

一是人的体力、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其他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二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在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统一起来;三是指人的体力特别是人的智力发展逐步地向熟练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还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他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的力量;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分工是影响人的发展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因素,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法。

  (四)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一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详细地阐明了这一原理。

  马克思通过考察机器大工业对人提出的客观要求、机器大工业创造的物质前提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身心发展的状况,通过批判地继承总结欧文的教劳结合思想及实践,科学地揭示了教劳结合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三个彼此关联而又有独立含义的著名论断: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未来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客观要求。

机器生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要求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

而要培养有一定文化、技术素质的劳动力,就必须改变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童工制度,必须将教育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劳动者,以现代生产实践培养劳动者。

从而使劳动者很快能熟悉整个现代生产系统,并能根据社会需要或自己的特长,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童工制度对童工和少年工摧残的现实,指出,妇女儿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要给童工以教育,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这是抵制资产阶级对工人后代身心摧残的一种抗毒素,是保护儿童免受剥削和摧残的措施,也是限制父母把自己的儿童和少年当做奴隶卖给企业主、资本家的一种重要措施。

马克思指出:

“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生产以科技为基础,劳动力的培养单靠读书是不行的,应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而不学习也不行,劳动者必须远离劳动过程进行学习。

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只有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工人来。

因此,马克思说: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五)关于教育的经济意义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等理论时,也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

这些论述在《资本论》中体现得最为完整和深刻。

  马克思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财富生产和传递的活动,它同物质生产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可以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劳动者和科学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且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

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教育程度,正是教育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促进了科技的应用。

他还以英国的统计资料,说明了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纺织机械革命普遍发展的1770年,科学技术造成的生产率和手工劳动生产率之比是4:

1;在英国基本完成蒸汽机革命的1840年则是108:

1,70年提高了27倍。

  教育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是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而“教育会改变生产劳动能力”,会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态。

马克思说:

“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教育可把一般劳动力加工成为专门的劳动力,可将经验型、手艺型的劳动力转化成知识型、科学型的劳动力,可将可能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教育还是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它具有高效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功能,还是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还对复杂劳动的经济价值进行了阐述,对从数量上计算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

简单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

”复杂劳动则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劳动者的劳动复杂程度与他的教育训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马克思指出:

“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复杂劳动的社会经济价值愈来愈高,社会生产出现了智力化、科学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由于复杂劳动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相应地,复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也应增加。

现代教育经济学确立的计算教育经济价值的劳动简化方法,就是以马克思的这些分析为依据的。

  (六)关于道德教育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他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

恩格斯认为,一切道德观念、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他指出: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道德具有历史性,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相应的道德观点、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

道德随历史发展,其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进步的。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人们经济地位、经济生活的差别,使得人们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

任何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

道德也具有继承性,从总体讲,不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和优良道德传统、促进历史发展的那些民主性和进步性的传统,都是应该肯定和继承的。

无产阶级的道德,它不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且集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大成,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也为未来的全人类道德奠定了基础。

  (七)关于自然科学与课程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集中论述了这个问题。

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15世纪到18世纪前半期,自然科学冲破神学的束缚,有了很大发展,数学、力学等学科基本完成;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相继完成,并且出现了三大科学发现。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自然观经历了一个由直观(朴素)自然观到机械(形而上学)自然观再到辩证(科学)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恩格斯认为,人们的自然观支配和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学校自然科学学科和课程体系结构的形成,同自然科学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他认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指导设置课程,才能建立学校科学的课程观。

与此同时,还要依据科学发展的历史和人们认识的历史。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还强调了理论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思维是在经验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它分为直观、分析、综合三个阶段。

它对于科学的认识和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学说,使教育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教育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论,使教育理论摆脱了资产阶级的偏见,使教育科学真正成为了科学。

同时指明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

二是提供了对教育科学建设具有奠基石意义的根本原理(这些在文中已进行了论述)。

使教育科学中许多前人未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得到了科学的、明确的阐述,为进一步科学地探讨多种教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