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268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docx

强化与强化物的选择5汇编

第1篇(四)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物强化物的选择

这次是关于强化物的讲座,之后三周由王老师与大家做分享,之后是养护部的吴老师做连环法,最后是田老师再次与大家见面。

这周的主题是:

什么是强化?

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什么是强化物,以及强化物的选择。

这周的主题可能家长并不陌生,在来星星之前,就会经常听到强化这个词。

有的家长说我要给孩子强化,让孩子做什么事。

真正强化的意义,原则,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技巧,今天下午2个小时来分享。

强化的意义:

为什么要强化?

强化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在整个操作过程当中,强化起到什么作用?

在ABA整个体系中,强化是DTT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我的十几年与孤独症儿童ABA的过程中,你说你是做ABA的或行为训练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你对于强化的认识与掌握。

在一个DTT中,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化体现的是关于结果的环节,是我们给孩子的结果,为什么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结果?

当孩子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之后,他自己无法判断自己做的正确与错误,孩子想对行为进行继续出现或改变的参考标准就是我们给的结果(强化)。

强化是结果的重要环节,一个好行为想让他持续出现,一个行为如何越做越好?

要给孩子一个强化,不断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对的,是我期望的,孩子才会继续出现这样的行为。

若无任何回馈,孩子就知道这个行为是你们不想要的,于是孩子就下次不做了。

熟练掌握强化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是否理解ABA的标准首先是强化使用的好不好。

老外来星星参观,一推门看到老师在“哇,你做的真棒。

”,一看到这,就知道是在做ABA。

老外不知道你发出的指令是什么?

也不知道孩子做的是不是对的?

他只能看到老师是不是给强化了。

只要看到这个环节,就知道是ABA。

当我们给孩子强化的过程中,通常是给孩子想要的结果,喜欢的结果,体验与你一起学习是有好处的。

无利不起早,当一个人要决定做一个什么事的时候,他一定有一个目的,若无目标则是有问题的。

大到职业,房子,小到做饭都是。

行为学家认为没有无目的的行为。

目的就是你想要得到的结果。

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你才有愿望动力去做某件事情。

孩子不愿意和我们坐在一起学习,跺跺脚,拍手,aoe,有什么意义?

孩子如何体验乐趣。

他是否得到了强化,一旦和你学习了,就会得到妈妈的奖励。

为了等到这个结果,孩子会和你努力地学习。

孩子有了好的表现,也是我们要得到的结果,妈妈也被强化了,下次更有信心去给孩子教。

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决定采取某种行为,一定有一个强化的结果在等着你。

行为与目的紧紧相随。

强化的概念:

针对孩子的反应而预设的反应,当对孩子发出指令时,已经事先想好了当孩子做出什么行为时才是你想要的结果,标准要很清楚,是事先预定好的。

拍拍手,孩子做完全对了我该怎么办?

不做怎么办?

错误怎么办?

做了一半停下来怎么办?

这些是在发指令前已经想好的了。

一个指令在发出去之后,孩子有多种可能,我们相应地应该怎么办?

这是对发指令之前想好的。

当发出一个指令,孩子做了,是对呢还是不对?

我连这个也没有事先相好,我该怎么做反应呢?

于是你就无法给孩子一个结果判分。

刺激,会引发孩子反应,对这个反应要给孩子一个结果,结果多数是要强化。

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反应,就必须给出强化。

若反应是错的呢?

前天从网上看了DTT回合路径图,指令正确反应强化停顿。

指令错误反应惩罚停顿。

后一个是不对的。

任何行为都是有结果的,无结果的行为会消退。

孩子想要一个好的结果,孩子听到指令有多少机会100%成功?

大家都在记回合,回合率都是从10%,20%到100%奠定的,若孩子都是从惩罚起步的,那如何体验快乐呢?

本来孩子就不会,做错了还惩罚,还和你一起上课,不会了你还惩罚,孩子与我们没有交往的快乐。

错误反应不给强化就够了,就是最好的惩罚,孩子已经体验到了那种不快乐。

让孩子脑子里记住更多的是快乐,是我们给予他的好的东西。

要在他的心理留下深深烙印,而他做的不好的让孩子忽略掉,让那些错误的要记忆变得淡一些。

强化的原理:

正确的行为,适当的行为,期望的行为,统称好的行为。

正确的是做对了的,适当的是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与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是适应的,所期望的与正确的反应的差别在哪?

希望的行为与标准的正确反应行为可能会有差距。

比如,跟我说,‘a’,正确反应是,‘a’。

而对于还不能仿说的孩子来说,没有做出正确反应,张开口就是我们期望的行为,我们也要夸奖他。

一个完全没有口型模仿的孩子做了口形模仿,就要强化。

他已经向标准迈进了,我期望他越做越好,就强化。

如果是错误的,不适当的,不期望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比例:

孩子每天放学一定要到超市买东西。

因为老师不知道家长的标准是什么?

老师就问家长的期望是什么?

家长说“别的小孩不去,我的小孩也不能去”。

老师说,下课及时从其它道走回家就行了,不让他有过马路到对面超市的机会,其它家长也帮助他出主意。

后来,家长说其实去买个吃的也没关系,我们家也消费得起,你看也有孩子下课去习吃的,于是老师出现了标准的混乱,家长你到底期望什么?

有时不想让孩子去超市,有时又觉得去也没关系,你的标准对一个行为你到底期望是什么?

对于一个行为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不是适当的?

什么是你所期望的?

什么是你不所期望的?

你的标准不清楚,会发现当你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设定一个强化结果时,没有一个参考标准。

我们强调给孩子的反应要有一个预设的反应,你能够很清楚地判断这个孩子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适当,期望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不期望的,不正确的?

如果是属于这样的不好的行为,怎么办?

很简单我们不给强化。

设定一个强化标准,由此很准确判断孩子行为,于是进行相应的结果。

对的,适当的,期望的就给予强化,不适当的,错误的,就不给强化。

而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判断。

比如,还是刚才的例子,下课不能去超市,必须回家。

如果孩子到了超市门口,有多少家长能坚持不让孩子进去?

孩子躺在超市门口地上哭闹,有多少家长能坚持到底不进去呢?

哭闹时让进超市,强化哭闹行为了。

不让孩子进超市,孩子不高兴,但是孩子躲在地上哭闹,你又让他进超市了,强化了孩子在地上哭闹的行为,反过来,家长又会经常说孩子在街上哭闹让家长很没有面子。

在家长心理很清楚,什么是适当的,期望的,正确的?

可是在实践中,有多少家长能够严格地做到这一点呢?

所希望的行为就给予强化,不希望的行为就不给予强化。

在实践中很难把握。

有谁能一致地做到呢?

有时家长会陷入到这种情况当中,而忽略了强化。

例:

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在搭积木,另一个孩子在乱跑,刚进屋的人会关注乱跑的孩子,你可能会批评他,可能会把他拦住,孩子不跑了就夸奖。

但是你为什么为没注意到在玩积木的那个孩子呢?

因为他很安静,他没有干扰到你,他在做他的事情。

对于这两个孩子来说,谁更应该得到强化,当然是搭积木的那个孩子。

而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乱跑的孩子身上,然后拦住他,他不跑了你夸奖他真棒。

那个一址在玩积木的孩子,你可能从来就想不想来去夸他。

因为你觉得他做的很好,他不需要夸奖。

但恰恰是在玩积木的孩子做的是正确行为,而那个在跑的孩子呢,做的是不适当的行为,而我们把更多的强化给了那个做不适当行为的孩子。

我们应该对什么样的行为做反应?

我们要想一想。

面对自己孩子时也经常这样,自己孩子在那里安静玩,你会想起强化他吗?

夸夸他吗?

但是,当他哭闹时,当他破坏什么东西时,你一定会冲过去。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应该给强化?

什么样的行为不应该给强化?

记住:

关注多个同时发生行为中间的那个最好的。

这也是PBS,正性行为支持法,我们要支持最正性的行为。

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标准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关键是我们怎么来判断这个行为?

当行为出现,家长要首先判断这个行为是不是适当的,不要一看到一个行为就马上做出反应。

你先想一下,这个行为是适当的吗,是好的吗?

如果你能够给自己一个很清楚的答案的话,你就要给孩子一个奖励。

奖励的方式在很多种,后面会讲到强化物的选择问题。

孩子得到奖励会很开心,所有人喜欢开心的感觉。

为了让开心继续出现,就会让适当的行为继续出现。

因为我知道,一有这个行为我就会很开心。

同样,一个行为判断是不适当的,比如,在课堂上,学生问不知的问题是适当的,给奖励;但一个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不停地问不分场合就是不适当行为,不给奖励。

孩子希望得到回馈,孩子问来问去没有得到回馈,就没意思了,这个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孩子会想他每次问这个问题都没得到想要的结果。

孩子就会转移注意力到其它的东西上,这个行为就会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行为就消失了。

这是对行为的判断。

再举例:

敬老院有一个老人刚来时,所有人喜欢她。

后来发现她经常抱怨各种问题,工作人员烦了,开始躲着她走。

后来请教行为学专家,一个老姐姐抱怨这些问题的这个行为如何判断?

是适当的还是不适当的?

开始老奶奶在抱怨时,所有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在听也说,尽最大努力在帮助她改善她所抱怨的东西,我们大家都认为她的抱怨是正确的,所以会听她的并改善她所抱怨的东西,而且经常有人会问她,哪里不好呀,我们改善它。

长时间后,工作人员觉得她老是找问题,大家开始抱怨老奶奶了。

为什么老奶奶最后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了呢?

这就是强化的作用了。

当她说这种问题时,会有人来关心她,因为老奶奶在敬老院本身孤独的,她希望有人来关心她。

她发现抱怨可以达到有人关心她,听她倾诉的目的,并且抱怨得到了回馈。

这是强化了抱怨。

后来大家为什么判断这个行为是不适当了呢?

因为她总是抱怨,弄得大家很烦,所有人不接受了,老奶奶的抱怨就变成不适当的行为了,正确行为超过了一定的度就是错误,真理向前走一步就是错误。

行为专家的处理方法:

当她不抱怨就过来和老奶奶聊天,只要她一抱怨就离开。

很短时间,这个老奶奶就开始不抱怨了,周围的人又开始喜欢她了。

[AutismSoft认为:

达到一个目的的不同行为中的最好的那个行为,把它找出来并强化它就行了,其它的不要管。

老奶奶达到关心的这个目的的行为是抱怨,就忽视这种抱怨,同时,找一个替代抱怨的正性行为来达到老奶奶被关心的目的,那就是不抱怨就能得到关心,一抱怨就得不到关心,这种对比也是差别强化。

孤独症的孩子是有七情六欲的,他有他的目的,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往往是不适当的,要满足孩子的目的,并且让孩子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达到孩子目的的满足。

这是PBS,正性行为支持法,就是关注正性行为就足够了,孩子是夸出来的也是此意。

也是差别强化的精髓,强化好的行为或一个行为好的方面就足够了,对于坏的行为或一个行为坏的方面不给予关注(忽视)。

总之一句话,找孩子的优点使劲夸,孩子的优点会更多,对于孩子的缺点看不见。

比如,孩子读一段课文,对于每一个字来说要么发音正确要么发音错误,如何让孩子能正确地读完这段课文呢?

找读对的字使劲夸,强化,相反发音发错的字不就少了吗。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好的,一个不怎么好的,好的一面是不好的一面的替代,不好的一面也是好的一面的替代,就捡好的夸。

好的多了,不好的就少了。

这是PBS,这是差别强化。

孩子正如一杯被墨水污染的水,使劲往里灌清水就行了。

清水多了,墨水自然就少了,清水对墨水就是一种替代,生活中找好这种替代品。

PBS就是支持正性行为,捡正性行为强化,是一点论,重点论。

差别强化就是两者之间选正性的给予强化,负性的行为忽视,是两点论,系统论,正如一个系统由正负构成,正的多了负的就少了。

差别强化是系统论的观点。

两者的核心其实是一样的。

什么叫差别,就是两者之间的对比差,要想扩大这个对比差,让好的更好是一种方法,让坏的更坏也是一种方法,或者两者结合使用。

我们的做法:

让好的更好。

]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持续出现与他的这种行为是否被强化是在关系的,强化是使一个人产生行为的动力来源。

根据动力来源,强化的种类分为:

外在强化和内在强化。

外在是外部环境给孩子的,比如上课时准备的饮料,小吃,小红花,你口头夸奖他,这些是我们给予孩子的,是外部条件给予的刺激。

内在强化是孩子自己给自己的。

比如,他喜欢玩这个,这个玩具本身就具有了强化物作用。

有的孩子有自我刺激的行为,其实一个自我刺激行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在强化的过程。

孩子喜欢转圈,这个行为对我们来说不好,我们不希望它出现。

但对孩子个体来说,他转圈时他很舒服,他自己很快乐,转圈就是他的强化物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强化了。

有的家长说,要让孩子消除到自我刺激行为,却很难,为什么?

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之中得到强化了,越强化自我刺激就越顽固。

若自我刺激要让它消失,就要外在强化大于内在强化。

孩子在滑滑梯时,家长并没有要求他必须去滑滑梯,但他自己会持续地做,为什么?

是因为他自己觉得好玩。

他自己也玩得开心,滑滑梯就是内在强化的过程。

外在强化是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外在强化的手段,达到孩子内在强化的目的,而不是我们使用外在强化而使孩子没有了内在强化。

外在强化向内在强化转变。

比如,每期孩子都有个规律,刚刚开学时,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欢上课,会哭闹,在学期中间时,会有几周孩子的配合会很好。

等到学期快结束时,孩子又恐惧上课了。

还有,回馈班的孩子刚回来参加上课时,90%都不愿意上课,为什么?

我们没有让孩子体验到那种内在强化的感觉。

中间阶段孩子为什么愿意配合好?

因为那里是使用外在强化频率最高的时候,大家从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强化,到老师要求使用强化物,你去夸奖孩子,那个阶段你会发现孩子注意力,配合都很好。

但到学期末,孩子进步了,要回家了家长着急了,有新要求了,目标也提升了,强化下来了,孩子的配合也下来了。

回到家以后,该上幼儿园的上幼儿园了,该上学的上学了。

所有的压力都压到孩子身上去了,强化又没了,所以回馈回来的孩子很多配合又很差。

不愿意上课,因为外在的手段没有了,内在的强化没有真正培养起来时,你就撤掉了外在强化。

最终,孩子对于某些活动,某些学习的内容开始排斥,开始不喜欢,开始从内心抵抗这个活动。

通过外在的强化手段达到让孩子喜欢上课。

让孩子觉得上课是非常有意思的,当然做到这一点很难。

你要动脑子,你要发现孩子到底喜欢什么?

他对哪些东西有兴趣?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很多最后不愿意上课?

我们的家长不进步,开始家长学会了一种方法,就玩命地使用这种方法,孩子进步了,但是我们家长还停留在原地,孩子会觉得跟你上课没有意思。

所以他不愿意和你上课了,反过来,家长倍受孩子打击,于是家长会有些情绪发到孩子身上,结果孩子更加不愿意上课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现在有很多人不喜欢ABA,只能说发表意见的人并不了解什么是ABA的强化?

他只看到了外在,没有考虑到外在强化只是手段,最终我们要达到内在强化的目的。

比如,当要给孩子吃的东西,一个拥抱呀,一个夸奖之类的,你要想着你的强化要尽可能早的趋于正常化。

现在给的特别夸张的奖励,给孩子嘴里塞吃的,都是你的前期的一个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通过给吃的,完成学习,最终要过度到学习本身就是强化物,孩子学习时就会被学习所强化,目的达到了。

外在手段没了,内在强化还未培养出来,就会配合力下降。

配合力反复,是因为强化的问题。

让孩子自己觉得上课有兴趣。

家长开始学会一种方法,老是用,不求进步,孩子进步了,家长停在原地,孩子觉得不好玩了,不想上课了,家长生气,情绪发到孩子上,孩子配合力更差,于是恶性循环启动。

外在强化达到内在强化的目的。

强化要尽可能早地趋于正常化,社会化。

刚开始给吃的,是手段,是要退出历史的,要向社会性,正常化过度。

根据强化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

做对了给你你喜欢的,给予孩子奖励性的刺激,促使他正确行为的增长。

这是在以后的训练当中最经常要用到的强化方式。

强化技巧:

及时夸张,这个技巧使用在训练的初期阶段。

是指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初期阶段。

你的孩子可能训练几年了,但对于这个课题来说仍旧是新,说明这是训练的初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要做到及时夸张,夸张是有限的,要考虑你的孩子的承受能力。

比如,有个孩子做对了,老师大声音说“哇,你真棒”。

孩子哭了。

因为孩子在家里是安静环境,周围都很安静。

在家里生气时,才会出现妈妈的大声音。

只有妈妈大声音时,就是生气时。

声音大了就是妈妈不高兴。

孩子做的不好了,妈妈急了,就会很大声音叱他。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听到大的声音的反应是什么?

你们不高兴你们才会这样跟我说话。

因为这个孩子可能还不明白真棒的意思,读不懂人的表情。

怎么办?

这时表情要夸张,让孩子明白我是高兴的,我笑很很灿烂,这也应该在初期阶段。

比如:

在超市里孩子做对了你会大声说“哇,你真棒”,即使你可以做,而不管别人怎么看。

但别人夸奖时也不会你那样大声,孩子就不明白别人在夸奖他,让孩子尽早明白接受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都会使用的强化方式,孩子才能到社会中去接受强化。

比如一个正常别的小孩做的不错,你会怎么夸奖他?

”唉呀,谁家小孩,这么聪明!

”摸摸头呀,也就这样了,这是一种大家都接受认可的方式。

而有时候我们的夸张方式是周围的人所不能认可的,因为太特殊了,如果孩子总处在特殊环境中,他没有办法融入到普通环境当中去,要正常化化生活。

第二个技巧,判断准确。

判断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你自己要很清楚。

比如,我给一个孩子做测试,拿大象问孩子,这是什么?

孩子说‘elephant’,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我该怎么反应呢?

就答案的准确性来说,他没有做错,只是他用了另外一种语言。

但是现在,我要想我的测试标准答案是什么?

“大象”。

孩子说的是英语,是不是一个标准答案呢?

你要自己将有判断。

于是,我说请你说中文,孩子说大象,我说哇很好。

孩子说‘elephant’,我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没有强化。

我没有告诉他你说的对,还是不对。

一个没有强化的结果,我说请你讲中文,已经是下一个回合的开始。

他说了大象,我才给予奖励。

因为我清楚我要的作案是什么。

孩子说‘elephant’,是对的,但不是适当当前环境的,我判断要准确,要明白自己的答案。

[AutismSoft认为:

家长心中先默想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回合让孩子答出这个答案,不正是塑造吗?

孤独症孩子不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吗?

在说之前要有不说之实,说是以不说为基础的。

]

孩子在和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孩子经常做很多错的事情。

我做过一个调查,问家长找孩子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写一张纸给我,每个家长都写了很多,满满的,很多。

那我问家长孩子好的地方呢?

家长憋半天,写不出几个字来。

发现,孩子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会发现孩子学的不是你满意的地方,但是你有的时候,很容易忽略掉孩子做的好的事情。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要孩子得到更多的强化,我们就要创造一些机会。

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强化,我们就让孩子独立做反应的机会增多,孩子就得到了更多的强化。

当你要求孩子做事情,他不能做,你要给孩子一些帮助,给他一些提示,孩子做出来就得到了强化机会。

这种机会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你要找,要动脑子。

每天我们关注孩子的度和时间是有限的,你想,你用80%精力去关注寻找孩子好的地方,那么你只有20%在关注孩子不好的地方[AutismSoft认为:

PBS]。

孩子80%的机会会被强化,如果你100%精力关注不好的,那么这个孩子100%得不到强化。

契约兑现,承诺兑现。

给孩子承诺过什么?

我们经常会和孩子说,跟妈妈好好做,做完去干什么什么?

吃什么什么的。

问一下家长,有多少达到100%,80%的契约兑现?

大多数人不举手是为什么?

是经常不兑现吗。

有没有家长是这样的,当我给他承诺时其实就没打算给他。

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我承诺了,孩子反应完了,我忘记我的承诺了。

家长说,做好了给你吃棒冰,做完了不吃也无所谓。

那是你的感觉,对孩子来说你的承诺是孩子行为的全部动力。

如果每一次行为得到不到他想要的结果,动力会小了。

若你老板老是给你开空头支票不兑现,你会没有积极性的,老板再说什么你也不会信的。

说到做到,别信口承诺。

你的承诺是孩子的全部,是孩子行为的动力,若孩子的行为被空头支票忽悠,会不信任你。

孩子知道,孩子的快乐是掌握在你的手里,你会给吃的,给玩的。

孩子也知道,我想要的会被你剥夺到。

当孩子不信任你了时,上课前你对孩子说,“做对了,妈妈会给奖励”,对孩子来说就是空头支票。

孩子会想,我做对了怎么样?

做不对又怎样?

不要贿赂孩子,那么贿赂与契约的区别在哪?

先给后做叫贿赂。

先做后给但之前说明叫契约。

你告诉他,表现好会给你的,这是你给孩子的承诺,一个契约。

孩子知道先做了再得到那个东西,但是孩子会和你讲条件,你让我做可以,做完你得答应我去买什么什么?

我们的孩子这样时,这个时候怎么办?

这里涉及到你的判断,你发现你的孩子开始和你讲条件了,这个行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由你判断。

有的家长说孩子会和我讲条件了,是好事,有的家长不认为,没有对与错。

若你判断是不好的,不强化,怎么不强化?

不管你和我讲什么条件,我都忽视,就是坚持把这个做完,忽视你和我讲条件的这个行为。

还有,下次如果遇到同样的课题,家长先怎么做?

可以先把家长的条件告诉孩子,你少跟我讨价还价,我的标准就是这个,你不要可以不要。

比如,你做好了以后,奖励你山楂片,孩子说我要吃雪饼,家长说“你只有选择要,或不要,没有选择要这个不要那个的权利”。

就山查片,你只有选择要还是不要,而无其它。

这就是契约,不要贿赂孩子,不要让孩子学会和你讲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孩子要学会服从。

不要有附加条件。

兑现承诺不要附加条件。

比如,孩子喜欢小汽车,做到了家长奖励玩小汽车,孩子拿了小汽车,孩子怎么玩呢?

倒过来转车轮子。

“哟哟,不对,不是这样玩的,来跟妈妈这样推小汽车”。

这就是附加条件,大家会觉得这个妈妈做的很好,汽车就是这样玩的呀。

怎么就成了附加条件呢?

你奖励他玩小汽车了,怎么玩是他的权利,只要没有出现问题行为就行了,若你非要他按你的要求做事情或模仿你玩,变成跟你做模仿,就成了另一个课题了。

孩子做事的兴趣就没有了,孩子没有体验到交流的快乐,没有体验到被强化。

你是奖励他玩汽车的,他怎么玩只要没有问题行为就不要管他。

经常在强化过程中加入附加条件,孩子会没有强化的感觉。

当然强化有注意事项,是否安全,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有一些强化的原则。

只要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没有影响到他自己的学习,不伤害到自己及他人,他完全可以按他自己的方式去玩,去享受。

坚持原则。

对的给,不对的不给,所有的家长都会这么说。

在实际中坚持原则会很难。

比如,当孩子呆在公共场合时,家长很难坚持,不是来自于孩子,而是来自于周围的人。

可能是爷爷奶奶家,别人家里,看我坚持下来,周围人怎么看我?

会不会影响到别人?

一哭闹影响别人?

你会向孩子妥协,越害怕孩子哭闹,他越哭闹。

有种规律,你越是害怕孩子犯错误,他就越是在这个时空犯错误。

在某种环境下,你想孩子千百万别闹,结果是孩子肯定闹个没完。

如果此时你很放松,觉得他闹不闹都无所谓,他反而不闹。

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

为什么?

在有些情况下,家长紧张,孩子是能感觉到,他知道你这会害怕他闹,于是他就哭闹,可以得到他想要的。

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牌最有效。

他知道家长在哪些环境中是很难坚持的。

有的时候你可能坚持几分钟就好了,有的时候要坚持两个小时,有的时候要坚持几周,几月。

要坚持,要保持统一的原则,孩子才能建立标准,他才不乱。

曾经有个7或8岁的女孩在星星训练,她有个习惯,就是快下课时,就把鞋脱了,老师说把鞋穿上再下课,孩子很想下课,但她不做,把教室里的所有桌椅揭翻,也没用。

老师坚持2个小时,后来孩子发现所有手段都不行,于是穿上鞋走了。

就这一次后,孩子对老师的指令言听计从。

她妈妈觉得很奇怪,为什么?

这个孩子很少听别人的话。

怎么能听老师的话?

就是因为老师坚持过,在老师面前没有条件可讲,她所有的会的手段都用过了,吐口水,撞墙,揭桌子,踢人都用过了,然后发现没有办法,她必须按我的要求做。

从那以后,她与我建立了一种行为标准,就是我说的话她要遵守。

如果我遵守了,我就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孩子变得很听话,如果没有坚持的那个两个小时,后面可能会变得很艰难。

孩子与老师建立了一种规则,我要听他的话,我才能达到我的目的。

孩子明白了这一点,明白了规则,就不乱了。

所以要给孩子明确规则,孩子就是不明白规则才发出哭闹。

重要的是给孩子建立规则,而不是给他想要的或不给他想要的。

不坚持2个小时,没有后来的规则的建立。

使用正常化要坚持标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的标准不要变。

妈妈让孩子见到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