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278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docx

全国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教案

第20讲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

教材版本

全国通用

课时说明

2课时

知识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复习目标

掌握文言文常见句式有八大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复习重点

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复习难点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常见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15年新课标I高考试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脩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予。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A

【解析】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

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

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

“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州。

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谓”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宰相”,所以以上动词应该紧跟着发出动作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可以排除C、D。

而选项A、B的不同只在于动词“奏”的主语是谁,很明显,“奏”不是孙傅自己发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苏轼发出的,而是宰相发出的动作,故“奏”不应紧跟名词“苏轼”,所以排除B,正确答案是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答案】D

【解析】D项错误在于“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而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答案】C

【解析】C原文中“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

C选项“杀二宦者”错。

原文中说的是:

“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

(1)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2)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解析】

(1)关键点:

“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2)关键点:

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文言文常见句式有八大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1.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判断句式

例句

“……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

“也”字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2.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被动句的类型

例句

“于”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

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

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

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为……所”句

①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

感斯人言(《琵琶行》)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3.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主谓倒装句——辨明语气,调换主语谓语位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

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

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句的形式

例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5.宾语前置句——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

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例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

6.定语后置句——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定语后置的形式

例句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作为标志词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中间用“之”作为标志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7.状语后置句——分析句子结构,调整状语到动词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

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两种:

状语后置的形式

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8.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译文: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2)何如 ①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②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如: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译文:

樊哙说:

“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译文:

这就是说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如: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译文: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

译文:

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6)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译文:

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

(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7)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

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8)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

(《鲁仲连传》)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9)“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

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如: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1.省略句、判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题。

(2015年湖南卷高考试题)

《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前辈谓:

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

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

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

呜呼!

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

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

(3分)

译文: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4分)

译文: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3分)

译文:

【答案】

(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

(1)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清洁,清扫;“堙”,堵塞;“疏”,疏通。

(2)“……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率”,大都;“然”,这样。

(3)“使”,如果;“之”,代这些事;“不能我救”,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救不了我”;“则”,那么。

【易错点】“……者……也”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使”,如果;可能理解错误。

【方法点拨】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掌握判断句标志性的词语非常关键。

考点2.被动句、倒装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2015年天津卷高考试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

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

见楚王,曰:

“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

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

”王曰:

“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墨子曰: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

“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墨子曰:

“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

“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

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

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

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

“鲁般巧,亡其母也。

”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①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

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

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

吴人以为妖,遂杀之。

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

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

卜曰:

“般所为也。

”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2分)

【答案】

(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式有

(1)“必”,果真(如果确实);“且”,而且;“为”,做;“曷为”,宾语前置,为什么。

(2)“机关”,机件、枢纽;“与……等”,和……相同;“集”,落。

(3)“般为断一手”省略句,鲁般为(吴地人)砍断(木人)一只手;“雨”,动词,下雨。

【易错点】“曷为”,不理解。

【方法指导】被动句会有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出现,例如:

见、所、为等。

倒装句一般有一下几种情况: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考点3.反问句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2015年湖北卷高考试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

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

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

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

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

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

人见其然,则曰:

“若人也,而今乃若是!

”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

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

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

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

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①,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

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

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

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

“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

”其奉身率如此。

侯盖古之廉者也。

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

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

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

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

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

侯果非慕与惧者也。

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常:

地名,指常州。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3分)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3分)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

乎?

(3分)

【答案】

(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

(1)“苟”,如果;“捐”,舍弃;第一个“为”,成就;第二个“为”,构成;“锥刀”,锥刀尖般的微利;“算”,算计。

(2)“奉”,供养;“身”,自身;“薄”,俭薄;“资”,依赖。

(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知”,了解;“乌得”,怎么能。

【易错点】反问句式翻译不到位

【方法点拨】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反问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很常见,需要学生积累一些表示反问的词语,例如:

焉、何、安、岂等。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考点1.省略句、判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017年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杨俊字季才,河内获嘉人也。

受学陈留边让,让器异之。

俊以兵乱方起,而河内处四达之衢,必为战场,乃扶持老弱诣京、密山间,同行者百余家。

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宗族知故为人所略作奴仆者凡六家,俊皆倾财赎之。

司马宣王年十六七,与俊相遇,俊曰:

“此非常之人也。

”又司马朗早有声名,其族兄芝,众未之知,惟俊言曰:

“芝虽夙望不及朗,实理但有优耳。

”俊转避地并州。

本郡王象,少孤特,为人仆隶,年十七八,见使牧羊而私读书,因被箠楚。

俊嘉其才质,即赎象著家,聘娶立屋,然后与别。

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

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

徙为征南军师。

魏国既建,迁中尉。

太祖征汉中,魏讽反于邺,俊自劾诣行在所。

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

太子不悦,曰:

“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

”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

文帝践祚,复在南阳。

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

“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

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

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