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9326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3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五

单元主题

口诀求商

授课内容

课本第42、43页

课型

新授

教材解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初步了解了除法的意义,有了“平均分”的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除法。

引导学生迅速准确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能正确地用乘法口诀求被除数小于12的表内除法算式的商。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1/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感知

1、口算。

二()得八三()十二二()十二

2×()=8()×3=12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

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感知共享

学习例题。

出示插图。

师:

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

他们在干什么?

生:

把10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

(平均分),

小组讨论:

10÷2等于几呢?

指名汇报

师小结:

在计算10÷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十,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三、感知引领

师出示8÷4、12÷3

生:

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师:

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生:

填写课本。

师小结:

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感悟提升

第1题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第2题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提问:

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第4题

(1)生看图。

提问:

既然每个笼里放4只,说明什么?

(2)学生填出算式。

(3)集体订正。

师问:

算式中的8、4、2分别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样求出8÷4的商的?

五、感悟践行

出示43页一副图。

小结:

以上这两题,我们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

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用口诀求商

10÷2=5

口诀:

二五一十

作业设计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5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五

单元主题

口诀求商

授课内容

第44页第6~9题。

课型

新授

教材解析

本节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出的两道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要通过“用那句口决算”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句口诀有时可计算两道相关的除法试题。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除法。

2、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2/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感知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二、感知共享

第6题:

师:

出示左边一题。

问:

已知什么?

要求什么?

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

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

生:

独立列式。

师问:

算式中20表示什么?

5呢?

20÷5得多少?

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

师问:

算式中4表示什么?

算式20÷5=4表示什么?

三、感知引领

师:

出示右边一题。

师问:

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生:

列式解答,同桌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师问:

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生小结:

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师小结:

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感悟提升

生:

看图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师:

比较两题的异同之处,并说说每题列式的理由。

师问:

这两题都是怎样解答的?

用的是同一句口诀?

哪一句口诀?

师生总:

用同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算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

生:

完成第7题。

要求:

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并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师强调:

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五、感悟践行

生:

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师提出:

比赛游戏: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六、总结创新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

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板书设计

口诀求商

(一)

20÷5=420÷4=5

四五二十

作业设计

()×()=()()×()=()

三六十八()÷()=()四五二十()÷()=()

()÷()=()()÷()=()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5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五

单元主题

口诀求商

授课内容

课本第45、46页练习二第1~8题

课型

练习课

教材解析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含义及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3/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感知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二、感知共享

生:

独立完成第一题。

师:

集体订正,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生:

完成练习五第二题,

要求:

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她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师问:

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

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生:

说出每一组算式中另一道有联系的除法算式。

三、感知引领

师:

看口诀,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三四十二五六三十

生:

完成第三题。

师问:

除法算式是根据什么找到家的?

计算除法时可以怎样想?

生:

完成第4题。

小组订正。

生:

完成练习五第6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感悟提升

生:

独立完成第5题。

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生:

完成第7题。

五、感悟践行

生:

完成第8题。

师:

出示挂图,学生看图。

想一想:

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

生:

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师:

小组讨论:

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组长汇报。

六、总结

把你今天学会的知识与同伙说一说。

 

相关链接

 

 

板书设计

学生板演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6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五

单元主题

口诀求商

授课内容

课本第46、47页练习五第9~13题

课型

练习课

教材解析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含义及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乘、除法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进一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4/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10÷5=6×2=4×3=4×6=15÷3=

5÷5=12÷3=2×3=3×6=5×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师:

出示第9题插图。

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生:

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

为什么用除法?

说说在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思。

师:

第10题方法同上

比较:

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学生讨论:

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

出示第11题。

要求: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三、提升练习:

师:

出示第13题。

要求:

用12个圆片摆一摆。

同桌互相配合,完成摆一摆和表格。

观察表格,四人一小组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相关链接

 

 

板书设计

学生板演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6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六

单元主题

厘米和米

授课内容

教材第48、49页(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教材解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线段的认识以及用直尺画线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也是学习测量的必要前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线段的一些知识,认识线段。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画任意长的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1/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感知

师:

自学课本第48页。

要求:

1、把不懂的圈起来。

2、带着目标学习。

二、感知共享

师:

把你学会的知识告诉同桌。

生:

互相交流。

师生小结:

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生:

举一个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三、感知引领

学习画线段。

1、说一说:

线段有哪些特点?

(说明: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

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

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

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

(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感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自己练习。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示范折一折,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再展开。

说明:

中间的一条折痕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请学生指出它的端点。

生:

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

生:

折一条比它短的线段。

五、感悟践行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要求: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六、总结创新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互相说说。

 

相关链接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画线段: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6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六

单元主题

厘米和米

授课内容

教材第50~51页内容(认识厘米)

课型

新授

教材解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厘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量一量”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2/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感知

下面哪些是线段?

哪些不是?

师生小结:

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共享

师: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

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师小结:

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生:

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师:

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生:

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三、感知引领

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

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

不对齐行吗?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感悟提升

(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

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生: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

红线长几厘米?

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

为什么?

蓝线呢?

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

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五、感悟践行

生: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

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

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生: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六、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互相说说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7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六

单元主题

厘米和米

授课内容

教材第52、53页认识米

课型

新授

教材解析

本节课利用学生对厘米的已有认识,直接告诉学生,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做单位,重点组织学生感知1米实际有多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米。

知道1米有多长。

2、学会用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3/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感知

师:

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生:

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师小结: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二、感知共享

师:

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

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生: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师问:

1米是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感知引领

学习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

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感悟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五、感悟践行

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

为什么?

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

为什么?

六、总结创新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相关链接

 

 

板书设计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作业设计

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7米7厘米70米80厘米8米

教学反思

及随笔

 

 

备课时间:

2011年10月7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六

单元主题

厘米和米

授课内容

教材第54~55页。

量一量

课型

新授

教材解析

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厘米和米的认识安排的一项实践包括对一些常用的尺的尺的认识以及用不同的尺进行相关的实际测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尺,学会用不同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选择合适的尺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媒体使用

课件

课时安排

4/4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

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

一步呢?

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

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

在量时先找到什么?

(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

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怎样折?

折痕最长?

大约多少厘米?

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

为什么?

说明:

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

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

具体的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总结

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和同桌说说。

 

相关链接

 

 

板书设计

量一量

长度单位:

米厘米

工具:

直尺卷尺学生尺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及随笔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

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

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

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

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

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

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

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

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

(一)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教学1~6的乘法口诀。

这些口诀分三段教学。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科书不是把编好的乘法口诀教给学生,也不是想学生展示口诀是怎样编的,而是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

教给学生编乘法口诀的方法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2、把记忆乘法口诀和应用乘法口诀紧密结合。

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数学教科书中“记忆口诀→用口诀算乘法→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在编出乘法口诀后,就把记口诀和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用”中“记”,在“记”中“用”。

在用口诀时,又把用口诀算乘法和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了大量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能充满情趣地练习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6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