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342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docx

《渔家傲秋思密州出猎为陈同甫赋壮词小住京华》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12课

12.词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

【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原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勒石燕然”是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

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

"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成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解析】D没有怨恨之情,而是“功业难成,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 简答题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

异在哪?

答: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

苏轼(宋)

【原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

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赏析】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B.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

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C.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D.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解析】C.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应以“魏尚”自比。

2、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解析】D、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3、下列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C、“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除非是对别的王朝。

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

好意提醒一下: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

4.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C.“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解析】D词人以魏尚自比。

三、 简答题

1、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答: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2、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

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两句有什么含意?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敌军。

好处: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答: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

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原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

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

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安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

辛弃疾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

【背景】

此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

他先后书《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

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

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主题思想】

追忆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赏析】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

“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上句是看,此句是闻。

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

《晋书》载:

王顗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

“麾”是军旗。

全句的意思是:

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古代的瑟有五十弦。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翻”,指演奏。

“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

“作”,作“如”解。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

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句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D.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解析】B、“八百里”指牛。

2、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壮士形象,你看他以酒浇愁,醉眼朦胧中还不忘把灯挑亮,仔细端详手中报国乐杀敌的宝剑。

B.“梦回”和“八百里”二句写大片军营,绵延八百里,处处炊烟烤着牛肉,极言战斗场面的宏大。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所向披靡。

D.“可怜白发生”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B、“八百里”是指牛。

3、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解析】D、引用的典故有“八百里分麾下炙”和“马作的卢飞快”。

其余不是。

“八百里分麾下炙”:

在晋朝,王顗有头犍牛,比一般的牛都要来得大,王顗十分喜欢这头牛,给他取名“八百里驳”,意思是像五色神牛一样健壮的牛,有次和王济比射箭输了,王济把牛心挖出来烤了吃.作者借用了这个典故说明军中分与的牛很珍贵,何其奢豪。

马作的卢飞快: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