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586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docx

模拟传统文化古代化学教师版

2018模拟传统文化2教师版

1.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对描述内容分析错误的是()

选项

描述

分析

A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此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B

“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

涉及的操作是蒸馏

C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中含碘单质

D

“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浣衣发面,去垢”

利用其水解显碱性去污

A.AB.BC.CD.D

【来源】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汞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涉及化学反应,选项A正确;B、“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可见,烧酒的酿造方法为:

加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的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蒸馏,选项B正确;C、硝石为硝酸钾,不含碘单质,选项C错误;D、“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碳酸钾,其水解显碱性能洗去油污,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2.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选项

描述

分析

A

“煤饼烧蛎成灰”

这种灰称为“蜃”,主要成分为Ca(OH)2

B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KNO3)”

“紫青烟”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

C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

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

D

“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

其中涉及到的操作有结晶

A.AB.BC.CD.D

【来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六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这种灰主要成分一定不可能是为Ca(OH)2,Ca(OH)2可在空气中与CO2继续反应,故A错误;B、“紫青烟”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钾的焰色反应即为紫色,故B正确;C、司南中“杓”的应该是有磁性的,磁性氧化铁,材质为Fe3O4,故C正确;D、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该操作为结晶,故D正确;故选A。

3.《物理小识》中对镀金法有如下叙述:

“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

”其中“入火则汞去”是指

A.蒸发B.升华C.分液D.分馏

【来源】广东省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入火则汞去”是指常温下汞为液态,加热时汞变为汞蒸气,故指的是蒸发。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分离的常见方法。

蒸发是指液体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升华指物质由于温差太大,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分液是把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方法;分馏是分离几种不同沸点的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对某一混合物进行加热,针对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不同沸点进行冷却分离成相对纯净的单一物质过程。

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选项

描述

分析

A

《本草纲目》中“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所描述之物为K2CO3

B

《新修本草》对“靑矾”的描述:

“本来绿

色,…….正如瑠璃……烧之赤色……”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

指干馏

C

“司南之杓(勺),投之于地,其柢(勺柄)指南”

司南中“杓”的材质为Fe3O4

D

“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其中涉及的操作是蒸馏

A.AB.BC.CD.D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B

【解析】A.“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以水淋汁”,说明该成分易溶于水,“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能洗去油污,发面,能作为发酵剂,排除KOH、KAl(SO4)2,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主要为碳酸盐,所以碳酸钾符合,故A正确;B.“烧之赤色”所指的化学方法为煅烧,故B错误;C.Fe3O4具有磁性可以作为司南中“杓”的材质,故C正确;D.所描述的是古代利用蒸馏的方法制作烧酒,故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准确理解古文中关于化学现象的描述,对化学考察的难度并不大。

5.《本草衍义》中对精制芒硝过程有如下叙述:

“朴硝以水淋汁,澄清,再经熬炼减半,倾木盆中,经宿,遂结芒有廉棱者。

”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溶解B.蒸发C.蒸馏D.结晶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叙述可知:

精炼芒硝的方法是,将朴硝加水溶解,再经蒸发减半,经宿,然后结晶获得芒有廉棱者,即芒硝,涉及的操作方法有溶解、蒸发、结晶,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答案选C.

6.《天工开物》载:

黄矾所出又奇甚,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刮取下来。

染家用之,金色淡者涂炙,立成紫赤也。

(皂矾FeSO4·7H2O;黄矾Fe2(SO4)3·10H2O;赤矾Fe2O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皂矾可用于碱性花木土壤补铁

B.皂矾变为黄矾是受热脱水过程

C.黄矾受热分解可以获得赤矾

D.矾是含结晶水的硫酸盐矿石

【来源】安徽省淮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FeSO4溶液呈酸性,不能用于碱性花木土壤补铁,故A错误;FeSO4·7H2O变为Fe2(SO4)3·10H2O是氧化过程,故B错误;Fe2(SO4)3·10H2O受热分解可以生成Fe2O3、SO3、H2O,故C正确;赤矾Fe2O3不是硫酸盐,故D错误。

7.《五金铁》中记载:

“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对,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柳木排立墙上……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B.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延展性稍差

C.炒铁是为了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D.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

【来源】【全国百强校】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4月学情调研测试理t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B

【解析】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特别活泼的金属通常用电解法冶炼,较活泼的金属用热还原法,较不活泼的金属用热分解法,A正确;B.熟铁比生铁的硬度小,延展性较好,B不正确;C.炒铁是为了把生铁中的碳氧化成碳的氧化物,从而降低铁水中的含碳量,C正确;D.往生铁水中吹空气可以降低碳的含量,故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D正确。

本题选B。

8.宋代《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

“绿矾形似朴硝( Na2SO4·10H2O) 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计者是真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色赤”物质是Fe(OH)3B.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

C.可以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绿矾和朴硝D.绿矾分解过程中硫元素部分被还原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2018届高三4月调研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Fe(OH)3受热易分解,与题意反应条件不符,Fe的氧化物只有氧化铁为红色,则“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故A错误;B.FeSO4•7H2O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硫酸,则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故B正确;C.绿矾和朴硝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不同,可以通过焰色反应区分,故C正确;D.绿矾分解过程中铁元素被氧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硫元素会部分被还原,故D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及化合物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中绿矾为结晶水合物,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氧化铁,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9.《本草纲目》中记载:

“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取碱浣衣”与酯的水解有关

B.取该“碱”溶于水可得到一种碱溶液

C.“以灰淋汁”所涉及的操作有溶解、分液

D.“薪柴之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可增强肥效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使衣服中的油脂水解,选项A正确;B、取该“碱”溶于水可得到一种盐溶液碳酸钾溶液,选项B错误;C、“以灰淋汁”所涉及的操作有溶解、过滤,选项C错误;D.“薪柴之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可减弱肥效,因碳酸根与铵根离子发生双水解而使肥效减弱,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10.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息息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成语“刀耕火耨”,其化学原理是以灰肥田,并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酸度

B.东汉蔡伦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较低成本的书写纸,史称“蔡侯纸”。

“蔡侯纸”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天然纤维

C.《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用到的实验方法是蒸馏

D.《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和芒硝的方法: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真硝石”是碳酸钾

【来源】【全国百强校word】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A.草木灰的成分为碳酸钾,水解显碱性,使土壤碱性增强,酸性减弱,故A正确;B.东汉蔡伦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物质的原料均为纤维素,以他们作为原料,制造成较低成本的书写纸,史称“蔡侯纸”,所以蔡侯纸”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天然纤维,故B正确。

C.《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酸坏之酒中含有乙酸,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不同,用蒸烧的方法分离,此法为蒸馏操作,故C正确;D.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灼烧硝酸钾符合以上现象,但不是碳酸钾,故D错误;答案:

D。

11.下列中国传统工艺,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实现的是

选项

A.丹砂(HgS)炼汞

B.石灰石生产生石灰

C.酒精蒸馏

D.活性炭使蔗糖脱色

工艺

A.AB.BC.CD.D

【来源】北京市顺义区2018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丹砂(HgS)炼汞是将汞的化合物分解为汞单质,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B.用大理石制生石灰,发生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CaO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酒精蒸馏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D.活性炭使蔗糖脱色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故选A。

1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

A.《本草纲目》“(烧酒) 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露滴。

B.《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开宝本草》“(消石)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D.《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来源】【全国百强校】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

(一)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B

【解析】A、描述的是酒的蒸馏,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A不选;B、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B选;C、包含溶解,蒸发结晶,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C不选;D、榨油或加热熔化使油脂从果实中分离出来,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D不选。

答案选B。

13.“化学是你,化学是我”。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B.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C.《本草经集注》对“消石”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这里的“消石”指的是高锰酸钾

D.《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韶关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明矾溶液中Al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成分主要为Cu2(OH)2CO3,Cu2(OH)2CO3可溶于酸性溶液,故可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故A正确;B、工厂中常用高压电或静电装置除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加以清除,故B正确;C、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故“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如握雪不冰”根据颜色分析,这里的“消石”不是高锰酸钾,硝酸钾为白色晶体,“消石”是指硝酸钾,故C错误;D、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近几年高考题中常常引用古语来说明某些化学现象,答题的关键就要特别注意某些关键字眼:

如握雪不冰、紫青烟起、蒸令气上,才能与所学化学知识产生联系,找到答案。

1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B.水泥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工厂烟尘,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C.《本草经集注》对“消石”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这里的“消石”指的是高锰酸钾

D.《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韶关市2018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明矾溶液中Al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成分主要为Cu2(OH)2CO3,Cu2(OH)2CO3可溶于酸性溶液,故可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故A正确;B、工厂中常用高压电或静电装置除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加以清除,故B正确;C、K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故“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中的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高锰酸钾为紫黑色,“如握雪不冰”根据颜色分析,这里的“消石”不是高锰酸钾,硝酸钾为白色晶体,“消石”是指硝酸钾,故C错误;D、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近几年高考题中常常引用古语来说明某些化学现象,答题的关键就要特别注意某些关键字眼:

如握雪不冰、紫青烟起、蒸令气上,才能与所学化学知识产生联系,找到答案。

15.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

“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

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有“味酸”

B.《天工开物》记载: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

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

D.唐未《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

“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

【来源】【全国校级联考word】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4月)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项,绿矾不能电离出H+,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FeSO4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呈酸性,故A项错误;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极非金属材料,故B正确;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声音,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是正确;D.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磺(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答案:

A。

16.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B.橡胶、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均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

C.古代四大发明中“黑火药”的成分是“一硫二硝三木炭”,这里的“硝”指的足硝酸

D.《天工开物》记载: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茂名市2018届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答案)

【答案】D

【解析】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水解反应生成噶几脂肪钠才称为皂化反应,A错误;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均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B错误;古代四大发明中“黑火药”的成分是“一硫二硝三木炭”,这里的“硝”指的是硝酸钾,C错误;“瓦”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D正确;正确选项D。

17.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

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B.“曾青(硫酸铜)涂铁,铁赤色如铜”过程中发生了置换反应

C.为防止中秋月饼等富脂食品因被氧化而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或硅胶

D.医用酒精体积分数是75%,用医用酒精菌消毒是使细菌、病毒蛋白质变性后死亡

【来源】【全国百强校】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卷

(一)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故B正确;C、生石灰或硅胶都不具有还原性,所以不能防止食品被氧化变质,只能防止食物吸湿受潮,故C错误;D.医用酒精体积分数是75%,酒精能够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凝固,故D正确;故选C。

18.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

“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倭铅(锌的古称)居三四。

”下列金属的冶炼原理与倭铅相同的是

A.NaB.AuC.AlD.Fe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二)理科综合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倭铅指的是锌,冶炼锌采取热还原法。

冶炼Na采用电解法冶炼,A项不符合题意;冶炼Au采用物理方法,B项不符号题意;冶炼Al采用电解法冶炼,C项不符合题意;冶炼Fe采用热还原法冶炼,D项符号题意。

点睛:

熟知常见金属的的冶炼方法是本题的解题关键,根据金属的活动顺序表可知金属的冶炼方法为:

1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冰的能量高

C.“所在山洋,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作和凝华过程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答案】C

【解析】A.玉雕琢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冰转化为水的过程吸热,因此相同质量和温度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故B错误;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故C正确;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故D错误;故选C。

20.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CaO

B.《黄白第十大》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

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

D.《梦溪笔谈》中“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

【来源】辽宁省大连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选项A错误;B.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曾青”是可溶性铜盐,选项B正确;C.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选项C正确;D.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故剂钢是指铁的合金,选项D正确;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

2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两篇古代文献中都涉及到了KNO3。

文献①:

《开宝本草》记载: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文献②《本草纲目》“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餇诸药者。

”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A.文献①中提取KNO3利用了溶解、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

B.用文献①中方法制取KNO3是因为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C.文献②中火药的使用体现了硝酸钾的氧化性

D.文献②中使用火药的产物会污染环境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甘肃省兰州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B

【解析】A项,由“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可得文献①中提取KNO3利用了溶解、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故A正确;B项,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B错误;C项,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N2,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了硝酸钾的氧化性,故C正确;D项,文献②中使用火药可能会产生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故D正确。

22.化学是一门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CaO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除铁,铁赤如铜”,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

C.“沈卢”古剑“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的剂钢是含铁的合金

D.《本草纲日》中“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其“法”是指蒸馏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

(一)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A

【解析】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A错误;B.铁与硫酸铜反应是铁置换出铜,铜为红色,故B正确;C.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故C正确;D.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故D正确;故选A。

23.下列各项中,对所描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选项

描述

分析

A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计”

其中涉及到了萃取过程

B

炼丹家制硫酸时用“炼石胆(胆矾)取其精华”

其中利用了分解反应

C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

碱剂不可能为烧碱

D

“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

剂钢的成分为纯铁

A.AB.BC.CD.D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一模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答案】D

【解析】A、以水二升渍,绞取计,此过程为萃取过程,故A说法正确;B、胆矾为CuSO4·5H2O,炼胆矾涉及胆矾的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