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92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39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中考专题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专题复习.docx

《中考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专题复习.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专题复习.docx

中考专题复习

中考专题复习1:

近代化的探索

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比如新文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南洋、北洋、福建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6、洋务运动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失败原因: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8、评价(意义):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主张:

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4、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5、戊戌变法:

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实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

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百日维新”。

 6、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

 7、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1911年)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团体。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2、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其它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

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

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6、辛亥革命性质: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

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两面旗帜(两位先生):

民主和科学

 5、阵地:

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8、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热情地宣传: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9、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10、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近代化起步的特点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或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有什么特点?

 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六、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中,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感悟:

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

专题复习2: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

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

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

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

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

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

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影响: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

“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了《上海共识》。

影响: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

影响:

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

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

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

中考专题复习:

纪念全面抗战爆发和南京大屠杀一、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①爆发原因: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②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④结果: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2、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二、西安事变

 ①背景: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华北。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②目的:

为了逼蒋联共抗日。

 ③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④解决: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

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

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标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双方在卢沟桥反复争夺,战斗十分激烈。

由于敌我力量十分悬殊,平津相继沦陷。

佟麟阁、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

(民族精神:

把个人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5、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接着,攻陷南京。

 6、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7、对南京大屠杀认识:

 日本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8、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和小泉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的认识:

 ①目的:

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推卸战争责任。

 ②表明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作深刻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表明日本右翼思想的泛滥和军国主义的抬头。

 ③对此,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不忘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努力学习,振兴祖国。

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要时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9、日本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

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

 四、血肉筑长城──重大战役

 1、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日军分两路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同日军展开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4、百团大战: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五、中共七大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⑴背景:

抗战胜利前夕。

 ⑵内容:

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⑶历史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六、抗日战争的胜利

 1、加速抗日战争胜利的几个因素:

美国向日本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2、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战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

 5、抗日战争的启示:

 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落后就要挨打;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维持安定团结的和平局面; 防止霸权主义,恐怖主义; 走法西斯道路,只会自取灭亡;日本法西斯极端残暴,警惕日本法西斯势力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专题复习: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资产阶级革命

 1、确立方式:

 ⑴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①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英法美)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日)③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德意)

 ⑵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由该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⑶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⑷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从根本上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

 2、根本原因:

①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②旧的生产关系主要指封建统治(英法俄日德意)和殖民统治或黑奴制(美)

 3、革命任务:

 ①革命的对象决定了革命的任务,也决定了革命的艰巨性;②革命的任务决定了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主力军又影响着革命的彻底性;

 ③革命任务是否完成是判断革命是否成功的依据;革命任务完成的多少是判断革命彻底程度的依据。

 4、革命领导:

 ①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新政权的执政者;②革命由资产阶级独立领导或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领导,反映了该国资产阶级的实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 ③革命由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领导,对革命的彻底性产生消极影响。

(英保留君主,美保留黑奴制)

 5、革命性质:

 ⑴性质判定的主要依据是领导阶级和历史作用

 ①它由资产阶级或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联盟领导 ②它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依据)

 ⑵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双重性

 6、革命机关:

 ①机关的组建:

机关的把持者就是政策的受益者 ②颁布的文件:

分析文件的阶级立场 ③采取的措施:

分析措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7、革命文件:

 ⑴从颁布的时间来分析文件的历史作用

①革命过程中颁布的文件对革命运动起推动作用(《人权宣言》《独立宣言》《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 ②革命完成之后颁布的文件起巩固革命成果或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的作用(《权利法案》《法典》《1787年美国宪法》)

 ⑵从颁布的机关和执政者来分析文件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和文件的阶级本质

 ⑶从文件的思想内容来分析文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①进步性主要指文件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革命思想,推动着革命的发展和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②局限性主要指阶级的局限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的局限性(革命的彻底性)

 ⑷对各国的文件从颁布机关、思想内容、历史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

 8、导火线:

 ①导火线即直接原因对事件的发生起加速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②根本原因对事件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它反映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

 9、过程:

 ⑴开端表明开始夺权,结束表明夺权成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⑵从时间的长短看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

 ⑶英法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比较:

 ①都在革命中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都采取措施来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英国的克伦威尔实行“护国主”统治,行独裁之实;法国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实行专政,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资产阶级的这些措施在巩固其统治的同时也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a、克伦威尔实行的“护国主”统治,使资产阶级在革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挫伤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削弱了革命的主力军,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b、法国雅各宾派的专政,既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又加剧了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雅各宾派的倒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④共和国的政局都是动荡不安:

英国的动荡主要是内部因素,即封建势力的反扑和人民的起义;法国的动荡主要是内忧外患,即封建势力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欧洲反法联盟的进攻 ⑤英国的共和国被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取代;法国的共和国被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 ⑥共和国期间都把封建君主推上断头台(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

⑷英法封建王朝复辟的比较

①英法都出现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英是革命中出现封建王朝的复辟;法是革命后出现封建王朝的复辟);②封建王朝的复辟都反映了该国封建势力的顽固、强大和革命的艰巨性、曲折性(法国反映的是欧洲封建势力的强大); ③封建王朝的复辟也反映了该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④封建王朝的复辟并不能说明该国又倒退到了封建社会,也不能说明革命的失败,它只能说明革命的曲折性,因为封建制度及其所依赖的基础都被革命所摧毁,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历史的车轮不容倒转。

 10、意义:

 ⑴都对欧美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①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②法国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③美国独立战争对欧美的革命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⑵都反映了当时历史的时代要求,因为:

当时欧美资本主义经济都有所发展,欧美各国都希望通过革命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11、彻底性:

 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 ②反映了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③反映了各国人民群众(主力军)的参与程度、力量大小;④影响着该国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根本原因:

 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扫除障碍。

所以,工业革命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根本推动力)

 2、改革背景:

 ⑴政治:

封建统治都面临严重危机

 ①俄国面临的是内部危机:

农奴制危机 ②日本面临的是内忧外患

 ⑵经济: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改革的经济条件)

 3、改革目的

 ⑴农奴改革的根本目的(主观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和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而不是主动地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废除农奴制,但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⑵明治维新的目的是为了改革自强,发展资本主义,是主动地、有意识地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⑶

 4、核心力量

 ⑴分析核心力量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本质

 ①中下级武士处于社会中层,是封建军事利益集团,本质上属于新兴资产阶级 ②亚力山大二世处于统治地位,本质上属于封建地主阶级

 ⑵从核心力量来分析改革的内容所体现的阶级利益以及改革的局限性

 ①日本明治维新必然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的利益,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封建军事性(军国主义)②俄国农奴改革必然维护封建地主和贵族的利益,改革必然保留封建残余(沙皇专制)

 5、直接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是武装倒幕和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

 6、前提条件 ⑴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⑵政治条件:

武装倒幕夺权

 7、改革内容

⑴从改革内容来理解改革是怎样改变社会性质的

 ⑵从改革涉及面的大小来理解改革的彻底性(破旧立新的程度)

 ①日本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对旧社会的改造较大,对新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 ②俄国的改革涉及的面相对较窄(经济),对旧社会的改造较少,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

 ⑶从改革措施所起的作用来分析俄、日是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问题的(资本、资源、劳动力、市场)

 8、改革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判定主要依据是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而不能依据改革的领导者。

 9、改革的影响

 ⑴进步性

 ①改变社会性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成为历史的转折点②改造旧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③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局限性

 ①有哪些局限性?

②为什么有这些局限性?

 ③这些局限性有什么消极影响?

 10、特点

 ⑴改革的方式大同小异⑵方式影响改革的程度

 三、德意的统一

 1、根本原因

 ⑴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德、意统一运动的根本推动力

⑵统一的实质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国内市场的统一 

2、政治状况

 ⑴政治的分裂实质是市场的分裂

 ⑵封建军事割据的局面和外国的控制,决定了统一的方式即:

王朝战争

 ⑶外国的控制又决定了统一战争牵涉到复杂的国际关系,所以统一战争必然要利用外交手段(利用国际矛盾)来配合王朝战争

 3、经济状况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德意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或提供了必要条件

 4、统一过程⑴外交手段的运用 ⑵先弱后强的战略

 5、统一中心

 ⑴有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⑵有一定的政治上的凝聚力⑶能代表、推动历史发展的趋势

 6、局限性

 王朝战争的方式对旧社会的改造必然有限,以战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路(创造条件)的思想必然推动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四、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的准备

 1、资本

 ⑴英国①对外殖民掠夺:

黑奴贸易②对内剥削人民:

圈地运动

 ⑵法国①对外殖民掠夺②对内剥削人民

 ⑶俄国 通过农奴改革,以高价赎买土地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掠夺,完成资本的积累

 2、市场

⑴英法:

抢夺殖民地,扩大海外市场

⑵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