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9952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3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docx

上海中考语文试题三年中考试题

2017----2019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斗折蛇行,               。

(柳宗元《小石潭记》)

2.锦相貂裘,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落曰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4.试问卷帘人,              。

(李淸照《如梦令》)

5.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4分)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6.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

(2分)

7.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三)阅读下文,宪成第8一10题(9分)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泰山是“五岳之首”。

  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估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蹬几不可登                                                  

10.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和                       。

(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

“留以为梁。

”余曰:

“木小不堪也。

”僮曰:

“留以为栋。

”余曰:

“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

“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

“太多矣。

’’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

“太少矣。

”僮怨曰:

“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

“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留以为梁(    ) ⑵乃尽湿之(     )

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1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

                                             。

第二件:

                                            。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

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权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

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

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

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

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

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

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

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

我国从2017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

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

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4.第①段“异军突起”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话表明对无人机的介绍由军用转入民用。

B.本段通过大量详实的事例来介绍无人机的作用。

C.芦山地震的例子说明无人机已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

D.本段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无人机的发展领先世界。

16.第⑤段中加点词“左右”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4分)

 答:

                                               

17.依据文章内容,概括无人机在使用中的利与弊。

(8分)

利:

(1)                                           ;

(2)                                           。

弊:

(1)                                           ;

(2)                                           。

18.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

(不得使用

文中的例子)(3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1)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xiànmù,吵着要母亲买一辆。

父亲横着眼说:

“别做梦!

有本事自己去买!

(2)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

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曰的午后推回了家。

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

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

刘伟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3)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

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

单车散了架。

“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

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4)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5)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

“你要干啥?

”“你别管。

”刘伟头也不回,(         ),走了。

(6)“有本事你就别回来!

”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7)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

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8)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

母亲急了,找男人吵。

父亲便四处打听刘伟的下落。

(9)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

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10)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

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

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11)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

刘伟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

“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12)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

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13)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

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

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14)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

“又怎么了?

(15)“我不走了。

”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

借的?

偷的?

抢的?

(16)“关你什么事!

(17)“我是你爹!

(18)“起来!

(19)父亲没动。

(20)“不起来拉倒!

”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21)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22)“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23)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

“这还差不多。

”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

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

“我要冲了,你抓牢。

(24)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

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9.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xiàn mù(           )  

20.填入第⑤段括号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D.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21.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

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4分)

母亲购买旧车—(             )—(           )—父子骑车看病

22.第(9)段与第(7)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5分)

 答:

                      

23.细读第(24)段,紧扣加点之处,说说结尾的妙处。

(6分)

答:

                                                             

三、综合运用(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宪成第24-26題(10分)

201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全市博物付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

某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现博物馆。

同学们准备制作宣传牌放到博杨馆门口,拟写了四句面向市民的宣传语。

(见第24题)

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

(见第25题)

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

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第26题),发出了超为“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24.下列宣传语不合适的一项是(      )(3分)

A.在博物馆遇见更好的自己

B.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C.在博物馆,你能听到岁月的足音

D.今天,让我们与博物馆有个约会

25.如果你是社团成员,请你选择一个主题活动,并说明理由。

(3分)

①上海博物馆:

“邂逅大师”欧洲油画艺术珍品展

②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闻香识药”中药课程

③上海自然博物馆:

“自然•人•和谐”主题展

                                                                       

26.依据(链接)材料,补写两个要点作为倡议书的内容。

(4分)

(1)博物馆免费开放,为走进博物馆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                                            ;

(3)                                           。

四、写作(60分)

27.题目: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201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要点

一、文言文

 

(一)

1.明灭可见

2.千骑卷平冈

3.浮云游子意

4.却道海棠依旧

5.种豆南山下

(二)

6.关汉卿

7.D

(三)

8.B 

9.石级几乎不能(难以、无法)登上去

10.登山过程  所见景色

(四)

11.

(1)作为、做成  

(2)全、都

12.C(4分) B(1分) D(1分)

13.事物都自有它合适的用途  做事情要掌握好分寸。

 

二、现代文 

(一) 

14.无人机在机器人领域中迅速崛起。

15.A 

16.不能删去。

“左右”表示概数;如删去,则表示制造成本为三年前的十分之一,是个确定的数值,与事实不符;用“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利:

(1)军用无人机可进行运输、侦查、远程攻击等,提升国家军事实力。

       

(2)民用无人机可广泛运用于科研、交通安全、环保、救灾、娱乐等领域。

 弊:

(1)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2)可能侵犯公民隐私。

18.评分说明:

(1)例子必须是日常生活

(2)影响可正面可负面 

答案示例:

可利用无人机送外卖、方便、快捷,能避开交通拥堵。

(二)

 19.羡慕

 20.A 

21.父亲生气砸车  刘伟挣钱买车 

22.评分要点:

内容概括 说明用意(情感、结构) 答案示例:

⑦⑨两段都写了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的情节。

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23.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刘伟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

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

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

  

三、综合运用 

24.B 

25.评分说明:

紧扣所选的主题活动,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要点示例1:

选①,喜爱绘画艺术;提升艺术品位;拓宽国际视野。

 答案要点示例2:

选②,对中国感兴趣;增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传统文化。

 

答案要点示例3:

选③,热爱大自然;增长“人与自然”的知识;增强和谐共生意识。

26.答案示例:

 

①我们的博物馆利用率过低,有必要走进博物馆,共享文化资源。

②法国人从小走进博物馆的事例,启示我们应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③国内外博物馆利用情况对比鲜明,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④观众留言表明进博物馆收获颇丰,启示我们更多地走进博物馆。

 

2018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

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空山新雨后,      。

  (王维《山居秋暝》)

2.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3.青山绿水,      。

   (白朴《天净沙·秋》)

4.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

5.月上柳梢头,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   居士。

(2分)

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

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

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似与游者相乐。

10.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     ,潭中游鱼的特点是     。

(4分)

㈣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

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

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

今作“猬”,刺猬。

③已:

语气词。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而极爱才(    )      ⑵嘱易新帽过年(    )

1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1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

(4分)

 二、现代文(40分)

㈠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 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

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

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

“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

1969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

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斑马线呢?

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

⑤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斑马线在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漫漫车流中,法律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须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

斑马线作用的发挥,需要机动车尊重行人的路权,也需要行人珍惜自己的权利,两者缺一不可。

⑥然而,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由于机动车和行人互争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

据统计,我国近三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

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行人在斑马线上“散步”等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

⑦现在,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的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彩色斑马线、3D立体斑马线等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

随着手机的普及, “低头族”看手机过马路成为新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城市推出了闪灯斑马线——在斑马线上安装多条醒目的灯带,斑马线在灯带的映照下与路口的信号灯同步变换颜色,为“低头族”过马路提供有效的警示。

⑧斑马线是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唯有守法守序,才是对这道风景的最好守护——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14.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kùsì      

15.下列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斑马线的宽度根据规范不应超过4米。

B.构成斑马线的白色粗实线须平行排列。

C.斑马线的宽度与人流量无关。

D.所有的路口都应设置斑马线。

16. 依据文本内容,摘录相关信息并作概括,完成下表。

(8分)

信息摘录

信息概括

⑴           斑马线的祖先

斑马线的起源

1951年,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⑵

斑马线之“最”

指引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        ⑶ 

  ⑷ 

17.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18.文中提到,有的城市对斑马线设置进行了大胆尝试,你是否认同?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述理由。

(4分)

㈡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0分)

酸橙

①金华的亲戚送了我家一麻袋的橙子。

橙甜,汁液淌嘴角。

吃了橙,手也舍不得马上洗,用舌头舔一遍,把橙汁舔干净。

村里没有人种橙。

父亲说,这个橙好吃,下次来你带两棵橙苗来。

②第二年,我家后院的空地上种上了橙苗。

③又三年。

橙子树高过了瓦屋,开了花。

树冠伞形,圆圆的,撑开的伞一样。

橙子花白白的,五片花瓣,中间黄色的花芯。

满树的花,绿叶白花披在树上。

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看橙子花。

花开时节,正是雨季,雨滴滴答答,也不停歇。

每下一次暴雨,花落一地,树下白白的一片。

雨季结束,花也谢完了。

花凋谢了,青色的黄豆大的橙子,结了出来。

④橙子的皮还没发黄,青蓝青蓝,但个头已经塞满一只手掌心了。

我便跑去摘橙子吃,用刀切开,掰开肉瓤,黄白色,汁液饱胀。

我塞进嘴巴,又马上吐出来,眯起眼睛,浑身哆嗦。

母亲笑了起来,是不是很酸啊。

我说,牙齿都酸痛了,没见过比它更酸的东西,比醋还酸。

母亲说,没熟透的果子都酸不溜秋的,等皮黄熟透了,酸就变成甜了。

⑤皮黄了,和油菜花一样黄得澄明纯粹,可橙子还是酸得牙齿漂浮。

我对这棵橙子树再也指望不上了。

可父亲不死心,说,还是霜降呢,冬至以后肯定甜蜜蜜,野柿子也是冬至后甜蜜蜜的。

过了冬至,剥橙子吃,还是酸。

⑥金华的亲戚又来了,我们这才知道原来是他给错了树苗。

我们全家彻底死心了。

橙子吊在树上,再也无人问津。

⑦橙子熟了,唯一吃它的,是鸟。

鸟啄食的橙子会腐烂,掉下来。

没有啄食的橙子,不落地,还吊在枝桠上,第二年又返青。

⑧过了几年,橘子树蓬蓬勃勃,树冠有一个稻草垛那么大。

看着满树的花,我大哥不免叹气,说,这棵橘子树,像一个漂亮的女人却生怪胎。

我书读不好,母亲以橙子树作例子,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