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192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docx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doc716

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

A.分封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B.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门阀土族遭到严重打击

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4、《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探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A.广泛使用铁器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D.自然灾害严重

5、清代学者洪吉亮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

“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B.人口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D.作者主张重农抑商

6、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

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不包括

A.租佃关系的出现B.世俗文化的兴起

C.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7、《论语•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思想纯正)!

”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诗经》反映了统一的趋势

8、陆九渊指出: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与上述哲学思想相似的言论是

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B.“人是万物的尺度”

C.“阴阳二气高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D.“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9、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C.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D.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10、政治思想家巴克说:

“希腊人不像印度人或犹太人那样沉浸于宗教的世界,也不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来看待宇宙。

他们牢牢地立足于思想的王国,他们乃是在理性的光芒下认识世界的”。

这段话准确反映的是

A.古希腊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主权在民的思想

C.反映了智者学派的怀疑精神

D.古希腊公民追求自由和平等

11、右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

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

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原因是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

B.交通通讯技术的落后

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

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

12、“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这句话旨在

A.肯定工业革命对英国殖民体系形成的重要作用

B.反思英国在世界范围殖民体系形成中的侵略性

C.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D.强调英国资产阶级主导帝国的发展而非殖民军队

1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

从中可以看出

A.资本流动造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

B.资本流动促进了近代工业在全球的发展

C.资本流动催生了古老的民族工业

D.资本流动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特有现象

14、从少数人统治发展到多数人统治是人类政治史上第一次大变革。

第二次大变革的标志是政治生活从小城市国家向大民族国家的转移。

促使第二次转变成为可能的思想和制度创新是

A实行君主立宪制B实行代议制民主

C实行共和制D实行联邦制

15、美国麦迪逊曾说:

“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

”下列说法符合他的主张的是

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能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16、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政治问题时,大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语言。

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

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

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某布告写道:

“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

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

”对此布告解读的信息有误的是

A此布告可能发布于19世纪末

B反映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C具有强烈反封建和排外意识

D反映出当时中国与外国侵略者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

18、《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19、“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最早找到这把“钥匙”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国民党一大D.中共七大

20、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

“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21、19世纪40年代,广西都安、隆山、那马等地纱纸制造业非常兴盛,销路极广,“时洋纸尚鲜输入内地”,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生产的“纱纸”比“洋纸”的质量好B.当地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C.当地尚未开埠通商D.近代民族工业的抵制

2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

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3、《现代与传统》指出: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岭南地区

A.洋务运动的兴起B.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

C.教育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早

24、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了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

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

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25、才女张爱玲曾发出如此感叹:

“我们不大能够想像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的服装体现出专制统治的特征

B.清朝女人的服饰极具民族传统特色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26、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

“当今世界,巨人林立。

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才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7、1933年10月,罗斯福宣布政府购买黄金的计划。

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

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

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商品价格逐渐回落B.克服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获利增多

28、图片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

”可见,该宣传画所反映的直接社会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

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

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的显现

29、陈宝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一文中写到“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

”“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A.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B.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世界市场一体化D.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30、20世纪前期,某文学家强调:

“作家不仅应该知道过去的现实和现在的现实,我们还需要知道第三种现实——将来的现实”。

作者推崇的文学流派可能是

A.浪漫主义文学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革命现实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31、2008年8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宣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在美国电视观众中深受欢迎,收视率达到21.5%,仅次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的27%,超过了其他任何在美国以外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

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是

A.法国巴黎B.英国伦敦C.美国纽约D.德国柏林

32、“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列宁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

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

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

”这是一位年轻人叙述自己国家的变化,你觉得这位年轻人最可能来自

A.民主德国B.英国C.俄罗斯D.联邦德国

二、非选择题(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25分)

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沙黄岩岛海域的对峙已持续20天,这一事件再次引起国人对保障我国海洋权益的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

……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

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描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二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

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

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

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

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

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

(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海权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6分)

(3)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10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全球化起源于何时?

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按照不同时段划分,大致有三种:

“短时段”观点认为,始于二战后,人类已经意识到全球问题的存在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协商解决。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巨变以及多数国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

“中时段”观点认为,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以传教、贸易、殖民和武力征服等方式扩大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西方文明成为世界的中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世界联为一体。

“长时段”观点认为,全球化在1500年以前就开始了。

至少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之前已经有了一个世界经济体,近代西方文明在其向外扩张以前的很长时期,它只处于这一体系的边缘位置。

——摘编自刘军《如何认识全球化的起源》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你所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5、(15分)对于英国外交,基辛格博士曾深有感触,认为其“具有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不寻常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10月9日,在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其“三环外交”的方针。

他说:

“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

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

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如果它们连结在一起,就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联合的力量足以推翻他们,或者甚至向它们挑战。

……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

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

这个岛位于许多空中航线的正中心,我们有机会把他们全部连结在一起”。

——汉里德,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但却被英国拒绝了。

……丘吉尔曾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

他说:

“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

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

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

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增长率直线下降。

……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英国于1960年1月为了抵制六国经济共同体而组织的非欧共体国家的七国自由贸易区)也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英国从七国贸易中得到的好处根本比不上它不参加欧共体所带来的损失。

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远非英国所能比。

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

……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

此时英联邦对英国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英国决定向欧共体寻找出路。

196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提出“三环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主要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欧共体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7分)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答题卡

33、

(1)

 

(2)

 

(3)

 

34、

 

35、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