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294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docx

届南平市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冲刺阶段材料题训练题文档资料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材料一、从战国到汉代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举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在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

隋唐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唐代“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

宋朝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民族医学奋起为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活力。

明代中国早于西方发明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技术,清朝时中医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辩证体系。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摘编自常存库《中国医学史》、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

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

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9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10分)

答案及解析:

1.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近代科学技术

分析:

(1)第一小问成就,根据“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早于西方发明”得出世界领先,根据“医药典籍中都有了明确具体的论述”“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得出著作丰富,根据“唐朝成为东亚医药的中心”得出惠及周边,根据“有记载的名医多达数十位”得出名医辈出;第二小问说明,可列举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结合第一小问成就和他们的成就对应说明即可。

(2)根据“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得出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根据“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得出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根据“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出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对黑死病的研究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3)先叙述“中西医论争”的内容,再对争论进行评价。

内容可根据材料进行概括,评价可结合所学分析争论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成就:

世界领先;著作丰富;惠及周边;名医辈出。

(4分,任意两要点即可)

举例应与上述成就对应叙述。

如,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被喻为16世纪“东方医药巨典”,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世界领先。

(2分)

(2)影响:

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9分,任意三要点即可)

(3)本问为相对开放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参考如下:

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如果学生回答“西方近代医学传人中国对中国传统医学形成挑战”等亦可同等给分)。

(3分)

内容:

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4分)

影响: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3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当此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时,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

……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人可生二百元之利,而工资所得不过五元,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

——摘自1912年4月1日孙中山的演说《为国利民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 实业之范围甚广,农工商矿,繁然待举,而不能偏废者,指不胜屈。

然负之而可举者,其作始为资本,助之而必行者,其归结为交通。

……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

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

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摘自1912年6月22日孙中山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认为应该要预防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的上述认识和活动进行评价。

答案及解析:

2.参考答案:

(1)问题:

贫富悬殊,阶级分化和对立,社会矛盾加剧。

(2)活动:

致力于宣传实现民生主义(或社会革命);呼吁优先发展交通业,修筑铁路。

评价:

注意吸取欧美国家的教训,重视民生问题;体现了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错误地认为民族、民权革命已经成功;民生设想基本停留于演讲和规划层面,实际进展不大,在当时的中国难以真正实现。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问,依据材料“若不思患预防,后来资本家出现,其压制手段恐怕比专制君主还要甚些,那时杀人流血去争,岂不重罹其祸么!

”“如有一工厂,佣工数百人,……养家糊口,犹恐不足,以此不平,遂激为罢工之事……国家一切大实业……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分析概括孙中山所认为应预防的具体社会问题。

(2)问,依据材料一的出处及材料二信息的分析概括孙中山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活动;综合两则材料的时代背景及对孙中山具体活动的认识理解,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孙中山上述认识和活动。

3(11分)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社会风俗产生重大影响,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

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天下之士,有能笃信好学,至老不倦,卓然可当方正有道之举者,官之以翰林、国子之秩,而听其出处,则人皆知向学,而不竞于科目矣。

庶司之官,有能洁己爱民,以礼告老,而家无儋石之储者,赐之以五顷十顷之地,以为子孙世业,而除其租赋,复其丁徭,则人皆知自守而不贪于货赂矣。

名之所在,上之所庸,而忠信廉洁者显荣于世;名之所去,上之所摈,而怙侈贪得者废锢于家。

——顾炎式《日知录》

材料三民间当妇女不幸夫亡之日,见其跄地呼天、迫不欲生之状,亲族人等苟有人心者,自应恻然动念,从旁劝慰。

乃闻闽省有等残忍之徒,或慕殉节虚名,或利寡妇所有,不但不安抚以全其生,反怂恿以速其死。

甚或假大义以相责,又或藉无倚以迫胁。

——《福建省例》三十四《杂例·禁止殉烈》

(1)据材料一,指出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顾炎武的意图。

(5分)

(2)据材料二,顾炎武主张为官者应如何改善风俗?

(3分)

(3)材料三中对妇女贞洁认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出现怎样的变化?

(3分)

答案及解析:

3

(1)变化:

轻视学问;趋势求利。

(2分)原因:

轻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盛行。

(2分)意图:

以儒家思想重建风俗。

(1分)

(2)改善:

好学劝学;奖励廉洁爱民;推崇名声。

(3分)

(3)说明:

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

(1分)变化:

批判地继承。

(2分)

试题分析:

(1)“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体现出轻视学问,趋势求利的社会风俗。

其原因如材料中所说,“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即轻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盛行。

结合顾炎武等明清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分析,其意图是以儒家思想重建风俗。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

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

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

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一一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问题与领域》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只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答案及解析:

4工业革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资本主义萌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启蒙运动

参考答案:

(1)原因:

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

伴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

(2)原因:

明末清初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代表新经济形态的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时代的“缺陷”导玫黄宗羲、顾炎武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而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欧洲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旗帜,提倡自由、平等与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理想蓝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试题解析:

(1)首先把握分析的角度,分析背景时注意从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

经济: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

资产阶级要求反宗教神权与专制暴政;思想文化:

中国形象成为批判的武器。

争论的结果对中国的形象不利的原因应该从中国、西方两方面考虑。

西方:

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中国:

中国现实的停滞与落后。

(2)回答二者的不同时主要要考虑中西的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分析背景,双方思想家思想内容、作用的不同来考虑。

经济: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思想:

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5牛顿的成就对西方和中国的思想、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律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启迪人类的智慧、奠定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力学基础、甚至影响到社会变革等方面,其历史功绩昭昭如日。

——严济慈《全人类的财富,生产力的杠杆》

  材料三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也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

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无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孙中山先生高度地评价牛顿:

“达尔文氏发明物种进化之理,而学者多称之为时间之大发明,与牛顿氏之摄力为空间之大发明相媲美。

”他还把牛顿的科学理论作为他的“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的一个思想基础。

——戴念祖《牛顿在中国》

   材料四 对牛顿的任何评价,都必须考虑到他的品格的不完善的一面,因为他的才能同他的野心是有缘的。

对他批评的神经过敏,对自己工作的独占欲,使他与其他科学家发生矛盾,这是他在晚年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谭树杰《略论牛顿的性格》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牛顿取得的科学成就。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牛顿学说对中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

(3)材料四从哪一视角评价牛顿?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评历史人物?

答案及解析:

5杰出的科学家

参考答案:

(1)成就:

创立科学的天文学、光学、数学和力学。

(或答具体内容)

(2)西方:

促进近代科学发展;推动工业革命发展;推动启蒙运动。

中方:

推动中国科学发展;为变法、革命提供思想来源。

(3)视角:

人物品格;评价:

全面评价(或辩证看待);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评价;抓主流;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牛顿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从而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结合“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律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得出创立科学的天文学、光学、数学和力学。

(2)本题考查牛顿学说对中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从而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启迪人类的智慧、奠定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力学基础、甚至影响到社会变革等方面,其历史功绩昭昭如日”得出对西方的影响;结合材料三“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也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和“他还把牛顿的科学理论作为他的‘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的一个思想基础”得出对中国的影响。

(3)本题考查对牛顿的评价,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达到学史明智的目的。

依据“对牛顿的任何评价,都必须考虑到他的品格的不完善的一面”得出:

人物品格。

评价人物的原则是:

全面评价(或辩证看待);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评价;抓主流。

6“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

……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臣故曰:

法任而国治矣。

——《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

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

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

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朱子语类·卷23》

  材料三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使先王之法(天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非法之法”的弊端何在?

黄宗羲批判“非法之法”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

答案及解析:

6商鞅变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

(1)观点:

依法治国。

理由:

规范官吏;控制民众;社会和谐。

(2)理解:

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

影响:

淳朴民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3)弊端:

“非法之法”束缚政治人才的作为。

)根本目的:

批判君主专制。

(4)认识:

法治为本,辅以德治。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材料的关键是“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因此商鞅的观点是依法治国。

理由有:

第一,使吏非法无以守;第二,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第三,法任而国治矣。

(2)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结合“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得出。

其影响有:

信息一,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信息二,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3)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依据“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得出其弊端。

结合黄宗羲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得出其根本目的。

7“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

臣故曰:

法任而国治矣。

——《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

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

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

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朱子语类·卷23》

  材料三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使先王之法(天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

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非法之法”的弊端何在?

他批判“非法之法”的根本目的是什

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

答案及解析:

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

参考答案:

(1)观点:

依法治国。

理由:

规范官吏;控制民众;和谐社会。

(2)理解:

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

影响:

淳朴民风;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3)弊端:

束缚政治人才的作为。

根本目的:

批判君主专制。

(4)认识:

法治为本,辅以德治。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关键。

材料的关键是“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因此商鞅的观点是依法治国。

理由有:

第一,使吏非法无以守;第二,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第三,法任而国治矣。

(2)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结合“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得出。

其影响有:

信息一,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

信息二,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3)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依据“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得出其弊端。

结合黄宗羲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得出其根本目的。

8列宁曾说:

“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而宗教就是唯心主义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神学统治的年代,盲目信仰、禁欲主义成为至上的美德和追求,人类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

——张成岗《从神本到人文: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解读》

材料二 马西莫·菲尔波精辟地指出: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辉煌,成为数十年间杰出的艺术家们荟萃的中心,如果没有教会的大量订货和教皇与红衣主教们用之不竭的消费,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些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前提之一。

——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三 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