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319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docx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4课】

班级:

姓名:

说明:

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

夯实基础类题型:

【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

能力提升类题型:

【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

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溉】,【汲】,

4、【及】

5、【国人】

5、【道】

6、【闻之于宋君】

【闻】,

7、【对】

9、【得一人之使】

《杞人忧天》

11、【亡】

13、【晓】

14、【积气】

15、【若】

16、【行止】

17、【奈何】

18、【只使】

19、【中伤】

20、【积块】

21、【四虚】

22、【躇步跐蹈】

23、【舍然】【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B卷:

能力提升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什么作用?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

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B卷:

能力提升

四、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

②其人舍然大喜:

③及其家穿井:

④丁氏对曰:

⑤穿井得一人:

⑥国人道之:

⑦得一人之使:

⑧因往晓之:

⑨国人道之:

⑩闻之于宋君:

⑪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忧其坏?

⑫奈地坏何?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

②国人道之: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⑥求闻之若此: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⑧因往晓之:

⑨晓之者: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舍:

①太丘舍去:

②其人舍然大喜:

若:

①若屈伸呼吸: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

其:

①及其家穿井:

②其人曰:

③何忧其坏: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①有闻而传之者:

②闻之于宋君:

③求闻之若此:

④不若无闻也: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④告人曰:

五、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求闻之若此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D.未若柳絮因风起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若无闻也B.有闻而传之者

C.闻之于宋君D.闻之,欣然规往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闻之于宋君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尊君在不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D.因往晓之。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得一人之使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D.亦不能有所中伤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

同“无”,没有)

B.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

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

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

伤害)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六、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

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

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参考答案

卷:

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穿井得一人》

3、【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4、【及】待,等到。

5、【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5、【道】讲述。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7、【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杞人忧天》

11、【亡】无,没有。

13、【晓】告知,开导。

14、【积气】聚积的气体。

15、【若】你。

16、【行止】行动,活动。

17、【奈何】为何,为什么。

18、【只使】纵使,即使。

19、【中伤】伤害。

20、【积块】聚积的土块。

21、【四虚】四方。

22、【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23、【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2、吾家穿井得一人。

翻译:

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3、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翻译: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4、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翻译: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6、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翻译: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7、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翻译:

又有个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的人,就去开导他,

8、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翻译: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9、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翻译:

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10、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翻译: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B卷:

能力提升

三、课内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

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有什么作用?

答:

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

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4、《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答:

(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

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答: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杞人忧天》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

9、《杞人忧天》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什么?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什么?

答:

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10、《杞人忧天》杞人为什么忧天?

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

怕天会塌下来。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B卷:

能力提升

四、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身亡所寄/亡处亡气:

通假字,通“无”,无,没有。

②其人舍然大喜:

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

③及其家穿井:

古今异义,古义:

待,等到;今义:

连词,和。

④丁氏对曰:

古今异义,古义:

应答,回答;义:

正确。

⑤穿井得一人:

古今异义,古义:

挖掘、开凿;今义:

破、透。

⑥国人道之:

古今异义,古义:

国都;今义:

国家。

⑦得一人之使:

古今异义,古义:

劳动力;今义:

用。

⑧因往晓之:

古今异义,古义:

告知,开导;今义:

天明。

⑨国人道之:

古今异义,古义:

讲述;今义:

道理。

⑩闻之于宋君: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这里使知道。

⑪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忧其坏?

固定用法,为何,为什么。

⑫奈地坏何?

固定用法,奈……何:

固定用法,对……怎么样,怎么办。

2、一词多义:

之:

①有闻而传之曰:

代词,代这件事。

②国人道之:

代词,代这件事。

③闻之于宋君:

代词,代这件事。

④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代词,代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

结构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⑦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⑧因往晓之:

代词,代杞国人。

⑨晓之者:

代词,代杞国人。

⑩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结构助词,的。

舍:

①太丘舍去:

舍弃。

②其人舍然大喜:

舍通“释”,解除、消除。

若:

①若屈伸呼吸:

你。

②未若柳絮闲风起:

像,如。

其:

①及其家穿井:

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

代词,那。

③何忧其坏:

代词,它。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在。

①有闻而传之者:

知道、听说。

②闻之于宋君:

使知道。

③求闻之若此:

消息。

④不若无闻也:

知道、听说。

3、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①闻之于宋君:

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为:

被宋君听到了。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判断句+倒装句(状语后置),翻译:

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告人曰:

省略句,省略主语。

(丁氏)告人曰。

五、选择题:

1、下列句中“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求闻之若此B.不若无闻也

C.若屈伸呼吸D.未若柳絮因风起

【解析】A像,如。

B如。

C你。

D如。

2、下列句中“闻”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不若无闻也B.有闻而传之者C.闻之于宋君D.闻之,欣然规往

【解析】A听说。

B听说。

C使知道,使动用法。

D听说。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A.宋之丁氏B.国人道之

C.闻之于宋君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助词,的。

B代词,这件事。

C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件事。

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D)

A.至于负者歌于途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闻之于宋君

【解析】A倒装句。

B倒装句,状语后置。

C倒装句。

D被动句,“于”表被动。

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尊君在不B.身亡所寄

C.其人舍然大喜D.因往晓之。

【解析】A“不”同“否”。

B“亡”同“无”。

C“舍”同“释”。

D没有。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宋之丁氏B.又数刀毙之。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得一人之使

【解析】A助词,的。

B代词,指狼。

C助词,的。

D助词,的。

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C)

A.可以为师矣B.与儿女讲论文义

C.其人舍然大喜D.亦不能有所中伤

【解析】A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B古今异义,子侄辈的人。

C古今同义,很高兴。

D古今异义,古义:

击中甚至打伤人;今义:

攻击和陷害别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亡:

同“无”,没有)

B.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

为何,为什么)

C.若屈伸呼吸(若:

假如)

D.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

伤害)

【解析】C若:

你,人称代词。

9、下列加点词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

B.日月星宿吾日三省吾身

C.终日在天中行止止增笑耳

D.因往晓之求闻之若此

【解析】A“舍”同“释”,消除,解除;舍:

放弃。

B太阳;每天。

C停留;只;D都是代词,这件事。

10、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D)

A.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地,积块耳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判断句。

B判断句。

C判断句。

D倒装句。

11、对《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解析】D是错误的。

六、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

”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乐正:

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②夔:

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解析】A确实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

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解析】A代词,这件事。

B助词,的。

C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件事。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

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答:

“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应是“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非“挖到一个人”;“夔一足”错在“足”的解释,应是“足够”,而非“脚”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