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377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第三章整理.docx

马原第三章整理

马原第三章整理

LT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3、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作用

(1)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决定论(马尔萨斯)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

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恶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

(2)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必然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未必与社会存在同步前进,有些领先,有些滞后

▲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不一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身的特点

▲从横向关系看:

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从纵向延续看:

每种形式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历史进步

▲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一是要通过实践,二是要掌握群众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2)从这一原理出发,进行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将社会发展理解为具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谜”。

(3)为如何处理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劳动者: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

Ø在人与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制约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Ø直接制约着劳动组织形式和劳动方式。

Ø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生产关系的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反映出“物”(生产资料)背后“人与人”(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并成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划分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1)从内容上看:

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厂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两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2)从过程上看:

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相应地,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规律的意义

(1)确立了生产力的历史地位:

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原则: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根本任(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②经济基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组织

①上层建筑的构成:

思想观念与政治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权机构等组织形态

②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国家的起源: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

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和暴力机构

◆国家的职能:

集中在政治统治并渗透到社会管理

◆国体和政体:

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上:

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服务的方式上:

强制与非强制。

◆服务的效果上:

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程度

(2)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4、规律的意义

(1)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的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但是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但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1、社会形态的更替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谁也不能改变。

2、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历史选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总之,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有难以避免的小插曲,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第一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

三、革命与改革的重要动力作用

四、科学技术得非常重要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

◆贯穿社会发展始终

◆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是指在私有制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又相对不足的历史阶段上的产物

2、阶级斗争是经济地位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它根源于物质利益和经济关系的冲突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2.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2、阶级斗争在当代中国的状况:

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因此,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熄灭论”两种倾向。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2、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上层不能”、“下层不愿”)。

它的爆发是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和主观条件(革命力量)的合成。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恩格斯)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1、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2、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使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得到改变,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1、社会主义社会并非一成不变,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2、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保持优越性、焕发生命力、扩大影响面的基本国策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含义

1、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为此而进行的相关活动

2、技术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所创造和使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极大改进了生产方式(生产力要素、劳动形式、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2、深刻影响着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日常交往、闲暇时间、全面发展)

3、广泛渗透于思维方式(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启迪思考、增强理性)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作用如同“双刃剑”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既为造福于人类社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形成了所谓的“全球问题”。

2、“全球问题”的实质及其解决

(1)”全球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以及科技应用与价值导向的冲突。

它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或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运行机制和人的活动方式问题。

(2)“全球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在全球范围内变革和完善社会运行机制,改进和调整人的活动方式,创造和确立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人文环境。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社会历史由世代延续的无数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所构成。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现实的个人都是处在某种特定(与众不同)、相对稳定的(并非不变)社会关系之中的人

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以下原则:

(important)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历史不是无数个人活动的简单堆砌,它是由若干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社会群体交互作用的演进过程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历史创造者并非指所有参与历史活动的人,而是指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着历史前进的人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历史不仅由人们自己创造,而且这种创造活动的力量有决定性和非决定性、主导性和非主导性之分

(四)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界定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2)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所有曾不同程度地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群体,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但是,不管历史条件如何变化,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党的群众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历史合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恩格斯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历史运动的领头人

杰出人物作用:

进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发起者(邓小平)

实现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列宁)

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爱因斯坦马恩)

(2)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也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时势造就英雄

(1)时势召唤英雄

(2)时势锻炼英雄(3)时势筛选英雄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2)阶级分析方法:

把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家)放在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进行考察

2、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1)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该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进行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美化和拔高不符合历史原貌,贬低和苛求违背了历史真实。

(2)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必须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对领袖需要崇敬但不要崇拜,应当相信而不应迷信。

 

课后习题

1、马克思认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这段话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第一,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第二,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第三,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和认识:

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

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试分析:

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1、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