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399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吕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吕剧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吕剧教案.docx

《吕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吕剧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吕剧教案.docx

吕剧教案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垦利县黄河口镇小学张振坤

吕剧

教学目标:

1.了解吕剧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2.了解吕剧的艺术特点。

3.了解部分著名吕剧演员。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吕剧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范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播放视频)

大家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戏种吗?

对,是吕剧。

吕剧是山东省的代表剧种,它的发源地就在我们东营市的东营区牛庄镇的时家村,这是我们黄河入海口地区的骄傲。

二、关于吕剧

(一)概述

(出示课件)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00年前后,吕剧被搬上舞台;1920年以后,吕剧班社进入济南、大连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成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姊妹易嫁》《借年》《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剧目。

鼎盛时期全国有近百个专业吕剧院团,影响波及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安徽、河南、天津、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市。

2008年6月7日,吕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与发展

(出示课件)

约1900年,乐安县北部(现已划归东营区)时殿元和崔心悦、谭明伦等人从京剧、五音戏的表演中受到启发,第一次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当地群众称之为“驴戏”,而演员自称为“化妆扬琴”。

当时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是“凤阳歌”,后来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1.名称由来

1900年前后,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1923年,吕剧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2.文化沉蕴

吕剧自形成以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纵观吕剧艺术的整个历史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山东琴书——化装琴书——吕剧”之脉沿革和发展的。

山东琴书最早产生于鲁西南一带,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演唱时,两人搭档对口,或多人分角色演唱。

以唱和说为主,以表演为辅,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动。

这种唱、说及表演浑然一体的演唱特点。

成为当时著名民间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发展形成吕戏的基础条件。

山东琴书曲调优美悦耳,音韵婉转;用词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由于各地的语言、风俗人情、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特别是琴书艺人在演唱技巧、艺术风格及个人自然条件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使琴书在山东逐渐形成了南路、东路和北路三大艺术流派。

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鲁西南一带,东路琴书则在广饶、博兴、昌潍和胶东一带流行.北路琴书主要流行于德州、惠民等地区。

3.起源

根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

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

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冬,以东路琴书艺人时殿元为首的同乐班,尝试着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用竹、纸、布扎成驴形,加以彩绘,一演员身绑彩驴,做骑驴状;一演员执鞭赶驴;另有艺人操坠琴、扬琴、竹板等乐器伴奏,演员在音乐声中载歌载舞。

此种表演形式别开生面、生动活泼,初次演出便获成功。

是年初春,时殿元等又将许多琴书篇目,由坐腔形式改为化妆演出,带领同乐班遍走博兴、广饶、潍县、诸城、掖县、黄县等地。

所到之处,深受群众喜爱。

因演出《王小赶脚》时以“驴”为道具,群众就把同乐班称为“驴戏班”。

时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声明唱的是“上妆扬琴”。

4.初步发展

在常年的流动演出中,化妆扬琴艺人经常和京剧、五音戏、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班社在同一集镇演出。

这种演出方式对促进化妆扬琴在剧目、表演、唱腔、舞台装扮、音乐等方面与其他剧种的借鉴融合和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渐从简单的化装演出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1917年(民国六年),由广饶县化妆扬琴艺人张凤辉等人组成的车里班首先进入济南市演出。

此后,不少剧班也纷纷进入济南城表演。

有的班社还经常到烟台、青岛甚至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该戏的影响。

当时较有影响的班子有黄家班、父子班、同乐班、庆和班、共和班等。

5.高度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妆扬琴剧种获得了新生。

从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此后,艺人们向山东梆子学习,演出了《蓝桥会》。

在学习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又将现代题材的小说《李二嫂改嫁》改编演出。

这些改编剧目的上演使化妆扬琴的影响日益扩大,并涌现出郎咸芬、林建华、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员。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记》)等传统剧目,编演了《光明大道》等现代戏。

1954年,在华东区戏剧观摩会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分别获奖。

《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黑白影片;《两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

6.重获新生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剧被禁演。

1976年以后,吕剧复兴。

《半边天》于197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记》于197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11994年,以广饶县吕剧团为基础,成立“东营市吕剧团”。

至1995年底,东营市先后有15名吕剧演员获省优秀演员称号。

吕剧《潮涌黄河口》、《孙武》、《乡人俚曲》连续三届获得“泰山文艺奖”;大型吕剧《三春柳》、《红柳滩》等优秀剧目先后荣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吕剧小品《随礼》在第六届CCTV小品大赛中获优秀节目奖;吕剧《马书记上任》被国家文化部推荐为晋京慰问演出剧目,先后获得第四届“中国小戏艺术节最佳推荐剧目”奖、全国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等多项殊荣。

小吕剧《英雄老倭瓜》成功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

(三)艺术特点

(出示课件)

1.优美朴实

吕剧音乐是在从山东汉族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

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

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

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

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

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2.自然流畅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

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3.贴近群众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

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

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四)艺术表现

(出示课件)

1.主要板式

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摇板、回龙、娃娃腔(又名娃娃调)、凤阳歌等。

2.伴奏乐器

四大件:

坠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现一般用琵琶)。

其他:

高胡、古筝、笛子、笙、竹笛、长笛、唢呐、海笛(小啦叭)、大提琴、电子琴、贝司等。

打击乐器:

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锣、小锣、汤锣、钹、荷叶钹、小钹、苏锣、木鱼、梆子、碰铃等。

3.服装术语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

演员穿服装(戏装)以前,贴身穿的一种开大巾上衣,是保护戏装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为演员出汗保护戏装用的。

竹衣子:

用细竹节穿而成的一种上衣,一般剧团没有,唱角用的,在胖袄外,为的是保护服装,一般为:

蟒和道袍之用。

胖袄(垫肩):

是生行演员,扮演古装戏时,为了体形的美观大方好看,穿的一种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袜子:

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种长筒袜子。

(五)角色行当

(出示课件)

吕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是按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划分的。

1.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诸行

小生多扮演剧中年轻公子、儒生,以念唱为主,唱腔讲究情绪变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折扇等功夫。

老生饰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称须生、胡生。

其所扮角色多为剧中正派人物,表演稳重大方,要求唱腔浑厚,注重褶片、袍带、髯口、帽翅等技功。

娃娃生为扮演戏中的儿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须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

武生系扮演剧中的武士、侠客一类的角色。

注重腰腿功和刀枪把子套路。

2.旦行

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彩旦、武旦、老旦等类

青衣,扮演成年妇女角色。

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畅、字正腔圆、清亮细腻,并具水袖、圆场功夫,表演时情感充沛。

花旦,扮演活泼热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润,吐字清晰、身段灵活娇俏。

闺门旦,扮演未出阁的大家闺秀或贫苦人家有教养的妙龄少女。

道白注重声韵,唱腔委婉缠绵,形体端庄,注重水袖、折扇等功夫。

彩旦,又称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妇女,其表演动作及台词多源于生活。

武旦,扮演剧中有武艺的女子,要求身段轻捷灵活。

老旦,扮演剧中老年妇女,表演侧重老态,要求唱做念白稳重大方。

3.净行

花脸

吕剧中以花脸行为主要角色的传统剧目较少,仅有《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温凉盏》中的洪彦龙等几个花脸角色,尚未形成该行当独有的成套表演程式。

新中国成立后该行当的角色才逐渐增多,如《打焦赞》、《打瓜招亲》等剧中的武花脸表演。

4.丑行

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剧中不戴髯口的丑行角色。

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语言丰富通俗,道白多用乡音方言。

常扮演剧中诙谐、刁钻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动风趣。

武丑角色在吕剧传统剧目中并不多见,只是后来由于移植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该行当。

(六)经典剧目

(出示课件)

吕剧的剧本大致可分两种:

一种是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戏;另一种是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的脚本改编,如《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

小戏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吕剧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腔调有四平、二板,有时也使用其他曲牌。

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

另外还有《王天宝下苏州》、《白蛇传》、《李二嫂改嫁》等。

1963年,吕剧《姊妹易嫁》被香港拍摄成影片,被东南亚人民称为“笑宝”,并被全国80多个剧种移植。

1965年,《两陇地》被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出品为电影。

1966年3月,《沂河两岸》、《两陇地》等剧参加广交会演出,并赴深圳为港澳同胞演出。

这一时期,《逼婚记》、《搜书院》、《龙凤面》等剧目也在全国很有影响力。

1976年,吕剧《半边天》、《管得好》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吕剧获得新生,出现了《画龙点睛》、《石龙湾》、《苦菜花》、《补天》、《百姓书记》、《回家》等等诸多剧目都在全国很有影响力。

(七)知名艺人

(出示课件)

时殿元

时殿元,(1863—1948),是今东营区(原广饶县)牛庄镇时家村人,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后以唱山东琴书成名。

他嗓音甜美,表演风格自然洒脱、幽默夸张,被时人誉为“大角”。

约在1887年前后,时殿元远走河南边学艺边卖艺达半年之久。

从河南回来不久,便开始传艺授徒,并经常搭伙到各地演唱。

在艺术实践中他独辟新路而将山东琴书改进发展成为“化装扬琴”,成为首创吕剧艺术的主要创始人。

1900年前后,由时殿元首倡,崔心悦、崔心庆、谭明伦等人响应,开始对坐唱扬琴进行创造性的革新。

在将琴书《王小赶脚》由坐唱形式改为化装演出获得成功、赢得赞誉以后,时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他们根据首次演出的经验,又陆续将琴书中人物较少的书目如《兰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等改为化装演出。

继而又将角色较多、情节较复杂的《双换亲》、《白蛇传》等书目改为化装扬琴演出。

化装扬琴的出现,是吕剧艺术形成的开端,为现代吕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谭明伦

谭明伦(1880—1960),东营区谭家村人。

幼年习唱民间小曲,13岁入同乐班,是吕剧创始人之一。

谭明伦出身寒微,受其父谭立盈影响,自幼爱唱小曲,曾随父长年漂泊异乡沿街卖唱。

1803年,他加入时殿元(后与谭明沧成为儿女亲家)的同乐班,经常活动在广饶、博兴、及胶东地区,最远曾到过哈尔滨等地演唱。

当时他年龄虽小,但聪明伶俐,具有艺术天赋,噪音清脆甜润,形象清秀俊雅,招人喜爱。

谭明伦嗓音纯正甜美,唱腔清晰明亮、珠圆玉润,扮相俊美,表演自然细腻。

他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

“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不仅戏演得好,而且戏路子也宽。

生、旦、净、未、丑皆通,被誉称为“五顶网子全戴”,但尤以青衣,花旦、小生为最精,谭明伦一生勤于用功,善于钻研。

谭明伦在同行中具有较强的传授能力,一生授徒甚多,其中较著名的有薛金田、时克远、谭文章、谭可传、高安札、黄维范、黄维祯、黄维信等,为吕剧早期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崔心悦

崔心悦(1864—1946),东营区谭家村人。

自幼习唱民间小曲,后唱琴书。

与时殿元是姑表兄弟,曾随时殿元到鲁西南一带学唱扬琴。

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冬.在首演化妆扬琴《王小赶脚》时,饰演二姑娘,成为吕剧创始人之一。

是同乐班、共和班的主要演员,功青衣、花旦。

崔心悦嗓音婉转柔美,表演质朴细腻、性格鲜明,曾在广饶、博兴、潍县、淄博、胶东等地名噪一时。

郎咸芬

郎咸芬,山东潍坊市人,生于1935年,山东省吕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第一至五届、七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六至八届人大常委,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郎咸芬同志忠诚事业,勤奋好学,表演朴实诚挚、热情洋溢,嗓音清亮淳厚,唱腔委婉舒展、含蓄深沉、韵浓情重。

数十年来她在吕剧舞台上先后塑造了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等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特别是在吕剧现代戏中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尤其是她在《李二嫂改嫁》一剧中的表演,真切感人,生活气息浓郁,曾令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之痴迷。

此剧一出现,便唱遍了齐鲁大地,风糜了大江南北,其中的许多优美唱段被传唱至今而不衰。

1957年,此剧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艺术片,使吕剧这一地方小戏成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剧种之一。

她曾在山东及华东戏曲会演中获奖,1990年获中央广播电视部首届“金唱片奖”。

1986年她以中国戏剧、电影艺术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

刘梅村

刘梅村,(1914一1977),山东济阳县人。

他是一个优秀的剧团管理者,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编导者。

他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中亲自参与了《李二嫂改嫁》、《蔡文姬》、《穆桂英挂帅》数十出优秀剧目,。

在他的领导下,省吕剧团的思想建设和艺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业绩。

十几年中,剧团参加了赴朝慰问志愿军等重大演出活动,在华东和山东省戏曲会演中获得多项奖励,曾多次晋京演出,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陶铸、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借年》、《两垅地》先后被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香港华人影业公司拍成电影艺术片,使吕剧成为全国有影晌的剧种。

刘梅村同志非常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他曾采取多种有益的举措,使许多艺术家脱颖而出,涌现出了如郎咸芬、林建华、张斌、李岱江等一大批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术人才。

李岱江

李岱江,山东莘县人,生于1933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

数十年来,他先后主演了近百出吕剧传统戏和现代剧目,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舞台艺术形象。

他曾在山东、华东戏曲会演中获奖,主演的《借年》、《两垅地》分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

主演的《借年》、《借亲》、《沂河两岸》等剧目,曾先后晋京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

李岱江同志以卓越的艺术表演才能和突出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喜爱,曾被中央广播电台誉为“吕剧三杰”之一。

198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嘉奖令,对他在吕剧艺术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予以表彰,1993年由国务院颁发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林建华

“吕剧三杰”之一,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在她的艺术成就中,尤以演唱出色著称。

她不仅嗓音圆润,唱腔优美,声情并茂,而在声乐技巧上造诣颇深。

在广大吕剧观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被专业吕剧演员争相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一派。

是山东吕剧的代表人物。

代表剧目有《井台会》、《借年》、《庵堂认母》、《小姑贤》、《鸿雁传书》、《搬窑》、《红嫂》等。

她先后获得山东省第一届戏剧会演表演奖、山东省第二届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首届华东地方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

她曾被选任为第三、四、五、六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及第三届山东省人大代表。

三、小结

吕剧这个剧种语言和观众很容易沟通。

吕剧有三大特点:

一是他的唱、词和对话,在汉语地区基本听得懂,语言覆盖面比较大。

用的是济南官话,就是说,不是土话,它与普通话只是在四声上有些不同。

所以说吕剧已经跳出了坐腔扬琴的土话为主的阶段,语言是比较好懂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音乐比较舒展、抒情、口语化,唱起来朗朗上口,好听、好学、好唱。

当然唱好了是不容易的。

第三个是表演贴近生活。

吕剧的剧目大多是家庭伦理,这些剧中人物如同生活在人们身边,而其故事也如同刚刚发生过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