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0860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docx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

三年级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及仪器理解使用

实验1(教材实验)(第1课)

实验名称:

小车的运动与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器材:

计时器小车尺子垫圈棉线(或其他细线)

实验过程: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3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5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间

实验结论:

相同距离内,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注意事项:

1、设计方案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实验的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是小车的重量、小车经过的距离,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拉力的大小(垫圈的数量)。

2、教师要提醒学生每个实验都做三次以上,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记录:

拉力

(用垫圈个数表示大小)

小车运动的时间(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平均时间

结论

实验2(拓展实验)(第1课)(征集中)

实验名称:

小车的运动与推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器材: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相同距离内,推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注意事项:

实验记录:

实验3(趣味实验)(第1课)

实验名称:

不可思议的碰撞

实验器材:

中间有槽的尺子(也可用两个木板代替)、桌子、玻璃球

实验过程:

1.把尺子放在桌子上,在尺子的沟槽里一个挨一个地排放5个玻璃球。

另取一个玻璃球放在离其他玻璃球3-4厘米处,推动这个球撞击另5个球,观察球的运动情况。

2.再用两个玻璃球撞击。

把这两个玻璃球紧靠着放在距另5个球3-5厘米处。

推动后面一个球,使两个球一起滚向另5个球,观察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

第一次:

5个球中最前端的那个球向前运动,撞击的球停在第5个球后面。

第二次:

5个球中最前端的2个球向前运动,撞击的2个球停在第5个球后面。

科学道理:

第一次:

滚动的玻璃球向前滚动时,具有一个冲力,撞到静止的玻璃球时,就把这个冲力传递到静止的玻璃球上,于是一个传递一个,一直传递到最前面,前面的球就运动起来。

第二次:

滚动的玻璃球向前滚动时,具有一个冲力,撞到静止的玻璃球时,就把这个冲力传递到静止的玻璃球上,于是一个传递一个,一直传递到最前面,前面的2个球就运动起来。

实验4(趣味实验)(第1课)

实验名称:

拉不动一本书

实验器材:

一本800页左右的辞典类书籍(重约600克)、一根长约2米的细绳。

实验过程:

1.用手直接拿起这本书,体会书的重量。

2.用细绳夹在书的当中,打一个结。

3.双手捏住绳子两头(分别离结约40厘米),使劲朝两边拉,看看能不能将绳子拉成直线。

实验现象:

无论如何用力,你双手拉着的绳子都会表现一个“V”字形,直到你把绳子拉断。

科学道理:

实验5(教材实验)(第2课)

方法一:

实验名称: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系

实验目的:

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表面光滑水准和物体轻重。

实验器材:

长木板、毛巾、橡皮筋、被拉动物体(钩码及钩码盒代替)

实验过程:

1、用橡皮筋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

2、在木板上铺上毛巾,让它表面变得粗糙,再用橡皮筋拉动刚才的物体,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变化(比在光滑木板上拉动时橡皮筋变得更长些)。

说明:

在光滑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木板上运动摩擦力大。

3、在光滑木板上再拉动物体,观察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向钩码盒内加放钩码或减少钩码来改变物体重量,再拉动观察橡皮筋长度变化。

会发现:

物体重了,摩擦力大;反之,摩擦力小。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光滑水准和物体轻重相关。

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也越大。

实验说明:

1、“被拉动的物体”用“钩码盒”代替,在改变物体轻重时,只改变盒内钩码数即可。

2、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

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3、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理解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所以,不能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比较力的大小,只能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这个知识。

方法二:

实验目的: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水准的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块粗糙的木板比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或玻璃板)等

实验步骤: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木板、较光滑的木板、非常光滑的塑料板上拖拉,用弹簧称分别测出所需的拉力有多大。

2.比较三次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注意事项:

1.让木块匀速地运动时,读出弹簧称上的拉力大小。

2.根据以上内容,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便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

可参考下表:

粗糙木板

较光滑的木板

非常光滑的塑料板

拉力大小(N)

结论

实验说明:

1.对比实验的设计从四年级上册开始,而这里没有要求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相同)。

但作为老师准备材料时应做到心中有数,按对比实验要求准备。

2.测力计的使用是四年级下册设计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理解测力计以及力的单位“牛顿”。

所以,如果使用测力计,能够只让学生读出测力计上的刻度大小来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也能够用橡皮筋或松紧带拉动,通过比较橡皮筋或松紧带长短变化获得“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相关”这个知识。

知识链接:

摩擦和摩擦力

摩擦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发生防碍相对运动的现象。

防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实验6(拓展实验)(第2课)

实验名称:

摩擦产生热

实验器材:

铜丝、铁丝、薄铁片

实验过程:

1.右手捏紧铜丝往右拉,让铜丝(或铁丝)在握着的左手间滑动,左手有什么感觉?

(左手会有热的感觉)

2.两手捏紧铜丝(或铁丝),迅速的来回弯折多次,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铜丝的弯折处就会变得灼热烫手)

科学解释:

因为物体摩擦能够产生热。

上面的两个实验中,第1个实验是铜丝与手之间的摩擦,第2个实验是铜丝在弯折时,铜丝内部分子之间的内摩擦。

实验7(拓展实验)(第2课)

实验名称:

滑冰的科学

实验器材:

冰棒两根

实验过程:

1.用双手使劲让两根冰棒合在一起,然后持续摩擦,有什么现象?

体会一下,双手的用力大小有什么变化?

(两根冰棒之间有少量冰融化,随着冰融化水的增多,摩擦力越来越少。

2.松开手,不再摩擦,让两个冰棒依然贴在一起,又会有什么现象?

再摩擦两个冰棒,用力有变化吗?

(融化了的冰就会重新冻结,摩擦力增大,有时候会很难移开。

科学解释:

原来这是因为我们的双手在使冰棒摩擦时,摩擦产生了热,使冰棒部分融化。

停止摩擦后,因为气温低,两根冰棒之间又结了冰,把它们冻在一起了,这说明了摩擦能使冰融化的道理。

冬季里滑冰的时候,道理和这个一样,滑冰人实际上是在水上滑动的。

因为冰刀与冰的摩擦使坚冰融化了一部分,为滑冰的人提供了一层润滑作用的水,减小了摩擦力。

当滑冰者滑走以后,摩擦消失了,如果当时气温在冰点以下,水又会立即重新冻结成冰。

实验8(教材实验)(探究性实验)(第3课)

实验材料:

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在杠杆尺左边第1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2.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1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3.在杠杆尺左边第2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4.在杠杆尺左边第3格处挂1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5.在杠杆尺左边第3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边怎么挂钩码才能平衡?

有几种方法?

实验发现:

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杠杆尺另一边相同位置放相同数量的

钩码,另一种方法是在左边远处放较少的钩码,在右边近处放较多的钩码。

(所放钩码的数量和钩码所在的位置相关)[左边钩码数量×钩码格数(从中心算起)=右边钩码数量×钩码格数(从中心算起)]

注意事项:

1.在学生充分小组实验的基础上,先汇报有哪些方法,然后重点研究第二种方法中有什么规律,找到规律后还能够让学生使用规律去找平衡,进一步验证规律。

2.如果学生总结不出杠杆尺平衡的公式,只要能定性的总结出来即可(说出或者画出是怎样做的)。

实验9(趣味实验)(第3课)

实验名称:

蜡烛跷跷板的制作

制作材料:

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蝶2个

制作方法: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像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转轴)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一个蜡烛跷跷板。

实验10(趣味实验)(第3课)

实验名称:

自制简易小天平

制作材料:

细木条、硬纸片、线

制作方法:

1.用均匀的细木条(或塑料尺)作天平的横梁,在横梁的中间穿孔,栓一个提纽。

2.在横梁两端距中间孔等距离的地方穿孔,用两个同样的硬纸片做秤盘,把提纽挂起来,就成了一个小天平。

3.用几个质量已知的不同面值的硬币做砝码,用自制的小天平测量铅笔、橡皮、钢笔帽等物品的质量。

实验11(趣味实验)(第3课)

实验名称:

手的重量

实验器材:

两个一次性的水杯、水、多棱铅笔、硬木尺、胶带、垫圈、线

实验过程:

1.将铅笔用胶带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使尺子在铅笔上处于平衡状态。

2.两杯中倒入同量的水(约占杯子容积的2/3),把两个杯子放在尺子两端,使之平衡,以尺子不接触桌面为准。

3.把手伸入一个水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把手从这个水杯中拿出,再放进另一个水杯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4.用线提着一个垫圈放入一个杯子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实验结果:

手放入哪个杯子中,哪边的重量就增加。

垫圈也一样。

实验12(趣味实验)(第3课)

实验名称:

天平上的“判断”

实验器材:

天平秤、塑料杯、小木块、小石块、砝码

实验过程:

1.在天平秤的左右两端各放有一个盛满清水的塑料杯,其中右面杯子的水面上浮有一块木块。

观察:

天平秤会平衡吗?

如果不平衡,会向哪边倾斜?

2.在天平秤的左边放半杯水,杯旁放上一个小石块,在右边适当添加砝码,使天平秤平衡。

这时,把石块拿起来放入盛有半杯水的容器中,天平会怎样呢?

实验结果:

1.第一个实验,天平会保持平衡。

也就是说,天平左右两端是一样重的。

右面即使多了一块木块,但浮在水中的木块会排出和木块同样重量的水,所以它里面的水就要比左面少了。

2.第二个实验,天平会保持平衡。

原理和第一个一样,只不过因为石头的加入,使杯内的水面升高,杯底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而天平盘上所受的总压力还是不变的,所以,这时的天平依然能够保持着左右平衡。

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实验13(趣味制作)(第4课)

名称:

猪八戒打滚

教参66页

一、实验器材

塑料果汁饮料瓶、透明胶带、橡皮筋、铁螺母、棉线、卡纸、胶水、剪刀、锥子等。

二、实验步骤

1.将塑料饮料瓶用剪刀沿虚线裁剪出一条缝,用以在瓶内部安装配件,图l。

2.用锥子在瓶身上钻出4个小孔,图2。

3.将两根橡皮筋交叉穿入孔中,并想办法固定好,图3。

4.在瓶内部橡皮筋的交叉点上用棉线打一个结,再系上一只铁螺母,图4。

5.用剪刀在卡纸上剪出猪八戒的眼、耳,粘贴到瓶身上,图5。

6.用透明胶带将剪开的饮料瓶重新粘合完整,图6。

三、实验操作

拿着猪八戒任意转动几下,然后,把它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或水泥地板上。

四、实验现象憨态可掬的猪八戒就会左右滚动起来,非常有趣。

五、实验原理

铁螺母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有重量,橡皮筋有弹性,对螺母产生弹力,当转动塑料瓶时,外力通过橡皮筋传导到螺母,螺母就会不停地颤动,从而带动塑料瓶不住地滚动,猪八戒打滚是几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实验14(拓展实验)(第4课)

实验名称:

捏玻璃瓶

教参66页

一、实验器材

500ml或250ml的有橡皮塞的空盐水瓶一只、透明用尽的圆珠笔芯一支(尽量找内径细的)、小刀、清水、红墨水、水杯。

二、实验步骤

1.将瓶塞取出,用小刀将前部由向内弯削成向外弯,如图。

2.将废圆珠笔芯拔去或削掉笔头,从瓶塞上面插入,与橡皮塞内面齐平,如图。

3.用水杯将水注满瓶后;在瓶口滴数滴红墨水;将橡皮塞塞入,这时水会从笔芯溢出。

注意:

不要让瓶塞与水接触的地方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轻轻按动橡皮塞能够调整笔芯内的水面高度,使之便于观察,如图。

4.用双手握住瓶子,使劲地一捏一放。

仔细观察就能够看到:

笔芯内的水面一高一低的跳动。

三、实验原理

实验说明玻璃瓶在外力作用下确实发生了形变,也就是说你确实捏动了它,仅仅变化小不容易发现罢了。

 

实验15(趣味制作)(第4课)

名称:

如意罐

教参67页

实验器材

茶叶罐、钉子、螺母、橡皮筋

实验过程

在茶叶罐盖和底各凿两个孔,两孔相距1-2厘米,穿一根皮筋,以8字形把皮筋穿过4个孔。

把皮筋的两端结在一起。

将螺母系在皮筋中央。

这样,如意罐就做成了。

把如意罐放在硬实、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前滚动,观察它滚动的情况。

实验结果

如意罐滚出一段距离后,会向回滚。

结果说明

当你滚动如意罐时,系在皮筋中央的重物使皮筋发生扭曲。

你最初推得越用力,皮筋就变形的越厉害,由此得到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当推动罐子使它滚动的能量用完之后,罐子停止滚动。

由弹性变形产生的势能便释放出来,罐子就滚回你身边。

这时,势能转化成动能。

当皮筋松开时势能就消耗完了,罐子便停止了转动。

创新设计(第4课)

设计一个装置,使高处落下的鸡蛋摔不破

 

实验16(教材实验)(第5课)

【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性质

【实验目的】了解磁铁的基本性质

【实验器材】磁铁、大头针、金属片、玻璃片、木片、纸片、塑料、水槽(盛水)、圆形泡沫板、支架(铁架台)

【实验步骤】

1.用磁铁靠近木片、纸片、塑料、大头针等材料,发现磁铁只把铁制物品吸起来,说明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拿起磁铁用线固定在中间,让它水平悬挂起来;把另一块磁铁放在水中的圆形泡沫板上。

过一会儿,观察到两块磁铁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

以上现象说明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拿起另一块磁铁,用它的两端分别去靠近水槽中或悬挂着的磁铁,发现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

说明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再拿起磁铁去靠近大头针,发现两极吸的大头针多,而中间吸的大头针少。

说明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实验结论】

1.磁铁有吸铁的性质。

2.磁铁有两极,有指南北的性质。

3.磁铁的两个磁极,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吸。

4.磁铁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注意事项:

1.远离铁制品,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2.在玩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记录你的发现。

能够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如:

玩法

发现

知识链接:

磁铁的保存

1.不要使磁铁受到敲击和剧烈震动。

2.不要把磁铁放在火上烘烤。

3.不要把磁铁放在强电流附近。

4.小磁铁(如磁针)不能与大磁铁放在一起。

5.保存条形磁铁时,必须把相邻磁铁的南北极倒置合并在一起,并在两端各加一片软铁。

6.保存蹄形磁铁时,也应在两极上加一片软铁使两极连起来,并把相邻磁铁的南北极倒置。

实验17(趣味制作)(第5课)

名称:

制作磁铁玩具

会飞的小熊猫

(1)画一张熊猫的小图片,把它涂上颜色并剪下来,用胶带将一枚曲别针粘在它的背面;

(2)剪一段25厘米长的线绳,线绳的一端系在曲别针上,另一端用胶带粘在纸板上;把磁铁放于纸板的上方,可爱的小熊猫就不知不觉悬在半空中了。

自己会跑的汽车

(1)在一张泡沫芯板上画一幅街道的鸟瞰图。

利用街道将城市分为几个街区,画上房子,工厂、河流和沿街的车库,在泡沫芯板四个角下面各垫一本书把它抬高;

(2)在硬纸板上画一辆小汽车,按直角折叠,把一枚曲别针用胶带粘在未被折起的那边上面,把小汽车放在泡沫芯板的公路上;

(3)将一块磁铁用胶带粘在筷子的一头,并将其伸到泡沫芯板下面汽车的位置上,当移动筷子时,汽车就会和磁铁一起沿着公路移动了。

杯中取鱼

(1)用较厚的纸剪一条鱼,在鱼嘴上插上回形针或小钉;

(2)准备一个杯子,在杯中装有适量的水。

把事先做好的插有回形针的鱼放入杯中,手拿磁铁在杯中挪动,把鱼取出来。

荡秋千

教参79、80页

把一段铁丝用棉线吊起,做成一个秋千架,用磁铁对着铁丝来回晃动,铁丝就自动地荡秋千。

 

实验18(趣味制作)(第6课)

名称:

指南针的制作

方法一:

实验材料:

曲别针摁扣乳胶圆珠笔芯橡皮泥

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圆珠笔制成针座(针尖向上)

2.磁化曲别针在南极一端做上记号

3.将摁扣用乳胶粘于曲别针中心

4.利用曲别针下的摁扣将磁化的曲别针放于圆珠笔芯尖端调整其重心便制成指南针

注意事项:

不要让针尖伤着手

方法二:

【实验材料】刮脸刀片、摁扣(子扣)、乳胶、橡皮、缝衣针、不干胶条。

【实验步骤】

(1)将缝衣针的针鼻儿一端向下,垂直扎于橡皮中心,制成支架。

(2)磁化刮脸刀片,在南极一端用不干胶条做上记号。

(3)将摁扣(子扣)用乳胶粘于刀片中心孔上。

(4)利用刀片下的摁扣,将刀片置于支架的针尖上,调整刀片重心,使其水平旋转自如,便制成指南针。

方法三:

教参89页

【实验材料】曲别针、摁扣(子扣)、乳胶、大头针、橡皮泥。

【实验步骤】

(1)用橡皮泥、大头针制成针座(针尖向上)。

(2)磁化曲别针。

(3)将摁扣(子扣)用乳胶粘于曲别针中心。

(4)利用曲别针下的摁扣,将磁化的曲别针放于大头针针尖,调整其重心,便制成指南。

实验19(教材实验)(第8课)

实验名称:

太阳和影子有什么关系

方法一:

实验目的:

通过探究实验获知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材料:

一只手电筒一根铅笔

实验步骤:

1.将铅笔竖直立在桌面上

2.将手电筒平放在桌面上,距离铅笔大约一尺左右,打开手电筒让光束照射在铅笔上,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的影子,并用粉笔将影子描绘下来。

3.拿起手电筒模仿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沿弧线轨迹在铅笔的南侧,自东向西移动。

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手电筒每移动一点距离,注意停留下来观察光的亮度及铅笔影子的样子,并随时将影子描绘下来。

4.保持这样的观察方法直至手电筒围绕铅笔正好转半圈。

将上面的实验重复几次,能够每次更换铅笔的高度与位置,其他试验方法保持不变。

描绘影子时可更换不同颜色的彩笔,以免混淆。

根据实验,分析影子随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变化的情况。

实验结论:

铅笔影子的变化与手电筒的位置密切相关。

影子与手电筒的光方向相反。

当手电筒的光斜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长,光线较暗;当手电筒的光直射铅笔时,铅笔的影子比较短,光线较强。

实验说明:

阳光下任何不透明的物体都有影子。

影子都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

在同一时刻任何直立物体的影子方向都是相同的。

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指向正北,傍晚影子指向东方,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都比较长。

早晨与傍晚太阳是斜射地面的,温度相对较低。

中午太阳是直射地面的,温度相对较高。

方法二

【实验名称】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目的】了解太阳下物体影子有方向、长短变化的规律

【实验器材】手电筒(“电筒光”代替“阳光”)、铅笔(代替阳光下的物体)

【实验步骤】物体不动,拿手电筒模仿太阳从早晨到中午、到傍晚,一天中在空中的运动,观察现象。

发现:

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实验结论】影子总出现在背光一面;影子在一天中有方向不同和长短变化的不同。

实验20(观察实验)(教材实验)(第8课)

实验名称:

观察测量影子的变化

教参119、120、121页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发现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实验材料:

标杆(可用高度1米的竹竿)、粉笔、卷尺、记录纸、铅笔。

实验步骤:

1、选择空旷的、没有障碍物遮挡、阳光充足的地方(比如操场),使标杆与地面垂直。

2、从早晨开始,每节课后在阳光下,用粉笔(或石头)在地上划出标杆的影子,用卷尺测量影长,把时间和影长记录下来。

如果方便的话,能够每隔5分钟做一次记录。

你会发现:

一米的标杆每五分钟影子变化约三厘米,测量时,误差约0.5-1厘米。

测量间隔时间越短,误差率越高,数据越不准确。

3、傍晚,对一天的观测记录实行总结。

能够让学生利用方格图,绘制示意图,也能够绘制影子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与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

4、对影子的变化实行预测,第二天再重复测量。

实行多天多次测量之后,进一步发现影子的秘密。

方法二:

实验材料:

铅笔(长5-8厘米)、线轴、白纸、直尺、钟表、胶带或图钉。

实验步骤:

1、在向阳的窗前的桌面上铺上一张白纸,使白纸的四周大致向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用胶带或图钉把纸固定好。

2、在线轴孔内插一支两端削尖的铅笔,把线轴放在白纸的中间,在纸上画出线轴的地面轮廓线。

转动线轴孔内的铅笔,使笔尖在纸上点个点,这个点就定位中心点。

3、每过一小时,在映在纸上的铅笔影子的顶端处点上一个点并在点旁记录下时间。

4、傍晚,把记录的个影子顶端的点与中心点连结起来。

分析影子长度、方向变化与太阳高度、方位变化之间的关系。

5、第二天,把纸和线轴放在原来地方,观察在相同的时刻,影子的变化是否大体相同。

6、第三天,仍把纸和线轴放在原来的地方,根据当时影子的情况预测一下时间,并与钟表核对。

实验收获:

由此实验能够看出,这就是一个影子钟。

 

实验21(趣味制作)(第8课)

名称:

制作太阳高度测量仪

教参121页

制作目的:

太阳在天空中升起的高度用太阳高度来表示,太阳的高度用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构成的角度来表示。

要准确地直到太阳的高度,就必须用仪器来测量。

这个仪器能够叫做太阳告诉测量仪。

制作材料:

一个长方形纸盒,半圆仪,黑色胶片,彩色线,一个小螺丝帽。

制作方法:

1、选择一个长方形纸盒,在两端相对的盒面对角画上直线,在交叉点挖个圆孔。

在一边的圆孔上蒙上一层黑色胶片或曝过光的胶片,然后用胶纸粘好。

2、往纸盒上粘一个半圆仪,在半圆仪中心位置穿一根彩线,线下端系一个重物,这个简单的仪器就做好了。

使用方法:

手拿小盒,眼睛对着黑胶片一边的小孔,再通过另一孔去看太阳,当看到太阳时,用手按住垂下的彩线,看彩线所指半圆仪的角度。

这个度数就是当时当地的太阳高度。

实验22(教材制作)(第9课)

名称:

制作简易日晷

教参135页

材料与工具:

瓦楞纸箱、圆盘、直尺、剪刀、笔。

制作方法:

1、将一个瓦楞纸箱铺展开,沿着圆盘画出轮廓,将其剪下,如图一。

2、用直尺找到圆形的中点,划成四等份。

将直尺放在3点和6点的位置,将这四分之一分成三等份,然后标记好4点和5点的位置。

以此类推,把12点的位置都标好,这就是晷面,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