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098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与人力资本.docx

教育与人力资本

教育與人力資本

組員:

經濟三 49242033 劉雅淳

經濟三49242038陳正緯

經濟三49242040王暐筑

經濟三49242044盧奕全

提要:

人力資源/HumanResource-

人力資源的定義,較人力資本廣。

除了現在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之外,還包括具有潛在勞動力的人口,像是在校求學的人、家庭主婦……等。

人力資本/HumanCapital-

這個概念,大約是在1960年代初期所出現的。

產業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之時,經濟學者和企業家慢慢發現人力資本也是生產中的重要因子,其中又以勞動力的訓練和教育水準最為重要。

同時也強調人員以知識和能力作為基礎的重要性。

大綱:

 

1、回頭看臺灣教育(日據以前~日據結束)

2、回頭看臺灣教育(國民政府遷播來台之後~現在)

3、教育報酬率(不同產業&不同性別的差異)

4、教育與經濟發展

5、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因應

回頭看臺灣教育日據以前~日據結束

在探討台灣教育與人力資本的開始,我們必須從歷史當中先行了解台灣教育的啟蒙以及發展,了解什麼樣教育的資源與貢獻堆積出現在的台灣。

本章節,將介紹台灣從荷、西殖民時期到日據時代結束這段期間台灣的教育發展。

一.荷、西殖民之教育:

•宗教傳播-教會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佔據殖民台灣時,除了為將西方宗教傳入東方以外也希望可從此執行殖民並且掠奪資源;所以荷人與西人在台灣廣設教會教堂宣傳教義。

•共通的語言-由牧師教授,開始初等識字教育

設立東印度公司,用來宣傳教義的牧師普遍皆都為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他們為了傳教的方便就教授當地台灣人荷、西語以利於與當地人溝通,造成社會出現了初等的識字教育。

•背後意義:

台灣屬於殖民地,教育是為了教民以為隸

重商主義的西方人來到台灣殖民最終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掠奪台灣資源大撈一筆,為了要台灣人能心甘情願替入侵的外國人採資源,荷、西人皆利用宗教的傳播來收服人心也培養了能夠以相同語言溝通的人力來使殖民目的可以順利達成。

•農業部落-民間社會(folksociety)

由於開始了對外貿易的開通、生產力逐漸的增加,台灣土地開始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此時的社會,開始變成一定人數規模的農業聚落,學者稱做民間社會。

二.明鄭時期之教育

•明朝正統政制-設六部,出現科層階層。

鄭成功退守來台佔據現在台南地區,當時鄭成功將明朝行政體制沿用至台灣設六部-吏、戶、禮、工、刑、兵,社會出現了科層階層。

•出現高等教育-學院

鄭成功據台時期的教育制度分為中央與地方,其中中央教育行政出現了『學院』,可以廣義的稱為是當時的高等教育機構。

•背後意義:

反清復明基地

台灣被鄭成功視為反清復明的基地,由此我們可以知在當時的社會,在教育方面的建設是為了培養反清復明時所需的官兵資源。

•人口增加-漢人社會

鄭成功來台之時有許多和人也尾隨著鄭成功來到台灣開墾,使得台灣人口數增加,加上鄭成功據台時闢土拓墾開發台灣土地以及興建水力設施以利於農業的發展,使得社會形成擁有十幾萬人較穩定的的漢人社會。

3.清朝統治時期之教育

•延續明朝規制-科舉

清朝在統治初期皇帝認為台灣並不是重要的地區而採取消極政策來治理台灣;在教育上沿用鄭成功所實行的明朝規制並且實施科舉來選拔官員。

•初期:

消極政策-防治明鄭反清思想

清朝統治初期政策的目的主要都是為了要澆熄鄭成功所帶來台灣的反清復明思想與熱血,所以多半都是為了灌輸崇拜清朝思想、防亂重於興利。

•後期:

劉銘傳為巡撫時期

清朝認知外患皆由海上來所以開始重視台灣,並委派人力來台管理建設;劉銘傳在擔任台灣巡撫之時在台灣設立了西式學堂為台灣西方教育的創始,不過由於劉銘傳回到中央貢獻所以此學堂只存在一年就被撤銷。

•由移懇社會轉為文治社會

清朝後期對台灣的建設,可以由劉銘傳擔任巡撫的集盛時期看到台灣現在化有了初步的發展,電報、郵政、鐵路…等,都讓台灣社會職業結構漸漸趨於複雜化,使得社會型態由移懇社會轉變為文治社會。

•行業多世襲-職業教育沒發展空間

雖然清朝後期有出現台灣第一所職業學校的機構,但是其中培養的人才仍是為了封閉的政府機構服務,所以其中技術的知識是無法廣泛流傳的;再者,當時社會上許多專門職業的技術都是受過所謂的師徒教授來相傳,如此的傳授方式也可屬於封閉的情形,以至於當時的職業教育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四.日據時期之教育

日本當時對台實施『日化政策』,在教育方面有以下幾點措施:

•學日語:

為了要臺、日雙方皆能夠了解雙方的文化使得殖民較為順利。

•沿用科舉選台籍低階層之官員:

使地方上有能直接與台灣居民溝通的人。

•重視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透過宗教傳授語言或是思想會使得受教的對象較為廣泛以及快速。

•設師範學校並附設小學、編輯教科書:

日本在台灣建設第一所專門用來培育師資人員的學校,所以培育的人才是為了能夠在欲增加的學校中任職。

•設小學校、師範學校加設農、工業科目:

在地方上廣設小學校為初等教育,使得教育較為普及也利於語言的傳播;並且在師範學校當中加設農、工業科目來培養教授職業科目的師資人才。

日本殖民時代,對台灣有許多建設:

•建設產業設施:

日本建設基隆自來水廠、日月潭水力發電廠、松山機場、縱貫鐵路、電話線路、蘇澳港等來發展更多的農、工業。

•積極發展農、工產業使得職業教育開始開展:

日本對於台灣的政策為扶植農業已開發工業與發展銷路進行貿易,所以社會上相當缺乏專門技術的職業人才,為此,日本也設立的職業學校來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以力社會所需,開始較大規模的職業教育。

•日本在台推行職業教育目的:

 1.培養台灣人初級生產技能以榨取勞力:

由於初級加工生產的工廠需要許多勞工人力,台灣眾多的人口變成日本可以掠奪的豐沛的人力資源。

2.政策引導人民習農業,少學習工商業:

日本雖然在台灣設置很多普通學校以及專門職業學校,但對於台灣人的就讀卻有很多限制以防止台灣人往工商業發展;因為有了工商能力便容易擁有資金或是發展壯大

 3.限制台灣學生湧進中學:

限制台灣學生進入中學就讀是為了防止台灣人接受過高的教育而產生反抗的思想,使得台灣人大多數仍然往職業教育學習成為社會較低階層。

•太平洋戰爭爆發-南進政策以台灣為基地

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人對於東南亞實行南進政策以利其攻略;當時急切需要戰爭中所需的資源,如軍事資源、醫療資源、武器資源等,台灣變成日本南進的基地,受過專業培訓的台灣人變成日本南進資源之一。

•高等教育始急培養人力

南進政策下台灣人被鼓勵受高等教育成為派送到戰場上的醫療人員或是軍事人員;高等教育便開始快速發展,ex:

東京帝國大學

•台北帝大各學部學生分配情形:

學部別

文政

理農

工學

醫學

日本人

1167

1259

47

523

台灣人

146

125

2

513

其他

2

6

0

3

合計

1315

1390

49

1039

由上表格數據我們可以得知,日本人對於台灣人的高等教育還是有一定的限制,並沒有全盤的開放,就是因為害怕台灣人因為教育的感染而有反抗的思想。

政府播遷來台~現在:

◎國民政府遷台-1960

沒有實際的人力資源計畫。

當時還是沿用日治時代的教育制度,以初等教育為主要重點。

但由於戰爭之後的高生育率,原來的教育空間已經不足,只能以設大校、大班、或是二班的方式達到國民教育的普及。

戰爭結束後,本來在台的中高等教的師資和學生退回日本,師資缺乏,國民政府則利用來台的高知識份子,填補空缺。

當時的高等教育一校三所:

台灣大學,省立農學院、省立工學院、省立師院。

◎1960年代初

政府的主要經濟政策從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

面臨國際競爭力和提高產品品質等壓力,以及為了提高技術以降低生產成本,在教育上慢慢開始有所動作:

一、為了改善人力素質,在1968年將國民義務教育延長為9年。

二、1960-1971為了提升師資,把老師從高中程度調為五專程度(師專)。

三、1964成立人力資源小組,並發展台灣地區18年長期教育發展計畫。

雖然因為當時客觀環境不斷在變遷,所以成效不大,卻讓國人開始注意教育的重要性。

四、另外,職業教育也因為人力資源小的成立而開始有所發展-1968設專科和職業教育司。

高中和高職的比例也因此而有明顯變動:

*高中高職比例1960年代中期6:

4

*19684:

6

*1980年代初3:

7

◎1970年代

因1960年代產業和教育結構的改變,使中等教育以職業教育為主流,技職教育的重點由原先的農業轉向工業和海事,也把原先的農業職業學校改成工職或是農工合一。

更在1974設立工業技術學院,提供台灣經濟發展足夠的勞力密集技術。

◎1980年代中期

大規模把專科學校改成技術學院,並將一部分技術學院再發展成科技大學,以因應當時台灣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高科技產業,提供更佳的技術人員和人力素質。

◎1990年代

森林小學的出現,讓各界開始注意到教改之必要性。

(森林小學:

利用課本以外的活動,強調人本、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而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知識上)政府也開始積極回應教改的需求,並在1994年1月,民間教改會議召開。

同年的4月10號,教改團體發動410大遊行,以以下四點為其主要訴求:

1、小班小校

2、訂定教育基本法

3、廣設高中大學

4、提升教育品質

在這之後,陸續有大小不等的教改活動,雖然目前的評價有正有負,但教改所帶來的影響力,是大家所不能忽視的。

分析台灣教育經費支出比例:

◎教育經費佔國民生產毛額之比例從政府遷台以來~1993都呈現增加的趨勢

(1971.1974.1979除外,因為石油危機)。

◎公立學校經費比例往往都大於私立學校。

◎上面這個圖表(圖1),主要是在分析各級教育經費的支出比例,從圖我們可以將經費支出分成三個時期:

1、戰後初期-以初等教育為主(小學)→中等→高等。

2、1960中期-中等教育受到重視,超越初等教育。

<中等→初等→高等>

3、1980年代-三等教育的比例差不多。

從圖2我們也可以發現在中等教育裡,國中得到較多教育經費;如果比較高中和高職,高職經費又多於高中。

分析完台灣過去教育的演變和當時產業的人力需求,再配合上不同時期的教育經費支出比例,其實不難發現,每個不同階段的經濟或教育政策,和當時教育經費比例的支出有一定的相關性。

台灣目前已走向平頭式教育,在教育經費的比例,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分配是差不多的。

然而,社會和產業結構變遷速度是很快地,當前這樣的教育分配和教育規劃是否符合時代發展?

教改真的對嗎?

還只是換湯不換藥呢?

都是很值得再深入探討的問題。

教改是必然之路,只是怎麼改?

怎麼施行?

而怎樣的教育報酬才是大眾所需且對國家有所幫助呢?

教育報酬率

 上圖是依照課本的圖畫出來的,要討論的是教育報酬率,看上面的公式似乎非常簡單,但實際上應該要把許多條件考慮進去才符合真實的數值,就像是機會成本和其他所帶來的效益,不能夠只將薪資考慮進去!

而當我們把許多條件以數字來表示常常會造成誤差,因此使用迴歸式我想能夠減少大部份的誤差,迴歸式中並加入了許多變數,像是性別、家庭背景、工作經驗、年齡等等,以得到較正確的教育報酬率。

 目前離我們最貼切的議題也就是“是否參加研究所考試”。

研究所大量增加,從以前的幾千人,大幅度增加為13萬人,研究所大學化?

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台灣是一個島國經濟,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目前我們所依靠的就是我們所擁有的人力資源。

目前教育局的確應該深加考量,到底有沒有過量教育的現象發生,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人才嗎?

更何況是有量沒有質的人力資源?

 或許先別談研究所的問題,近幾年來大學生滿街跑,路上隨便扔一個銅幣都能砸到沒有工作的大學生,這可能不是無稽之談,而是現在每一秒每一刻在發生的事情。

許多研究報導顯示,大學生通常參加學歷只需國中、高中就可以參加的員工考試,諸如:

店員、裝配員、搬運工、送貨員,甚至連清潔工人招考都引來人山人海的人潮。

人力資源不斷的提升,但是其中工作機會卻沒有增加太多,導致了這些問題,而我們到底是否報考研究所?

應該無法單單利用教育報酬率來衡量,必須以自己的人格特質、家庭狀況等等來考慮。

 在討論教育報酬率之前,先介紹就學比例的變化,,1978年,只有小學畢業的比例占了43.4%,到了2001年時,只有小學畢業的人數大幅下降,只剩下10.2%,通常小學畢業的教育報酬率最大,因為教育報酬率是一種邊際的關係,越往上就讀會使得教育報酬率越小,而開發中國家以小學畢業為較佳的選擇,只因大部份的工作機會只需要小學畢業,以勞力密集工業為主的國家這個現象更為明顯。

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在開發中國家尋找不到適當的工作,造成大才小用的情形發生,吳慧瑛女士認為如果沒有良好的經濟政策配合,過度投資高等教育,將不利於開發中國家。

台灣介於開發中與已開發中間,相較於那些開發中國家,台灣的經濟與產業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也因此造就了許多符合高等學歷人才的工作,也就使得教育報酬率較為上升。

 從產業別的變化來看,工業與服務業的比較較為令人關注,早期台灣以勞力密集工業為主(紡織、食品加工),中期曾經想轉為資本密集工業(石化工業),但因為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市場將目標轉為電子業與資訊業方面,對勞力的需求大幅成長,因此利用台灣足夠的人力資源來發展不失為一良策。

另外最近幾年保持著高中比高職3:

7的比例,因此對於我們當時發展此種技術密集工業有偌大的幫助,職業學校大多有相當的程度能夠適應這些工作,加上台灣人刻苦耐勞的工作精神,台灣經濟就這麼慢慢地起飛了!

而現今要討論的是服務業的崛起,服務業與工業的教育報酬率差距從1990年開始逐漸變大,此情形是受到出口貿易比重減少(台幣升值)、台灣產業結構變化之影響,導致工業報酬率逐漸下降,而服務業也因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的關係,導致其教育報酬率能夠穩定的成長。

 如果從性別來比較的話,男性的教育報酬率在1991年以前是高於女性的教育報酬率的,但其後金融機構的增加設立(民國80年政府陸續核准14民營銀行的設立)、國際貿易的潮流,產生許多女性的工作機會,在這方面(服務業),以女性較具有競爭力,因此在這之後女性的教育報酬率超過男性,也拉開了一段不小的差距。

這時必須要去討論的是,為何女性的教育報酬率只因為工作機會增加就會上升?

我認為當工作機會增加時,女性較能夠去選擇更適當的工作,而不用屈就於低薪資只為了養小孩的工作,俗話說「男主外,女主內」,這種觀點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已經逐漸的拋開,女性照樣能夠擁有高薪資的工作,也有許多家庭女性的薪資遠遠大於男性薪資,因此教育報酬率也就相對的拉開了差距。

另外,或許是男性的自尊心作祟,通常較有企圖心取得較高的學歷,進而取得更高的薪資來獲得他人的羨慕,也因為這樣不願意屈就於低薪資的工作。

更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女性的教育報酬率高於男性的教育報酬率,但是並不代表男性的工作薪資低於女性的工作薪資,普遍來說,工作薪資還是以男性的為高。

 台灣目前的公部門薪資雖然較高,但公營事業因為較沒有倒閉失業的機會,加上民營機構持續增加,造成了惡性競爭,而公營事業無法因為這些競爭而產生一些應變,導致競爭力下降,民營部門競爭力高,也不難發現我們的國營事業最近幾年都處於虧損的情況下,紛紛走向公營事業民營化的路上。

吳慧瑛女士的論文裡也有提到,公部門的教育報酬率逐年下降,反而私部門的報酬率慢慢的上升,公營事業逐漸民營化或許是其中一大原因,公營事業是鐵飯碗的論點也慢慢消失,或許不至於失業,但是競爭力下降也是事實,有一天公營事業被私部門所併吞也不為希奇。

 以教育方面來討論台灣未來的勞動經濟走向,在這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世界潮流未來的走向為何。

從許多研究資料中發現,大陸現在是各國國際貿易的一個重點國家,反觀我國所受外國投資量逐年的減少(有研究指出台灣的投資環境評估為全世界前十名),對大陸的投資為大量順差,但卻對其他國家有著逆差,表示大陸為我國出口貿易的大宗。

如果大陸的經濟起了些什麼變化,台灣首當其衝。

而另外有學者估計約2018年左右,大陸的貿易資本額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

服務業(金融業等等...)未來必定是我國最主要的一種產業之一,如何適應這些潮流,並順著潮流將台灣的經濟帶動,將是國內教育重要的課題之一。

   綜觀以上,我們發現自教育產生以來﹐就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早在古代﹐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就對教育和經濟的相互關係作過一些論述。

但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教育對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太明顯﹐也不可能對教育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作出量的計算。

到了近代﹐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的發展﹐教育對改革生產技術﹑促進生產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而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教育經濟效益問題的日益重視。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斯密﹐A.﹑德國歷史學派先驅者李斯特﹐F.等人﹐對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係作了不少論述。

例如﹐斯密提出:

“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償還﹐兼取利潤。

”但教育經濟學在西方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

美國T.W.舒爾茨﹑英國J.維澤﹑美國G.貝克爾等西方經濟學家的著作﹐為現代西方教育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們認為﹐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而存在的一種資本形式﹐它體現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的收入﹔而教育則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通過人力資本的形成而對經濟增長產生連續的作用。

這一論點成為20世紀70年代西方許多教育經濟學著作的理論出發點。

當前﹐西方教育經濟學所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如何估算個人的教育投資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間存在著的關係﹔教育同勞動力市場變動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預測未來的勞動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經費﹐以便盡可能提高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等等

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勞動消耗(包括物化勞動消耗和活勞動消耗)與所得成果之間的比較﹐即教育部門和教育單位的投入與產出之比。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意提高智力投資經濟效果﹐力求以等量的勞動消耗取得盡可能多的成果﹐或者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取得等量的成果。

在一定的教育支出的前提下﹐智力投資經濟效果的提高主要表現於以下四個方面﹕

為社會培養出較多的達到一定熟練程度的勞動者。

使現有的勞動者與後備勞動者的熟練程度有所提高。

由於合理地分配與運用教育支出﹐使各種類型的勞動者之間的比例更適合經濟增長的需要。

培養達到一定熟練程度的勞動者人數所需要的培養時間﹐或使現有的勞動者與後備勞動者的熟練程度達到一定標準所需要的時間﹐較過去有所縮短。

        

由於智力投資是用於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識和技能的投資﹐智力投資的受益者主要是全社會﹐這種受益並不直接反映於教育部門或教育單位本身的資金回收方面。

歸納近20年來經濟學家對人力資本的所得,”人力投資”的特質有下列四點:

ㄧ、人力投資的折舊緩慢。

ㄧ般的資本投資,如廠房、機械等,經過數年的使用後就會產生磨損的現象。

而投資於人的知識與技能,愈用愈增進,鮮少折舊的現象,即使有,也是非常緩慢的。

二、人力投資的移動性大。

資本投資多為固定的,搬動不易,而人力投資是人的本身,故流動方便。

三、人力投資的風險性小。

資本投資不當,會有虧損的現象。

而人力投資的結果,無所謂風險性,人力投資不當最大的缺失即是畢業生就業的困難,與國家建設中所需人才的不足,此又與整個教育制度與結構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儘早規劃,是可以減至最低程度。

四、報酬率的高低非人力投資唯一的因素。

布像是資本投資,是以獲取最高的報酬率為唯一目的。

人力投資的結果,雖然有時其有形的報酬不大,但其無形的報酬卻難以計算。

例如人民知識水準提高後,對國家與民族意識的提高,對政治的參與度提高…等。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大抵由於各階段生產技術及經濟結構的不同,從而所需的人力質量亦會有差異。

ㄧ般來說,經濟發展高度化的國家,其所需的生產知識與技術,均較低度開發地區為高。

故對人力品質的要求也比較高。

有關這點,即為教育的功能,因為教育可以提高人力的知識及技術水準,增進勞動生產力。

在民主社會中,教育的功能除了讓每個人走自己想走的路之外,也要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念,社會才能安定。

因此,整個教育過程也是建立社會共識的過程。

目前,我們的教育會走向「文憑第一」、「聯考掛帥」,或多或少是受到過去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以及現今文官體制的影響。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教育制度的僵化,使我們在走向多元化的社會裡,每個人只顧往文憑和聯考的狹窄縫隙裡鑽,不但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也無法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趕上先進國家。

因此,我們今天要談教育改革,最急迫的中心議題是:

「如何以前瞻的眼光革新教育措施,培育二十一世紀健全的國民」。

也就是說,我們要如何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讓僵化的教育制度鬆綁,順應未來的時代潮流。

三、四十年來,我們的教育雖然在「量」的方面是增加了,但是在「質」的方面,非但沒有顯著的改善,在某些方面反而有下降的趨勢。

目前我國教育的問題在於:

一、社會現象的干擾

(一)政治力量牽制教改的助力:

教育改革常受政治體制及意識型態紛爭的影響,而降低教育自主性。

(二)經濟環境限制教育改革的潛力:

不管教育改革方案多周延完備,沒有充裕的經費支持,只會流於紙上談兵。

經濟不景氣,政府財政赤字日漸加深,不利的經濟情勢削弱政府對教育的投資,直接也影響了教改的潛力

(三)社會現象妨害教育改革的效力:

學校功能的發揮,需要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配合,目前價值混淆、是非不分的社會亂象,抵銷了教改的效力。

二、教改過程太躁進

(一)教科書及課程問題:

1.未見試用教材,也未有小規模實驗卻急著上路。

2.教科書的編輯時間急迫,常是邊編邊審。

3.課程銜接問題(版本的銜接,年級年段的銜接,中、小學的銜接問題頻出)。

(二)師資問題:

1.師資訓練準備尚未就緒:

傳統以分科訓練師資不符現今要求,目前師資培育機構亦未依據九年一貫課程,設立相關科系。

2.開放師資但並未有效掌控品質:

修畢教育學程即可甄試為師,專業能力與態度另人質疑(一般教育學程,未有專職實習與輔導機構、又無嚴格的品管把關)。

3.大量有經驗教師選擇退休,形成資源浪費,新進教師又無法即時補位,造成經驗傳承的真空。

4.沒有完善的師資檢定與評鑑制度。

5.研習課程規劃與老師需求不符,講授師資素質不一。

三、教育體制尚未健全

(一)小班小校尚未獲得落實

1.大校導致科層管理體制的存在,民主與創意自然被忽視或消失。

2.大班教學導致教師無法較多的創意教學與有效輔導。

(二)升學壓力尚未獲得舒緩

1.廣設高中大學有名無實:

品質沒有提昇,大家仍往明星學校擠,造成學習沉重競爭壓力。

2.供需失調,私立大學遠多於公立大學,無法達到就學機會公平與學校特色的發展。

3.聯考制度(學力測驗)依然存在:

教材要多元(樣態不同、深淺不一)又要統一(統一升學考試)相當矛盾。

(三)傳統智育掛帥、升學為主的觀念依然存在

1.家長觀念:

升學主義未改善,家長觀念就無法跳脫傳統。

2.學校壓力:

雖然提倡多元智慧,但若家長以升學率擇校的觀念未改,教學永遠無法跳脫知識記憶背誦的桎梏。

因應解決之道:

一、相關配套措施完成後才全面實施

1.課程開發與各項規模實驗成熟後才上路。

2.師資合科教學訓練:

包括師院與教育學程體系師資訓練、在職教師的進修等。

3.教育學程與師資檢定應嚴格把關。

二、改善當前教育環境

1.從小班小校著力:

降低班級人數的徹底執行,規劃社區學校與鼓勵私人興學。

2.改善升學供需:

加強體質不良學校的重整、鼓勵與補助私立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