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320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轮复习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宇文忻,字仲乐,本朔方人,徙京兆。

忻幼而敏慧,为儿童时,与群辈游戏,辄为部伍,进止行列,无不用命,有识者见而异之。

年十八,从周齐王宪讨突厥有功,拜仪同三司,赐爵兴固县公。

从武帝伐齐,攻拔晋州。

及帝攻陷并州,先胜后败,帝为贼所窘,左右皆歼,帝挺身而遁,诸将多劝帝还。

忻勃然而进曰:

“自陛下克晋州,破高纬,乘胜逐北,以至于此。

致令伪主奔波,关东响振,自古行兵用师,未有若斯之盛也。

昨日破城,将士轻敌,微有不利,何足为怀。

今者破竹,其势已成,奈何弃之而去?

”帝纳其言,明日复战,遂拔晋阳。

高祖龙潜时,与忻情好甚协,及为丞相,恩顾弥隆。

尉迥作乱,以忻为行军总管,兵屯河阳,诸军莫敢先进。

帝令高颎驰驿监军,与颎密谋进取者,唯忻而已。

迥背邺城结阵,与官军大战,官军不利。

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

“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进封英国公。

自是以后,每参帷幄,出入卧内,禅代之际,忻有力焉。

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

“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

”乃止。

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

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

忻与梁士彦昵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忻谓士彦曰:

“帝王岂有常乎?

相扶即是。

公于蒲州起事,我必从征。

两阵相当,然后连结,天下可图也。

”谋泄伏诛,年六十四。

(节选自《隋书·宇文忻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B.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C.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D. 于是击/所观者大嚣而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军复振/齐力急击之/迥军大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东,此处指山海关以东,即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等地区。

B. 龙潜,出自《易·乾》: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后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

此处指帝王未即位。

C. 河阳,在黄河北岸。

“河”指黄河;“阳”指水北岸。

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则谓之“阴”。

D. 禅代,指帝位的禅让和接替。

史书中“禅代”,往往是假帝王禅让之名,行臣子篡位之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宇文忻自幼机敏聪慧,有指挥能力。

与小孩们嬉戏玩耍时,常模拟军队操演,无人不服从他的命令,有见识的人看了都感到惊奇。

B. 宇文忻性格坚韧,不轻易屈服。

武帝伐齐遇挫,脱身逃跑,诸将大多劝武帝撤军,他力排众议,劝武帝坚持作战,最终攻克晋阳。

C. 宇文忻精通兵法,善于应变。

平定尉迥之乱时,在官军不利的情况下,他策划奇谋、运用诈术,振奋军心,大败贼兵。

D. 宇文忻威名赫赫,功高自傲。

他因与突厥有往来而引起皇上猜忌,于是获罪离职,最终因心怀不满而被诛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邺城士女观战者数万人,忻与高颎、李询等谋曰:

事急矣,当以权道破之。

②忻与梁士彦呢狎,数相往来,士彦时亦怨望,阴图不轨。

【答案】

(1)C

(2)A

(3)D

(4)①当时邺城观望打仗的男女百姓有几万人,宇文忻与高颎、李询等谋划说:

“战事紧急啊,我们应当用变通的方法攻破敌军。

”②宇文忻与梁士彦亲近,频繁相互往来,士彦当时也怨恨皇上,两人暗中图谋叛乱。

【解析】【分析】

(1)本题有很多切入点。

“于是击所观者”是一个整体,不用断开,所以排除A项、D项;“忻乃传呼曰”是一个整体,不宜断开;“之”做宾语,其后断开;“迥军”做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A项“山海关以东”错,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故选A。

(3)D项“他因与突厥有往来”文中无据,原文说“上尝欲令忻率兵击突厥,高颎言于上曰:

‘忻有异志,不可委以大兵。

’乃止”;他被诛杀的原因不是“心怀不满”,而是“谋泄”,原文“谋泄伏诛,年六十四”。

故选D。

(4)①中“士女观战者”,定语后置,观战的男女;“急”,紧急;“权道”,变通的方法。

②中“昵狎”,亲近;“怨望”,怨恨;“阴”,暗地里,暗中。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D;

⑷①当时邺城观望打仗的男女百姓有几万人,宇文忻与高颎、李询等谋划说:

“战事紧急啊,我们应当用变通的方法攻破敌军。

”②宇文忻与梁士彦亲近,频繁相互往来,士彦当时也怨恨皇上,两人暗中图谋叛乱。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益柔字胜之。

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

补荫至殿中丞。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

益柔讼之日:

“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

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

”出为两浙、京东西转运使。

上言:

“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

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

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

”不行。

熙宁元年,入判度支审院。

诏百官转对,益柔言:

“人君之难,莫大于辨邪正;邪正之辨,莫大于置相。

相之忠邪,百官之贤否也。

若唐高宗之李义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卢杞,宪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鉴也。

高宗、德宗之昏蒙,固无足论;明皇、宪宗之聪明,乃蔽于二人如此。

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意盖指王安石也。

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

尹洙见之日:

“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

”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

司马光尝语人日:

“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

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

”其好学类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B.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C.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D.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舸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不可/因条其可任者/衍使还/以学术政事荐/知介丘县/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荫,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选官制度,荫补官员与其它途径出身的官员共同构成了官僚队伍。

B. 转对指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通常每五天一对。

C. 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与高宗一样都是皇帝死后在太庙被供奉时被称呼的名号。

D. 策论,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益柔明辨是非,敢于直言。

尹洙被贬庆州,王益柔为其辩护,认为刘沪有违君命虽杀之也不为过,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

B. 王益柔尽职尽责,奏除吏弊。

他担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时,认为当时的官吏考核标准会产生诸多弊端,建言参照唐朝的四善制,依据实绩,分为三个等级。

C. 王益柔以史鉴今,心忧朝政。

他认为人君之难莫大于分辨正邪,他列举前朝佞相蒙蔽朝政、制造祸端的史实,暗谏皇上应谨防当朝宰相王安石以奸说祸政。

D. 王益柔博览群书,致力于学。

尹洙曾盛赞其文章;范仲淹举荐他时因其不善辞赋而请求以策论试之;司马光感叹能读完《资治通鉴》全篇的只有王益柔一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②以二人之庸,犹足以致祸,况以文致其奸说者哉!

【答案】

(1)D

(2)C

(3)A

(4)①如果只取其大的政绩而忽略小的政绩,将(导致人们)竞逐名利贪图功劳,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

②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平庸,尚且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解析】【分析】

(1)先观察选项,断句差别主要在后,利用“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杜衍宣抚河东”的语意,可先找出选项差别,再推断后文断句位置。

根据“非易帅臣不可”的句式特征,可先排除AB项。

联系前文可知“衍”即“杜衍”,“益”即“王益”,那么“衍使还”前应停顿,后面杜衍“以学术政事荐”的是王益,“知介丘县”的是王益,“荐”和“知”之间应停顿,排除C项。

故选D。

(2)C项里“明皇,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庙号”错误。

“明皇”,应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唐玄宗是李隆基的庙号。

故选C。

(3)A项“但他也认为尹洙不该一味听命于朝廷而不敢行使将军之职”表述有误。

王益柔认为尹洙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的表现,是在为尹洙申诉,并没有否定尹洙之意。

故选A。

(4)本题①中的“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政绩;“细”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政绩;“图”贪图、谋取;“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将竞利图功”省略句,将使人竞利图功。

②“庸”,指平庸;“犹”,尚且;“致”招致;“况”,何况;“奸说”,不合礼仪的言论,奸恶学说。

把握关键词,对全句顺畅表达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A;⑷①如果只取其大的政绩而忽略小的政绩,将(导致人们)竞逐名利贪图功劳,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

②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平庸,尚且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宣扬)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点评】⑴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首先将四个选项对比,确定断句不一样的两处进行比较。

然后利用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⑵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⑷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此题要格外注意词类活用。

【附参考译文】

   王益柔,字胜之。

为人刚直崇尚气节,喜好谈论天下大事。

因荫庇入仕,官至殿中丞。

西夏赵元昊叛乱时,王益柔上奏边防选将的策略。

杜衍宣抚河东时,王益柔写信给他说:

“河外兵饷无法筹措,非要换帅臣不可。

”并推荐可胜任的人。

杜衍完成使命回来后,以学术和政事才能推荐王益柔任介丘知县。

尹洙与刘沪在是否在水洛筑城上发生争执,被从泾原贬到庆州。

王益柔为他辩护说:

“水洛只不过是一小屏障,不足以拒敌。

刘沪只是个小裨将,而尹洙是将军,他以天子的命令呼刘沪而不来,就是杀了刘沪也不算过分;但尹洙却不敢专权而听命于朝廷,这是他不滥用将军之职而尊重朝廷。

”王益柔由京官出任两浙、京东西转运使。

上书说:

“今国家考察区别官吏能干与否,都必定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功绩政效,而看政状是否显著又势必依据他革旧更新和兴起的有大效益的措施。

其实,小政小善,积累不停,然后才能成其为大善。

如果只取其大政而忽略小政,将导致竞利贪功,恐怕虚名无实的风气一天天兴起。

希望参照唐时的四善制,并依据官吏的实际事迹,列为三个等级。

”此建议没有实行。

熙宁元年,入京任判度支审院。

皇上下诏百官上书言事。

益柔说:

“人君的困难,莫大于分辨正邪;分辨正邪,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宰相。

宰相的忠与邪,也就是百官的贤与不贤。

如唐高宗的宰相李义甫、唐明皇的李林甫、唐德宗的卢杞、唐宪宗的皇甫镈,便是帝王的明鉴。

唐高宗、德宗昏庸蒙昧,固然不足谈论;唐明皇、宪宗聪明睿智,却仍然受二人蒙蔽如此。

以李林甫、皇甫镈二人的庸才,也足以招致祸患,更何况是那些用文章表达其奸恶学说的人呢!

”此意大概是指王安石。

王益柔少时努力好学,博通群书,一日能写数千言的文章。

尹洙见到他后说:

“充足而不外流,受制而不窘迫,语言淳厚而不严厉,气质威壮而又长厚,不可估量呀。

”当时正实行以考试诗赋择取士子。

王益柔却不写诗赋。

   范仲淹推荐他考试馆职,因他不善于词赋,乞请改以策论来考试,朝廷特别允许。

司马光曾对人说:

“自我著《资治通鉴》,人们多请求读看,但未看完一张纸,便已打呵欠想瞌睡。

能够把它全部读完的人,只有一个王胜之。

”他的勤奋好学就像这样。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与之,字正子,少卓荦有奇节,不远数千里游太学。

绍熙四年举进士,广东之士由太学取科第自与之始。

授浔州司法参军。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与之曰:

“小民计出仓猝,忍使一家转徙乎?

况故杀子孙,罪止徒。

”卒从之。

寻特授广西提点刑狱,遍历所部,秋毫无扰州县,而停车裁决,奖廉劾贪,风采凜然。

朱崖地产苦橙,民或取叶以代茗,州郡征之,岁五百缗,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与之皆为榜免。

其他利病,罢行甚众。

   召为秘书少监,军民遮道垂涕,与之力辞召命,竟还。

将度岭,趣召不已,行次池口,闻金人至边,乃造朝奏:

“今边声可虑者非一,惟山东忠义区处要不容缓。

”前后累疏数千言,每叹养虎将自遗患。

升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

未几,成都帅董居谊以黩货为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大扰。

与之以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至即帖然。

先是,军政不立,戎帅多不协和。

与之戒以同心体国之大义,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召为礼部尚书,不拜,道还广。

蜀人思之,肖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名三贤祠。

理宗即位,累迁,皆力辞。

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帝览奏嘉叹,趣召愈力,控辞至十有三疏。

嘉熙三年,乃得致仕,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自领乡郡,不受廪禄之入,凡有余皆以均亲党。

薨时年八十有二,遗戒不得作佛事。

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

(选自《宋史·卷四百六·列传一百六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B.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C.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D. 常平仓久弗葺/虑雨/坏米撤居/廨瓦覆之/郡守欲移兑常平之积/坚不可守/敬服/更荐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

入太学可称为“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

B. 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掌管土木、水利、屯田、手工业等事项。

C. 祠是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有些相似,如“武侯祠”;后来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D. 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辞官、退休的说法有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告老等,原因不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与之勤奋学习才华出众,更是开创了广东学子从太学取士的先河,在之后的任职中多次被委派到南方地区,造福当地百姓。

B. 崔与之认为对仓促间失手将富豪打死的百姓应从轻发落,因为是对方拖欠百姓款项并诬陷百姓在先,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C. 崔与之为政宽仁,在广西提点刑狱期间废除了许多不利百姓的政策,深得百姓爱戴,升迁离任时,军民夹道送行,不忍他离开。

D. 崔与之一辈子奔波劳累,在政务、军事方面都有建树,为国家殚精竭虑,深得皇帝信任和重用,直到退休也没真正闲下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

②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

与之力疾奏。

【答案】

(1)B

(2)C

(3)B

(4)①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那个百姓流放。

②(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

崔与之都尽力快速回奏。

【解析】【分析】

(1)“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撤”的宾语为“居廨瓦”,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兑”的宾语为“常平之积”,“敬服”的主语为“守”,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

句意:

常平的粮仓很久没有整修了,怕漏雨泡坏了米,崔与之就拆掉自己办公的屋子的瓦去盖粮仓的屋顶。

郡守想要将常平的积粮卖掉,崔与之坚持不让,郡守很敬佩他,改变了主意并向朝廷推荐他。

故选B。

(2)C项,“为纪念死去的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错误。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和祖先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

故选C。

(3)B项,“将富豪打死的”错误。

结合“民有窘于豪民逋负,殴死其子诬之者,其长欲流之”分析,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

被打死的是富豪之子,不是富豪。

故选B。

(4)①“民有窘于豪民逋负”(定语后置句);“窘”,处境困苦,处境艰难;“于”,介词,被;“逋负”,拖欠赋税、债务;“其”,代词,他;“殴死其子诬之者”(定语后置句);“流”,流放;“之”,代词,指那个百姓。

②补充句首主语“皇帝”;“访”,询问;“以”,介词,拿、用;“孰”,代词,谁、哪个;“用舍”,指被任用或不被任用;“疾”,快速;“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状语后置句)。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

⑷①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那个百姓流放。

②(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

崔与之都尽力快速回奏。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崔与之,子正子,年纪轻轻就卓越出众有特别的气节,不远数千里到太学游学。

绍熙四年考中进士,广东学子由太学参加科考中第就是从崔与之开始的。

被授予司法参军。

常平的粮仓很久没有整修了,怕漏雨泡坏了米,崔与之就拆掉自己办公的屋子的瓦去盖粮仓的屋顶。

郡守想要将常平的积粮卖掉,崔与之坚持不让,郡守很敬佩他,改变了主意并向朝廷推荐他。

调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当地有个百姓被富豪拖欠债务而处境困苦,打死了诬陷他的富豪儿子,当地长官想将那个百姓流放。

崔与之说:

“这个百姓也是仓猝之间出事,怎么忍心让他一家都跟着他流放呢?

况且不是有意杀死他人子孙的,处罚止于拘役。

”最终他的意见被听从。

不久之后被特别授予广西提点刑狱一职,全都巡视了他所管辖之地,丝毫不扰州县,而停留某地裁决事务,奖励淸廉及惩罚贪污,风度神采令人敬畏。

朱崖产一种苦橙,当地百姓有人摘取它的叶子来代替茶,州郡就向百姓征收税,每年五百缗文。

琼州的百姓用吉贝纺织做衣服,做这个活的都是女人,服这项劳役有需要一整年的,(女人们)只能抛弃小孩离开老人,百姓尤其感到苦不堪言。

崔与之全都张榜免除了(这些苛捐杂税),其他类似的弊政,崔与之停止实施了很多。

   朝廷召他为秘书少监,当地军民夹路垂泪挽留。

崔与之极力推辞了召命,最后回来了。

快过岭州了,催他赴京的诏书仍不停息,走到池口驻扎时,听说金人打到边境,他就写了奏书说:

“现在边关战事不是唯一值得担心的事,只有山东忠义区的问题急需处理,刻不容缓。

”前后多次上疏达数千字,常常感叹朝廷(不重视忠义区)在养虎为患。

升为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暂代工部任侍郎。

没多久,成都统帅董居谊因为贪污纳贿被叛兵所驱赶,总领杨九鼎遇害,蜀地大乱。

崔与之在这时被选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一到任就使这些人都顺服了。

这之前,军政不立,将帅之间多有不合。

崔与之用同心协力为国家着想的大义来告诫他们,于是将帅们团结协作,军政才建立起来。

   朝廷召他为礼部尚书,他不接受官职,取道回了广东。

蜀地的百姓感念他,就铸了他的像放到成都游仙阁里,和张咏、赵忭的塑像放在一起,命名为三贤祠。

宋理宗即位后,多次提拔他,他都极力推辞了。

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

崔与之都尽力快速问奏。

皇帝每次看完他的奏折都赞叹不已,催他应召就催得更勤了,崔与之请求辞免的奏疏多达十三封。

嘉熙三年时,才得以退休,凭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管理洞霄宫。

自己治理乡郡,却不接受官府的俸禄,所有多出的俸禄的都分给了亲属和亲信。

死的时候是八十二岁,留下遗书告诫家人不得做法事。

后多次追封至南海郡公,赐谥号清献。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