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414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Word格式.docx

1959年撤销了主管法学教育的司法部。

四所政法学院被下放地方,并压缩招生规模。

  196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各政法院系师生被分批编入四清工作团深入农村参加"

四清运动"

至1966年5月,"

升级为"

文化大革命"

包括政法学院在内的全部大学停课,称为"

停课闹革命"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被撤销,称为"

砸烂公、检、法"

整个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

1966年,包括政法学院在内的全部大学停止招生,1968年政法学院和综合大学法律系被撤销,仅保留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两个法律系。

中国法学教育出现了长达10之久"

停滞期"

  法学教育的恢复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需要重建法律机构和法律体系,恢复法律秩序。

首先就是重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还要重建50年代被废止的律师制度,急需大批应用型法律人才。

国家领导人多次谈及法官不够、检察官不够、警官不够、律师不够。

  为了重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恢复律师制度,采取了所谓"

专业归队"

的应急措施,即将分散在各地各行各业的法律人才调回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或者鼓励其重操律师职业。

但据资料显示,1949年至1976年,全国仅毕业法律本科生23618人。

按照邓小平的意见,中国建立高度的民主和完备的法制需要50万律师,区区2万多人,即使至文革结束时都安然健在,且全部"

归队"

到各律师事务所,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据1983年对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的干部队伍的统计,属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

属于高中和中专学历的占%;

属于初中学历以下的占%。

其中,法律大专以上毕业的占3%;

接受过短期法律知识培训的占54%;

未接受过法律知识培训的占43%。

可见,尽快恢复发展法学教育,加快培养法律人才,是中国在文革结束后所面临的最重大、最紧迫的课题。

  1978年西南政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法律系开始招生,当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人数共696人。

紧接着,北京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相继重建、开始招生,各综合大学也陆续重建法律系开始招生。

至1993年,已有5所政法学院和130个大学法律系,已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5万多人,有在校生4万人。

此外,还有114个成人高等政法院系,已培养成人本科、专科学员10万多人。

还有58所中等司法学校,已培养中等法律人才近10万人。

基本满足了改革开放后重建法律秩序、法律机构对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

  法学教育的急速发展时期

  随着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大,人们对法学教育的认识也在深化。

特别在1993年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之后,国家对法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任务,不仅要继续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而且要为各级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培养大批高层次、多样化的法律人才。

导致中国法学教育的飞速发展。

据1998年的统计,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普通高校214所,在校生8万余人;

另有成人高等政法院校150所,在校生万人;

中等法律学校57所,在校生万人。

  1998年"

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进入所谓"

大众化"

发展阶段,设置法学本科的普通高校激增,招生规模成倍增长。

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1998年为214所,2001年为297所,2004年为269所,2005年增至564所,2006年达到606所。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当年新招法学本科生108779人,法学博士生2305人,法学硕士生22465人;

在校法学本科生414309人,法学博士生7520人,法学硕士生57752人;

毕业法学本科生76140人,法学博士生1191人,法学硕士生12912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创设。

至90年代中期,高等法学教育虽有很大发展,但培养法律人才的数量和类型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设法治国家和加入WTO,急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有必要开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新途径。

于1994年论证、提出方案,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借鉴美国法学院JD教育的成功经验,创设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开设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1995年为8所,1997年为13所,1998年为22所,1999年为28所,2003年为49所,2004年增至60所。

从1996年开始至2006年,累计招生近50000人,其中已获得学位18102人,现有在校生近30000人。

  现今中国已经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教育体系,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普通高等法学教育,包括政法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以及财经、理工、农林、医学等单科性大学的法学院、法律系,主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应用型法律人才;

少数培养学术型法律人才;

第二种类型,是成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包括法律函授、法律夜大、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政法干校等,主要培养法律辅助型人才;

第三种类型,是中等法律职业教育,包括29所司法学校和27所司法警官学校,培养中级法律人才。

  二、中国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类型

  法学本科教育

  新中国建国初期学习苏联的经验,实行"

,建立四所单科性政法学院,并在六所综合大学设置法律系,即所谓"

四所政法学院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业务型法律人才,即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培养业务干部,统称为"

政法干部"

六所综合性大学的法律系为五年制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型法学人才,即为各综合大学、政法学院及法学研究机构培养法学教师和研究人员。

  改革开放初期重建法学教育,四所政法学院与大学法律系的本科教育均为四年制,其培养目标相同,均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

而培养学术型法学人才的任务,改由各政法学院和部分大学法律系的研究生教育承担。

  80年代至90年代中,各政法学院和大学法律系曾经按照法学"

二级学科"

设置专业,如法学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法专业、行政法专业、诉讼法专业等,并相应将法律系拆分为法学系、经济法系、国际法系、行政法系、诉讼法系等。

90年代中期在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之下,各政法学院和大学法律系改为按照"

一级学科"

设置本科专业,亦即将原先的法学专业、经济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等合并为一个专业:

法学专业。

  法学本科教育的对象,是经国家统一高考合格的高级中学毕业生,统一实行4年学制。

法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五类课程:

第一类为公共必修课;

第二类为专业基础必修课;

第三类为专业选修课;

第四类为实践教学必修课;

第五类为综合素质选修课。

其中,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实践教学必修课,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科目,学校和学生均无选择、变更余地。

专业选修课和综合素质选修课,由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教学条件开设,学生自由选修,达到所要求学分即可。

  法学本科学生,在四年期间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法学研究工作或担负法律实务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属于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按法学"

设置,不做细致的专业分类。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要求掌握法学基本原理,掌握从事法律职业所要求的法律知识、法律术语、思维习惯、法律方法和职业技术;

能综合运用法律和其他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律职业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对象,是通过全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考试,并经培养单位复试录取的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非法学专业的毕业生。

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学习的学制为三年;

非全日制学习的学制不超过四年。

以课程教学为主,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

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着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总学分不得低于75学分。

采取灵活考核办法,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和方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按法学"

设置课程,分为三类课程:

第一类为必修课程、第二类为推荐选修课程、第三类为自选课。

其中,第一类必修课12门;

第二类推荐选修课8门;

第三类自选课。

必修课科目和第二类推荐选修课科目,均由该《培养方案》统一规定,第三类自选课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

  考虑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也没有从事法律职业的实务背景,2006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特别增加第四类实践必修课程:

法律文书课;

模拟法庭训练课;

法律谈判课;

法律实践课。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撰写学位论文。

考虑到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2006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规定,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不限于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代替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由三名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

学位论文答辨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至两名实务部门或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课程考试合格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法学硕士学位教育

  法学硕士学位属于学术学位。

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学士学位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

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国家统一划定各学科硕士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由招生单位决定录取。

法学硕士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法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能力的学术型法律人才。

  特别要说明的是,与一些发达国家把硕士学位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过渡型学位不同,中国的硕士学位是一个独立的学位。

中国的硕士学位教育是独立的培养阶段,学制较长,要求较高的学术水平。

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

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

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为主,集体指导为辅的方法。

  课程设置分为:

第一类公共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外语课。

第二类专业基础和专业必修课,一般3-4门。

第三类社会实践必修课;

第四类选修课。

学习方式,采取自学、听课、讨论等方式。

课程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一次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

然后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3万字。

在硕士学位论文提交答辩前,应由两名副教授以上专家评阅。

答辩委员会由3-5人组成,至少有一名外单位的专家。

答辩不合格的,可在一年内修改,重新答辩一次。

硕士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由答辩委员会作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经院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审查合格的,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法学博士学位教育

  法学博士学位,属于中国现今三级学位的最高学术学位。

特别应注意的是,中国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既不同于将博士生作为导师的科研助手、不重视课程学习、通常无须修课的欧洲模式,也不同于着重课程学习、须修满大量学分的美国模式,而是兼采欧美两种培养模式的长处,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即在实行导师制的同时,也有课程学习的要求,但不要求修大量的学分。

  法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以获得法学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为招生对象。

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高级法学理论研究人才。

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少于3年。

导师个别指导和课程学习相结合,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优良学风、探索精神,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外语课,第一外语,第二外语;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课程学习,采取自学、听课、讨论等方式。

  课程学习经考核合格,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1学年。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为10万字。

按照《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科学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根据《学位条例》第六条规定,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者,授予法学博士学位。

  三、中国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法学本科教育存废之争

  中国法学本科教育长期分为两大阵营,一是原来属于教育部的综合大学法律系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术型法学人才,二是原来属于司法部的政法学院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从事审判、检察、公安和律师实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进入九十年代,综合大学法律系本科教育与政法学院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已经同一,其结果是,法学本科毕业生既不符合学术型法学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的要求。

在九十年代中期,借鉴美国法学院的经验,创立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之后,发生了法学本科教育存废的争论。

目前争论虽仅局限于网络等媒体,但问题重大,值得关注。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宭境

  创设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和试验,逐渐成为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

现在面临的问题有二:

  其一,由已有培养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开设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造成同一法学院既培养法学硕士研究生,也培养法律硕士研究生,尽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加强教学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要求聘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法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以弥补法学院在法律实践方面的缺陷,但往往难于切实贯彻落实。

许多法学院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与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没有实质差别,最终导致所谓"

学术型人才缺理论,应用型人才缺实践"

的问题。

  其二,因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法律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的前提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国家公务员考试,而检察院、法院或者律师事务所等法律职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法律硕士学位获得者并不优先考虑,造成法律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的人数极少,大部分法律硕士毕业生不得不在法律职业之外另谋出路,与创设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初衷相悖,且造成法律教育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学者建议将司法考试与法律硕士生入学考试合二为一,将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司法研修合二为一,获得法律硕士学位即有从事审判、检察与律师职业资格。

新晨范文网

  法学硕士学位教育的困惑

  现行法学硕士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参照苏联的副博士学位,主要特点是要求过高,3年时间要完成修课与学位论文写作的任务,并且与博士阶段的学习缺乏衔接。

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为从事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培养学术型人才。

只是十年前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数还很少,毕业后一般都有机会进高校做教师。

但自高校"

扩招"

以来,在校法学硕士研究生人数激增,而毕业后能够进入法律教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数极少。

除少数报考法学博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法学硕士学位毕业生都选择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或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

  绝大多数法学硕士只能从事实务工作,而培养目标却坚持学术取向,造成法学硕士学位教育中的许多矛盾、冲突和左右摇摆,结果弄得非驴非马,不知所措。

并且,大批法学硕士研究生涌入法律实务部门,挤占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机会,造成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冲击。

因此,有的学者建议压缩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普遍的观点认为,应当缩短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制,降低其学位论文的学术要求,甚至主张取消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将法学硕士学位教育作为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的过渡阶段。

  法学博士学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法学博士学位教育始于1984年。

第一批开设法学博士学位教育的学科是国际法学专业。

迄今已有12个单位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2个单位的28个法学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学术型法学人才。

现在的问题是,法学博士学位教育的质量和所培养法学博士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恢复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时间不长,法律科学总体水平偏低,与法律科学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没有建立淘汰机制,即使学位论文学术水平不高,也采取修改论文和延期答辩的办法予以通过,无法保证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是不少导师水平不高且忙于各种事务,没有足够时间指导研究生,没有尽到博士生导师的职责。

有鉴于此,2007年9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开展博士质量调查工作,以期全面评价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博士质量的相关因素,总结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博士质量的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