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41571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docx

云南省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

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

云政发〔2011〕133号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现将《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目  录

一、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二)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的技术

(一)生物

(二)先进装备制造

(三)电子信息

(四)现代农业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

(六)环境保护

(七)新能源

(八)矿冶与新材料

(九)化工

(十)现代服务业

(十一)社会发展与民生

(十二)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组织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推动形成“小巨人”创新企业群

(三)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六)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小高地”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二)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三)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五)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引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十二五”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新环境、新形势的5年;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5年;是推进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5年;是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5年;也是建设创新型云南,继续深入推进《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云政发〔2008〕131号)的实施,促进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依靠科技不断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发〔2010〕17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云发〔2010〕14号)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云发〔2008〕16号,以下简称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明确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云南奠定坚实基础。

一、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落实《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云南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云科发〔2007〕2号)的部署,启动实施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1.主要成绩

(1)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省人民政府第157号令)、《云南省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云工信〔2009〕423号)等一批促进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并建立了科技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部省会商”,云南省科技厅与州(市)人民政府“厅州(市)科技会商”,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等工作机制。

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云南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结合地区和部门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得到较大改善。

(2)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矿产、化工、烟草、机械、电力等重点产业,通过国家和省科技计划支持,成功开发新技术、新工艺442项,新产品425个;围绕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研究开发和余热余压、尾气回收、煤矿瓦斯发电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发应用,每年项目节能量超过380万吨标准煤;中药现代化产业云南基地第1期建设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第2期建设启动,支持新药研发、保健食品开发项目82项,有21项新药研发项目获得国家支持;烟草种植、加工和装备技术水平,精密机械制造、物流自动化设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技术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铜、铝、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采、选、冶技术和装备水平及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烟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一批我省自主培育的粮经作物品种在省内及东南亚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1,康乃馨、玫瑰、非洲菊等品种种苗实现标准化生产,符合外销标准的达80%以上,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新品种研发基地和花卉种苗产销中心。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在生物、有色及稀贵金属、磷化工、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在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157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1项,项目经费417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一等奖3项,二等奖33项。

全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4)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截至2010年底,我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重点实验室3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4个,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已达到672户。

二是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已成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

目前,全省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34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2户,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1户,已建有昆明国家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昆明国家光电子材料及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产业集聚基地。

启动实施了“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对列入上市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

三是产学研结合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已成为我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提高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

(5)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目前,我省已构建了3个层次、4种类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框架,形成了面向全省、覆盖优势学科领域、个体选拔与团队培养相结合、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截至2010年底,我省已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1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358名,省创新团队51个,从国内外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8名。

(6)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

我省与中国工程院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科学院续签了第3轮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46所高校和全国42个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滇沪、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日趋活跃;以平台建设、新能源和农林科技合作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共安排国内科技合作项目110项,引进和开发新产品141项、新工艺80项,新增产值338亿元;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围绕矿冶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3项。

(7)科技惠民工作成效显著

在中药现代化、新药研发和防治重大疾病(医疗技术)方面成效明显,在艾滋病快速准确检测、母婴阻断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项目21项,突破15项核心关键技术,为9大高原湖泊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公共安全科技项目25项,减隔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昆明新机场航站楼成为应用减隔震技术的世界最大单体建筑;在我省28个县(边境县、藏区县)实施了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选派科技特派员1582名,培养科技辅导员2972人,完善科技活动室2836个,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83个,培训人数达2865万人次。

(8)科技与金融资本结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围绕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八大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省科技厅牵头,联合省金融办、云南银监局提出加快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以及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性意见;相继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等6个金融机构签署了科技与金融合作协议;组建了云南省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投资一批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2009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10134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西部省区第3个年度科技经费超百亿元的省份。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科技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我省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整体较弱、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科研成果总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较多依赖于资源和价格等要素,依靠创新取得竞争力的能力不足。

二是全省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省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R&D)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财政科技投入不足且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协调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投入的持续性、系统性不足。

三是创新型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弱,制约了我省产业整体水平提高。

当前,我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71%拥有研发机构,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四是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有力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

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尚未建立,缺少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贷款,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服务能力较弱。

五是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形成。

(二)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1.国家和我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科技事业提出新要求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我省“两强一堡”战略实施对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为我省科技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中央确定的西部新10年战略,明确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堡”战略要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科技创新、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对内对外开放的公共科技研发平台和现代科技服务体系,构筑云南科技发展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放中的竞争优势。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我省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的矛盾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核心作用。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足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探索推动经济增长新机制,着眼长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是决定我国未来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举措。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在与国家战略充分衔接的基础上,立足省情,选择具有比较优势、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重点发展,科学谋划、超前部署,力争将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云南特色与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我省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4.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和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我省要把科技服务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围绕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云南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统筹公共科技资源,整体推进城乡和区域科技事业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通过筛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重点攻关,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遵循规律,分类指导。

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挥政府在基础研究、公共安全、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主导作用,以及市场对科技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充分考虑科技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的差异性,分类指导。

全面开放,深化合作。

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抓住桥头堡建设契机,加强与泛珠三角、滇沪合作,吸引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向我省聚集,拓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支撑发展,惠及民生。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作用,把科技进步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使发展惠及全体公民。

突出主体,完善机制。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创新型云南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超前部署,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逐年提高;科技为全省经济增长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显,为“两强一堡”战略提供重要保障;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1.到“十二五”末,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进入全国中等水平。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提升3位—5位,力争进入全国前20名,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十二五”期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0亿元(争取国家层面3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45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投入450亿元以上。

到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全社会科技投入推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3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2个—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3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个—2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达到1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5个;争取成功申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各1个,建成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个;建成云南科技创新园等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组建1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600项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500个以上;新增专利申请量25000件,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8500件、授权量2500件;被国际知名检索工具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年均增长15%—20%;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大幅度增加。

5.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户,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0户,争取培育20户—30户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继续保持烟草、花卉、磷化工、稀贵金属新材料和有色金属矿冶等领域企业和产品的全国领先地位;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使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6.建设10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0名,新增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300名,扶持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50名,新增培育省创新团队50个以上。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的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在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环境保护、新能源、矿冶与新材料、化工、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与民生、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等领域,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生物

生物医药:

重点研发生物信息医药开发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级病理毒理评价,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和结构改造、结构修饰,现代剂型改造,新型结合疫苗,中药有效成分高效提取分离,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云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珍稀濒危中药品种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等技术。

生物育种:

重点研发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发掘、分离、克隆,分子设计及标记应用,生物信息育种开发应用,诱变遗传育种,定向遗传,云南特色花卉植物驯化和新品种选育,云南优良地方畜禽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利用等技术。

生物制造:

重点研发现代酶制剂,清洁发酵,原生质融合,生物催化与合成,新菌种筛选等技术。

生物实验材料:

重点研发实验动物家系纯化和标准化,猕猴、食蟹猴、树闙、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规模化生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动物标准模型与生物信息构建,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细菌酵母大规模培养,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大规模纯化等技术。

(二)先进装备制造

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

重点研发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智能柔性加工,激光加工,绿色制造及再制造,精密制造过程控制与质量保障,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回收利用,新一代可循环制造流程等技术。

装备制造:

重点研发制造过程的在线检测与监控,极端条件和高原环境下的电气技术,智能、节电输配电和输配电成套设备关键,智能电网用户端,大型工程工作机械关键部件、系统总成和整机集成及优化匹配设计制造,机械装备的计算机机电联合控制与软件等技术。

动力机械及设备:

重点研发柴油机共轨燃油喷射,可变涡轮截面增压,废气再循环,高热效节油内燃机,大容量快充动力电池生产,油电混合动力单元集成,多燃料内燃机,快速充电站等技术。

(三)电子信息

通信:

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数字集群通信网等先进网络构建,宽带、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多种接入,新型网络视频,统一通信,各类信息传输网络融合与互联互通等技术。

软件:

重点研发系统软件设计先进技术,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语言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开发,动漫游戏开发及软件集成等技术。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重点研发金融、财税专用设备整机方案设计、制造,金融信息设备集成,指纹识别及智能卡系统处理等技术。

(四)现代农业

种植:

重点研发粮经作物良种良法增产关键技术,设施农业,种子种苗高效快繁,农业有害生物和非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农田生态控制,有机农业应用,农业节水,农业新型药物应用,农药污染防控,耕地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

养殖:

重点研发高密度设施养殖,畜禽流行疫病监测检疫与防控,平衡饲料配置及饲料安全,养殖环境控制与清洁养殖,现代奶业,胚胎工程及规模化生产,特色土著水产人工繁育及规模化生产等技术。

林业:

重点研发特色林果业高产优质栽培,经济林、用材林及特用林经营管理,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利用,非木质林产品综合利用与林下产业经营,森林固碳,森林碳汇计量与测定等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

重点研发农副产品、花卉、食用菌保鲜保质贮藏与冷链,农副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控制,农副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农副产品加工环境质量控制,食物安全快速检测,农副产品加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

农业服务:

重点研发中小尺度天气预报与灾害天气监测,森林火灾消防,畜禽流行病、传染病疾控,农业水资源服务管理,土壤退化监测与施肥管理,农业信息化与信息服务等技术。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

重点研发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尾矿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氟硅资源综合利用,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及资源循环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业水循环利用和污水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废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安全利用,空中水资源开发,工业余热余压利用与节能,节能减排绿色工艺等技术。

(六)环境保护

重点研发内陆高原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控制与削减,重化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废弃矿山、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工业废气脱硝(氮氧化物)关键技术,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汽车尾气净化,CO2减排,低碳,重金属污染防治,烟气排放在线检测,水质智能监控,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低成本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等技术。

(七)新能源

太阳能:

重点研发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光伏光热综合利用,太阳能中高温集热转换,高能效太阳热能传输,太阳能热利用及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城乡照明,热泵及太阳能互补,高效逆变器,自动跟踪、控制,太阳能并网、离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