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716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朝阳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017.1

本试卷共8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近年来,部分科学家对气候变暖论提出挑战,认为:

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已有十多年未呈变暖趋势了,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的规律,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

但更多科学家认为: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结论证据确凿。

研究显示,地球系统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的能量,有90%多进入了海洋。

海水比大气的热容量大得多,上层海洋能量储存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消化了由于温室气体增加所吸收的热量。

除此之外,太平洋年代际震荡(PDO)会使大气产生年代际波动。

2000年以后,PDO转入了负相位,对气温上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有科学家预计2030年到2035年PDO可能会转入正相位,届时,年代际增暖可能与温室气体增加一起向气候系统施加压力,气候变暖将变得更加猛烈。

另外,太阳的短波辐射在经过大气之后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其中大部分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返回太空。

这就可以解释,从地面到对流层,温度越往上越低。

因为,加热大气的能量实际来自地表。

然而,通过计算得出,到达地面的热量与真正反射后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并不相等。

事实上,截留的长波辐射是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

随着温室气体的增加,从大气顶部排出的热量减少,温室效应就加强了,并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因此呈增长趋势。

近年来,西欧、北美、日本以及我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多次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这些异常天气与北极地区和全球变暖有密切联系。

用大气环流的变异理论来解释,正常情况下,北极是寒冷的,而中纬度地区则相对温暖,南北存在温差。

这个温差的存在,使得西风急流得以维持,而大气的波动会沿着西风急流传递。

由于北极变暖非常强烈,温差变小,西风急流也变弱,大气环流南北向运动加大了,冷空气就会更容易自北向南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冷空气异常强烈,出现暴风雪天气。

此外,根据定量统计,全球陆地和海洋冰川、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原的冰量减少,都是与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对海平面变化的基线数据重新进行校正后发现,在过去20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的情况可能比之前预想的更加严重。

这既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也是气候变暖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直接后果。

(取材于中国科学报《全球气候变暖遭“误解”?

》)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们已经对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达成共识

B.海洋的能量存储对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的影响

C.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向太空排出的热量减少有关

D.温室气体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增长趋势

B.太平洋年代际震荡转入正相位

C.部分地区发生极端暴风雪天气

D.过去二十年中海平面上升加速

材料二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打破了地球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碳循环自然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研究表明,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人类就会对全球气候失去控制。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利益相关主体如何协同有效参与,一直制约着治理进程和实效。

每一个主权国家既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又要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并受到国内法律、政策的制约。

基于本国经济发展需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成本考量,多数国家不减反增,呈现出“吉登斯悖论”现象。

另外,全球气候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减排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但就技术扩散与转移实效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就技术转让做了大量决定与承诺,但口惠多而实际支持不至。

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共同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强化合作治理共识。

全球气候合作治理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在近200个国家一致同意通过的《巴黎协定》。

确定了各方应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为基础,将世界大部分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合作治理模式。

《巴黎协定》打破了以往不愿减排的行动逻辑,在既定规则前提下,提出了“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减排机制,允许各国根据各自经济和政治状况自愿做出减排承诺,这种“自下而上”的行动机制有效避免了部分发达国家拒绝执行议定减排目标的情况;制定了“只进不退”的棘齿锁定(rachet)机制,不断增加减排量的行动目标,每5年上调一次;建立了从2023年开始每5年对各国行动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机制,盘点减排进展与长期减排目标的差距。

这些治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加速全球气候合作治理进程。

三是量化合作治理内容。

全球气候治理重心将从宏观机制转向具体的低碳行动和政策。

《巴黎协定》一致同意本世纪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设定每年最低1000亿美元的筹资目标。

这样到本世纪末,全球气候治理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协作下,将取得一定成效。

(取材于李代明的《优化全球气候治理路径》)

3.根据“材料二”,下列能概括文本核心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排放C.《巴黎协定》D.全球气候治理

4.根据“材料二”,下列内容不属于《巴黎协定》本世纪目标的一项是(3分)

A.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以内

B.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C.尽快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峰值

D.每年筹资不少于1000亿美元作保障

5.依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吉登斯悖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各缔约方能够意识到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B.各缔约方为承担国际减排义务必然要做出违背本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决定。

C.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技术的运用与转让作出大量口惠而实不至的决定与承诺。

D.多数国家基于本国利益考量而不顾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材料三

海岛陆沉,这绝非是耸人听闻。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一份科研报告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海平面已上升了10到25厘米。

斐济以北的图瓦卢正因此忐忑不安,束手无策地等待着沉沦的命运。

像图瓦卢这样面临海水威胁的岛国绝不止一个,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岛国和濒海国家,他们近年来都十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希望能够通过某些手段防范或是应对这一悄然逼近的威胁。

因为近年来,正是气候变暖、海面上涨的现实,让这些汪洋中的弹丸之地饱受了海水侵城略地之苦。

仍以图瓦卢为例,虽然海水上涨速度极慢,但由于地势太低,此间居民仍能切身感受到海水对家园的滋漫侵犯。

这些由珊瑚礁形成的海岛近20年来已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海水通过这些孔隙侵蚀上来,使土壤加速盐碱化,粮食和蔬菜现已很难正常生长。

此外,因海水升温,环岛珊瑚也会萎缩死亡,从而使海岛失去一道天然防波屏障,风暴海潮一旦袭来,势将凶猛无阻地长驱直入,给岛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图瓦卢并非惟一一个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厄运的国家,其他低地岛国,如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国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西萨摩亚的居民说,他们已明显地感到海岸正在向他们的家门悄悄逼近。

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的这份报告证实说,海岸正以每年半米的速度向后退缩,大约已持续了90年之久。

人们预测,未来40年内南太平洋海面会再上涨20厘米,到时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丧失家园。

而在马绍尔群岛的一些地段,上侵的海水已将原本长在岸边的椰子树下的土壤掏空,树干抱着那几乎已全裸的球形根部“站”在海水里,摇摇欲坠。

图瓦卢可能是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要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

(取材于网络)

6.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热容量:

“热”部首是“灬”,它的含义是火

B.耸人听闻:

此处可以替换成“骇人听闻”

C.濒海:

“濒”读作bīn

D.厄运:

艰难困苦的遭遇

7.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海水上涨造成恶果的一项是(3分)

A.海岛陆沉B.植被破坏

C.海岸退缩D.风暴海潮

8.“材料三”中说图瓦卢将有可能被海水吞没,对此问题有人持不同意见,请依据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同意和不同意的理由。

(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学舍记

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①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②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

“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

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

虺是毒蛇。

②筥(jǔ):

圆形的竹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锐意:

下定决心

B.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绝:

横渡,渡过

C.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忧艰:

指居父母之丧

D.属人外亲之问问:

询问,质问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予幼则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出于京师

于夫为身治人

C.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

遂历道其少长出处

D.以为学舍记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这便是我离开家乡,到远方游玩,种种冒险经历使我更加勤奋

B.天倾地坏,殊州独哭

(父亲忽然故去)仿佛一下子天倾地裂,我在他乡独自痛哭

C.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

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

D.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

12.请为下列语段断句。

(5分)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13.作者早年经历了许多艰辛,请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仿照表格中的样式填写。

(5分)

涉世奔走

走南闯北,奔走四方

单游远寓

经营以养

父亲去世,千里归丧

皇皇不足

家务王事,疲于应付

14.曾巩在《学舍记》中写到:

“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对“志”的态度与王安石有何异同?

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6分)

链接材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7题。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16.“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唐•李商隐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

C.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

《北山岩》宋•郑樵

D.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17.《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4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中国文人不管是生于盛世还是乱世,也不管是高居朝堂还是远处乡野,总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听取邹忌建议,昭告天下①“,,受上赏”,鼓励人们关心国事;在《师说》中韩愈用②“,”与士大夫“耻学于师”作对比,赞誉百姓朴实智慧;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统治者③“,?

”批判其贪婪与挥霍;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④“,,太守也”,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和自我肯定。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

《旷世风华——大运河传》序篇

山影远远的,虽只是天际间的一抹黛色,却作龙马奔腾状,极富于气势和动感。

那是八达岭,燕山山脉西段军都山的主峰,而号称京师“北门锁钥”的居庸关便雄踞于此。

“天门骁开虎狼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元代诗人萨都剌笔下的那种大场面虽过于久远,但游牧民族的马蹄确曾在关外踢腾出漫天的烟尘。

关山如海,残阳如血,掩映着莽莽苍苍的古长城——那是中华民族最伟硕的雄性徽章。

我站在昌平城东南凤凰山下的荒野中,脚下是原始的阡陌和披离的衰草,曾相伴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就在一望之内,而我在寻找——水。

不,我是在寻找——河,寻找那曾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

这里有山,有树,有北方黄土地上的一应野趣,偶尔也有几声鸡鸣狗吠,但唯独没有水。

白浮泉这名字原本是与水有关的,至今,那草丛中仍孤傲地伸出九个石雕的龙头,那是水的滥觞。

细细寻去,附近还残存着龙泉岛的石碑,只是字迹已漫漶难辨,但当初那种恣肆奔涌的水势可以想见。

现在,这石雕龙头和古碑已成了荒野中孤独的守望者,它们因守望而孤独,因孤独而矜持。

这就是四千里长河最北端的源头么?

遥望西北,八达岭正逶迤在沉沉暮霭中,此刻,长城上该还有留连观光的游人吧?

他们能不能看到白浮泉,看到这里的石雕龙头和古碑呢?

“老夫聊发少年狂”,我禁不住朝着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

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

我坚信那声波曾抚摸过长城,因为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风尘气息,甚至还传递着长城堞口那特有的顿挫有致的质感。

在这一瞬间,我惊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大感情溢满胸际:

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而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竟靠得这样近,近得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

古老的运河与同样古老的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

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高远与深邃的对视,是冷峻与妩媚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石破天惊的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

在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史上,只有它们够资格这么长久地互相对视,因为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上,它们都处于同一档次。

从外形上看,大运河和长城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有一种奔腾向前的动感,对于长城,那是崛起于山脊的伟岸;对于运河,那是穿越于原野的浩荡。

它们的造型中都有一种单纯的成分,单纯得令人一目了然。

单纯是一种美的经典形态,它无须雕琢和修饰,也不屑于卖弄什么。

它突出的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以其粗犷而飞扬流动的轮廓线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

你看我们的长城和运河,它们就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古拙也罢、残破也罢——展示在你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

它们和所处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似乎它们原本不是人工所为,而是天生就该在那里,或者说是上苍的安排。

你欣赏它们,就必须和它们周围的一切——天空、阳光、旷野、山梁和风沙——一起欣赏,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彼此的一部分。

至于它们内在的典雅、华丽和万千气韵,那是懂得美的人解读出来的,你读出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总是对的,但你永远不可能读出全部。

我想起了那些赞颂长城的歌谣,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那首《长城长》,作者很懂得解读长城,“大漠”、“边关”、“冷月”之类的背景虽然被人们重复了千百年,却仍然一如既往地煽情。

长城总能给人以沉雄冷冽的情感冲击,那是一种关乎历史、民族和人生的忧患意识。

但至今没有一首歌是唱给大运河的。

或许是大运河不够古老吧?

一翻历史,不对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江淮大地上热火朝天地开挖邗沟时,北方诸国还在凭借拙笨的战车和胡人来去如风的骑兵对垒,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在荒原上筑一堵高墙以自守。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大运河面前,长城只能道一声“余生也晚”吧。

但长城总是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它雄视千古,饱经沧桑,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苍老与破败。

它在凄厉的寒风和如血的残阳下板着面孔,等待着你风尘仆仆地去朝拜,也等待着你去修缮。

这就是长城。

而大运河却更愿意微笑着走进你的生活,它拒绝苍老,尽管它已经不堪重负,尽管它完全有资格充当“太祖母”。

但它的精神是鲜活的,富于世俗的生活情调;它那热情的天性驱使着它总是欢快地流动。

它更多地被人们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的麇生地——而不是一段僵硬的历史。

人们对自己生活中的伟大总是熟视无睹的,时间长了,反倒有一种“本该如此”的心安理得。

大运河对生活太投入了,它的光环因此消解在生活的寻常色调之中。

当大运河在盛世风华中仪态万方时,北方的长城却在孤独中悄悄地坍塌。

运河兴则长城废,反之亦然,在隋唐以来的一千四百多年中,这两位巨人很少联袂演出。

它们总是在历史舞台的入口处擦肩而过。

当一方粉墨登场时,另一方则在某个角落里黯然神伤。

这种错位原也不难理解,运河意味着安定和丰足,它是王朝的血脉,血脉流畅则通体强健,这是王朝鼎盛的标志;而在大修长城的背后则往往是边关的烽火和塞上的狼烟,它意味着外患频仍,国势萎靡。

王朝鼎盛则威震外夷,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城遂成为一道闲适的风景。

国势萎靡则边关示警,子女玉帛皆从属于干戈,哪里还有心思去调理运河?

我曾一次次登高望远,以大呼小叫来挥霍过剩的豪迈;也曾徜徉在西风古道上,伤感得满地都是婉约派的词章。

但不管怎样意气风发,我都从来不曾对大运河说过什么——我是不敢。

因为它太恢弘博大了,也太宽厚慈祥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古老,却至今仍然没有风化为僵硬的古董,仍然在默默地濡养我们,孕育着生命的鲜活。

它流进菜花、渔歌和船队的汽笛;也流进丝绸、陶瓷和文人的山水画;最后流进了母亲澎湃的乳汁和喜悦的泪花中。

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

于是,带着几分跃跃欲试的自信,也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向往,五十岁的我踏上了考察大运河的旅程。

(取材于夏坚勇同名文章)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滥觞:

指江河泛滥。

B.逶迤:

形容山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C.粉墨登场:

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后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此处用原意。

D.濡养:

养育,滋养。

20.下列既写出大运河特点,又符合对联要求的一项是(3分)

A.渺渺千年,鸿沟在此浪迹  B.万里长城穿云入海汉代江山留胜迹

盈盈一水,杨柳楼台哪去   千秋大国铁壁金汤秦时日月照雄关

C.北望幽燕长城万里金汤固D.蓟丘西北望九龙吐水恩波淼淼连南北

东流沧海故国千年雾瘴开长河东南流千舸飘帆情丝悠悠牵古今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写长城,意在说明长城脚下的白浮泉是大运河北端的唯一水源。

B.在第⑦段中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意在暗示大运河的源头和长城距离很近。

C.在第⑧段中,作者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读出长城与大运河的全部意义。

D.第⑨段作者用“一如既往地煽情”,鲜明地表明了他对长城的鄙弃态度。

E.本文将实地考察与个人感悟结合起来,诗意地歌颂了大运河的精神风貌。

22.请对第⑦段中加波浪线的语句作赏析。

(6分)

 

23.第

段中,作者说“面对着她,你只能由衷地感谢一个古老生命的坚韧伟大”,请联系全文,说一说这句话的含义。

(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北京的春节庙会,有人认为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有人认为有种种弊端可以取缔了,你怎么看?

请谈谈看法。

②请从《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狂人日记》里的狂人、《边城》里的翠翠、《老人与海》里的桑提亚哥中任选一个人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其画像。

③请以“蓝天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700字。

①请从“嘿、哦、哈、呵、啊、哟、唉……”中选取一个词语,填充在题目空白处“来了……”,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段话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17.1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1.(3分)A

2.(3分)B

3.(3分)D

4.(3分)C

5.(3分)D

6.(2分)B

7.(3分)D

8.(5分)(答对3点得4分,答对4点得5分)

同意:

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上涨(海平面上升);②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遭遇困境。

不同意:

①全球气候十多年未呈现变暖趋势,符合地球气候冷暖周期交替变化规律;②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气候治理见到一定成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9.(3分)D(问:

问候,慰问)

10.(3分)D(为:

动词,写作;A则:

连词,便;连词,却;B于:

介词,表处所;介词,表对象;C其:

代词,其中的;代词,自己)

11.(3分)A(正确的理解是:

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

12.(5分)(断对2处得1分,断对9处得满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