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41729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ocx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

胡适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文学、教育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学科,并在各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

胡适一生始终怀着改善中国贫穷落后状态的初衷,他认为要想实现西方的现代化首先应该从解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人的思想的第一步是实现个人自由,实现个人自由就要把个人从封建大家庭中解救出来。

他试图以实用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在他的政治、经济、教育等伦理主张中包含着丰富的实用主义思想,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他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在政治上提倡民主自由的“宪政主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用“实业打倒贫困”;在教育上为实现平民化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家庭伦理上提倡“男女平等”。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能够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关键词:

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评价

 

目录

摘要Ⅰ

AbstractⅡ

目录1

第一章绪论3

第一节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现状3

一、选题缘由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4

第二节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6

一、研究内容6

二、研究方法7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7

第二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9

第一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9

一、胡适个人的生活经历9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诉求10

三、20世纪初西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1

第二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源泉13

一、对中国传统儒家、墨家伦理思想的继承13

二、受赫胥黎等西方怀疑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13

三、受杜威等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14

第三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6

第一节“宪政主义”的政治伦理思想16

一、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改良16

二、政治伦理的实质:

民主宪政17

三、政治伦理的核心:

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19

第二节“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20

一、从社会主义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伦理转向21

二、满足最大多数人幸福的经济伦理诉求22

三、实业强国的伦理动因24

第三节“教育救国”的教育伦理思想25

一、实行教育民主化的第一步: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25

二、引入西方现代平民教育理念:

提倡个性教育、生活教育26

三、教育伦理思想的实践28

第四节“女子解放”的家庭伦理思想29

一、提倡男女平等30

二、主张女性独立自主31

三、宣扬平等自由的婚姻观33

第四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评价35

第一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35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伦理学35

二、批判了以家族制为代表的封建伦理制度36

三、宣扬自由有利于个性解放37

第二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局限性38

一、实践过程中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38

二、实用主义方法论的局限39

结语40

参考文献41

致谢43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由

胡适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他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和传统私塾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深谙其理,所以对其存在的弊病认识也比较深刻。

胡适早年接受西学,信奉进化论,后在美留学期间师从杜威,接受实用主义思想,此后变成了“实用主义的忠实信徒”,以后对中国社会的改良和伦理的革新便始终遵循实用主义原则。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胡适在政治伦理上极力主张革新而非革命的“宪政主义”的政治体制;在经济伦理上主张“自由经济”体制;在教育伦理上主张“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在家庭伦理中则主张“女子解放”。

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比较全面的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诉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趋于完善的标志。

因此,笔者对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和实用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就胡适先生关于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有了研究的诉求,促使笔者有愿望对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进行初步探索和较全面的概括。

胡适一生坚持政治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革命。

因而是一位重要的反面教员。

但对于胡适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活动、主张及其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

胡适作为近代思想和改良的先驱人物,其主要思想是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和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能够找到中国社会的弊病所在,并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使中国走向现代化,这救国的改良之路的形成是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实用主义哲学为其基本思想内涵的,这其中蕴含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也是极为丰富的。

胡适可谓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他涉猎广泛,在哲学、政治、文学、教育学、考据学、伦理学等各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

然而胡适不平凡的一生始终怀着改善中国贫穷落后状态的初衷,他认为要想实现西方的现代化首先应该从解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人的思想的第一步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实现个人自由就要把个人从封建大家庭中解救出来,胡适就是以这样的信念试图通过其实用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

胡适不仅在政治、经济、教育等伦理主张中包含着丰富的实用主义思想,并且也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如在政治上为保证民主自由提倡“民主宪政”;在经济上主张“实业打倒贫困”;在教育上为实现平民化主张“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提倡“男女平等”等等,胡适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因而,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的改良主张都具有伦理学意义,而在当今社会,这些主张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关于胡适思想的研究,现今已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有关胡适伦理思想特别是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具体主张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事实上,胡适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社会改良思想中蕴含着大量伦理思想的论述,对此进行全面挖掘和系统探讨,有利于推进胡适思想研究的纵深发展,也同样有利于推进我国目前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伦理学研究上取得更为丰富的成果,从而促进伦理学科的建设、完善和发展。

笔者在对胡适先生个人经历和改良思想进行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了胡适实用主义伦理这一选题,希望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胡适思想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和政治人物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是对胡适先生的历史评价、实用主义思想、教育主张、女子解放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胡适实用主义思想得到客观评价,加之伦理学的兴起,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学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由于阶级立场和政治信仰的不同,胡适先生在大陆和台湾受到了不同的评价。

在台湾胡适受到了知识分子的最高礼遇,对他的研究从未中断,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思想、教育思想、生平轶事、政治主张、自由人权思想等方面,其中也包括胡适实用主义哲学的研究。

出版了大量述著,主要有:

《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收录了胡适二十岁到四十岁时发表言论的大部分,但这四集新版本里共删除了五十八篇具有胡适代表性思想的文章,如《我们的政治主张》、《我的歧路》等,此书在重新校订上不够严谨,不能作为胡适思想研究的权威性书籍。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是唐德刚教授将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公布的录音英文稿和自己保存并经胡适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成中文。

同时根据他与胡适接触的经过、访谈中的质疑、问难与感想等材料撰写成内容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译者注”。

这些“注”见解精辟,且包含着许多第一手资料,十分珍贵。

《胡适研究》(李敖,台北文星书店,1964)共收录了李敖写胡适的七篇文字。

从整体上看,李敖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把现代学者胡适的思想言行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褒贬之意均有,是一本较客观、有学术价值的胡适研究书籍。

《胡适评传》(李敖,台北文星书店,1964)李敖在这里并不是单纯评价胡适,而是从时代背景的大舞台上刻画胡适特征的评传。

胡适作为大舞台上的主角,作者或捧、或捶、或写、或画,全面地勾勒了胡适的画像。

《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胡颂平编撰,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如实记载了胡适与周围人的闲谈碎语,内容涉及到做人、做学问、历史研究及传统文化等很多方面,平易近人与严谨的做学问的胡适跃然纸上,是一本研究胡适的有益读物。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胡颂平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是胡颂平先生花了整整5年时间完成的,把胡适历年的言谈编译成册,可以说是一部胡适的编年提要,通过这一部书便可以对胡适一生的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正是这部书的可贵之处。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余英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4)本书从胡适思想产生背景起论,到“新文化运动”给胡适的历练,再到胡适留美七年的思想积淀,最终形成了胡适的基本思想。

而后作者又对胡适方法论,实验主义以及胡适思想局限进行了阐述,基本做到了“还胡适思想一个本来面目”。

另外还有《胡适思想与中国教育文发展》(陈德仁,台北文景出版社,1990)、《胡适文存外编》(台北云天出版社,1970)《胡适与近代中国》(周策纵等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胡适传记资料》(朱传誉主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5)等一系列研究胡适的著作。

在大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对胡适先生思想的研究,而直到70年代末,对胡适思想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批判的立场。

这场批判运动的理论成果是近200万字的《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三联书店出版),“对胡适的批判,是以批判其哲学思想为重心向其它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

此时的政治声讨和阶级情感的愤慨多于理性的思考,对胡适先生的实用主义批判存在片面性和诸多偏颇,但它同时为80年代后胡适思想进行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1985年耿志云出版的《胡适研究论稿》是一部比较系统的、以实事求是原则研究胡适思想的著作。

1987年袁伟出版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稿》肯定了胡适在五四运动中的贡献和在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意义。

这都标志着对胡适先生的研究向着客观公正的方向前进。

在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上论文成果比较少。

张锡勤、饶良伦、杨忠文所著的《中国近现代伦理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有一章专门研究胡适伦理思想,它从自然人性论、实用主义的道德观、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改良主义和“全盘西化”四个方面来论述胡适的伦理思想,论述较为简单和概括,而且阶级色彩较明显;李甄馥的《“五四”时期胡适的伦理思想述评》(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一文,从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观、胡适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以及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并指出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对促进伦理现代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饶良伦、李妍的《胡适伦理思想评议》(求是学刊,1991年第4期)一文,从充分“西化”的道德改革论,实用主义的道德观、健全的个人主义及家庭伦理四方面论述,较为全面;施延平的《胡适与五四道德革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从宏观上对胡适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评述,认为胡适不是一个激烈的全盘西化者,胡适在五四道德革命中是对具体道德问题的革命和批判,认为胡适的建立的道德体系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李妍的《浅论五四时期胡适的家庭道德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一文认为胡适全面批判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反对封建贞操观和封建孝道,提出了男女平等、女性独立、婚姻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伦理观。

在国外,学者对胡适的研究较少,都集中在美国,唐德刚、夏志清和格里德三人是目前笔者找到的三位研究胡适的外籍学者。

格里德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唐德刚的《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0),《胡适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这几部著作都是研究胡适的传记文章。

其中第一篇主要研究其自由主义思想,应属于哲理性的传记一类。

后两篇主要是研究胡适生平,介绍胡适的经历,对胡适的思想也没有深入撰写。

对于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几乎没有涉及。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已有学术成果为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资源。

不过,对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论述尚不够系统深入。

笔者试图对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和论述。

第二节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

一、研究内容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其历史背景的关系,这是研究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切入点和逻辑前提。

这其中包括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国外求学的经历及其接受的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而对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产生、变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但是笔者也仅仅能够从他的著作、讲演录、与友人的书信和其他场合的语言文字之中,提炼出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内容,主要从“宪政主义”的政治伦理思想、“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教育救国”的教育伦理思想、“女子解放”的家庭伦理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概括和研究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胡适试图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伦理改革把中国渐变成西方一样民主、自由的社会。

最后,对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进行评价,分析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二、研究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论文的研究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探讨和分析胡适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与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把握历史事实与理论视角之间关系,得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结论,在立足历史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当代,为当代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现实意义。

(二)文本分析法

研究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自然离不开当时广大学者们的思想记录,本论文的研究将尽可能的全面占有关于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典籍资料、历史文献和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且进行了相对细致的梳理。

(三)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

由于胡适先生没有关于实用主义伦理学的相关的思想的直接阐述,而是散见于各个方面的理论论述及演讲录中,因此对胡适先生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研究,需要对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思想、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及以女子解放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等方面有一个综合的了解,进行细致分析并归纳整理,最后才能系统综合形成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这就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法。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题目的研究,力图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

第一,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对本题目的研究将以多种研究方法展开,多维视角透视,将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置于其产生的特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解读,一方面较为系统探讨胡适伦理思想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其理论价值并指出其局限性。

第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尽管海峡两岸对胡适思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从政治、经济、教育、家庭四个方面对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研究尚显不足。

本论文试图从这四个方面来系统全面的理论阐释和分析。

第三,理论创新。

通过研读胡适著作和海峡两岸学者的研究著作,分析在当时社会动荡转型的过程中,胡适在中国政治经济落后的情况下,提出如何进行政治、经济、教育改革以及家庭观念更新,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研究胡适的伦理思想首次采用“宪政主义”政治伦理思想,“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教育救国”的教育伦理思想以及“女子解放”的家庭伦理思想的分类方法。

打破过去以人性论、实用主义道德观、个人主义、以及“全盘西化”的传统分类方法。

二是从《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从<奴役之路>说起》、《司马迁辩护资本主义》等文章和演讲稿以及历史研究书稿中重点挖掘胡适的经济伦理思想,全面分析胡适伦理思想所涉及到的领域,明确了胡适这样一位时刻关注世界动态和格局的学者是不乏经济思想和眼光的,这是对部分学者提出胡适不懂经济学的有力反驳;其次,胡适坚持自由主义经济观但它一度摇摆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说明胡适虽然有自己的经济伦理思想但被他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所束缚,最终滑向了资本主义泥潭。

其三对胡适伦理思想客观中肯的评价以期还他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一个本来面目。

胡适伦理思想丰富了我国传统伦理学,更准确犀利的批判了封建腐朽的大家族制,对于自由的宣扬确实对当时人性的觉醒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胡适的思想确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深深的民族自卑情结以及全盘西化的主张使他的伦理思想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深入贯彻,当然也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成效。

第二章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

第一节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胡适个人的生活经历

胡适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茶叶商人之家,虽不是高门大户,也是衣食无忧的小康之家。

胡父由于天资聪颖,被家人选中读书以博取功名,他也不负众望,考取秀才后又相继做了几年地方官,胡适从小受父亲影响颇大,所以正如胡明所说“但胡传对胡适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除了胡传发现了胡适读书的天才,写下那张对胡适一生至关紧要的遗嘱,要他走读书上进的人生道路之外,他的躬行实践的知行态度、勤勉不倦的进取精神、谨严审慎的负责行为、正真宽仁、克己和人的操行自恃,以及‘陈说古今,议论蜂涌’的才情气志对胡适后来的人品性格的铸塑、修身立世的规范无疑发生了巨大的潜在作用。

胡适得父亲遗训接受私塾教育,拜孔夫子,读了“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等很多经史典籍,打下了文学基础,同时形成了一套传统伦理思想体系。

而后从朱熹《小学》中,看到了司马光论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使他开始怀疑鬼神,不再相信地狱轮回的鬼话了。

后来,他又读了司马光《资治通鉴》,从中知道了范缜的《神灭论》,读过其中论述后,使得胡适完全相信了无鬼神的说法,从此,奠定了这位学者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基调,也培养了胡适敢于怀疑并大胆求证的精神。

除了对这些正统书籍的研读外,胡适还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传奇,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使他得到了白话文的熏陶与锻炼,也是胡适后来提倡白话文的萌芽。

经过九年的私塾教育之后,胡适来到上海,接受了中国化的西式教育。

通过阅读《明治维新三十年史》,《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等一类新书,胡适的传统思想根基有了一定动摇;而后《革命军》等书籍像洪流一样冲击了胡适头脑中的思想体系;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做了信条,从而改名“胡适之”;接下来对梁启超等维新学者文章的拜读,让他知道了除了中国的孔孟之外,世界上还有笛卡尔、达尔文、康德等许多著名思想家,他被梁的文章吸引,思想也不由得跟着梁启超前进。

在上海接受新思想的同时,胡适还与钟文恢创办了《竞业旬报》,这个既当编辑又当作者的差事,不仅让他整理了自己的思想,而且也给了他练习白话文写作的机会。

他自己有过这样的总结“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

……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

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

”,由此看出,《竞业旬报》的写作不仅给了胡适发表思想的机会,同时也让胡适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处于危机四伏的状况,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西文化的差异,传统伦理道德与西方伦理道德的冲突,教育体制的不同等这些矛盾充斥着胡适的头脑,而胡适就带着这样的认识和矛盾留学美国。

留学美国期间,胡适弃农从文,先在康奈尔大学哲学系研读哲学、历史、政治、文学等科目,又在美国政治文化熏陶下,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

年轻的胡适完全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思想,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异域文明的怀抱,并终身沉醉在这种美梦中不肯醒来。

唐德刚说得十分恰当,“适之先生求学于清末民初之际。

那时孔家店己不倒自倒。

思想界一片空白(笔者这一论断周策纵先生是一向反对的),青年知识分子乃四处‘求经’。

可是这些洋‘经’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新鲜、太高明了。

在泰山压顶的西风东渐之下,他们完全丧失了学术自主的信心(事实上也无能为力),因而新学问对他们只有‘皈依’的份,哪里谈得到怀疑呢?

幼年既无力怀疑,也无心怀疑,年老功成业就,已成了开山祖师,东方一世祖,自然就更不会怀疑了。

1915年秋,胡适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主修哲学,副修汉学。

从此胡适服膺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终生不变,“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我就是从杜威教授学来的。

”从杜威那里,胡适学到了实验主义思维方式。

在西方的各派哲学中,胡适认定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更符合中国社会的需要,他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用杜威的哲学方法解决中国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把他的哲学构建成一所形而上的大厦。

所以,胡适并不仅仅把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方法论运用到史学、考据学、教育学思想中,更是运用到他伦理学思想中,将其奉为终生瑰宝。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诉求

自16世纪始,中华民族开始落后于西方各国,但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固守着小农经济,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闭关锁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从此开始了落后挨打的命运,成为了遭受侵略的对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租界的建立,皇权对政治、经济的控制也相应减弱,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很多人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染,开始有了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形成了一批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道,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是不利于他们发展壮大的,他们需要不同于小农经济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文化氛围。

于是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希望通过改革让中国走上繁荣自强之路。

林则徐、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期增强国力。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实践——洋务运动。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对制度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了中国人当头一棒,泱泱大国竟被一个蕞尔小国打的措手不及,资产阶级认为这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才导致中国这样不堪一击。

随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政治制度是导致中国改革失败的关键,他们宣传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求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文化上要求废科举,兴民权等。

但在旧势力的打压下,也以失败告终。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缺少人民的拥护,革命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等人窃取,辛亥革命失败。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让资产阶级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诉求,真正推翻封建专制制度,首先要从解放人们的思想开始,让最大多数人了解和掌握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与科学技术来彻底改变国民落后的思想意识,打破传统思想的藩篱,才能让人从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才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以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旨的运动——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和诉求就要输入西方文化作为其政治根基,才能实现人们人格的觉醒。

实用主义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之处,又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正好符合他们冲破封建文化枷锁,提倡个性解放与人的价值的要求,也迎合了他们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科学民主的要求。

三、20世纪初西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世纪初,实用主义传入中国,1906年张东荪和蓝公武等人创办的《教育》杂志开始介绍和发表一些具有实用主义观点的文章,他们提出中国当时最关键的是要发展资本主义,解决好人们生计问题等一系列主张。

这时实用主义与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