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0029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胡适教育思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胡适教育思想.docx

《胡适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适教育思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胡适教育思想.docx

胡适教育思想

胡适(1891-1962)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

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

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倡导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一时享誉全国,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

1917年夏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20年代主办《努力周报》,30年代主办《独立评论》,40年代主持“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是早期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

“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第一部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第一部白话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纲》,第一部《白话文学史》。

胡适以自己的写作实践证明了文言文能做的事白话文一样能做,为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在《如何可使文言文易于教授》一文中指出了历来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弊端:

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

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国文教学的四点设想:

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教法上应与教外国文略相似,“需用翻译之法”;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以比较古字与今字的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的文法,教文言文应该重视文法分析;文言文向来不重视标点符号,所以文句难断,文意难明,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

这些看法确实说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法。

1920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演说稿,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课程、教材与教授法、文法与作文等各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起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实际观察,胡适又做了若干修正,再次演讲整理成《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

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三条规定:

“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胡适认为,这个“要旨”本身是属于理想的,内容并无大错。

但是考察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不能不说是“完全失败”。

其原因“并不在理想太高,实在是因为方法大错”。

写在纸上冠冕堂皇,实施起来南辕北辙。

目标是通解“普通文字”,教的却是少数文人使用的文言文;目标是“能自由的发表思想”,教的时候却不准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硬要他们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事实上的方法和理想上的标准相差这样远,怪不得要失败了”。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胡适自拟了一个“中学国文的理想标准”:

(1)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

(3)人人能做文法通顺的古文。

(4)人人有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

后来胡适又把这四条标准修改为三条:

(1)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2)国文通畅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

(3)做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目的。

他所定的四条理想标准仍有偏重古文的倾向,但也强调了国语的突出地位,把民国元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所规定的国文要旨由“理想的”变为“可行的”。

它所拟定的这个标准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大致相当的。

在当时重视古文教学的传统大潮中,能提出“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程设置。

《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的语文科目为讲读,做文,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共六门。

胡适以为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负担过重。

他的构想是把讲读分为“国语文”和“古文”,将“国语文”独立出来,与“古文”并列。

为了强化国语训练,在高年级开设“演说”和“辩论”。

至于习字、文字源流、文法要略、文学史四项,一律删去。

其理由是:

习字要靠平时的历练,每周单设一小时,是练不好的;现有的《文字源流》《文法要略》,“都是不通文法和不懂文字学的人编的,读了无益”。

他还强调“以后中学堂的国文教员,应该有文法学的知识,不懂文法的,决不配作国文教员。

所以我把文法和作文并归一个人教授”;读文学史必须先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只“记得许多李益、李欣、老杜、小杜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的著作,有什么用处”

他对课程表的设想是----

年一:

国语文一,古文三,语法与作文一。

(共五)

年二:

国语文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共五)

年三:

演说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共五)

年四:

辩论一,古文三,文法与作文一。

(共五)

后来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中重新修订了他的主张,把学生分成“在小学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和“国语文已通畅的”两类,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课程。

“在小学受过充分的国语教育的”“宜先求国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第三、四学年,始得兼授古文,但钟点不得过多”;“国语文已通畅的”,“古文钟点可稍加多,但不得过全数三分之二”。

强调无论哪种情况“作文均应以国语文为主”。

这种根据小学毕业生的实际程度在中学施行“两类教学计划”的设想,为以后实施分科制、选科制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路。

(三)国语文教材教法。

他提出了五种材料作为国语文的教材:

(1)小说,

(2)戏剧与诗歌,(3)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4)古白话文学选本,(5)国语文的文法。

他认为“白话文非少数人提倡出来的,乃是千余年演化的结果。

我们追溯上去,自现代以至于古代,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很好的白话文,都可供我们的选择。

有许多作品,如宋人的白话小词,元人的白话小令,明人的白话小说,都是绝好的文学读物”

据此他开列出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等10余部白话小说,为国文科的教材建设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关于白话戏剧和白话诗歌,他认为“此时还不多,将来一定会多的”,所以也应当列入教材。

白话散文作品,短小浅显的,应作为小学国语科的教材,中学“只教长篇的议论文和学术文”,旨在探究这类文章的“思想条理”,借以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还主张把国语文法列入国语文的教材。

教法上主张实行“教师指定数量——学生自己阅看——课堂组织讨论”的三步教学法。

在课堂讨论中,教员除了要引导学生研究教材的思想内容之外,还要“点出布局,描写的技术,文章的体裁”等。

戏剧“可选精彩的部分令学生分任戏里的人物,高声朗读”;长篇议论文和学术文,要注重结构层次的分析,材料安排的探究和行文思路的把握。

至于国语文法,当与国语文的写作紧密配合,注重实际的应用。

(四)演说和辩论。

他认为“演说和辩论”是国语和国语文的实用教法。

“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文字,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

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都能帮助国语教学的”,“凡能演说、能辩论的人,没有不会做国语文的。

做文章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思想有条理,有层次,演说辩论最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系统的思想能力”。

(五)古文教材教法。

关于古文教材他的主张有二:

一是主张“第一年专读今人的文章”,包括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章太严、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散文,及林琴南的小说等,借以熟悉文言文的特点。

“后三年应多读古人的古文”,借以明白文言文的发展、演变。

二是主张在后三年将精读选本与自修古书二者结合起来。

选本依时代的先后顺序编排,“每一个时代文体上的重要变迁,都应该有代表”,这样读完选本也等于读完一部“最切实的中国文学史”,“此外中学堂用不着什么中国文学史了”。

自修是最重要的一环,应该开列书目,供学生选读,并加以指导。

单靠选本上有限的篇章,是学不好古文的。

这一主张为以后把讲读课分为精读和略读奠定了基础。

在古文的教法上,他提倡用“看书”来代替“讲读”。

废除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法”,要求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预习,自己翻查工具书,自己加句读,自己试行分析章节。

这样在上课时只需做三件事:

(1)学生质问疑难,请教员帮助解释,教员可先问本班学生有能解释的没有,如没有人能解释,教员方可替他们解释。

(2)大家讨论所读书的内容,教员提出论点,引起大家讨论;教员不当把一点钟的时间自己占去,教员的职务在于指点出讨论的错误或不相干的讨论。

(3)教员可随时加入一些参考资料。

后来他在反思自己设想失败的原因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适当的教材可用,“古书不经过新式的整理,是不适于自修的”。

这“新式的整理”至少包括7项内容:

(1)加标点符号。

(2)分段。

(3)删去繁重的,迂缪的,不必有的旧注。

(4)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

(5)校勘。

(6)考订其假。

(7)作者介绍及批评的序跋。

他在列举了《诗经》《左转》等几十部古书以后说:

“有了这几十部或几百部整理过的古书,中学古文的教授便没有困难了”。

他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的发表,引起了关于中学国文课程建设的一场大讨论。

1923年拟定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1929年重新修订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工作,都是由胡适主持的。

他对于中学国文课程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赵海红

【摘要】:

胡适是现代语文教育重要的开拓者之一。

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胡适提出的“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要求人是主体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自觉的负责意识。

胡适这一主张决定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走向。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

从文言教授法的探讨,到主张语文教育中以白话为主体,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完成了质的飞跃。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主要由目标观、性质观、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五大部分构成。

胡适将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能使用古文书籍”、“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三者之上,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新国民。

胡适没有直接论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但有人用“工具性”总结,胡适的语文性质观是值得商榷的。

语文学科的内容凸显了国语教育和文学教育,反对中小学生读经。

胡适对语文教材的选材方式、选材标准和编排方式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他认为应以平等的眼光取材,取材的标准是文理通畅、内容可取、语言明白,教材的编排方式有文学史式,文体式和语体式三种。

在教学上胡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开启学生的生命意识。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立人”主旨和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一致,都是为了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同时代的语文教育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人学思想形成构成地位【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05

【分类号】:

G634.3

【目录】:

∙导论6-10

(一)、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概述6-8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8-10

∙一、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人学背景10-17

(一)、近代中国人学思想的发展概要10

(二)、胡适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点10-13

∙(三)、胡适的人学思想与同时代人的人学思想之比较13-15

∙(四)、人学思想是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15-17

∙二、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7-28

(一)、萌芽期:

意识到国文教学的症结在汉文,集中于文言教授法的探讨17-20

(二)、形成期:

突破文言文教育的拘囿,主张白话文教育20-22

∙(三)、发展期:

将理想的主张付诸实践,为落实白话文教育作出调整22-24

∙(四)、成熟期:

继续推进白话文教育,积极维护既有成果24-28

∙三、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28-59

(一)、语文学科的目标:

根本上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28-33

∙1、语言标准——“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28-30

∙2、传统文化标准——“能使用古文书籍”30-32

∙3、文学标准——“欣赏中国文学名著”32-33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非“工具性”可以涵盖33-41

∙1、胡适对“工具”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宽泛的,象征的34-36

∙2、胡适所说的“工具”与语言工具论有本质的区别36-40

∙3、语文学科“工具性”和胡适人学思想内在冲突40-41

∙(三)、语文学科的内容:

凸显了国语教育和文学教育41-48

∙1、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语教育41-43

∙2、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二:

文学教育43-48

∙(四)、语文学科的教材:

重建语文教材的思路48-53

∙1、语文教材的选材方式——以平等的眼光取材49-50

∙2、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文理通畅、内容可取、语言明白50-51

∙3、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式、文体式、语体式51-53

∙(五)、语文学科的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53-59

∙1、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53

∙2、教师的角色定位——组织者和引导者53-54

∙3、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54-55

∙4、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开启学生的生命意识55-59

∙四、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59-65

(一)、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立人”主旨与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59-60

(二)、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对同时代的语文教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60-65

∙结语65-66

∙参考文献66-68

∙致谢68-6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9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赵静

【摘要】:

胡适是最早将西方教育理论引入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之一。

他以开阔的眼界、先进的理论、大胆的创新,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推动了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适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材、教法作了全面的构想,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贯穿其中。

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包括课程观和教学观两大部分。

在课程目标方面,他要求达到“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以白话打破文言的垄断,把国语教学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设置了国语与演说、辩论课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他坚决反对读经,主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经书,强调经书还是半懂不懂的东西,不能拿来教给学生;他重视文学教育,认为文学能够促进国语的统一,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能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他还重视语言知识教学,认识到“文法乃教文字语言之捷径”,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他提倡建立国语文法学,呼吁建立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系统,以此来推进国语运动,并规范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材编写方面,他的改革意见是以白话取代文言,在选文体裁上以小说、诗文、戏剧为主,现有的文章不够用,就自己创作或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来补充。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以“看书”代替“讲读”,提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勤、谨、和、缓”,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独立思维能力;写作教学,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不限定在课堂完成作文,鼓励他们自己命题,并且书信、文章、日记、笔记等都可以成为作文训练的形式,力图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自由发表思想;口语交际教学,加强演说和辩论的训练,体现了“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法”的语文教育思想,增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论文在研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同时,还在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与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比较,以此进一步证明其思想的合理性。

以往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大都还停留在资料搜集与复述其思想内容的层面,且存在着零碎、不全面的缺点。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法,在研读《胡适文集》12卷、《胡适日记》、《胡适自传》等原著的基础上,梳理出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查找相关的课程纲要等教育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结构体系,力求对其作全面、系统地分析与评价,展现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全貌。

胡适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指导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语文教育改革,对当代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学位授予单位】:

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08

【分类号】:

H193

【目录】:

∙中文摘要4-6

∙英文摘要6-8

∙引言8-16

(一)胡适生平简介9-10

(二)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述评10-13

∙(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13-16

∙一、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16-35

(一)时代背景16-19

(二)教育背景19-25

∙1.传统教育20-21

∙2.新式教育21-23

∙3.西学训练23-25

∙(三)教育理念25-35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压抑学生个性26-30

∙2.主张生活教育,在做中学30-35

∙二、胡适的语文课程观35-63

(一)课程目标35-39

(二)课程设置39-42

∙(三)课程内容42-58

∙1.反对读经42-52

∙2.重视文学教育52-54

∙3.重视语言知识教学54-58

∙(四)课程教材58-63

∙1.以白话取代文言58-61

∙2.以创作为主,翻译为辅61-62

∙3.以小说、诗文、戏剧充当教材62-63

∙三、胡适的语文教学观63-79

(一)阅读教学——提倡学生自学63-72

∙1.养成自修能力64-69

∙2.以“看书”代替“讲读”69-72

(二)写作教学——自由发表思想72-74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73

∙2.鼓励抒发真情实感73-74

∙(三)口语交际教学——注重演说辩论74-79

∙四、胡适与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比较研究79-96

(一)学科性质79-82

∙1.确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79-81

∙2.兼顾思想内容的教育目标81-82

(二)教学内容82-87

∙1.文言与白话82-84

∙2.文学作品与普通文章84-87

∙(三)教学方法87-96

∙1.阅读教学87-91

∙2.写作教学91-93

∙3.口语交际教学93-96

∙五、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96-110

(一)对语文课程的认识96-102

∙1.语文学科定位96-98

∙2.语文知识教学98-102

(二)对语文教学的启示102-110

∙1.“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法”102-105

∙2.“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的”105-110

∙结语110-111

∙参考文献111-114

∙致谢114-115

∙发表论文115-116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

钟意菁

【摘要】:

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将、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不论是在学术史还是文学史上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于胡适先生思想、文学的研究近几年来又成为了学界一个逐渐兴起的话题,围绕着他对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影响及贡献,为当今的国人重新绘出了胡适的面貌。

但若究其思想的各个方面来看,亦能发现胡适对于我们的贡献绝不仅限于文学、哲学、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启迪和影响,他重视白话文作为国语教育的工具性地位,重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也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他的这一些耳熟能详的语文教育思想都成为了当时乃至于后世所推崇并学习的教育理念。

因此,本论文力求较为全面且细致地归纳、概括胡适先生的主要语文教育思想,即“国语教育工具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三大板块,将其最重要和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形成一个系统的梳理。

并试图从中探究出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现实意义,他的相关教育理论不仅仅指导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语文教育改革,对当下语文教育界的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取其最为精华之处联系当下学界现状,方能获得最为全面和有价值的启示。

对于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学界并不多,其中的大部分也均是围绕其思想的整理概述来展开,因此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胡适先生的两篇演讲稿,即《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入手,结合更多的回忆录、日记、书信、演讲稿等,重点在第一、二、三章中讨论其“工具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语文教育思想,主要指出其“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语文教育工具的思想,他对于中学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所提出的“课程论”思想,以及他基于课程论思想所倡导的中学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教学上的“教学论”观点;在第四章中结合当下的教育背景,得出胡适三大思想中对现在语文教育的其实和价值意义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的胡适,一个对当时和当今教育界都有深刻影响力的胡适。

【关键词】: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现实意义【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12

【分类号】:

G633.3

【目录】:

∙中文摘要6-7

∙Abstract7-9

∙绪论9-18

∙第一章胡适的“国语教育工具论”18-26

∙第一节工具论思想的依据:

言文一致18-21

∙第二节工具论思想的实践理论21-26

∙第二章胡适的“课程论”教育思想26-45

∙第一节中学国文的课程目标26-29

∙第二节国语教学的课程设置29-32

∙第三节以国语文教学为主的课程内容32-40

∙第四节中学国文教材的编写40-45

∙第三章胡适的“教学论”思想45-58

∙第一节提倡“多读”的阅读教学法45-52

∙第二节写作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法52-54

∙第三节重在“演讲与辩论”的口语教学54-58

∙第四章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58-71

∙第一节以“多读”为主的阅读教学58-62

∙第二节重视文法教学62-65

∙第三节加强演讲、辩论的口语教学65-67

∙第四节强调日记札记训练的写作教学67-71

∙结语71-73

∙参考文献73-75

∙后记75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

廖波

【摘要】:

胡适是最早将西方教育理论引入中国语文教育改革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他以开阔的眼界、以平民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融通中西文化的精华、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潮流,大胆的创新,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改革,推动了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为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胡适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教学的目标、内容、教材、教法均有创见,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课程目标方面,他要求学生都能用白话自由发表思想,追求文言统一,倡导个性写作、自主阅读,主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胡适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阅读与表达并重,注重学生的书面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